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杆菌引起的急性或慢性的人畜共患病,简称"布病"。易感动物种类很多,其中以羊、牛、猪最易感。人患"布病"主要是由于接触带有病原菌的各种污染物及食品,通过皮肤、黏膜、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关键词】 布鲁氏菌病 发病原因 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 R197.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5)01-0385-01
1 资料分析
大连市金州新区2012~2014年布鲁氏菌病曾逐年上升趋势。发病年龄在40~60岁之间,以男性为主,分布在金州新区周边农村,家中均以饲养羊、猪、牛等家畜为主要生活来源。针对发病病例逐年增加这种情况有如下几点体会:
2 布病发病率上升的原因
2.1 近几年,由于政府号召大力发展养殖业,一些农户为了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以饲养羊、奶牛、猪等作为致富手段。但由于检疫制度的不健全,许多未经检疫的家畜频繁流动于市场,造成传染源的输入与输出,引起布病的病例的逐年增多。
2.2 群众自我防护意识淡漠,对布病的防治知识严重缺乏,根本意识不到布病对人的危害性,没有安全有效的防护措施,缺乏自我防护意识。人和家畜共居一室、共用一盆、接产不带手套、接产不洗手、流产及污物乱扔、畜栏不消毒等现象普遍存在,从而大大增加了感染的机会。
2.3 旅游业发展对促进交流和相互了解以及增加友谊和发展贸易等都带来了无可非议的好处,与此同时,对某些疾病的传染和扩大也提供了一定机遇。近几年来环境不断恶化,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等都有可能导致布鲁氏菌菌种的变异等等。
2.4 某些部门重视不够,配合不协调,布病防治队伍力量薄弱。布病的防治不是某一个部门做好就可以完成的,必须有政府、疾控、畜牧、工商等部门密切合作才是有效防治布病的关键所在。布病是人畜共患的传染病,病畜及其产品是主要传染源,而人又是主要接触者,所以要防治布病必须人间、畜间同步进行,分工合作,各尽其责,检疫部门必须加强对家畜的检疫,工商部门必须加大对畜肉品的检查力度。基层卫生组织专业人员较少,得不到及时的培训,严重地影响了布病防治工作的开展。
3 布病的防治策略
3.1 消灭传染源
中国是个畜牧业大国,近年主要是牛和羊为布病的主要传染源。对于已发现的携带有布鲁氏菌的家畜,一律由畜牧检疫工作人员给予淘汰、焚烧或深埋。杜绝传染源的输入与输出,防止疫源传播,搞好环境消毒,避免污染周围环境。
3.2 切断传播途径
在布病的传播过程中,各种传染源(病畜及其制品等)都是通过各种传播因子传播布病的。传播因子包括:各种流产物、乳、乳制品、皮毛等等。这些传播因子可以通过皮肤、消化道和呼吸道等多种途径传入人体,造成布病的发生和流行。所以要同时开展流行病学的调查,对畜群按期进行检疫、免疫、改善畜舍条件,搞好定期和不定期消毒工作。
3.3 保护易感人群
作为人畜共患病的布病,家畜和人都是易感者,鉴于此必须人畜共防。对于易感的家畜和人都要给予人工主动免疫,注射布病疫苗。现在中国免疫家畜使用的是弱毒活菌苗,有3种:S2是猪种菌疫苗;M5和S19是羊种菌疫苗,对牛羊鹿皆有较好的免疫力。
3.4 加强宣传教育,实施健康促进
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通过电视、广播、宣传单、漫画等多种形式,对各类人群,特别是职业人群和高危人群进行布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和培训,使群众真正了解到布病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和畜牧业民展的影响,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切断传播途径,增强疫情观念。
3.5 加强布鲁氏菌病防治队伍建设,提高防治水平
加强布病防治队伍建设,通过制度措施保持布病防治队伍的稳定,举办各种形式的学习班,培训技术骨干和基层专业人员,同时结合实际工作,提高基层专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加强学术交流,提高防治水平。
3.6 疫源地控制措施
管理传播源,对牧场,养殖场,乳厂和屠宰场要定期进行消毒免疫和卫生检查。检出的病畜按照有关动物防疫法规定,尽快捕杀,地方政府给予的相应补偿也应尽快到位。病畜死畜及其病畜的流产物必须深埋。对其污染的环境用20%漂白粉或10%石炭乳消毒。病畜乳及其制品必须煮沸消毒,皮毛消毒后就放三个月以上,方准运出疫区。
3.7 布病的防治任重道远,应由政府部门、农业畜牧生产管理部门、疾控中心和工商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采取综合措施才能进行有效的控制和预防。
参考文献
[1] 尚德秋.布氏杆菌病研究进展[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04,19(4):204-212.
[2] 姜顺求.布病防治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264-268.
[3] 崔步云.布鲁氏菌病防治现状及回顾[D].山西医科大学.2006.
[4] 尚德秋.布鲁氏菌病再度肆虐及其原因[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01,16(1):29-34.
[5] 尚德秋,中国布鲁氏菌病防治科研50年[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0,21(1):55-57. [6] 崔步云.中国布鲁氏菌病疫情监测与控制[J].疾病监测 2007,22(10):649.
作者简介:孟令君(1971-12月),女, 汉族,辽宁人,大连市金州新区疾控中心 ,中级 预晋高级,本科,地方病
【关键词】 布鲁氏菌病 发病原因 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 R197.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5)01-0385-01
1 资料分析
大连市金州新区2012~2014年布鲁氏菌病曾逐年上升趋势。发病年龄在40~60岁之间,以男性为主,分布在金州新区周边农村,家中均以饲养羊、猪、牛等家畜为主要生活来源。针对发病病例逐年增加这种情况有如下几点体会:
2 布病发病率上升的原因
2.1 近几年,由于政府号召大力发展养殖业,一些农户为了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以饲养羊、奶牛、猪等作为致富手段。但由于检疫制度的不健全,许多未经检疫的家畜频繁流动于市场,造成传染源的输入与输出,引起布病的病例的逐年增多。
2.2 群众自我防护意识淡漠,对布病的防治知识严重缺乏,根本意识不到布病对人的危害性,没有安全有效的防护措施,缺乏自我防护意识。人和家畜共居一室、共用一盆、接产不带手套、接产不洗手、流产及污物乱扔、畜栏不消毒等现象普遍存在,从而大大增加了感染的机会。
2.3 旅游业发展对促进交流和相互了解以及增加友谊和发展贸易等都带来了无可非议的好处,与此同时,对某些疾病的传染和扩大也提供了一定机遇。近几年来环境不断恶化,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等都有可能导致布鲁氏菌菌种的变异等等。
2.4 某些部门重视不够,配合不协调,布病防治队伍力量薄弱。布病的防治不是某一个部门做好就可以完成的,必须有政府、疾控、畜牧、工商等部门密切合作才是有效防治布病的关键所在。布病是人畜共患的传染病,病畜及其产品是主要传染源,而人又是主要接触者,所以要防治布病必须人间、畜间同步进行,分工合作,各尽其责,检疫部门必须加强对家畜的检疫,工商部门必须加大对畜肉品的检查力度。基层卫生组织专业人员较少,得不到及时的培训,严重地影响了布病防治工作的开展。
3 布病的防治策略
3.1 消灭传染源
中国是个畜牧业大国,近年主要是牛和羊为布病的主要传染源。对于已发现的携带有布鲁氏菌的家畜,一律由畜牧检疫工作人员给予淘汰、焚烧或深埋。杜绝传染源的输入与输出,防止疫源传播,搞好环境消毒,避免污染周围环境。
3.2 切断传播途径
在布病的传播过程中,各种传染源(病畜及其制品等)都是通过各种传播因子传播布病的。传播因子包括:各种流产物、乳、乳制品、皮毛等等。这些传播因子可以通过皮肤、消化道和呼吸道等多种途径传入人体,造成布病的发生和流行。所以要同时开展流行病学的调查,对畜群按期进行检疫、免疫、改善畜舍条件,搞好定期和不定期消毒工作。
3.3 保护易感人群
作为人畜共患病的布病,家畜和人都是易感者,鉴于此必须人畜共防。对于易感的家畜和人都要给予人工主动免疫,注射布病疫苗。现在中国免疫家畜使用的是弱毒活菌苗,有3种:S2是猪种菌疫苗;M5和S19是羊种菌疫苗,对牛羊鹿皆有较好的免疫力。
3.4 加强宣传教育,实施健康促进
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通过电视、广播、宣传单、漫画等多种形式,对各类人群,特别是职业人群和高危人群进行布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和培训,使群众真正了解到布病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和畜牧业民展的影响,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切断传播途径,增强疫情观念。
3.5 加强布鲁氏菌病防治队伍建设,提高防治水平
加强布病防治队伍建设,通过制度措施保持布病防治队伍的稳定,举办各种形式的学习班,培训技术骨干和基层专业人员,同时结合实际工作,提高基层专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加强学术交流,提高防治水平。
3.6 疫源地控制措施
管理传播源,对牧场,养殖场,乳厂和屠宰场要定期进行消毒免疫和卫生检查。检出的病畜按照有关动物防疫法规定,尽快捕杀,地方政府给予的相应补偿也应尽快到位。病畜死畜及其病畜的流产物必须深埋。对其污染的环境用20%漂白粉或10%石炭乳消毒。病畜乳及其制品必须煮沸消毒,皮毛消毒后就放三个月以上,方准运出疫区。
3.7 布病的防治任重道远,应由政府部门、农业畜牧生产管理部门、疾控中心和工商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采取综合措施才能进行有效的控制和预防。
参考文献
[1] 尚德秋.布氏杆菌病研究进展[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04,19(4):204-212.
[2] 姜顺求.布病防治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264-268.
[3] 崔步云.布鲁氏菌病防治现状及回顾[D].山西医科大学.2006.
[4] 尚德秋.布鲁氏菌病再度肆虐及其原因[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01,16(1):29-34.
[5] 尚德秋,中国布鲁氏菌病防治科研50年[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0,21(1):55-57. [6] 崔步云.中国布鲁氏菌病疫情监测与控制[J].疾病监测 2007,22(10):649.
作者简介:孟令君(1971-12月),女, 汉族,辽宁人,大连市金州新区疾控中心 ,中级 预晋高级,本科,地方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