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策略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vyjiaw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考现代文阅读要掌握相应的答题策略。首先,读懂文章是做好题目的前提,要舍得花时间去研究文章的主题。可以从整体着眼,通过抓关键句和关键词,快速准确地把握文章中心。其次是要认真斟酌答案。要审准题目要求,树立文本意识、体裁意识和主题意识,在认真斟酌、组织语言的基础上,尽可能做出完美的答案来。
  关键词: 现代文阅读 策略 主题 答案
  
  现代文阅读能力的考查在中考语文试题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学生想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发挥出应有的水平,不仅要有相当的阅读能力,而且要掌握相应的答题策略。
  一、要读懂文章
  读懂文章是做好题目的前提,也是做题的第一步。要读懂的东西包括文章的体裁、内容和主题等,尤以主题为最重要。有些人认为要先审视文后的题目,然后带着这些问题去读文章,这种认识是偏颇的。作者写文章是有明确目标的,这个目标就是文章的主题。主题乃是文章的灵魂,是作者对社会、自然、人生的思考和感悟,或表现为某种观点,或表现为某种道理或某种感情,等等。为了达到目标,他要去选择恰当的题材和体裁,去考虑文章的布局、详略、修辞等。所以文章是围绕中心的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体,所有的东西都是为表达中心服务的。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出题,都与中心密切关联。读懂了文章的中心,很多问题的答案已经在头脑中自然生成了,这样答起题来才能够切中肯綮,游刃有余。不读文章先看题目,然后到文章中找答案,看来是有的放矢,实则是本末倒置的。“磨刀不误砍柴工”,要舍得花时间去研究文章的主题。那么,怎样才能够快速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题呢?
  1.要着眼整体。既然文章是一个有机的系统体,那么我们就不能去肢解它而断章取义。当然,我们首先接触的是一句一句、一段一段的文字,而且必须把每一句每一段的意思弄明白了,但这之后一定得眼中无全牛,胸中有成竹,而不只是零零碎碎的枝枝叶叶。读完以后,可以问一问自己,这些内容之间有何内在联系?它们共同的指向是什么?这样十有八九我们就会找到有关主题的线索。之后,还要进一步问自己,我对主题的理解是否准确?这还要进行检验。因为只有主题把握准确了,答题方向才能正确,如果主题理解有误,就会满盘皆输。怎么检验?很简单,采用“代入法”,看一看文章各部分的内容、文章布局、详略的安排和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运用是否都是围绕它而设的。是,你的把握就是准确的;不是或不完全是,说明你的把握可能不对,还要进一步研究。经过这样的探索,我们就不至于因主题理解失误而造成惨重的损失了。
  2.要抓好关键句和关键词。把握中心离不开对文意的理解。文段的意思、文章各部分的意思,乃至整篇文章的意思,都可以用一两句话概括出来,概括出来了,也就更便于从整体上把握了。这样的一两句话作者可能已经在文中明白地说出来了,而且一般还有它们特定的位置。在哪里?在文章或段落的开头、结尾,或在文段的连接处,就是我们常说的提领句、总结句、过渡句,这些句子有时还以设问句的形式出现。抓住了这些句子,就可以提纲挈领,文意理解了,文章的主题也就不难把握了。
  一篇文章,可以用一两句话来概括,而最能体现这些句子意思的,也只有那么寥寥几个词,这样的词,我们叫做关键词。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在文章中不止一次地出现,这说明它对表达内容或中心很重要,十有八九是我们要找的关键词。如果我们能注意到这一点,就会觉得读懂文章不是很难的事情了。
  试想,由整篇文章到那么一串句子,再到一两句话,最终落脚到寥寥的几个词,我们是不是就比较容易地接近文章中心了。
  3.不要太较真。把握文章中心,并不一定要把文章中心用严谨的语言准确表述出来,除非题目中有概括中心的要求。因为考场上时间毕竟金贵,能在这上面节约的精力我们绝不浪费。一般而言,你能做到心里明白,抓住了几个关键词,不影响对文后题目的解答,也就足够了,没有必要非得那么较真。
  二、认真斟酌答案
  有的事不必太较真,但面对题目,如何作答,就是非较真不可的事了。阅读,考查的是我们对文章理解、与文本对话的能力,同时也是对我们表达能力的考验,因为你明白了是一回事,怎样把你的“明白”用准确、恰当的语言表述出来,则是另一回事。看来,要答好题,我们得在上述两个方面努力。
  1.要审准题目要求。问你吃饭了没有,你回答“我在写作业”,人家会说你精神有问题。但在考试时确有类似的现象存在,当然,这不是因为答题人的精神问题,而大多是他没有审清题目要求。答题时不要慌手忙脚,要先审清题意,这个题目要求我就什么问题,从哪个范围、哪个角度作答,再按照这样的要求去探究答案,就不会出现答非所问的现象。
  2.要有文本意识。目前,多数题目还是从文本的层面而设的,要答好它,就要到文本中去搜集与题目有关的信息,然后把这些信息与题目对照,加以去伪存真的筛选,保留下来的信息就是真正有用的了,这时候,就要下功夫去研究它与题目的内在联系,斟酌答案了。有些学生审题后,不能下功夫做这方面的努力,仅凭自己的印象,想当然地或主观臆想地去答题,结果离文意甚远,怎么能反映出对文章的理解呢?
  3.要有体裁意识。所选文章是记叙性文体,还是抒情性、议论性、说明性文体,答题的角度和术语的选择是不一样的。例如记叙文中,往往不是单纯使用记叙、描写的表达方式,抒情、议论也会出现,但这里的议论和议论文中的议论,这里的描写和说明文中的描写,其特点和作用是有区别的。再如同样是作比,在记叙性文体里,是一种修辞手法,在议论文里就是一种论证方法,在说明文中又成了一种说明方法。常见学生把说明方法答成对比、比喻,把表达方式答成举例子、拟人等。这样的答非所问,失分就在所难免了。
  4.要有主题意识。如前所述,一篇文章中无论是题材的选择,还是形式的安排,都是为表达主题服务的,除了开放性试题外,题目大都是围绕文章本身的内容和形式而设的,这类题目的答案最终要归结到内容或形式如何为中心服务上,因而,我们斟酌答案,就是把题目涉及的信息与文章中心建立起内在的联系,这种联系找到了,题目的答案就有了。所以有了这种意识,我们探究答案的过程也就变得目的明确、省时高效了。
  5.答案要力求完美。现代文阅读除少数开放性试题外,都会给出参考答案的。“参考”,一般有两层意思。一层是固定性,即考生必须按答案给出的意思或范围作答,一层是主观性,即并不要求考生的答案与参考答案一字不差,而是意对即可。面对这样的理解,有人就松了一口气:那好办,把意思说出来不就行了吗?其实完全不是这样。先前不是说现代文阅读考查的不仅仅是理解能力,同时还有表达能力吗?试想同样的意思人家的答案言简意赅,你的答案如果啰里啰嗦,不得要领,虽然意思都说出来了,但相比之下高下立判,阅卷老师即使给你分,也是很不舒服的。
  看来完美的答案是我们要努力追求的。如何做到完美?就要像我们刚才说的那样,首先要做到言简意赅,切中要害。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请大家掌握这个原则:能用文中的原句,就用原句,不能用原句,只好自己斟酌语言了,那就考虑文中有没有现成的关键词可用。如果二者都用不上,也不用慌乱,那就调动平时的积累,“自主”选择关键词组织语言。相信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说,这也不会是难事。更进一步的要求,是做到“精彩”,语言凝练、顺畅、生动,让人看了有一定美感,这就要看你的语言功底了。
  策略只是策略,若真要面对试题能从容镇定,得心用手,单靠这些远远不够,是非得要下一番“诗外”的功夫不可。
其他文献
201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已经结束,我发现在全国Ⅱ卷数学卷第二十题存在逻辑问题,以下是我的观点,旨在和同仁共同磋商。  201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数学卷第二十题:  “如图,由M到N的电路中有4个元件,分别标为T,T,T,T,电流能通过T,T,T的概率是P,电流能通过T的概率是0.9。电流能否通过各元件相互独立。已知T,T,T中至少有一个能通过电流的概率为0.999。  (
摘 要: 期末考试具有检验学生学习结果和教师教学成果的双重目的;试卷分析,是对考试成绩的一次总结,既可了解学生对语言的运用水平,也可为教师以后的教学活动和试题开发创造基础。本文对《商务英语翻译》期末考试试卷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商务英语翻译》 期末考试 试卷分析    期末考试是教学工作当中的重要环节,每学期仅此一次,不仅是学生辛苦一学期之后的学习成果体现,也是教师检验教学成果的重要手段。而
在由本刊主办的中国大众理财顾问年会所表彰的“2012年度十佳理财顾问”中,张培幸和其他理财师一样,都是活跃在理财一线的行业精英。他们兢兢业业为千万个家庭服务。没有他们,再积极的理财者也很难近距离把握市场。  有一种书,不一定厚实,但每一句话蕴含的都是无穷的哲理;有一种阅读,不一定惊人,却让你情不自禁凝神静听。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一直是本刊倡导的理念,也是我们一直在寻找可信赖的专业理财师的缘由。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