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启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提高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新课程改革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目的是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而进行的一种研究和探索。新课程改革下要提高效率、质量、成绩,必须改进教学方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新课标 初中 思品课堂 教学方法
新课程倡导新理念,对课堂教学提出新的要求。近年来,随着思想品德课定为开卷考试科目,不少教师和学生都感觉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作为一名课改中的思想品德教师如何面对新的挑战、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这既是理论问题、更是实践问题。为此,笔者结合教思想品德课的一些体会,谈几点感受。
一、要做一名学生喜爱的老师
韩愈说:“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学生喜欢哪个老师,相对来说就更喜欢上这位老师的课。所以,老师要在平时多接触学生,了解学生,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同时,要做学生喜欢的老师还要具备良好的教学基本功和丰富的知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学生对你这节课感兴趣,首先要有一个比较精彩的导入。教师应从实际出发,课前精心准备。可采取漫画、小品、故事等不同形式来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其次,教师良好的教学基本功也是吸引学生的重要手段,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一手漂亮的粉笔字,一个信手拈来的简笔画,会让课堂增色不少,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学生沉醉在艺术之中。再次,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把课本上的知识和学生身边的事联系起来,用学生身边鲜活的事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既有趣味性又便于学生理解。
二、深入浅出,讲清概念
理解概念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前提。《思想品德》教材中专业术语较多、抽象。个别术语教材中没有界定,而它又是打开某一章节课文内容的一把钥匙。这就需要教师既要科学地阐述概念的科学内涵,又要结合生活实际,深入浅出地讲清概念。例如,在上“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这一框题中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时,教材中对什么是生产力没有做具体说明,生产力对学生而言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因而很难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因此,在教学中我先设置了几个问题让学生共同思考、解决:(1)人类为了生存、发展,首先应解决什么问题?(2)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人类应该干什么?(3)科学技术与生产劳动有什么关系?同学们通过热烈讨论达成了共识——(1)解决衣、食、住、行等最基本的问题。(2)从事生产劳动。(2)人们拥有的科学技术水平越高,从事生产劳动的能力越强。最后我进行归纳小结:人类为了适应自然而改造自然(从事生产劳动)的能力叫做生产力。结合教材中内容,进一步让学生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三、使用活动教学法
活动教学法,一般是指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教学情境,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设置,让学生凭自己的能力参与阅读、讨论、游戏、学具操作等去学习知识的课堂教学方法或过程。把握好活动教学法,有以下的积极作用。
(1)活动教学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思品的兴趣。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的活动吸引学生积极地参与,从而得到愉悦的情感体验,正确道德观念的形成。
(2)活动教学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活动中体现学生的主动探究、主动操作。注重每个学生亲自参与到各种形式的活动中去,注重学生身心的投入和个性的自由抒发。
(3)活动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教学中的小组活动、自由讨论等形式,能充分体现同学的合作精神。
(4)活动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活动中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促进求异性思维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整合教学内容、教法,拓展内容,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现行《思想品德》教材特点之一是涉及的内容广泛,教材对涉及内容介绍简单。虽然教材中插有“相关链接”、阅读材料、图片,但学生要真正理解课文内容,将其应运于生活实际,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取舍和调整,以适应不同类型学生学习的需要;整合相邻学科内容,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对所学知识的应运能力。例如,在学习“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问题时,涉及到中国近代历史有关内容;在学习“计划生育与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时,涉及到法律和地理等方面的内容等。如果教师不善于整合相邻学科知识,那么,学生可能对所学知识一知半解,要应运于生活实际很困难。另外,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尝试把多种教学方法加以整合,形成新的教学方法,使其更具有可行性。
五、善用生活资源,丰富和活跃活动课教学
学生的生活本身和学生的经验是实施活动课教学的基础和起点。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善于利用这一资源,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融合,贴近学生的生活,寻求活动中的现实感,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进而增强学习的动机。活动设计时,可將与学生密切联系的热点、焦点问题与活动挂钩,从文化生活和社会实际中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将丰富多彩的生活纳入教学活动中。例如:在讲《维护受教育权》一课时,可结合农村孩子辍学离家外出打工的行为表现,以及村里人对这些孩子的议论,引导学生对这一现象进行探究:自觉接受义务教育是每个适龄儿童少年享有的权利,同时也是他们应该履行的义务。
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探讨是一个很大的课题,需要我们用勇敢的探索精神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去反复实践、总结和提高。也需越来越多的同行加入这一改革的行列,这样,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一定会有所创新、有所发展,一定会有更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何飞.思想品德课愉悦教学法初探[J];陕西教育(教学版);2011年06期
[2]王昉.浅议农村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方法[J];群文天地;2011年16期
[3]赵冀.关于思想品德课高效教学方法的一点思考[J];考试周刊;2011年45期
[4]金利.走近思想品德课[J];时事(时事报告初中生版);2010年06期
[5]李广敏.中学思想品德课“四步教学法”课堂教学模式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27期
关键词:新课标 初中 思品课堂 教学方法
新课程倡导新理念,对课堂教学提出新的要求。近年来,随着思想品德课定为开卷考试科目,不少教师和学生都感觉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作为一名课改中的思想品德教师如何面对新的挑战、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这既是理论问题、更是实践问题。为此,笔者结合教思想品德课的一些体会,谈几点感受。
一、要做一名学生喜爱的老师
韩愈说:“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学生喜欢哪个老师,相对来说就更喜欢上这位老师的课。所以,老师要在平时多接触学生,了解学生,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同时,要做学生喜欢的老师还要具备良好的教学基本功和丰富的知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学生对你这节课感兴趣,首先要有一个比较精彩的导入。教师应从实际出发,课前精心准备。可采取漫画、小品、故事等不同形式来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其次,教师良好的教学基本功也是吸引学生的重要手段,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一手漂亮的粉笔字,一个信手拈来的简笔画,会让课堂增色不少,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学生沉醉在艺术之中。再次,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把课本上的知识和学生身边的事联系起来,用学生身边鲜活的事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既有趣味性又便于学生理解。
二、深入浅出,讲清概念
理解概念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前提。《思想品德》教材中专业术语较多、抽象。个别术语教材中没有界定,而它又是打开某一章节课文内容的一把钥匙。这就需要教师既要科学地阐述概念的科学内涵,又要结合生活实际,深入浅出地讲清概念。例如,在上“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这一框题中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时,教材中对什么是生产力没有做具体说明,生产力对学生而言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因而很难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因此,在教学中我先设置了几个问题让学生共同思考、解决:(1)人类为了生存、发展,首先应解决什么问题?(2)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人类应该干什么?(3)科学技术与生产劳动有什么关系?同学们通过热烈讨论达成了共识——(1)解决衣、食、住、行等最基本的问题。(2)从事生产劳动。(2)人们拥有的科学技术水平越高,从事生产劳动的能力越强。最后我进行归纳小结:人类为了适应自然而改造自然(从事生产劳动)的能力叫做生产力。结合教材中内容,进一步让学生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三、使用活动教学法
活动教学法,一般是指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教学情境,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设置,让学生凭自己的能力参与阅读、讨论、游戏、学具操作等去学习知识的课堂教学方法或过程。把握好活动教学法,有以下的积极作用。
(1)活动教学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思品的兴趣。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的活动吸引学生积极地参与,从而得到愉悦的情感体验,正确道德观念的形成。
(2)活动教学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活动中体现学生的主动探究、主动操作。注重每个学生亲自参与到各种形式的活动中去,注重学生身心的投入和个性的自由抒发。
(3)活动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教学中的小组活动、自由讨论等形式,能充分体现同学的合作精神。
(4)活动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活动中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促进求异性思维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整合教学内容、教法,拓展内容,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现行《思想品德》教材特点之一是涉及的内容广泛,教材对涉及内容介绍简单。虽然教材中插有“相关链接”、阅读材料、图片,但学生要真正理解课文内容,将其应运于生活实际,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取舍和调整,以适应不同类型学生学习的需要;整合相邻学科内容,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对所学知识的应运能力。例如,在学习“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问题时,涉及到中国近代历史有关内容;在学习“计划生育与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时,涉及到法律和地理等方面的内容等。如果教师不善于整合相邻学科知识,那么,学生可能对所学知识一知半解,要应运于生活实际很困难。另外,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尝试把多种教学方法加以整合,形成新的教学方法,使其更具有可行性。
五、善用生活资源,丰富和活跃活动课教学
学生的生活本身和学生的经验是实施活动课教学的基础和起点。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善于利用这一资源,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融合,贴近学生的生活,寻求活动中的现实感,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进而增强学习的动机。活动设计时,可將与学生密切联系的热点、焦点问题与活动挂钩,从文化生活和社会实际中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将丰富多彩的生活纳入教学活动中。例如:在讲《维护受教育权》一课时,可结合农村孩子辍学离家外出打工的行为表现,以及村里人对这些孩子的议论,引导学生对这一现象进行探究:自觉接受义务教育是每个适龄儿童少年享有的权利,同时也是他们应该履行的义务。
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探讨是一个很大的课题,需要我们用勇敢的探索精神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去反复实践、总结和提高。也需越来越多的同行加入这一改革的行列,这样,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一定会有所创新、有所发展,一定会有更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何飞.思想品德课愉悦教学法初探[J];陕西教育(教学版);2011年06期
[2]王昉.浅议农村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方法[J];群文天地;2011年16期
[3]赵冀.关于思想品德课高效教学方法的一点思考[J];考试周刊;2011年45期
[4]金利.走近思想品德课[J];时事(时事报告初中生版);2010年06期
[5]李广敏.中学思想品德课“四步教学法”课堂教学模式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2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