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度备受关注的好莱坞大片《盗梦空间》已火爆登场。在影片中,身为工业间谍的多姆·柯布还是位盗梦专家,在受害者做梦时窃取秘密。这些具有科幻性质的情节立即引发了许多“追梦”人的强烈兴趣,事实上,其背后的科学依据以及有关梦境和潜意识的知识的确值得我们一探究竟。
共事梦不行,共享清醒可以
在34年前发表的一篇论文里,美国哲学家丹尼尔·丹尼特预言,未来的某一天,人们也许可以做这样一种“翻译”:根据观察到的一个人睡觉时的生理现象来推测出他梦境的内容,比如恐惧、从高处坠落、吃到冷的东西等等。 那时候,科学家已经注意到人的梦境可能出现在睡眠时的“快动眼睡眠”一一个介乎深睡和浅睡之间的阶段。他们发现:以上下运动为主的快速眼动与报告中从地面捡起篮球然后投篮的梦境具有相关性;每个人都会做梦,声称自己不做梦的人只是不记得了而己。 丹尼特进一步猜想,梦的研究人员未来将会获得一种技术性的爱好,它“能够影响、指导、改变梦的创作过程,让梦停止、重来甚至是改变呈现的先后次序,阻止或扭曲人对梦境的记忆过程”。
这与电影《盗梦空间》的设想如出一辙。只不过电影导演克里斯托夫·诺兰将这项技术用在了黑暗的一面,他让剧中的主角柯布成为一名能够潜入他人梦境中窃取秘密的盗贼。柯布甚至能够在别人的梦境中种下对方原本不存在的想法。 在电影里,对梦境的共享和控制,是通过一种叫做PASIV的仪器实现的;药物和电磁刺激,经由PA-SIV共同发挥作用。在现实中,有一项叫作“经颅皮层磁刺激”的技术,的确可以通过向目标脑区输入脉冲磁场来改变一个人的脑活动。只不过这种方法迄今为止只在清醒的状态下使用,而且主要的目的是缓解抑郁症或是阻止癫痫。
做自己想做的梦
就像电影中所表现的,许多时候人们会做“清醒梦”,也就是做梦的人知道自己是在做梦。美国约翰·肯尼迪大学的科里·巴克里不久前做了一项调查。他设计了一份问卷,得到近3000份回答。当问到“你是否有过知道自己是在做梦的梦”时,有65%的人回答“是”,25%的人回答“否”,另外的“不确定”。
在这个问题上,女性比男性更频繁地回答“是”,年轻人也比年长的更频繁地回答“是”。
在同样的人群中,34%的人说自己可以对梦进行控制,但超过一半的人否定自己能够这样做。在回答“可以”的人群中,性别和年龄的分布与前一个问题呈现出相同的规律。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报告说他们的梦变短了,也没有以前那么生动了,不如以前那样天马行空了。“所有这些都与创造力和‘心理感受性’相关,但也有睡觉时间长短的原因。”美国哈佛医学院临床心理学家黛迪尔”巴瑞特说。 “清醒梦之中,大脑有点更像是醒着的状态,额区比其他的快速眼动睡眠期更加活跃。”巴瑞特说,清醒梦更容易出现在快睡醒的时候。 一些人认为,清醒梦真的能够帮助发现他人的秘密。1975年起就热衷于清醒梦的做梦者罗伯特·瓦格纳,在他的书《清醒梦:通往内在自我的门径》里记载了一个故事:
一名叫伊万·科斯洛的大学生试图证明或证伪在清醒梦中可以获得一些事后可以验证的秘密信息。
于是他就去请学校里一名女生帮忙,那名女生告诉他,她的背上有一块难看的斑。科斯洛决定在梦里查清楚。他前后做了两个清醒梦。在第一个梦里,他没有成功地走到女生的寝室,因为过程中不断遇到他人干扰。第二次做梦时,他用意识要求女孩到他这里来,结果他就突然看到女生走进了他的寝室。他在梦里检查女孩的背部,发现女孩的腰上有一块暗斑。梦醒之后科斯洛找到女生,把梦境中的发现告诉了她。他隔着女孩的T恤指出梦中见到的暗斑的位置,然后女孩撩开衣服,科斯洛手指的地方准确无误。
“我不认为这些东西具有科学价值。”巴瑞特说,这样的报告有很多,但到目前为止并未对科学研究产生帮助,“但我认为科学家应该好好地留意任何制造了奇闻异事的现象,保持研究,看看是不是人们仅仅因为太愿意相信这个了,就选择性地记住巧合事件”。
梦并不是天马行空的
“梦中梦”出现的时候,睡梦者从梦里“醒来”,但后来发现这是一次假醒,因为他“醒来”之后实际上还是处于梦中。这是现实中确实会发生的事情,尽管在所有的梦中它们所占比例不大。在大部分关于梦的研究中,“梦中梦”的比例只占到1%以下。
不同的人经历“梦中梦”的程度不同,有的人会比一般人更频繁地做这样的梦。有一部分人甚至做过“三重梦”,他们在梦中会经历两次假醒。巴瑞特在一项研究中还发现,假醒和“梦中梦”更多地出现在清醒梦之中。
电影中所说的“做梦者很少记得梦是怎样开始的”也是事实。大部分时候人在梦醒之后都会不记得梦的内容。
,
但是与人们的错误印象不同,梦并不是天马行空的。梦的世界也遵守物理定律——至少是绝大多数情况下如此。在《盗梦空间》里,人们要爬上悬崖还是需要攀岩工具和一点点的努力,并不是像超人那样飞上去。
一些人会梦见自己飞起来,但是这种情况其实不多。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心理学教授威廉·多姆霍夫与其同事建立了一个汇集22000个梦的记录的“梦库”。他们对这些梦进行分析,调查了究竟有多少梦里会出现飞翔的情形。
他们首先检查了来自儿童和年轻人的3300多个梦,其中有134个梦中出现了飞行或者漂浮的事件;这134个梦里,有106个不是做梦者本人在飞翔。
人们的梦不但在飞翔这件事上“缺乏想象力”,而且很多研究已经表明,一个人在几个月、几年,乃至四五十年的时间里所做的梦,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研究发现,大多数梦的内容都是日常隋景、人物和活动。 弗洛伊德说了算不算? 弗洛伊德对梦最为著名的解读是,每一个梦都是对愿望的满足。
用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的心理学教授多姆霍夫的话来说,过去五十多年来的实验室研究没有支持弗洛伊德的理论。1953年,科学家发现人类睡眠有四个阶段,梦多数出现在快速眼动期,但也会在其他阶段出现。梦比弗洛伊德和其前人想象得更长、更频繁、更有规律。
实验室的研究发现,儿童的梦话常常出现在睡眠中短暂的苏醒时期,这些苏醒持续10到20秒,每晚都会发生。弗洛伊德正是将儿童梦话的内容作为“梦是对愿望的满足”的依据,而实验室里的发现却说明这些梦话不能被当作儿童正在做梦的证据。
弗洛伊德还提出过人们常说的“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但1968到1996年间的五项详细的研究先后显示,只有半数的梦能够与白天发生的事情产生勉强的关联。
近年来认知科学的研究有一些新的发现,比如梦可以调整做梦者的情绪,让情绪控制在特定的范围;小睡可以巩固情绪记忆。对快速眼动的研究还发现,梦可以让我们重新经历强烈的情绪记忆,但在梦里经历这些记忆的肘候是没有相伴的激素产生的,这样一来,我们的记忆不会消失,但相伴的强烈情绪则会慢慢淡化。
共事梦不行,共享清醒可以
在34年前发表的一篇论文里,美国哲学家丹尼尔·丹尼特预言,未来的某一天,人们也许可以做这样一种“翻译”:根据观察到的一个人睡觉时的生理现象来推测出他梦境的内容,比如恐惧、从高处坠落、吃到冷的东西等等。 那时候,科学家已经注意到人的梦境可能出现在睡眠时的“快动眼睡眠”一一个介乎深睡和浅睡之间的阶段。他们发现:以上下运动为主的快速眼动与报告中从地面捡起篮球然后投篮的梦境具有相关性;每个人都会做梦,声称自己不做梦的人只是不记得了而己。 丹尼特进一步猜想,梦的研究人员未来将会获得一种技术性的爱好,它“能够影响、指导、改变梦的创作过程,让梦停止、重来甚至是改变呈现的先后次序,阻止或扭曲人对梦境的记忆过程”。
这与电影《盗梦空间》的设想如出一辙。只不过电影导演克里斯托夫·诺兰将这项技术用在了黑暗的一面,他让剧中的主角柯布成为一名能够潜入他人梦境中窃取秘密的盗贼。柯布甚至能够在别人的梦境中种下对方原本不存在的想法。 在电影里,对梦境的共享和控制,是通过一种叫做PASIV的仪器实现的;药物和电磁刺激,经由PA-SIV共同发挥作用。在现实中,有一项叫作“经颅皮层磁刺激”的技术,的确可以通过向目标脑区输入脉冲磁场来改变一个人的脑活动。只不过这种方法迄今为止只在清醒的状态下使用,而且主要的目的是缓解抑郁症或是阻止癫痫。
做自己想做的梦
就像电影中所表现的,许多时候人们会做“清醒梦”,也就是做梦的人知道自己是在做梦。美国约翰·肯尼迪大学的科里·巴克里不久前做了一项调查。他设计了一份问卷,得到近3000份回答。当问到“你是否有过知道自己是在做梦的梦”时,有65%的人回答“是”,25%的人回答“否”,另外的“不确定”。
在这个问题上,女性比男性更频繁地回答“是”,年轻人也比年长的更频繁地回答“是”。
在同样的人群中,34%的人说自己可以对梦进行控制,但超过一半的人否定自己能够这样做。在回答“可以”的人群中,性别和年龄的分布与前一个问题呈现出相同的规律。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报告说他们的梦变短了,也没有以前那么生动了,不如以前那样天马行空了。“所有这些都与创造力和‘心理感受性’相关,但也有睡觉时间长短的原因。”美国哈佛医学院临床心理学家黛迪尔”巴瑞特说。 “清醒梦之中,大脑有点更像是醒着的状态,额区比其他的快速眼动睡眠期更加活跃。”巴瑞特说,清醒梦更容易出现在快睡醒的时候。 一些人认为,清醒梦真的能够帮助发现他人的秘密。1975年起就热衷于清醒梦的做梦者罗伯特·瓦格纳,在他的书《清醒梦:通往内在自我的门径》里记载了一个故事:
一名叫伊万·科斯洛的大学生试图证明或证伪在清醒梦中可以获得一些事后可以验证的秘密信息。
于是他就去请学校里一名女生帮忙,那名女生告诉他,她的背上有一块难看的斑。科斯洛决定在梦里查清楚。他前后做了两个清醒梦。在第一个梦里,他没有成功地走到女生的寝室,因为过程中不断遇到他人干扰。第二次做梦时,他用意识要求女孩到他这里来,结果他就突然看到女生走进了他的寝室。他在梦里检查女孩的背部,发现女孩的腰上有一块暗斑。梦醒之后科斯洛找到女生,把梦境中的发现告诉了她。他隔着女孩的T恤指出梦中见到的暗斑的位置,然后女孩撩开衣服,科斯洛手指的地方准确无误。
“我不认为这些东西具有科学价值。”巴瑞特说,这样的报告有很多,但到目前为止并未对科学研究产生帮助,“但我认为科学家应该好好地留意任何制造了奇闻异事的现象,保持研究,看看是不是人们仅仅因为太愿意相信这个了,就选择性地记住巧合事件”。
梦并不是天马行空的
“梦中梦”出现的时候,睡梦者从梦里“醒来”,但后来发现这是一次假醒,因为他“醒来”之后实际上还是处于梦中。这是现实中确实会发生的事情,尽管在所有的梦中它们所占比例不大。在大部分关于梦的研究中,“梦中梦”的比例只占到1%以下。
不同的人经历“梦中梦”的程度不同,有的人会比一般人更频繁地做这样的梦。有一部分人甚至做过“三重梦”,他们在梦中会经历两次假醒。巴瑞特在一项研究中还发现,假醒和“梦中梦”更多地出现在清醒梦之中。
电影中所说的“做梦者很少记得梦是怎样开始的”也是事实。大部分时候人在梦醒之后都会不记得梦的内容。
,
但是与人们的错误印象不同,梦并不是天马行空的。梦的世界也遵守物理定律——至少是绝大多数情况下如此。在《盗梦空间》里,人们要爬上悬崖还是需要攀岩工具和一点点的努力,并不是像超人那样飞上去。
一些人会梦见自己飞起来,但是这种情况其实不多。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心理学教授威廉·多姆霍夫与其同事建立了一个汇集22000个梦的记录的“梦库”。他们对这些梦进行分析,调查了究竟有多少梦里会出现飞翔的情形。
他们首先检查了来自儿童和年轻人的3300多个梦,其中有134个梦中出现了飞行或者漂浮的事件;这134个梦里,有106个不是做梦者本人在飞翔。
人们的梦不但在飞翔这件事上“缺乏想象力”,而且很多研究已经表明,一个人在几个月、几年,乃至四五十年的时间里所做的梦,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研究发现,大多数梦的内容都是日常隋景、人物和活动。 弗洛伊德说了算不算? 弗洛伊德对梦最为著名的解读是,每一个梦都是对愿望的满足。
用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的心理学教授多姆霍夫的话来说,过去五十多年来的实验室研究没有支持弗洛伊德的理论。1953年,科学家发现人类睡眠有四个阶段,梦多数出现在快速眼动期,但也会在其他阶段出现。梦比弗洛伊德和其前人想象得更长、更频繁、更有规律。
实验室的研究发现,儿童的梦话常常出现在睡眠中短暂的苏醒时期,这些苏醒持续10到20秒,每晚都会发生。弗洛伊德正是将儿童梦话的内容作为“梦是对愿望的满足”的依据,而实验室里的发现却说明这些梦话不能被当作儿童正在做梦的证据。
弗洛伊德还提出过人们常说的“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但1968到1996年间的五项详细的研究先后显示,只有半数的梦能够与白天发生的事情产生勉强的关联。
近年来认知科学的研究有一些新的发现,比如梦可以调整做梦者的情绪,让情绪控制在特定的范围;小睡可以巩固情绪记忆。对快速眼动的研究还发现,梦可以让我们重新经历强烈的情绪记忆,但在梦里经历这些记忆的肘候是没有相伴的激素产生的,这样一来,我们的记忆不会消失,但相伴的强烈情绪则会慢慢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