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化学实验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培养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n_xu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强调合作精神的培养,而化学实验就是一个培养合作精神和人际协调能力的极好途径。积极开展以实验为基础的教学活动,能为学生发挥实验能动性提供重要途径,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巩固知识。
  关键词:化学实验 探究性学习 培养
  众所周知,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而我们的大多数同学则认为化学实验只是课堂上教师的演示实验或实验室的分组实验。但我们只注重这些实验还不够,毕竟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的课外时间还很充足,而能力的培养需要靠大量的实践训练,所以化学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的化学课外实验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进行科学探究。
  新课程改革正进行得如火如荼,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必须从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中摆脱出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知识的生成过程与生成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探究性学习能力是学生按照学习规律主动获取知识、深刻理解知识、灵活运用知识、科学地组织自身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养成“探讨、求索、发现”的意识和习惯的特殊本领,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石。为此,我在实验教学中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下面我就如何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谈谈具体的看法。
  新课程强调合作精神的培养,而化学实验就是一个培养合作精神和人际协调能力的极好途径。积极开展以实验为基础的教学活动,能为学生发挥实验能动性提供重要途径,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巩固知识。
  著名化学家戴安邦曾说过:“化学实验室是学生学习的最佳场所。”我们每周开放实验室两三次,讓学生在课外活动时间走进实验室,动手做自己想做的实验。
  通过在“氨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设计,我尝试通过“分组讨论,实验竞擂”的形式,以竞争来促进学生的参与激情,并借集体讨论探究的方式让学生感受探究的乐趣和合作的快乐。
  一、以问题设置导入,激发探究兴趣
  教师首先向学生呈现“NH3能否除去Cu中混有的CuO”这一问题,引起学生困惑,产生探究欲望,同时提供给学生已前学习过的H2和CO还原CuO的实验所需仪器等,以及制备NH3的药品等其他无机药品。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该问题分析,从NH3中氮元素化合价、氧化还原反应原理以及H2(或CO)还原CuO的实验三方面引导。
  二、组织探究小组,讨论实验方案
  在教师组织下,分成若干小组,学生开始讨论和探索,学生根据氧化还原原理和NH3中氨元素化合价为负三价,并通过对H2(或CO)还原CuO实验的类比和想象,能够初步假设氨气具有还原性,并明确该实验问题是用NH3将CuO还原为Cu单质而除杂。
  在此假设基础上,学生开始收集资料,并借助已有的实验仪器和药品,拟定实验方案,此时各组围绕着实验装置展开争论:
  ①有小组认为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主张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步骤;②另外的小组则认为氨气是具有刺激性气体,为了防止氨气被排放到空气中,主张采用一氧化碳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步骤,但尾气用稀硫酸去吸收。最后,教师总结各小组的实验方案,主要是以下两种。
  方案一拟订的实验步骤:①用氢氧化钙和氯化铵制取一定量的氨气;②将少量的氧化铜装入硬质大试管中(实验装置同氢气还原氧化铜);③加热氢氧化钙和氯化铵的混合物将氨气通入大试管中,排尽试管中空气;④继续通入氨气,同时加热大试管,使反应进行;⑤反应结束后,停止加热至大试管冷却,观察实验现象。
  方案二拟订的实验步骤:①用氢氧化钙和氯化铵加热制取一定量的氨气;②将少量的氧化铜装入玻璃管中(两端放一小段细铜丝,防止爆炸)。并且用一导管通至小烧杯的稀硫酸的液面之上,以便将尾气吸收;③加热氢氧化钙和氯化氨的混合物将氨气通人玻璃管中,排尽管中空气;④继续通入氨气,同时加热玻璃管,使反应进行;⑤反应结束后,停止加热至玻璃管冷却,观察实验现象。
  三、小组分配工作,实验验证假设
  1.各小组的学生分配好在实验过程中的工作分工,根据自己拟订的实验步骤讲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做出实验结论。
  2.教师巡视,记录评价实验操作的正确性、小组分工的合理性、小组成员的协调性(注意:教师此时的评价不是判定哪一小组的实验设计正确,而是评价学生的参与意识、探索精神、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3.实验诊断与评价。各小组汇报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总结和归纳此类实验的实施过程:按照方案一进行实验的小组学生观察到氧化铜由黑色转变为光亮的红色,管口有水生成,同时也闻到氨气的刺激性气味;按照方案二进行的小组学生不仅可以观察到与方案一小组实验的相同的实验现象,而且实验时间比较短,剩余的氨气也被吸收,防止了氨气对空气的污染。
  通过对氨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探索,能够根据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判断出氨气的还原性,并能够将氢气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与氨气还原氧化铜联系起来,既复习了前面所学的知识,又通过实验探索出氨气的还原性。按照方案二实验的小组同时也注意到在实验中如何有效防止实验的尾气对空气的污染,但是,也应该在玻璃管口放上石棉绒,防止氧化铜被氨气流冲走。
  学生通过亲自做课外实验既能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又能培养他们善于从实验中总结化学现象和化学规律的思维,还能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设计实验探究方案的能力。实践表明参加化学课外实验的同学,化学成绩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化学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化学实验这一要素是化学教学的基础和精华,是化学科学认识的源泉,是训练科学方法的有效途径,是养成科学态度的必由之路。
  四、教师评价
  根据教师刚才的观察和学生自我的评价,评出“最佳合作”,“最佳设计”,“最佳操作”等小组。就这样,学生在竞争中得到了探究的乐趣和合作的愉快,在愉快中培养了科学精神。
  探究式学习方式能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动性,使化学教学焕发出生机。因此,开放教学时空,使教学面向社会、贴近生活,通过学生探索性学习和实验,化学教师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创新思维、实验能力以及与人合作、与人共事的情操。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不但能掌握化学知识、建立热爱科学的情感,还能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其他文献
【提要】伴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一场教育领域的改革正在进行。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日益明显,社会的发展以及广大师生都呼唤新课程改革(下文简称新课改)。笔者作为一名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深入思考新课改的相关问题责无旁贷。本文结合笔者教学实践,就如何贯彻落实新课改,尤其在新课改如何本土化问题上积极探索的成果做一阐述。笔者认为,当前新课改理念对广大教育工作者已不再陌生,可是如何结合当地、当校实际,使这一理念化为切实
本文介绍微流控芯片实验室以高通量和大规模集成为主要特征,并着力于它的功能化.功能型微流控芯片实验室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集成有各种单元操作的芯片,二是保证芯片运行的动
摘要:高中教育对学生而言非常重要,因为这个阶段是学生们人生观和世界观即将形成但还没有形成的阶段,因而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良好的班级管理不仅能够有效提升教学质量,更会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本文将简单分析高中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理念的相关问题,希望能对有关人士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中 班主任 班级管理  班级是班主任及学生的主要活动基地,班主任不仅要对学校负责,更要对学生全面负责,是班
做好学困生的教育和转化工作,是抓好班集体建设的关键。结合本人教学实践,下面,我就如何转化学困生谈几点体会:  一、掌握心理特点,注重正面激励  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学困生的心理特点主要是自卑,认为别人看不起他,即使做些好事,也不会被别人发现和认可,所以容易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思想,失去上进心。与此同时,他们也很想得到老师、同学的理解和信任,在集体中找到自己应有的位置。针对这些心理特点,我每接到一
期刊
【摘 要】通过实验教学,可以使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实验教学也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物理实验教学 能力培养  新课改下物理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知识增长,与各种能力同时得到开发和提高,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是中学物理教学的主要任务。虽然物理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基本能力的培养具有不同的意义和要求,但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从实验教学模式的
【内容摘要】我们的教育应该为孩子的素质终身可持续发展、提高而奠基,关注原生态创造发明,关注差异面对全体学生,让孩子在和谐教育氛围中愉快成长。因此,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全面践行科学发展观,开创素质教育新局面。  【关键词】小学科學课 科学发展观 素质教育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给合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以及科
学起源于思,思源于疑。化学教学中巧妙地设疑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他们的求知欲,而且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思维能力。问题就在于化学教学中如何巧妙设疑呢?对此,建议如下:  一、新旧关联,旧中引新  教学中要善于在联系有关旧知识的基础上,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进行旧中引新,设问激疑,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例如:教学“铵盐的性质”时,可先复习氨气的实验室制法,然后选择NH4CL为新旧知识
期刊
【摘要】随着计算机的推广普及以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整个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育教学也不例外,教育教学从内容、形式、目的、方法到组织发生了全面变革。站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完全有必要对教学模式、教学过程、教学方法重新研究认识,决不能完全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教师应利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把信息技術与学科特点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