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备课管理中追求课堂高效

来源 :飞·素质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3357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校课堂监控、实施主要从三个层面来实施,分别是前课堂教学管理、课堂中教学管理、后课堂教学管理。其中的主线就是有效备课。
  一、前课堂教学管理
  前课堂教学管理是指进入课堂教学前的准教学期的管理,其中备课管理是核心。分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
  个人备课:老师们一般是提前备课,并且是自主备课。提前量从二、三天到一周甚至半个月都有。我们要求老师备课必须是符合自己班情及自己教学实际的课。
  集体备课:跟踪定地点、定时间、定主讲人的“三定式”集体备课是相关管理者的必做功课。集体备课由教研组长负责,教研组长在集体备课时要对本组成员的备课本进行检查,检查教师是否完成备课的常规要求;然后在各个老师的备课本上进行签字。在保障各个年级分组教研的同时,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每月进行一次语文、数学的大组的教研活动。时间为每月最后一个周三的教研时间,由语数两位主任牵头,内容是学科共性问题的研讨或经验的分享。像本月语文我们进行的是古诗文教学思路的研讨,在一轮展示课结束后,所有语文教师已经坐在一起对各个年段的古诗文教学进行点评,找出各个年段教学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那么在大组教研的时候,就要进行梳理和提升,使老师明确并不是一个模式就能通吃低中高,而是有所取舍,有所侧重。
  二、课堂中的教学管理
  课堂中的教学管理主要针对实际教学过程的管理,相关的管理人员要跟踪进课堂。在课堂教学管理实践中,一是听教师的示范课、我的一节好课、专题研讨课;二是听事先“预警但不预告”的“推门课”,在各学期初教学工作安排中就告知教师,让教师心中有数,认真对待每一节常态课;三是定向听问题课,针对平日看课及质量检测中暴露出的问题课堂,相关管理者有指向地进行跟踪听课。无论是哪种听课,在课后都组织教师们进行研讨、评课。找出每节课的优点,给出改进的建议,让老师的课堂成为我们研究的载体,上课者和听课者都有所得,促进教师共同成长。
  课堂中的教学管理中,我们仍然关注教师的备课,要求教师进行二次备课。老师在走进教室前,对早已备好的课要进行熟悉,这是我们二次备课的一个切入点。平行班的老师在上完一个班之后,会对自己的教案进行调整,有反思,让第二个班的教学有改善,这是二次备课的第二个切入点。教师在备课本上用红笔修改。由教导处负责二次备课的质量。
  二次备课总体要求是做到“增、删、调、改”,具体做法如下。
  增:增加自己认为必要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对原教案中有关环节补充具体说明。
  删:删除原教案中自己认为不必要的教学内容环节。
  调:根据需要,调换教学内容及教学环节的呈现形式,调整原教案中过程设计的先后顺序。
  改:改正原教案中的一些问题,根据实际修改原教案中不适合的教法和学法。
  三、后课堂教学管理
  后课堂教学管理主要是组织教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的反思。我们认为这是备课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关键的一个环节。老师反思什么?从课堂教学中发生的事件的真实发展过程到授课之前对本节课的期望与实际的教学情景之间是否存在差距,从课堂得意处的自我赏识到课堂教学产生障碍的梳理,等等,从十个方面对自我课堂进行反思,为此,我校专门进行了《教师反思与专业成长》的培训,让老师清楚反思什么,怎样反思。
  学校为每位老师的公开课录像,老师自己可以反复定格、回放、咀嚼,自我评价反思。学校还成立了语文、数学骨干教师评课组,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传、帮、带的作用,在同伴互助下,老师可以借他人的慧眼,更能看清自己的课堂,有更多的启迪和收获,无疑对教师今后的教学是一种提升。
其他文献
中国文化是一个整体,其中各个部分无不贯穿着共同的思想方法。其中,易经“三原则”(变易、简易和不易)、“三法则”(象、数、理)、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等思想方法在中国数学思想方法里体现的尤为凸显。而数学这门学科本身又是一门研究纯粹形式的科学,是理性思维的产物;也是培养学生思维敏捷能力、推理论证能力、独立创新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学科,同时更是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在生活实践中不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