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国家如果不顾国情,一味追求“表面上”的高技术,不但不可能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会进一步扩大差距
自从2005年党的16届中央委员会第5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十一五规划》)以来,“自主创新”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那么,强调自主创新的根据何在?
前不久刚刚结束的2006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了我国要在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重大战略目标。相应地,自主创新成为学界和政府部门关注的焦点。自主创新战略是党中央英明的决策,也是我国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基础。但如何才能更有效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从而更有效地实现自主创新战略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呢?
提升人均知识水平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前提
经济增长方式到底是粗放型还是节约型,取决于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程度。一个经济对产业或者技术的选择取决于它的人均知识水平。只有当人均技术知识水平超过一定的临界值时,一个经济的最优选择才可能是技术密集型的生产技术。
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因为现阶段劳动力相对丰富,技术水平相对落后,所以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是最优选择,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小。相反,因为发达国家劳动力相对短缺,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所以生产技术密集型产品是他们的最优选择,技术进步在对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中贡献较大。
但是从另一个方面看,正是因为发达国家人均技术知识水平很高,所以生产知识密集型产品是最好的选择,高质量的知识水平对其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由是观之,一个国家经济增长方式内生于这个国家的人均知识水平。因而,提升我国的人均技术知识水平,成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
应该消化吸收发达国家成熟的技术
那么,如何才能更有效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我国的人均技术知识水平,从而更有效地实现自主创新战略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由于发达国家处于技术前沿,因此,他们只能通过不断发明来保证其技术的持续创新。与此相反,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除了自己发明外,还可以通过引进发达国家的现有技术来实现技术创新。
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与通过发明来实现技术进步的成本相比,通过引进的方式来实现技术进步的成本较低。同时,国际经验也表明,只有总体技术水平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经济实力已经十分强大的情况下,原始创新、集成创新才有可能。
大家最为熟悉的例子就是日本。其实,日本在最初的工业化过程中,主要是进口技术、学习使用先进工业国的办法并改进这些技术以适应日本经济的特殊环境。而且,这些引进的技术(尤其是在纺织业)相当简单,所以日本公司能够迅速地改进和利用它们形成生产力。一直到1994年,日本才正式提出“告别引进与改良”时代,国家战略才从“技术立国”转向“科技创造立国”。对我国来说,由于引进技术的成本远远小于发明成本,加上现阶段我国技术比较落后,所以消化吸收再创新才是比较明智的选择。
通过“小步快走”的方式来实现技术的进步
为了更快地提升我国的人均知识水平,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消化吸收再创新上,但消化吸收哪些技术呢?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引进知识吸收能力的概念。知识吸收能力是指发展中国家借鉴其他国家较为先进的技术的能力。发达国家具有不同的发达程度,现有的技术也是由一个不同水平的技术组成的集合。如果发展中国家所要引进的技术和其现有的技术水平差距小,复杂程度接近,需要学习的部分不多,那么也就是说这个国家的知识吸收能力就高。反之,如果一个国家所要引进的技术和现有技术的差距大,复杂程度和特性跟现有的技术不同,现有技术的知识对其学习新技术的帮助不大,那就意味着该国知识吸收能力就低。
例如,在20世纪中叶许多拉美国家,以及当时一些取得政治独立的亚洲和非洲前殖民地国家,如阿根廷、巴西、印度、埃及等国,忽视资本稀缺而劳动力丰富的要素禀赋结构,鼓励企业引进当时世界最前沿的技术,大力发展当时最先进的资本密集重工业,试图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超英赶美”的美好愿望。从工程技术角度来看,这些国家“表面上”的技术进步似乎很快,但是,其知识吸收能力却很低。从成本—效益的角度来看,“实际”的技术进步却是相当有限的,有时甚至是负值。拉美等国家进口技术的经验恰好证明:一个国家如果不顾国情,一味追求“表面上”的高技术,那么不但不可能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而且会进一步扩大差距。
上述分析表明,为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不应该引进世界前沿技术。那么,最优选择是什么?技术进步速度取决于知识吸收能力和引进技术的先进水平。如果引进技术的水平得到提高,一方面会促进我国的技术进步,但另一方面可能会扩大我国当时实际技术与发达国家技术的差距,从长远来说,反而降低了知识吸收能力,阻碍技术进步。
因此,当我国的技术与世界前沿技术存在很大的差距时,为了加快技术进步,我们应该从发达国家的现有技术中引进相对落后的技术,通过“小步快走”的方式来实现技术的进步,从而有利于我国自主创新战略的实现。相反,当自己的技术与世界前沿技术的差距很小时,则该引进世界前沿技术。
现阶段,我国技术比较落后,和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差距较大,所以应该选择消化吸收再创新,而且消化吸收发达国家那些成熟的技术。如果不顾国情,一味坚持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那么可能会因为知识吸收能力很低,“实际”的技术进步很慢,因此,我们现在需要警惕“表面上”看起来的高技术进步。毕竟,这些“表面上”看起来的高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实际”技术进步非常慢。
当然,在一些技术已经处于世界前沿的部门,我们应该强调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
(作者系浙江大学民营经济研究中心副教授)
自从2005年党的16届中央委员会第5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十一五规划》)以来,“自主创新”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那么,强调自主创新的根据何在?
前不久刚刚结束的2006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了我国要在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重大战略目标。相应地,自主创新成为学界和政府部门关注的焦点。自主创新战略是党中央英明的决策,也是我国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基础。但如何才能更有效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从而更有效地实现自主创新战略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呢?
提升人均知识水平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前提
经济增长方式到底是粗放型还是节约型,取决于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程度。一个经济对产业或者技术的选择取决于它的人均知识水平。只有当人均技术知识水平超过一定的临界值时,一个经济的最优选择才可能是技术密集型的生产技术。
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因为现阶段劳动力相对丰富,技术水平相对落后,所以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是最优选择,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小。相反,因为发达国家劳动力相对短缺,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所以生产技术密集型产品是他们的最优选择,技术进步在对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中贡献较大。
但是从另一个方面看,正是因为发达国家人均技术知识水平很高,所以生产知识密集型产品是最好的选择,高质量的知识水平对其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由是观之,一个国家经济增长方式内生于这个国家的人均知识水平。因而,提升我国的人均技术知识水平,成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
应该消化吸收发达国家成熟的技术
那么,如何才能更有效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我国的人均技术知识水平,从而更有效地实现自主创新战略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由于发达国家处于技术前沿,因此,他们只能通过不断发明来保证其技术的持续创新。与此相反,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除了自己发明外,还可以通过引进发达国家的现有技术来实现技术创新。
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与通过发明来实现技术进步的成本相比,通过引进的方式来实现技术进步的成本较低。同时,国际经验也表明,只有总体技术水平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经济实力已经十分强大的情况下,原始创新、集成创新才有可能。
大家最为熟悉的例子就是日本。其实,日本在最初的工业化过程中,主要是进口技术、学习使用先进工业国的办法并改进这些技术以适应日本经济的特殊环境。而且,这些引进的技术(尤其是在纺织业)相当简单,所以日本公司能够迅速地改进和利用它们形成生产力。一直到1994年,日本才正式提出“告别引进与改良”时代,国家战略才从“技术立国”转向“科技创造立国”。对我国来说,由于引进技术的成本远远小于发明成本,加上现阶段我国技术比较落后,所以消化吸收再创新才是比较明智的选择。
通过“小步快走”的方式来实现技术的进步
为了更快地提升我国的人均知识水平,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消化吸收再创新上,但消化吸收哪些技术呢?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引进知识吸收能力的概念。知识吸收能力是指发展中国家借鉴其他国家较为先进的技术的能力。发达国家具有不同的发达程度,现有的技术也是由一个不同水平的技术组成的集合。如果发展中国家所要引进的技术和其现有的技术水平差距小,复杂程度接近,需要学习的部分不多,那么也就是说这个国家的知识吸收能力就高。反之,如果一个国家所要引进的技术和现有技术的差距大,复杂程度和特性跟现有的技术不同,现有技术的知识对其学习新技术的帮助不大,那就意味着该国知识吸收能力就低。
例如,在20世纪中叶许多拉美国家,以及当时一些取得政治独立的亚洲和非洲前殖民地国家,如阿根廷、巴西、印度、埃及等国,忽视资本稀缺而劳动力丰富的要素禀赋结构,鼓励企业引进当时世界最前沿的技术,大力发展当时最先进的资本密集重工业,试图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超英赶美”的美好愿望。从工程技术角度来看,这些国家“表面上”的技术进步似乎很快,但是,其知识吸收能力却很低。从成本—效益的角度来看,“实际”的技术进步却是相当有限的,有时甚至是负值。拉美等国家进口技术的经验恰好证明:一个国家如果不顾国情,一味追求“表面上”的高技术,那么不但不可能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而且会进一步扩大差距。
上述分析表明,为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不应该引进世界前沿技术。那么,最优选择是什么?技术进步速度取决于知识吸收能力和引进技术的先进水平。如果引进技术的水平得到提高,一方面会促进我国的技术进步,但另一方面可能会扩大我国当时实际技术与发达国家技术的差距,从长远来说,反而降低了知识吸收能力,阻碍技术进步。
因此,当我国的技术与世界前沿技术存在很大的差距时,为了加快技术进步,我们应该从发达国家的现有技术中引进相对落后的技术,通过“小步快走”的方式来实现技术的进步,从而有利于我国自主创新战略的实现。相反,当自己的技术与世界前沿技术的差距很小时,则该引进世界前沿技术。
现阶段,我国技术比较落后,和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差距较大,所以应该选择消化吸收再创新,而且消化吸收发达国家那些成熟的技术。如果不顾国情,一味坚持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那么可能会因为知识吸收能力很低,“实际”的技术进步很慢,因此,我们现在需要警惕“表面上”看起来的高技术进步。毕竟,这些“表面上”看起来的高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实际”技术进步非常慢。
当然,在一些技术已经处于世界前沿的部门,我们应该强调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
(作者系浙江大学民营经济研究中心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