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摄影之我见

来源 :数字家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hans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新爸爸和准爸爸、新妈妈和准妈妈都会为了将来为宝宝拍照记录而购买单反相机,我也不例外,从儿子——小米还未出生到现在一岁半大,一路走来,我一直都用摄影和写博客的方式来记录,来叙述宝宝成长的每一个阶段和过程。
  
  曾有人问我,你博客上的每篇图文日志都有那么多照片,那么你到底拍了多少?其实我拍的片子不算多,从购入第一台单反相机到现在才两年,总快门数才2万多张吧,基本都是围绕小米拍摄的,从在妈妈肚子里开始,到出生、体检、再到每次外出游玩、还有许多值得纪念的事迹,都一一记录下来了,我很高兴有那么一台相机能把那么多精彩瞬间留下。
  
  入单反相机的门
  
  刚开始时,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八门阶段,我和很多人一样,以前只用过卡片数码相机,对数码单反相机和一些拍摄技巧什么都不懂,凭自己的感觉购进了我们家的第一台单反相机:尼康D80,镜头是AF-S 18-200VR和AF50/1.8,还有一支SB800外接闪光灯。我到现在都觉得当时的选择很正确,因为直到今天,我都觉得那是一台非常不错的相机,特别是色彩方面,因为现在的数码相机,无论是单反相机还是卡片相机,几乎都用上了CMOS的感光元件,而D80还是CCD,照理说CCD是过时的产品,肯定没有先进的CMOS来得好,但D80的CCD却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相比后来的D300以及D700等产品,老的CCD在色彩表现和图像层次感上丝毫不逊色。当然,对色彩的感知程度每个人都不一样,我只是说说我自己在对比几台相机后的感受。除了CCD的色彩方面,其他诸如对焦、白平衡、ISO等方面,也是单反相机性能明显强于普通卡片相机的地方,所以当我拿着D80时,除了感觉很棒,也在小米出生到一岁整的这段时间里,拍出了很多精彩的照片。
  小米快一岁的时候,不仅会爬了,也可以扶着墙走路了,动作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快了,这时候如果是在光线条件较差的室内,我常常会感觉到使用D80拍摄有些吃力,因为我—直坚持不使用闪光灯,至于在屋子里把灯光开得很亮则更不现实(装修的时候没这么设计),所以尽量用大光圈和高ISO,拍出的照片是稍微好了点,但真正让自己满意的却不多。顺便说一下,我从来不对小米说类似“坐好,爸爸给你拍照片”之类的话,我觉得自然的抓拍才能留下最生动的画面,如果太过于对着镜头很专注的样子会很不自然,有时让小米妈妈配合逗一下也是个不错的办法。
  看着小家伙渐渐长大,看着小家伙时常的对你哈哈欢笑而自己却时常错过某个精彩“瞬间”,心里难免有些遗憾。为了提高拍摄成功率和获得更好的“瞬间”,我升级相机,购入了尼康D300。
  升级D300后时间不久,我又升级成了D700,原因就是对全画幅的向往,也是对拍摄有更高的追求,这样说似乎好听了一点,也可以换句话说,就是对摄影中毒更深了。其实D300对一个普通家庭来说已经够用了,它的对焦性能和高ISO还有图像处理能力远远高过一些入门级的单反相机,同时也拥有更坚固的金属机身和更好的快门、取景器等组件,操作上也更专业和合理,但由于我手中的镜头都是FX全画幅镜头,无形之中增长了我购买全画幅单反相机的念头。有了D700以后,除了相机更好更先进之外,自己的信心也增加了,我不知道将来会怎么样,但我知道这台D700一定会陪伴我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了。
  
  我升级摄影器材的感受
  
  用D700对比一下D80,我自己对升级摄影器材的感受颇多:
  D700高感光度表现确实不错,晚间室内用一盏40w日光灯照明,ISO开到1600出来的照片在19英寸液晶显示器上看基本可以不用处理,颗粒感和噪点并不明显;ISO开到3200出来的片子则可以看到颗粒感和噪点了,但不处理也可以,我最高ISO开到过6400,出来的片子能够明显看出颗粒感和噪点了,但在PHOTOSHOP里面用CAMERA RAW插件减少色彩干扰仍然能够得到很好的画质;ISO开到12800出来的片子我不知道什么样,没试过,已经没有必要了,因为ISO3200的时候,快门速度都已经到了1/400秒了,小米又没有刘翔跑得快,我也就用不上更快的速度了。
  对焦能力较D80强太多了,用连续伺服对焦和动态焦点选择组合我可以很轻松地锁定跑来跑去的小家伙,基本不用担心焦点丢失问题,成功率大大提高。
  连拍功能很强大。不用添加副手柄每秒可以达到5张,这里和D80的3张连拍有区别,因为我一直都用RAW格式,所以单个影像文件都比较大,用D80的时候也可以连拍,但是拍了大约5张以后机身的缓存满了,存储卡又没完成数据写入,这时候快门就按不动了,眼看着儿子很好的动作你就是拍不成,别提多着急了。D700在这一方面还是有很大区别的。瞄准小家伙按住快门连续“扫射”20多张都没什么问题,如果20多张后稍作停顿,可以接着立刻开始再“扫射”20多张,选出好的,把没拍好的删掉就是了。这个功能对于抓拍活泼好动的小孩子简直太重要了,还有拍摄不时出现的各种丰富表情,我用D700连拍抓住了好多精彩的瞬间,这在以前用D80是很难做到的。
  
  选择何种相机
  
  大家对给自己小孩拍照片的看法和要求千差万别,我是为了满足自己对影像较高的要求才升级D700的,否则以前的D80也用得挺好的。所以我们在讨论关于选择何种相机这个问题时不妨先想想以下几个问题:
  
  你想记录哪些美好的瞬间?
  
  我认为小孩子值得记录下来的瞬间有很多种,有他甜甜酣睡的时候、有他嬉闹耍怪的时候、有他安静思考的时候、有他活蹦乱跳的时候,如果仅从记录基本静态的画面来讲,稍微好一点的手机就够了,但要同时记录他运动的样子,尤其小孩子那毫无规律可言的接连动作,在现有的家庭条件下D80是不够的,更不要说用手机拍照了。
  
  你对画面质量什么要求?
  
  我希望我所记录下来的影像在十几二十年后,乃至小米长大了自己看的时候仍然能够填满42英寸或更大的电视屏幕,并且效果还不太差。在这一点上技术进步带给我的尴尬是有切身体会的,小米刚出生的时候我偶尔也用手机拍过,可后来显示屏放出来的画面填不满画面不说,而且画面非常粗糙,暗纹、噪点到处都是,画面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于是坚持用单反相机拍摄。
  
  你想记录多少瞬间?
  
  有朋友提出来定期去影楼拍艺术照,这也不失为一个解决方式,但你能记录的范围还是很有限的,跟我在家里什么时候看到好的内容便随时记录下是设法比的。我不反对别人给小孩子照艺术照,但我不会带小米去,太做作了,我喜欢真实自然的东西,所以除了对内容好但没拍好的照片做点挽救性修整外,我几乎不改动照片。
  
  你愿意为这些要求付出多大的成本?   
  明确了自己的需求才能选择合适的器材。就我本人而言自认仍然是菜鸟一个,我没有大师们那种用高超的技术弥补环境和器材不足的能力,短期内也不可能练出来。但我觉得器材就是个工具,对我来讲最重要的是及时拍到珍贵的瞬间,能体现多少摄影技术只能作为第二目标,我儿子总不可能等我把技术练好了再长大吧。在这个前提下,我愿意买我买得起的最合适的器材。
  
  你需要什么样的镜头
  
  我们先看看关于孩子的成长,可以分为这样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初生至半岁):这段时间小孩以睡觉为主,不怎么动,你的一切动作都要很轻,房间里光线不宜过亮。好像没你什么事,但你不能离家,—下班就要回去,因为你的老婆孩子这个阶段非常需要你陪伴,周末天气好的时候也需要你带出去晒晒太阳,就算你什么都不做,也要每天都在家。
  第二阶段(半岁至一岁):小孩子逐渐会爬了,但仅限于床上和房间里,面部表情也更丰富了,你要经常推车或者抱他出去玩。
  第三阶段(一岁至两岁半):小孩子会走了,也会跑了,开始淘气了,动作速度越来越快,你要时刻留心他别撞到桌子角,别把手夹进门缝里,别把捡的小石头放嘴里。他一天到晚缠着你陪他玩。
  第四阶段(两岁半以后):上幼儿园了,好像轻松一点了。
  在这几个阶段里你会注意到一个问题,没有什么机会让你外出自由活动了。事实也是如此,你确实没多少时间出去拍摄自己喜欢的主题,更多是下班以后在家里近距离拍摄,到了周末才可以到室外、公园等地方拍些外景,主角基本上是孩子,等孩子他妈回复昔日的美丽以后你也要给她多拍点,自己呢?就免了吧。
  从上面的阶段划分和题材划分我们已经能够看出来,我们要拍的主要是近距离人像和近距离全身像,还有就是带些背景内容的风景留影照等,镜头的选择上也主要往这几个要求上靠。按照我目前手中拥有的镜头(尼康AF35/2D、AF50/1.4D、AF85/1.4D和腾龙17-35/2.8-4)逐一说明(其他品牌相同焦段同样适用)。
  
  近距离人像特写
  
  可选焦距是50~135mm,50mm镜头在DX画幅上由于构图关系使得离人物距离较远而勉强可以用,如果是FX全画幅的话则画面中间的部分可能会变大一点,也就是会把脸拍胖。85~135mm比较适合人像拍摄,其中135mm是畸变最小的焦距,最适合人像,但你会发现105~135mm在室内施展不开,因为你至少需要3米以上的拍摄距离,否则整个画面上就只能容得下小半张脸,85mm则在拍摄距离上、图像畸变上、成像质量上、背景虚化等方面达到了比较好的平衡。所以我使用85/1.4的镜头,因为它的颜色比较淡雅,又有适度的画面中央畸变,既能够呈现小孩子柔若凝脂的肌肤,也能弥补东方人面部较平的面像特点。
  
  全身人像
  
  可选24~70mm的焦距,根据我个人的经验,选用50mm焦距时画面里除了可爱的小家伙还可以容纳适度的虚化背景,24mm或35mm时背景太多(往往是乱糟糟的屋子)主体也不突出,70mm则背景太少,不利于交代环境。这里要说明一下这些是FX下的观感,DX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我使用50/1.4的镜头,它的颜色同样略偏向淡雅,能够适度表现小孩子鲜艳的衣服、柔嫩的肌肤和周围的环境。
  
  带背景内容的室外照
  
  可选焦距14~50mm,小孩子在2岁以前肯定不会跑得很快,但你也不敢让他离你太远,也就是2~3米的距离,在这个距离上35mm以下焦距会包含太多的背景内容,控制不好还会喧宾夺主,而50mm以上的焦距则会出现小家伙稍往跟前跑两步就满出了取景框的问题。我选择35/2,因为它的场景范围和背景虚化基本能够满足需要了。
  
  风景和特殊效果
  
  其实那个腾龙17-35/2.8-4.0镜头是为了鼓励自己拍点其他题材的,可有可无,真要应付大场景效果的时候才能派上用场,但跟14-24还是有差异。毕竟出去拍风景的机会不多嘛,在这个并不常用或者说不是很值得投资的焦段选择这个镜头还是很符合我以及大多数年轻父母的实际情况的。
  
  为什么要选择定焦?
  
  (1)因为拍摄小孩子的地点相对固定,距离也相对稳定,其实已经没有用变焦的必要了。
  (2)定焦镜头的大光圈能够让你在保持足够高的快门速度时,尽量减低ISO值,以获得更好的图像质量。此外,F1.4和F2.8这2档光圈的关系,就是快门速度1/200秒和1/50秒的关系。
  (3)大光圈和适当的焦距让你在有限的距离上获得适度的背景虚化效果(当然有些变焦的焦外效果也不错)。
  (4)成像质量优于变焦,顶级变焦镜头的价值在于提供了不同焦距上接近定焦的成像质量,但不会超过顶级定焦,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5)保值率高,尼康AF85/1.4D是很经典的镜头,就算将来用得少了也有收藏价值。
其他文献
阅读音乐就是与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对话,也是用另一种语言来表达思想和经历的方式。所以我经常不辞辛劳,不远万里地去寻找各种经典的声音。但极好的声音又经常在深宅大院中而不被外人所知。所以当通过各种渠道,得知某个地方有极好的声音表现时,我总会想尽一切办法去一听为快。手捧一张又一张音乐碟,尤如把音乐的舞台搬入到自己的家中,把一个又一个音乐家邀上门来。而以音乐为媒,我也认识了很多朋友。  现代人的生活压力越来
在处理公与私的关系中,历史上那些雄主与贤臣,在破除私心成全公义方面可圈可点。诸如不因亲属而滥功爵、不因私仇而蔽贤能、不以公事而售私恩、不因故旧而枉法度等等,都为后人如何破除私心提供了样本。从现实生活来看,破除私心、杜绝私心,的确是处理公与私问题时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但现实中毕竟也还存在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这就是本人没有私心而是一心为公,但别人怀疑他那样做暗藏私心,怎么办?  比如,在
置身于城市生活的我们,似乎离自然运动渐行渐远,好在我们还有科技的帮助,一些专门为运动而设计的服饰,电子等产品,让我们在运动时又多了一份感官体验,即使你是穿梭于城市的钢筋混泥土森林之中。
童沙曾经做过一阵子的影院设计师,他目睹了很多因为玩音响而造成的家庭争端。成熟男人的睿智除了表现在能挣钱之外,还应该有维护家庭和谐的能力。关于如何让老婆高高兴兴地同意男人们升级影音玩具,童沙给了我们一些建议。    让生活变得复杂    如何让生活充满乐趣?其实窍门很简单,就是要多给自己找点乐子。童沙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有很多爱好。我们参观过很多视听室,但从未见过在里面放置军装和仿真枪的,童沙让我们
电视机可以说是每个家庭里最必不可少的家用电器,是家庭娱乐的中心设备,从电视机诞生之日起,其就在不停地进步和变化,从二十年前的黑白电视机一统天下,接下来的CRT彩色电视机家家必备。再到现在等离子、液晶电视机的不断涌出,电视机不论是在色彩上还是在清晰度上都有相当明显的提高。不过,对于绝大部分消费者来说,电视机的尺寸才是最优先考虑的问题。    以“大”才能配“大”    有心的读者或许已经发现,其实电
我们经常在呼吁,即使在家里也应该选择一台大尺寸笔记本电脑来体验更便捷的数字生活。不过遗憾的是,很多时候这会让你觉得自己像是一个职业游戏玩家或者入住酒店的商务精英,因为除了前两类用户能找到明确的对应产品外,在NX90之前并没有哪一款笔记本电脑是特别为家居环境而设计的。  当华硕NX90第一次出现在今年的CES展会上时,我们还认为那只是一款遥不可及的概念产品。不过,这次华硕是玩真的了,当这款散发着耀眼
提到超低电压处理器,可能很多人会想到曾风靡一时的CULV笔记本电脑产品,不过多数不是什么好印象:不能打游戏:虽配备有HDMI接口,但是播放高清视频文件像是放幻灯片;用Office软件没问题,但使用Photoshop的速度慢得令人发指……。以上桩桩“罪状”让CULV笔记本电脑备受诟病,最后归于沉寂。但是只要有需要,就一定会有产品,市场对长续航笔记本电脑的需求促使了新一代超低电压产品的诞生。    酷
只需一个罐子,就能把午后的阳光存储起来,听起来确实让人充满好奇心。尤其生活在重庆这样的雾都,人们对阳光会有种特别的渴望,所以像Sun Jar这样充满创意的罐子总是能吸引身边的很多人。    将sun jar从包装盒中取出亮出庐山真面目的时候,无论如何你想像不出这是一件内有玄机的“电器”。Sun Jar外壳由很厚的磨砂白色玻璃制成,手感光滑,看上去与存储果酱、糖果、干货的密封罐一模一样,没有丝毫不同
家里的投影机会怎么摆放?或许你勾着指头就能数出来:放在小茶几上,或者吊在天花板上今天我们带你去拜访的这个家,对投影机却有超出你想像的安置方式。很好奇么?一起去看看……  在影音方面,我的喜好比较“全面”,玩高清、听音乐,古典的、流行的……来者不拒。但同许多普通发烧友一样,拥有自己的视听室却一直是个梦想。对于普及发型烧友而言,视听室的梦想或许也只有在客厅中才能实现。实现我梦想的机会终于来了,去年底,
清明冷雨,梨花落。一场告别亦重温。  逝者如斯,不舍昼夜。人生天地之间,忽然而已,任何生命终将死亡。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我们悲痛告别了在“四度空间”创作、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诗人”的余光中、从魔幻和自由世界寻求“禅魔共舞”的洛夫、“以玩世来醒世,用骂世而救世”的李敖、贯穿了新时期文学四十年的批评者雷达……当波澜壮阔的一生落幕,他们倒下,沉睡在故土之上。最后的守夜人守最后一盏灯,举哀。  逝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