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通过长达三年断断续续的接触,当身心都融入、沉淀在帕米尔高原上后,李馨瞾将这组作品呈现了出来。突出的布光设计、强烈的色彩表现、到位的人物造型??无不彰显着作者对这组环境人像的把控力,她的讲述给了我们这样的提示——没有哪些好作品是靠碰运气得来的。
Q:请讲讲你拍摄这个专题的初衷和经历。
A:我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偶然性,包括选择拍摄这个主题。2009年7月4日,在“冰川之父”慕士塔格峰脚下的冰湖边停留的那个夜晚,我寄宿在牧民家的帐篷里面。凌晨时分寂静得只有湖水的声音,朦胧月光下,隐约看到远处雪峰连绵环绕着黑寂的湖面,我被那里广袤神秘的色彩深深陶醉。那一刻,我明白我必须留下来,完成某些使命。
这个拍摄项目从2009年开始,目前还在继续。长期以来,为了更深入地拍摄,我独自一人和当地少数民族一起生活,每天跟他们一起吃馕喝奶茶。我与他们语言不通,信仰不同,却完全就像亲人一样。那段日子我见证了婴儿的新生 、民族特色婚礼、突如其来的病故、暴雪侵袭、神秘温泉、发现雪莲、深夜迷路、脚踝韧带拉伤等种种历练,我觉得自己没有任何退缩反而更加无畏,更加宏观地看待生命。
我所拍摄的不仅仅是纯真朴实的画面,还是一种坚定的信念。
Q:这些画面中用到哪些器材和人工光源?你希望以此打造一些特殊的设计感和舞台效果?
A:这组作品我使用哈苏H3DII-39相机、HC50-110mm镜头拍摄。我很少用广角拍摄,在特殊情况下广角可以解决空间狭小的问题,对于环境肖像来说广角镜头景深大、能更好呈现人与生存环境的关系,当然我会尽可能避免画面的视觉畸变。
拍摄时我带了3盏外拍灯,反光板、反光伞等辅助设备。因为我去的村落很多不通电也没手机信号,所以3盏灯可以确保任何光线下(包括夜晚)都能顺利拍摄,即使一盏灯没电或者出了故障,还有其他的可以作为保障。
我会根据人物和现场环境决定如何用光,布光方式是根据我自身对古典绘画的研究和现场感觉自然产生。灯光的有效运用,可以使画面更富有戏剧性和强烈的个人风格,也见证了我不同时期的创作情感。
拍摄环境肖像时,经典的伦勃朗光、单灯辅助、遇到大场面则采用3盏灯平铺,所有的用光技巧只有一个目的——为了更好地塑造人物。
Q:某些作品有着特别强烈的油画效果,你在后期时侧重哪些调整?
A:我从小就做彩色的梦,梦境中总是充满不可思议的画面,我喜欢用色彩去描绘人生。此外我偏爱古典艺术,对于古典音乐、建筑以及电影、文学的喜爱,渗透到我的创作过程中。小时候画素描时,老师一直强调素描的明暗关系,对于古典绘画的着迷深入我的血液。
通过数码后期制作,可以对画面进行再次艺术创作,比如对影像建立特别的选区,进行色彩的调整,以此突出主体人物,让画面更有纵深感。用背景的色彩与明暗烘托出人物的性格,使影像更具有个人感情与色彩。
我所有的照片都是精心设计摆拍的,对画面进行导演、控制,最后按自己的观念完成摄影,比如题图上的这个小女孩,拍摄现场我被十几个孩子围着时,看到这个被挤在外围的内向小女孩,立刻被她的气质吸引。我让她用皴裂的小手抱着她的瘦弱的小猫咪,让我感到某种怜爱与温暖的情绪,拍摄之后我还送了她一只玩具小白狗。
Q:你的拍摄对象如何看待他们自己的这些肖像?
A:记得我拍摄一对新婚夫妇的第二年,我把照片亲自送给他们,结果新郎全家都很激动,他们把照片展示给全村的人看,当时新娘带着刚一个多月的宝宝回访娘家,由于大山里交通不便利,也没通讯手段,所以新郎激动地带着照片执意要搭我的车花费四个多小时去见他的妻子。
穆斯林地区比较传统保守,女性身份加之我四分之一穆斯林血统,所以骨子里让我和她们很亲近,拍摄也顺利很多。比如我拍摄过很多新娘,她们都非常愿意让我拍摄,拍摄之前我会为她们精心画上美美的彩妆,这也是非常好的感情交流。面对我的镜头,她们呈现出非常平静自然的青春美丽,也许是因为把我当成她们的姐妹和好朋友吧。
Q:请讲讲你拍摄这个专题的初衷和经历。
A:我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偶然性,包括选择拍摄这个主题。2009年7月4日,在“冰川之父”慕士塔格峰脚下的冰湖边停留的那个夜晚,我寄宿在牧民家的帐篷里面。凌晨时分寂静得只有湖水的声音,朦胧月光下,隐约看到远处雪峰连绵环绕着黑寂的湖面,我被那里广袤神秘的色彩深深陶醉。那一刻,我明白我必须留下来,完成某些使命。
这个拍摄项目从2009年开始,目前还在继续。长期以来,为了更深入地拍摄,我独自一人和当地少数民族一起生活,每天跟他们一起吃馕喝奶茶。我与他们语言不通,信仰不同,却完全就像亲人一样。那段日子我见证了婴儿的新生 、民族特色婚礼、突如其来的病故、暴雪侵袭、神秘温泉、发现雪莲、深夜迷路、脚踝韧带拉伤等种种历练,我觉得自己没有任何退缩反而更加无畏,更加宏观地看待生命。
我所拍摄的不仅仅是纯真朴实的画面,还是一种坚定的信念。
Q:这些画面中用到哪些器材和人工光源?你希望以此打造一些特殊的设计感和舞台效果?
A:这组作品我使用哈苏H3DII-39相机、HC50-110mm镜头拍摄。我很少用广角拍摄,在特殊情况下广角可以解决空间狭小的问题,对于环境肖像来说广角镜头景深大、能更好呈现人与生存环境的关系,当然我会尽可能避免画面的视觉畸变。
拍摄时我带了3盏外拍灯,反光板、反光伞等辅助设备。因为我去的村落很多不通电也没手机信号,所以3盏灯可以确保任何光线下(包括夜晚)都能顺利拍摄,即使一盏灯没电或者出了故障,还有其他的可以作为保障。
我会根据人物和现场环境决定如何用光,布光方式是根据我自身对古典绘画的研究和现场感觉自然产生。灯光的有效运用,可以使画面更富有戏剧性和强烈的个人风格,也见证了我不同时期的创作情感。
拍摄环境肖像时,经典的伦勃朗光、单灯辅助、遇到大场面则采用3盏灯平铺,所有的用光技巧只有一个目的——为了更好地塑造人物。
Q:某些作品有着特别强烈的油画效果,你在后期时侧重哪些调整?
A:我从小就做彩色的梦,梦境中总是充满不可思议的画面,我喜欢用色彩去描绘人生。此外我偏爱古典艺术,对于古典音乐、建筑以及电影、文学的喜爱,渗透到我的创作过程中。小时候画素描时,老师一直强调素描的明暗关系,对于古典绘画的着迷深入我的血液。
通过数码后期制作,可以对画面进行再次艺术创作,比如对影像建立特别的选区,进行色彩的调整,以此突出主体人物,让画面更有纵深感。用背景的色彩与明暗烘托出人物的性格,使影像更具有个人感情与色彩。
我所有的照片都是精心设计摆拍的,对画面进行导演、控制,最后按自己的观念完成摄影,比如题图上的这个小女孩,拍摄现场我被十几个孩子围着时,看到这个被挤在外围的内向小女孩,立刻被她的气质吸引。我让她用皴裂的小手抱着她的瘦弱的小猫咪,让我感到某种怜爱与温暖的情绪,拍摄之后我还送了她一只玩具小白狗。
Q:你的拍摄对象如何看待他们自己的这些肖像?
A:记得我拍摄一对新婚夫妇的第二年,我把照片亲自送给他们,结果新郎全家都很激动,他们把照片展示给全村的人看,当时新娘带着刚一个多月的宝宝回访娘家,由于大山里交通不便利,也没通讯手段,所以新郎激动地带着照片执意要搭我的车花费四个多小时去见他的妻子。
穆斯林地区比较传统保守,女性身份加之我四分之一穆斯林血统,所以骨子里让我和她们很亲近,拍摄也顺利很多。比如我拍摄过很多新娘,她们都非常愿意让我拍摄,拍摄之前我会为她们精心画上美美的彩妆,这也是非常好的感情交流。面对我的镜头,她们呈现出非常平静自然的青春美丽,也许是因为把我当成她们的姐妹和好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