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宅基地复垦耕地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来源 :水土保持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jjjjjj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选择6种种植模式进行田间定位试验,比较分析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并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综合评估各种植模式的优劣程度,以期为宅基地复垦耕地种植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依据。结果表明,各种植模式均降低了土壤容重和砾石含量,且两者差异均显著;增加了土壤孔隙度和土壤团聚体,但各模式间土壤孔隙度差异不显著,土壤团聚体只在>5mm和2~5mm粒径间呈显著性差异,其中CP3(胡豆-玉米)改善土壤结构效果最好。试验结束后6种种植模式除对土壤pH值、全氮和全钾影响不显著外,对其他化学性质的影响均达显著水平。各化学性质中CP3(胡豆-玉米)的土壤pH值、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最高,有机质含量最低,CP2(油菜/玉米)的有机质、全磷、全钾和有效磷含量最高,CP6(莴笋-玉米)的全氮含量最高,碱解氮和全磷含量最低,其余化学指标均是CP4(马铃薯/西瓜)的含量最低。综合比较各种植模式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可知,CP4(马铃薯/西瓜)提升土壤养分的效果最差,CP2(油菜/玉米)和CP3(胡豆-玉米)对土壤养分的提升效果较好。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综合评估得出CP3(胡豆-玉米)的关联度最大,为最优模式,能够较好的改善土壤结构和提升土壤养分含量。
其他文献
介绍了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及其发展方向,对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在智能制造、医疗、文物数字重建等领域的典型应用进行了详细阐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