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互联网+”时代下,智慧旅游趋向主流,酒店作为旅游活动中的关键环节,势必要通过优化酒店人才管理从而做出经营变革。如何培养互联网时代的酒店人才,构建新型的“互联网+酒店”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受到酒店行业和高校的重视。本论文通过表明智慧旅游新形势下培养新型酒店人才,促使各传统酒店行业与互联网的互通和融合的意义:分析酒店行业发展的现状及高校培养酒店人才存在的问题,针对性研究针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互联网+”;“智慧旅行”;“人才培养模式”
一、“互联网+”时代下智慧旅游促使酒店管理的变革
21世纪末期以后,互联网经济蓬勃发展,而“互联网+酒店”旨在促进互联网与传统酒店行业间相结合的一种商业模式,可发挥1+1>2的效果。智慧旅游是互联网的产物,借助便携的终端上网设备,达到智能感知及方便利用旅游资源的效果。国家旅游局也将2014年定为“智慧旅游年”。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为旅游业的信息化和智慧化建设提供了政策保障并指明了方向。近些年国内酒店数量增多,传统经营模式使市场趋向饱和进入停滞不前的状况,转型升级是改变酒店业现状成必走之路。结合传统模式融入网络化大数据的技术,通过使用3G、4G、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营销,是提升酒店入住量和经济效益的有效方式。为此新型商业模式下,如何培养互联网时代的酒店人才,构建新型的“互联网+酒店”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受到各个高校和企业的重视。
二、目前高校传统培养酒店人才存在的问题
目前酒店专业传统课程教学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鲜有设置相关互联网方面的教学课程,为此学生的实际操作模式及互联网的相关知识技能有待提高。而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酒店的网站运营岗位已经成为酒店行业中不可缺失的岗位。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中互联网课程的缺失必然会导致在校学习的学生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突现出酒店行业人才的供需失调的市场现象。高职院校亟需根据新形势的变化,调整并完善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此外,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人才方案中所施行的顶岗实习制度多采用双导师制,即学生由企业导师和在校教师共同指导和培养。但从实践经验可见,众多学生反馈在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方面,企业导师带徒弟的指导方式并没有在校老师进行的那么到位,这些现象显现出我们传统人才培养方式的双导师制对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欠缺。
三、当前酒店对新型人才的需求
据酒店组织官方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酒店行业中发展速度最快国家。面临国内酒店员工居高不下的流失率,酒店对人才的渴求极为强烈,尤其现处于智慧旅游的大背景下,可谓把握优质技术型人才就是把握市场。众多星级酒店已顺应趋势运用移动互联网及互联网技术开始着手建立“互联网+”平台,如前台的Opera智能系统和Delphi宴会预订系统。除外员工使用互联网运营的技能需不断强化,如互联网对接、分析网站运营状况优化运营功能,增加网页的访问量,落实访问网站客户的购买转化率和订单金额等,实现酒店与互联网的无缝对接,亟需配套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模式。
四、高职酒店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一)完善教学课程大纲,丰富校外实训体系
在智慧旅游背景下,根据“互联网+酒店”特征,新增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方法论、酒店网络营销策略等课程并优化原有的传统课程体系。将结合实际教学需要拓展实习生的互联网思维,探讨互联网时代酒店网络营销的必要性等。企业方和校方利用“互联网+”加强对学生实习过程的全面管理,将结合实际教学需要,将“互联网+”运用到实训基地中,结合实践所需,以学习及掌握国内外大型酒店的电商平台运营模式为重点。
(二)搭建学生实习网络平台
搭建企业、学校、学生和社会人员四方可控的网站平台。企业方可通过此平台实时获得学生实习信息并做出反馈和评价,成为真正的学生的企业导师;学生方则可以通过此平台随时向学校指导老师和企业指导导师提出问题并得到相应反馈;学校方也可更好的掌握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情况并进行专业统计,社会人员也可通过这个网络平台汲取个人所需的信息资料,甚至互评的考核系统也可以通过此网站平台来实时评价。
(三)开展互联网+酒店式新型校企合作
在以往传统的校企合作上,增加新式的合作方式,这主要是通过校企合作的凡是实现“模拟创业”“互联网实训基地”。主要包括如下:加强学生酒店实习,并增加模拟创业和互联网实训基地。定岗培养和轮岗培养。
(四)互联网+酒店的实习评估制度
根据互联网+酒店的实习培养模式,相配套制定一套检验实习生的评估制度和方法,这套制度可以检验学生对新课程和实习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通过酒店反馈方法检验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否符合酒店的需求。主要包括如下:确定实习效果评估制度及方法。
五、总结
本文通过分析酒店行业发展的现状及高校培养酒店人才存在的问题,表明“互联网+酒店”形势下培养新型酒店人才的意义,针对高职院校主要以完善教学课程大纲和丰富校外實训体系、搭建学生实习网络平台、开展互联网+酒店式新型校企合作、互联网+酒店的实习评估制度等方式来建立新型的酒店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单位: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简介:陈枫艺,1985年生,女,讲师,理学硕士、研究方向:酒店和旅游管理。
关键词:“互联网+”;“智慧旅行”;“人才培养模式”
一、“互联网+”时代下智慧旅游促使酒店管理的变革
21世纪末期以后,互联网经济蓬勃发展,而“互联网+酒店”旨在促进互联网与传统酒店行业间相结合的一种商业模式,可发挥1+1>2的效果。智慧旅游是互联网的产物,借助便携的终端上网设备,达到智能感知及方便利用旅游资源的效果。国家旅游局也将2014年定为“智慧旅游年”。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为旅游业的信息化和智慧化建设提供了政策保障并指明了方向。近些年国内酒店数量增多,传统经营模式使市场趋向饱和进入停滞不前的状况,转型升级是改变酒店业现状成必走之路。结合传统模式融入网络化大数据的技术,通过使用3G、4G、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营销,是提升酒店入住量和经济效益的有效方式。为此新型商业模式下,如何培养互联网时代的酒店人才,构建新型的“互联网+酒店”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受到各个高校和企业的重视。
二、目前高校传统培养酒店人才存在的问题
目前酒店专业传统课程教学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鲜有设置相关互联网方面的教学课程,为此学生的实际操作模式及互联网的相关知识技能有待提高。而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酒店的网站运营岗位已经成为酒店行业中不可缺失的岗位。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中互联网课程的缺失必然会导致在校学习的学生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突现出酒店行业人才的供需失调的市场现象。高职院校亟需根据新形势的变化,调整并完善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此外,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人才方案中所施行的顶岗实习制度多采用双导师制,即学生由企业导师和在校教师共同指导和培养。但从实践经验可见,众多学生反馈在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方面,企业导师带徒弟的指导方式并没有在校老师进行的那么到位,这些现象显现出我们传统人才培养方式的双导师制对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欠缺。
三、当前酒店对新型人才的需求
据酒店组织官方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酒店行业中发展速度最快国家。面临国内酒店员工居高不下的流失率,酒店对人才的渴求极为强烈,尤其现处于智慧旅游的大背景下,可谓把握优质技术型人才就是把握市场。众多星级酒店已顺应趋势运用移动互联网及互联网技术开始着手建立“互联网+”平台,如前台的Opera智能系统和Delphi宴会预订系统。除外员工使用互联网运营的技能需不断强化,如互联网对接、分析网站运营状况优化运营功能,增加网页的访问量,落实访问网站客户的购买转化率和订单金额等,实现酒店与互联网的无缝对接,亟需配套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模式。
四、高职酒店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一)完善教学课程大纲,丰富校外实训体系
在智慧旅游背景下,根据“互联网+酒店”特征,新增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方法论、酒店网络营销策略等课程并优化原有的传统课程体系。将结合实际教学需要拓展实习生的互联网思维,探讨互联网时代酒店网络营销的必要性等。企业方和校方利用“互联网+”加强对学生实习过程的全面管理,将结合实际教学需要,将“互联网+”运用到实训基地中,结合实践所需,以学习及掌握国内外大型酒店的电商平台运营模式为重点。
(二)搭建学生实习网络平台
搭建企业、学校、学生和社会人员四方可控的网站平台。企业方可通过此平台实时获得学生实习信息并做出反馈和评价,成为真正的学生的企业导师;学生方则可以通过此平台随时向学校指导老师和企业指导导师提出问题并得到相应反馈;学校方也可更好的掌握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情况并进行专业统计,社会人员也可通过这个网络平台汲取个人所需的信息资料,甚至互评的考核系统也可以通过此网站平台来实时评价。
(三)开展互联网+酒店式新型校企合作
在以往传统的校企合作上,增加新式的合作方式,这主要是通过校企合作的凡是实现“模拟创业”“互联网实训基地”。主要包括如下:加强学生酒店实习,并增加模拟创业和互联网实训基地。定岗培养和轮岗培养。
(四)互联网+酒店的实习评估制度
根据互联网+酒店的实习培养模式,相配套制定一套检验实习生的评估制度和方法,这套制度可以检验学生对新课程和实习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通过酒店反馈方法检验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否符合酒店的需求。主要包括如下:确定实习效果评估制度及方法。
五、总结
本文通过分析酒店行业发展的现状及高校培养酒店人才存在的问题,表明“互联网+酒店”形势下培养新型酒店人才的意义,针对高职院校主要以完善教学课程大纲和丰富校外實训体系、搭建学生实习网络平台、开展互联网+酒店式新型校企合作、互联网+酒店的实习评估制度等方式来建立新型的酒店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单位: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简介:陈枫艺,1985年生,女,讲师,理学硕士、研究方向:酒店和旅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