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育不仅是传递学科性知识的工具,教育更要追求人的发展和内在和谐,体现对人类终极关怀的精神。真正的素质教育在重视学生学业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注重其身心素质的整体发展。本文分析了情感教育在化学教学中的必要性,介绍了化学教学过程中渗透情感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情感教育;化学教学;必要性;途径
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说过:“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感情、乐趣或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积极学习的过程就是智力因素和情感因素协调发展的过程。”可见情感教育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教师只有充分挖掘、刺激学生心理的情感源泉,通过恰当的途径和方法,激起学生健康、积极的情绪体验,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情感自觉接受教育,把认知和情感融为一体,彼此促进,和谐发展,才能使学生的学习产生更高效率。
一、教学过程中实施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人的全部认识过程是和情感密切联系着的。认知决定情感,而情感影响认知,情感对于动机、兴趣、信念、内驱力、想象、思维、创造力等因素的影响与调节功能已为现代心理学,特别是人格理论的发展所证实。关于情感教学就有如下一些研究结论:(1)情感教学是现代教学论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现代教学理论发展和创新的突破口。(2)教学过程本质的探讨应以人为中心,联结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教材的枢纽不仅是人类的历史经验,也包括人的情感。(3)教学活动需要一个宽松的学习气氛,学习活动不仅促进人的认知发展,也促进人的情感发展;教学不仅是机械和枯燥的记忆,也是享乐和愉快的发现。(4)情感不仅是由遗传和成熟决定的,而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出来的,人的情感发展植根于教学活动之中。以上研究结果充分说明,情感教育不仅是一个辐射教育活动全域、全程的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而且情感影响每个个体身心的健康成长,乃至整个社会的文明与进步。离开情感层面,教育就不可能铸造个人的精神、个人的经验世界,不能发挥大脑的完整功能,不能保持道德的追求,也不能反映人类的人文文化世界。
《中学德育大纲》明确指出:“各科教师均要教书育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把德育大纲的贯彻实施看成是各科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我们化学老师不仅仅传授化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利用化学这个阵地适时的进行情感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将“情教”和“智教”整合,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热爱他人、热爱学习的有益于社会的中学生。
二、化学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途径
1.通过化学史教学,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
化学文化是丰富多彩的,化学文化蕴含着无限的文化精神。从化学史当中,我们就不难找到化学前辈们为了追求科学、追求真理,历经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甚至不惜牺牲宝贵生命,献身于科学的求真精神的例证。
世界著名化学家诺贝尔为了研制炸药,几位亲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自己也是九死一生,几次从爆炸中死里逃生。英国化学家原子论的创始人道尔顿,以“午夜方眠,黎明即起”作为治学的座右铭,自学成才。瑞典化学家舍勒原来是一个药店的学徒工,由于他顽强的学习精神,刻苦钻研,结果发现了许多气体并合成了许多有机物。又如氟单质的制取,从1813年英国化学家戴维开始对氟进行研究到1886年由法国科学家莫瓦桑制得单质氟,其间有不少科学家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很多人中毒,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然而科学家们还是前仆后继,毫不退缩。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把天平作为研究化学的工具,全面研究了燃烧现象,彻底推翻了统治化学长达百年之久的“燃素说”,证明了燃烧是由于空气中氧气参加的反应,提出了燃烧的氧化学说。而英国化学家瑞利和拉姆基在测量气体的密度时,发现由亚硝酸铵制得的氮气和由空气分离所得的氮气密度不同,但是仅几毫克的差别。别人是容易忽略的,而他们却认真地分析研究,进一步地分离测量,最后发现了稀有气体。
将这些内容穿插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了解科学家求真的过程,不仅可以学习化学知识,同时使他们从真理本身及真理的发现中受到启迪,教会他们如何在学习和工作中求真、求实,学会如何做事,进而培养学生敢于创新,勇于探索,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2.通过环境保护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陆地、水源、大气受到的污染不断加重,目前人们最关注的一些环境问题,如臭氧层空洞、温室效应、酸雨、海洋污染等,绝大多数与化学有直接的关系。在化学教学中进行环保教育是每个化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应该时刻注意把环保意识渗透到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例如,在学习卤代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时,让学生了解臭氧层的破坏;学习化石燃料的利用时,让学生知道“温室效应”和硫酸型酸雨产生的原因;学习化学肥料的生产和使用时,让学生认识到化肥的过量使用会导致水体的富营养化;学习电池的原理和应用时,让学生知道往水中丢弃一粒钮扣电池所污染的水是一个人一生的用水量;学习塑料的应用时,让学生了解“白色污染”的危害,教育学生使用布袋、篮子代替超市和菜场里的塑料袋;学生在知道医药、农药、材料等的生产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的同时,认识到这些生产也会给人类带来环境污染……在平时教学中一点一滴地给学生灌输环保意识,如做化学实验有污染,应控制药品用量,不能为了好玩而反复实验,实验后废液倒入废液缸;火柴梗、纸屑放入指定的垃圾箱等。
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与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使学生对人类和环境的关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使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和意识、自觉的环保行为,才能使他们成为面向未来的合格公民。
3.通过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基本特征,实验是化学学科发展的最现实、最生动、最有效的物质载体。新教材中就设计了大量的“活动与探究”的实验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注意给学生营造宽松、民主、自由的气氛。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曾说过:“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气里自由自在地呼吸。”在通过化学实验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实验方案,对学生提出的不全面、不完善甚至错误的实验方案,也要以表扬鼓励为主,充分肯定学生在提出实验方案过程中的主动参与精神和创新意识。另外,教师应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欲和探究性行为,允许他们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按照自己的方案进行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经受挫折的磨练,并体验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三、结束语
化学教师情感育人的途径很广泛,从课堂教学到课外活动,从讲授到各种实践活动,从教材到各种教具等。具体说来,主要是教师通过完善自身、情理交融,依托于化学事实、化学概念和原理,通过化学实验、化学课外活动,借助于各种练习、复习和小结以及学习考评等。在为学生创设最佳学习情境的状态下,熏陶、渗透、感染、点化,努力追求“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參考文献:
[1]吴星,沈怡文.给化学教师的101条建议.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3]徐月新.新课程视域中化学教学的生命关怀.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9,(1-2):7-9.
关键词:情感教育;化学教学;必要性;途径
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说过:“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感情、乐趣或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积极学习的过程就是智力因素和情感因素协调发展的过程。”可见情感教育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教师只有充分挖掘、刺激学生心理的情感源泉,通过恰当的途径和方法,激起学生健康、积极的情绪体验,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情感自觉接受教育,把认知和情感融为一体,彼此促进,和谐发展,才能使学生的学习产生更高效率。
一、教学过程中实施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人的全部认识过程是和情感密切联系着的。认知决定情感,而情感影响认知,情感对于动机、兴趣、信念、内驱力、想象、思维、创造力等因素的影响与调节功能已为现代心理学,特别是人格理论的发展所证实。关于情感教学就有如下一些研究结论:(1)情感教学是现代教学论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现代教学理论发展和创新的突破口。(2)教学过程本质的探讨应以人为中心,联结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教材的枢纽不仅是人类的历史经验,也包括人的情感。(3)教学活动需要一个宽松的学习气氛,学习活动不仅促进人的认知发展,也促进人的情感发展;教学不仅是机械和枯燥的记忆,也是享乐和愉快的发现。(4)情感不仅是由遗传和成熟决定的,而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出来的,人的情感发展植根于教学活动之中。以上研究结果充分说明,情感教育不仅是一个辐射教育活动全域、全程的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而且情感影响每个个体身心的健康成长,乃至整个社会的文明与进步。离开情感层面,教育就不可能铸造个人的精神、个人的经验世界,不能发挥大脑的完整功能,不能保持道德的追求,也不能反映人类的人文文化世界。
《中学德育大纲》明确指出:“各科教师均要教书育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把德育大纲的贯彻实施看成是各科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我们化学老师不仅仅传授化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利用化学这个阵地适时的进行情感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将“情教”和“智教”整合,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热爱他人、热爱学习的有益于社会的中学生。
二、化学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途径
1.通过化学史教学,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
化学文化是丰富多彩的,化学文化蕴含着无限的文化精神。从化学史当中,我们就不难找到化学前辈们为了追求科学、追求真理,历经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甚至不惜牺牲宝贵生命,献身于科学的求真精神的例证。
世界著名化学家诺贝尔为了研制炸药,几位亲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自己也是九死一生,几次从爆炸中死里逃生。英国化学家原子论的创始人道尔顿,以“午夜方眠,黎明即起”作为治学的座右铭,自学成才。瑞典化学家舍勒原来是一个药店的学徒工,由于他顽强的学习精神,刻苦钻研,结果发现了许多气体并合成了许多有机物。又如氟单质的制取,从1813年英国化学家戴维开始对氟进行研究到1886年由法国科学家莫瓦桑制得单质氟,其间有不少科学家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很多人中毒,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然而科学家们还是前仆后继,毫不退缩。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把天平作为研究化学的工具,全面研究了燃烧现象,彻底推翻了统治化学长达百年之久的“燃素说”,证明了燃烧是由于空气中氧气参加的反应,提出了燃烧的氧化学说。而英国化学家瑞利和拉姆基在测量气体的密度时,发现由亚硝酸铵制得的氮气和由空气分离所得的氮气密度不同,但是仅几毫克的差别。别人是容易忽略的,而他们却认真地分析研究,进一步地分离测量,最后发现了稀有气体。
将这些内容穿插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了解科学家求真的过程,不仅可以学习化学知识,同时使他们从真理本身及真理的发现中受到启迪,教会他们如何在学习和工作中求真、求实,学会如何做事,进而培养学生敢于创新,勇于探索,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2.通过环境保护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陆地、水源、大气受到的污染不断加重,目前人们最关注的一些环境问题,如臭氧层空洞、温室效应、酸雨、海洋污染等,绝大多数与化学有直接的关系。在化学教学中进行环保教育是每个化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应该时刻注意把环保意识渗透到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例如,在学习卤代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时,让学生了解臭氧层的破坏;学习化石燃料的利用时,让学生知道“温室效应”和硫酸型酸雨产生的原因;学习化学肥料的生产和使用时,让学生认识到化肥的过量使用会导致水体的富营养化;学习电池的原理和应用时,让学生知道往水中丢弃一粒钮扣电池所污染的水是一个人一生的用水量;学习塑料的应用时,让学生了解“白色污染”的危害,教育学生使用布袋、篮子代替超市和菜场里的塑料袋;学生在知道医药、农药、材料等的生产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的同时,认识到这些生产也会给人类带来环境污染……在平时教学中一点一滴地给学生灌输环保意识,如做化学实验有污染,应控制药品用量,不能为了好玩而反复实验,实验后废液倒入废液缸;火柴梗、纸屑放入指定的垃圾箱等。
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与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使学生对人类和环境的关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使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和意识、自觉的环保行为,才能使他们成为面向未来的合格公民。
3.通过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基本特征,实验是化学学科发展的最现实、最生动、最有效的物质载体。新教材中就设计了大量的“活动与探究”的实验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注意给学生营造宽松、民主、自由的气氛。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曾说过:“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气里自由自在地呼吸。”在通过化学实验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实验方案,对学生提出的不全面、不完善甚至错误的实验方案,也要以表扬鼓励为主,充分肯定学生在提出实验方案过程中的主动参与精神和创新意识。另外,教师应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欲和探究性行为,允许他们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按照自己的方案进行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经受挫折的磨练,并体验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三、结束语
化学教师情感育人的途径很广泛,从课堂教学到课外活动,从讲授到各种实践活动,从教材到各种教具等。具体说来,主要是教师通过完善自身、情理交融,依托于化学事实、化学概念和原理,通过化学实验、化学课外活动,借助于各种练习、复习和小结以及学习考评等。在为学生创设最佳学习情境的状态下,熏陶、渗透、感染、点化,努力追求“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參考文献:
[1]吴星,沈怡文.给化学教师的101条建议.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3]徐月新.新课程视域中化学教学的生命关怀.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9,(1-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