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构建和谐企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和组成部分。本文针对我国企业的现状和变化,从企业与社会的关系、企业内部的关系、和谐企业的基础和保障等方面探讨了构建和谐企业的问题。
[关键词] 和谐企业; 社会责任; 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 F27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5)15-0031-02
企业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生产力、经济建设、解决就业问题、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构建和谐企业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构建和谐社会重要的基础。和谐企业的“和谐”既包括企业与外部环境的和谐,也包括企业内部的和谐,还包括企业和谐的条件和基础。
一、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和谐
现代企业作为社会生产关系的产物和社会的有机构成部分,其经营活动与社会息息相关,可以说,社会赋予了企业以生存的权利,并为企业提供了各种资源,离开了社会关系、社会环境,企业将难以生存。既然企业从社会中得到了益处,享受了许多权利,相应地就该承担一定的责任,企业只有履行好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才能与社会之间形成一种和谐的关系,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更大空间。由此可见,“和谐企业”的创建所包括的必不可少的一个内容就是企业要在社会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承担起它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企业的经营行为和经销的产品涉及到顾客的经济利益,它必须依法依规,照章经营,才能树立其令人满意的形象,才能与社会之间形成一种和谐关系,这种和谐关系是创建“和谐企业”最重要的条件之一。
我国的企业,特别是传统国有企业在计划体制下经历了近三十年发展,又走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历程,企业的管理模式已逐步由单一国家计划管理发展到现代企业制度下的自主经营。在经济全球化、参与国际竞争和经济体制转型的今天,企业与国家、社会的关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国家与企业合二为一的现象开始消失,国家权力开始从企业逐步退出,后者因而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自由。国家职能从对企业的直接控制转向致力于公共设施的提供、宏观经济的调控,构建有利于公平竞争的制度,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等方面转变。企业从国家单向命令下服从的客体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营的主体,导致企业的各种责任和义务发生重大转变。与之相联系,企业与社会的关系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在计划体制下,大而全、小而全的企业其本身就是一个小社会。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国家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政策的实施,一方面为企业减轻包袱,使企业集中精力、集中优势、轻装上阵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另一方面企业与职工之间从过去的以血缘、地缘关系的“家族群体”和终生受聘的“企业人”转变为以社会为基础的企业员工,因此,企业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的作用变得更加重要,已成为和谐社会的维护者和促进者。
二、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企业内部和谐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使得企业职工从“单位人”向“契约人”转变,对转型期的企业来说,它要面对比过去更多、更复杂的群体。企业计划经济时期“国有职工”群体、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市场用工”群体、企业内部实行产权制度改革后仍不同比例持股的改制企业人员群体、正在走向但未完全走入社会的有偿解除劳动合同人员群体、尚未完全与企业脱钩的传统集体企业群体、历史原因形成的不同时期的家属用工群体、已移交社会尚未完全进入社会的企业离退休人员等等,这种企业内部利益群体的多元化增加了企业加快改革的难度和保持稳定的艰巨性,给构建和谐企业带来巨大的挑战。
要构建和谐的企业内部关系,必须坚持在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的建设中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实践证明,无论是社会发展还是现代企业管理,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人的价值理念和整体素质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企业“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企业和员工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用企业发展来不断满足多方面的需求,为实现人的全面的发展提供条件。而要做到以人为本,就要实行人性化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充分考虑员工的个人需求、个性特点、能力大小,使人与岗相适应,各得其岗、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这样的话,企业不仅可以因为员工的积极性的调动,人力资本效能的充分发挥而实现它的效益的最大化,而且会因为创造出了和谐的企业内容关系而使企业所承担的社会效益和社会责任内部化。具体而言,企业管理或企业文化中的“以人为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真正尊重企业员工的人格。只有企业切实体现出对员工保持不变的尊重,才能赢得员工对企业的忠诚。二要重视沟通与协调工作。在企业决策过程中,管理者要充分信赖自己的员工,为员工参与企业决策提供渠道,充分吸纳员工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在企业管理过程中,企业要创造出一种以民主为特征的环境机制,强调沟通与协调,避免由于内部竞争导致的人才内耗。三是要建立良好的竞争机制。为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企业内部应始终保持一定的竞争压力。同时,应“公平、公正、公开”地选拔人才,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这样就有效地将员工个人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统一起来,从而使企业与员工的关系更加和谐。
三、进行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为企业和谐提供保障
和谐企业的构建还必须落实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上。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如果说计划体制下企业运行机制缺乏创新的动力的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必须持续不断地建立和完善内部创新的体制和机制,形成创新的良好环境和内在动力。纵观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是创新使资本主义走出了早期的经济困境。只有在实现创新的前提下,才存在企业家和利润、资本和利息。我们当今所处的时代是以创新为特征的时代,它已经成为当今中国社会的主旋律。就一个企业发展而言,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管理创新就是在建立和完善扎实的管理基础工作上,在强化企业资源和资产管理的同时,不断采用适应市场需求的新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方法。重点加强知识资产管理、机遇管理和企业战略管理,有效运用企业资源,把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形成完善的动力机制、激励机制和制约机制。其中,管理理念的创新必须立足于“和谐企业”的建构,惟有“和谐”的管理体系才能确保企业的和谐。其中最关键的是运用和谐的机制实现人的和谐。
制度的创新是管理创新的延续和“固化”。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规则就是结合企业实际,按照事物的演变过程、依循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依据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实施创新的方法或原则,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管理制度的规范性与创新性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互为基础互相作用的关系。二者良性的互动是其保持统一和谐并且互相促进的前提。作为企业,应该努力使企业管理制度的规范性与创新性因素之间呈良性关系。只有在现行的企业管理制度的规范性因素与创新因素之间寻求一种平衡或“和谐”,才有利于和谐企业的建构。也只有这样,企业管理制度才能在规范实施与创新的双重作用下不断完善、不断发挥其保证与促进企业发展的作用。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我国企业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方面的目标是在建立现代产权制度,优化股权结构,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机制的同时,协调人与物、经营者与员工、企业与社会、管理者与执行者之间关系,保持彼此之间的和谐。
(本文作者: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
[关键词] 和谐企业; 社会责任; 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 F27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5)15-0031-02
企业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生产力、经济建设、解决就业问题、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构建和谐企业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构建和谐社会重要的基础。和谐企业的“和谐”既包括企业与外部环境的和谐,也包括企业内部的和谐,还包括企业和谐的条件和基础。
一、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和谐
现代企业作为社会生产关系的产物和社会的有机构成部分,其经营活动与社会息息相关,可以说,社会赋予了企业以生存的权利,并为企业提供了各种资源,离开了社会关系、社会环境,企业将难以生存。既然企业从社会中得到了益处,享受了许多权利,相应地就该承担一定的责任,企业只有履行好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才能与社会之间形成一种和谐的关系,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更大空间。由此可见,“和谐企业”的创建所包括的必不可少的一个内容就是企业要在社会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承担起它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企业的经营行为和经销的产品涉及到顾客的经济利益,它必须依法依规,照章经营,才能树立其令人满意的形象,才能与社会之间形成一种和谐关系,这种和谐关系是创建“和谐企业”最重要的条件之一。
我国的企业,特别是传统国有企业在计划体制下经历了近三十年发展,又走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历程,企业的管理模式已逐步由单一国家计划管理发展到现代企业制度下的自主经营。在经济全球化、参与国际竞争和经济体制转型的今天,企业与国家、社会的关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国家与企业合二为一的现象开始消失,国家权力开始从企业逐步退出,后者因而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自由。国家职能从对企业的直接控制转向致力于公共设施的提供、宏观经济的调控,构建有利于公平竞争的制度,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等方面转变。企业从国家单向命令下服从的客体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营的主体,导致企业的各种责任和义务发生重大转变。与之相联系,企业与社会的关系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在计划体制下,大而全、小而全的企业其本身就是一个小社会。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国家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政策的实施,一方面为企业减轻包袱,使企业集中精力、集中优势、轻装上阵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另一方面企业与职工之间从过去的以血缘、地缘关系的“家族群体”和终生受聘的“企业人”转变为以社会为基础的企业员工,因此,企业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的作用变得更加重要,已成为和谐社会的维护者和促进者。
二、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企业内部和谐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使得企业职工从“单位人”向“契约人”转变,对转型期的企业来说,它要面对比过去更多、更复杂的群体。企业计划经济时期“国有职工”群体、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市场用工”群体、企业内部实行产权制度改革后仍不同比例持股的改制企业人员群体、正在走向但未完全走入社会的有偿解除劳动合同人员群体、尚未完全与企业脱钩的传统集体企业群体、历史原因形成的不同时期的家属用工群体、已移交社会尚未完全进入社会的企业离退休人员等等,这种企业内部利益群体的多元化增加了企业加快改革的难度和保持稳定的艰巨性,给构建和谐企业带来巨大的挑战。
要构建和谐的企业内部关系,必须坚持在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的建设中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实践证明,无论是社会发展还是现代企业管理,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人的价值理念和整体素质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企业“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企业和员工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用企业发展来不断满足多方面的需求,为实现人的全面的发展提供条件。而要做到以人为本,就要实行人性化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充分考虑员工的个人需求、个性特点、能力大小,使人与岗相适应,各得其岗、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这样的话,企业不仅可以因为员工的积极性的调动,人力资本效能的充分发挥而实现它的效益的最大化,而且会因为创造出了和谐的企业内容关系而使企业所承担的社会效益和社会责任内部化。具体而言,企业管理或企业文化中的“以人为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真正尊重企业员工的人格。只有企业切实体现出对员工保持不变的尊重,才能赢得员工对企业的忠诚。二要重视沟通与协调工作。在企业决策过程中,管理者要充分信赖自己的员工,为员工参与企业决策提供渠道,充分吸纳员工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在企业管理过程中,企业要创造出一种以民主为特征的环境机制,强调沟通与协调,避免由于内部竞争导致的人才内耗。三是要建立良好的竞争机制。为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企业内部应始终保持一定的竞争压力。同时,应“公平、公正、公开”地选拔人才,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这样就有效地将员工个人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统一起来,从而使企业与员工的关系更加和谐。
三、进行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为企业和谐提供保障
和谐企业的构建还必须落实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上。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如果说计划体制下企业运行机制缺乏创新的动力的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必须持续不断地建立和完善内部创新的体制和机制,形成创新的良好环境和内在动力。纵观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是创新使资本主义走出了早期的经济困境。只有在实现创新的前提下,才存在企业家和利润、资本和利息。我们当今所处的时代是以创新为特征的时代,它已经成为当今中国社会的主旋律。就一个企业发展而言,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管理创新就是在建立和完善扎实的管理基础工作上,在强化企业资源和资产管理的同时,不断采用适应市场需求的新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方法。重点加强知识资产管理、机遇管理和企业战略管理,有效运用企业资源,把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形成完善的动力机制、激励机制和制约机制。其中,管理理念的创新必须立足于“和谐企业”的建构,惟有“和谐”的管理体系才能确保企业的和谐。其中最关键的是运用和谐的机制实现人的和谐。
制度的创新是管理创新的延续和“固化”。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规则就是结合企业实际,按照事物的演变过程、依循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依据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实施创新的方法或原则,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管理制度的规范性与创新性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互为基础互相作用的关系。二者良性的互动是其保持统一和谐并且互相促进的前提。作为企业,应该努力使企业管理制度的规范性与创新性因素之间呈良性关系。只有在现行的企业管理制度的规范性因素与创新因素之间寻求一种平衡或“和谐”,才有利于和谐企业的建构。也只有这样,企业管理制度才能在规范实施与创新的双重作用下不断完善、不断发挥其保证与促进企业发展的作用。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我国企业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方面的目标是在建立现代产权制度,优化股权结构,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机制的同时,协调人与物、经营者与员工、企业与社会、管理者与执行者之间关系,保持彼此之间的和谐。
(本文作者: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