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布加勒斯特飞往慕尼黑的航班准时着陆,我登上了前往帕骚(Passau)的火车。
帕骚的老城建在一座小岛上,多瑙河在这里和Inn与Ilf河汇合。这里是多瑙河上游最大的港口,再往上游,河水的深度就无法支持大型轮船了。因此,大部分多瑙河的邮轮从这里启航。
汇聚三河的老城
13世纪的帕骚主教是一个极其有权势的人物,在山顶修建了他的住宅和堡垒,在三河交汇处修建了向来往船只抽税的碉堡。那是一个控制了河流就控制了财路的年代,主教发了大财。从主教在山顶的住宅看帕骚,果然有些如在画中的感觉。帕骚17世纪中叶经历了一场大火,目前的建筑大多是重建的,以红瓦为顶,间或有满是铜绿的教堂装饰。
帕骚最有名的建筑,是位于岛中心制高点的圣斯蒂芬教堂。经历了无数朝代的风雨和多次重修、改建,在外观上,这座教堂融合了几乎所有著名的建筑风格,巴洛克的圆弧和哥特的尖拱交替出现着。走进教堂内部,极度富丽堂皇的巴洛克建筑风格和雕塑让我目瞪口呆。更让人吃惊的,是祷告开始的时候,回旋在教堂雕梁画栋间的乐声。圣斯蒂芬教堂拥有全世界最大的管风琴系统,有着17974根风管,既可以从分布在教堂5个不同部位的键盘分别演奏,也可以由一位乐师从主键盘统一控制。演奏结束,余音绕梁,不知所终,全场安静无声。当乐师起身鞠躬致谢时,人们才开始忘我地热烈鼓掌,或许因为这终究是宗教仪式的一个部分,才没有加上通常音乐会结束时的那种欢呼。
帕骚是三河汇流之地,但帕骚人似乎更在乎Inn和Ilf这两条之流。Ilf河全长60公里,充其量是一道比较长的山溪,但所经的山谷中鲜花芬芳、绿树成荫,是居住和散步的天堂。Inn河是一条标准的冰川河流,说是多瑙河的支流,其实流量比多瑙河要大,水也清澈得多,长度只比多瑙河短20公里。多瑙河之所以成为主流,完全是历史一个偶然的决策——当年,因为多瑙河的可通航性比Inn河更大,罗马人选择了前者为主航线河流。
去往河边的路上,可以看到房屋的墙头刻着一道道标有年份的横线,这是历次洪水爆发时淹没的高度。每当雨季山洪暴发,多瑙河泛滥成灾,水经常会淹到河边房屋的三层。而习惯了山洪的帕骚人有很简单的对策:所有沿河的建筑都用巨大的石块建造底层结构,当山洪到来时,把底层车库里的车开到高地,自己就在楼上的窗户里安然欣赏洪水横流的壮观场景。因为三道江水的不同来源,水面竟然有很清楚的清浊交界。
追踪多瑙河源头
多瑙河自下而上回溯,河面越来越窄,在下游还是无比浩瀚,到达雷根斯堡的时候,已经成了不足百米宽的一条普通河流。但雷根斯堡可不是座普通的城市,这里曾是十字军三次东征的誓师出发之地,12?13世纪是它最辉煌的时期。城中有一座1135年奠基的罗马石桥,至今桥墩依然完好站立,是世界造桥史上的一座丰碑。罗马的工程师们在水中建立了远大于桥墩、形如破水之船的基础,再在其上建造桥墩,这一聪明设计使得顺水而下的冰流、木材或船只无法对桥墩构成威胁。著名的布拉格查尔斯大桥和伦敦塔桥,先后模仿了这一设计。
当年,雷根斯堡的商人南下威尼斯,北及基辅,给城市带来了滚滚财源,至今老城里依然可以看到中世纪留下的大批罗马和歌特式建筑。然而,这颗“巴伐利亚珍珠”的经济繁荣只是如昙花一现,中世纪后,雷根斯堡经济状况急转直下,穷到了没钱修建新建筑的地步,欧洲建筑史上著名的巴洛克以及其后的各种建筑风格,在这个小城竟然没有留下什么痕迹。但也正是因为经济和战略上的不重要性,雷根斯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侥幸躲过了重创。于是,鬼使神差地,今天的雷根斯堡成了欧洲中世纪建筑保留最完美的地方。昨天的辉煌,因为贫穷而得以在今天重新灿烂,历史像是和雷根斯堡人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
在雷根斯堡,类似的矛盾不仅仅反映在建筑上,也反映在生活在这里的德国人的心态上。从中世纪的街道上穿过,在离城中大教堂不远的小巷里,可以见到一块铭牌——这里是辛德勒的故居,他在二战期间冒着生命危险,舍弃了自己的全部财富,救护了大批犹太人。而不远处的Neupfarrplatz博物馆,却是同一时期纳粹德国对犹太教堂残酷破坏的见证。
从雷根斯堡开始,多瑙河上已经不再有商业航船。一路寻找着多瑙河之源的我,乘坐通行德国的ICE火车继续逆流而上。在地图上不怎么起眼的Ulm镇,由中世纪建造的城墙护卫着,站在城墙上,脚下是一道不足50米宽的水流,很难相信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多瑙河,用住在附近的中国朋友阿丹的话说:这和咱们家乡随处可见的河流没什么区别啊。在河畔随意走去,恍然有漫步在江南水乡的感觉。骑着车的大学生,推着婴儿车散步的年轻父母,相互扶持着的老夫妇,在河面的小路上来往着,相互微笑着点头致意。
Ulm大部分的房子用砖头砌成,乡村的房子没有统一的设计,每一栋都有些许变化,尤其是屋顶,高低错落,如园里自然生长的草木般参差,让人想起中国江南水乡那些用了几个朝代才经营起来的变化。也有正在建造中的新小区,黄色的吊车组装着一批批同样设计的小楼,一色鲜艳的土红色屋顶,一样的高度。
走过河边的城门,踏上方石块铺设的小路,街道两侧都是有着浓郁德国半木梁风格的中世纪建筑。城内有条槽河,河边排列着当年手工皮匠们住的小屋。我试图去想象这地方曾经的臭气熏天,却总是被眼前的精美景色打断思路。Ulm人很会安排生活,也很会解释生活。小城中心有中世纪的太阳钟,小河边的建筑里有二次大战后用不同废墟中拣来的建筑材料重新修建起来的房屋。走过小石桥,眼前是一座因为建筑师的疏忽而在建成后不久就开始疯狂倾斜的旅馆。荒唐的是,这旅馆在建成后的几百年间一直扭曲而安然地站立着,因为怪异,反而成了游客们热衷预订的住处。据说在这个仅有十一间客房的小旅馆里,所有家具的四条腿都是长长短短的,以保持水平;万一你失手掉落了什么,总能在屋子低落的一角找到。
最让Ulm人自豪的,是这里孕育了爱因斯坦。作为一个伟人,他不但为世界文明发展做出了了不起的贡献,也为众多地方留下了丰富的旅游资源,从出生地,到相对论诞生的公寓,再到普林斯顿的办公室,凡夫俗子们得以瞻仰巨人曾经的生活轨迹。旅行欧洲,在一个城镇至少能发现一座教堂,Ulm当然也不例外。当地的朋友Cathy带我走进教堂的门厅,指着地上的一个圆圈说:站在里面。我站在圆圈上仰面往上看,Cathy笑道:现在你可以说,你曾经站在世界最高的教堂尖塔下了——的确,这座教堂不仅能容纳3万人同时做礼拜,同时更是世界最高教堂的记录保持者(161米)。 消逝的蓝色多瑙河
沿着越来越细的水流,我在Donaueschingen找到了千年前罗马人认定的那眼标记着多瑙河之源的泉水,德国黑森林里的这座小镇,是历史意义上的多瑙河之源。一汪清清的泉水,一圈大理石雕刻的栏杆,一尊象征着多瑙河的女神像,泉眼的石碑上刻着:多瑙河,长度2840公里。众多的学者、游客以及当地人,为了多瑙河的终极发源在哪里争论了无数年。波澜壮阔的多瑙河究竟起源于哪一滴水,这个问题真的这么要紧么?此时四周静无一人,天上下起了蒙蒙细雨,水雾扑在我脸上,从颏下滴落,也许,这也可以算是多瑙河的起源?
我原以为,当终于走到这千里长河之源时,会很有些激动。然而,走在这座很小的小镇的街道上,一切似乎都无法和多瑙河这样一个响亮的名字相配。在雨中,我停下了脚步,多瑙河,我真的已经走完了你的全程么?因为那首著名的圆舞曲,我认定了你蓝色的格调;因为一个终于没有实现的梦想,我想去亲眼看看你2800多公里的风姿。尽管所到之地,总有来来往往的人群,但对我而言,这是一段只属于自己一个人的心路历程。
我没有统计具体的里程,只知道自己走完了从源头到出海口的整条河流。在多瑙河上,我坐过几百人的邮船,几十个人的渡轮,豪华的游艇,废气熏人的机动舟,浪花飞溅的高速快艇,以及一边划桨一边往外掏水的小划子。从德国南部山林里的源头,到罗马尼亚黑海三角洲,我努力去想多瑙河究竟是什么,却始终没有答案。
她是情侣们在夜色中倾听着的涓涓溪流,是横江而过的水闸下滚滚的激流,是千年古堡重重扼锁的盐道,是历代帝王们用臣民们的鲜血争夺的领地,是莫扎特袅袅的琴身,是华丽的华尔兹,是呼啸而来的炮弹炸烂的水塔和民房,是穿过层层天花板的导弹的弹孔,是分隔了族人的铁丝网和黑洞洞的枪口,是仇恨,是原谅,是失去亲人的泪水,是和朋友举杯痛饮的欢笑,是灌溉了万顷良田的生命之源,是摧毁桥梁淹没城市的泛滥……
当我终于走到终点,想看一看这让我魂牵梦萦的多瑙河是如何汇入大海的,却发现自己找不到真正的多瑙河了。多瑙河绕过欧洲大陆最古老的山脉流进黑海,在三角洲化成无数大大小小、无比安静的水面,不知觉间卸下千里奔流带来的泥沙,融合进大海的同时,也一点点堆积出欧洲大陆最新的土地。
一路上,我问过许多人,多瑙河于你的意义是什么。千篇一律的答案是,她就是一条流过家门口的河。对于努力在字里行间去寻找激情的文人,和调动镜头俯仰探求独特角度的摄影师,这也许是个令人失望的答案,但对于生活在河边的人们,答案就是这么简单而真实。
我对于多瑙河畔的多种文化充满了好奇,但对于在这里生活着的人们来说,那就是一个存在,没什么值得特别思考的。我说德语,你说匈牙利语,他说斯拉夫语,还有俄语,还有罗马尼亚语,还有……这有什么好奇怪的呢?几千年了,这片土地的居民们来自世界的各个角落,共同生息,相互摩擦,边界来回挪动着,文化与宗教轮番用娓娓的福音和琅琅的刀剑声洗礼河边的每一寸土地。
我终于没有找到梦里那条盘旋着微微波浪的蓝色的多瑙河。除去在风平浪静的日子里会倒影出天空,多瑙河从来就不曾真实地蓝过:她被战火屠杀染红,被工业废水染黑,混杂的泥沙带给她黄色,冰川融雪带给她清绿。在维也纳,我与斯特劳斯的五世孙对面而坐,当中隔着用细瓷杯碟托着的咖啡。西服笔挺的他,一边解释着多瑙河为什么不是蓝色的,同时也无可奈何地感叹再没有人懂得用心灵演奏出真正的圆舞曲。时代变了,这位音乐大师的后代已经成了律师,又有什么必要去感叹河水是什么颜色呢。
此刻,在多瑙之源,看着闪着磷磷银光的溪水,回想着几天前才见到的出海口无边无际的水面,我明白了所谓源头,所谓终点,都只是一种相对。那来自源头的水滴,也许没走多远就重新蒸发成了空气的一部分;而滔滔的河水,更多来自沿途不停加入主流的那些大江小河。而究竟哪条是主流哪条是支流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最后都汇集在了一起,不分到来的先后,不分来自天上的雨还是地下的泉,共同汇集成了多瑙河的波浪。
Tips
多瑙河旅游推荐
1. 船游多瑙河
坐船从多瑙河的发源地到三河交汇之城帕骚,这是全长2800公里的河流第一段的四分之一行程,可以感受不一样的多瑙河风光。
2. 雷根斯堡(Regensburg)
雷根斯堡是德国文化古城,位于多瑙河和支流雷根河的汇合处。雷根斯堡的历史从公元179年罗马皇帝下令在附近修建要塞开始。这里曾经是德国最繁荣的商业城市之一。主要的景点有:
大石桥(Steinerne Brucke):始建于1135年,规模和历史都是难得一见的。附近著名的烤香肠店(Wurstkuchl)已经有500年历史了,以其自制的烤小香肠和芥末酱闻名。
圣彼得大教堂(Dom St.Peter) :建于1275-1530年之间,以14世纪的大彩色玻璃花窗闻名。其童声合唱团“教堂之雀”也十分著名。
3.多瑙河源头
Donaueschingen小镇位于黑森林,海拔678米,镇中有Fürstenberg侯爵的城堡,城堡庭院内有个泉眼名为Donauquelle(多瑙河之源泉),被“官方”认定是多瑙河的源头,在罗马时代就十分著名。据说,发源于黑森林的两条小河布里加赫和布雷克在这里相汇,以下河段被正式称为多瑙河。实际上,多瑙河真正意义上的源头还要沿流域较长的Breg河 往上行。地理意义上的多瑙河源头在一个叫Furtwangen im Schwarzwald的城市附近。
帕骚的老城建在一座小岛上,多瑙河在这里和Inn与Ilf河汇合。这里是多瑙河上游最大的港口,再往上游,河水的深度就无法支持大型轮船了。因此,大部分多瑙河的邮轮从这里启航。
汇聚三河的老城
13世纪的帕骚主教是一个极其有权势的人物,在山顶修建了他的住宅和堡垒,在三河交汇处修建了向来往船只抽税的碉堡。那是一个控制了河流就控制了财路的年代,主教发了大财。从主教在山顶的住宅看帕骚,果然有些如在画中的感觉。帕骚17世纪中叶经历了一场大火,目前的建筑大多是重建的,以红瓦为顶,间或有满是铜绿的教堂装饰。
帕骚最有名的建筑,是位于岛中心制高点的圣斯蒂芬教堂。经历了无数朝代的风雨和多次重修、改建,在外观上,这座教堂融合了几乎所有著名的建筑风格,巴洛克的圆弧和哥特的尖拱交替出现着。走进教堂内部,极度富丽堂皇的巴洛克建筑风格和雕塑让我目瞪口呆。更让人吃惊的,是祷告开始的时候,回旋在教堂雕梁画栋间的乐声。圣斯蒂芬教堂拥有全世界最大的管风琴系统,有着17974根风管,既可以从分布在教堂5个不同部位的键盘分别演奏,也可以由一位乐师从主键盘统一控制。演奏结束,余音绕梁,不知所终,全场安静无声。当乐师起身鞠躬致谢时,人们才开始忘我地热烈鼓掌,或许因为这终究是宗教仪式的一个部分,才没有加上通常音乐会结束时的那种欢呼。
帕骚是三河汇流之地,但帕骚人似乎更在乎Inn和Ilf这两条之流。Ilf河全长60公里,充其量是一道比较长的山溪,但所经的山谷中鲜花芬芳、绿树成荫,是居住和散步的天堂。Inn河是一条标准的冰川河流,说是多瑙河的支流,其实流量比多瑙河要大,水也清澈得多,长度只比多瑙河短20公里。多瑙河之所以成为主流,完全是历史一个偶然的决策——当年,因为多瑙河的可通航性比Inn河更大,罗马人选择了前者为主航线河流。
去往河边的路上,可以看到房屋的墙头刻着一道道标有年份的横线,这是历次洪水爆发时淹没的高度。每当雨季山洪暴发,多瑙河泛滥成灾,水经常会淹到河边房屋的三层。而习惯了山洪的帕骚人有很简单的对策:所有沿河的建筑都用巨大的石块建造底层结构,当山洪到来时,把底层车库里的车开到高地,自己就在楼上的窗户里安然欣赏洪水横流的壮观场景。因为三道江水的不同来源,水面竟然有很清楚的清浊交界。
追踪多瑙河源头
多瑙河自下而上回溯,河面越来越窄,在下游还是无比浩瀚,到达雷根斯堡的时候,已经成了不足百米宽的一条普通河流。但雷根斯堡可不是座普通的城市,这里曾是十字军三次东征的誓师出发之地,12?13世纪是它最辉煌的时期。城中有一座1135年奠基的罗马石桥,至今桥墩依然完好站立,是世界造桥史上的一座丰碑。罗马的工程师们在水中建立了远大于桥墩、形如破水之船的基础,再在其上建造桥墩,这一聪明设计使得顺水而下的冰流、木材或船只无法对桥墩构成威胁。著名的布拉格查尔斯大桥和伦敦塔桥,先后模仿了这一设计。
当年,雷根斯堡的商人南下威尼斯,北及基辅,给城市带来了滚滚财源,至今老城里依然可以看到中世纪留下的大批罗马和歌特式建筑。然而,这颗“巴伐利亚珍珠”的经济繁荣只是如昙花一现,中世纪后,雷根斯堡经济状况急转直下,穷到了没钱修建新建筑的地步,欧洲建筑史上著名的巴洛克以及其后的各种建筑风格,在这个小城竟然没有留下什么痕迹。但也正是因为经济和战略上的不重要性,雷根斯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侥幸躲过了重创。于是,鬼使神差地,今天的雷根斯堡成了欧洲中世纪建筑保留最完美的地方。昨天的辉煌,因为贫穷而得以在今天重新灿烂,历史像是和雷根斯堡人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
在雷根斯堡,类似的矛盾不仅仅反映在建筑上,也反映在生活在这里的德国人的心态上。从中世纪的街道上穿过,在离城中大教堂不远的小巷里,可以见到一块铭牌——这里是辛德勒的故居,他在二战期间冒着生命危险,舍弃了自己的全部财富,救护了大批犹太人。而不远处的Neupfarrplatz博物馆,却是同一时期纳粹德国对犹太教堂残酷破坏的见证。
从雷根斯堡开始,多瑙河上已经不再有商业航船。一路寻找着多瑙河之源的我,乘坐通行德国的ICE火车继续逆流而上。在地图上不怎么起眼的Ulm镇,由中世纪建造的城墙护卫着,站在城墙上,脚下是一道不足50米宽的水流,很难相信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多瑙河,用住在附近的中国朋友阿丹的话说:这和咱们家乡随处可见的河流没什么区别啊。在河畔随意走去,恍然有漫步在江南水乡的感觉。骑着车的大学生,推着婴儿车散步的年轻父母,相互扶持着的老夫妇,在河面的小路上来往着,相互微笑着点头致意。
Ulm大部分的房子用砖头砌成,乡村的房子没有统一的设计,每一栋都有些许变化,尤其是屋顶,高低错落,如园里自然生长的草木般参差,让人想起中国江南水乡那些用了几个朝代才经营起来的变化。也有正在建造中的新小区,黄色的吊车组装着一批批同样设计的小楼,一色鲜艳的土红色屋顶,一样的高度。
走过河边的城门,踏上方石块铺设的小路,街道两侧都是有着浓郁德国半木梁风格的中世纪建筑。城内有条槽河,河边排列着当年手工皮匠们住的小屋。我试图去想象这地方曾经的臭气熏天,却总是被眼前的精美景色打断思路。Ulm人很会安排生活,也很会解释生活。小城中心有中世纪的太阳钟,小河边的建筑里有二次大战后用不同废墟中拣来的建筑材料重新修建起来的房屋。走过小石桥,眼前是一座因为建筑师的疏忽而在建成后不久就开始疯狂倾斜的旅馆。荒唐的是,这旅馆在建成后的几百年间一直扭曲而安然地站立着,因为怪异,反而成了游客们热衷预订的住处。据说在这个仅有十一间客房的小旅馆里,所有家具的四条腿都是长长短短的,以保持水平;万一你失手掉落了什么,总能在屋子低落的一角找到。
最让Ulm人自豪的,是这里孕育了爱因斯坦。作为一个伟人,他不但为世界文明发展做出了了不起的贡献,也为众多地方留下了丰富的旅游资源,从出生地,到相对论诞生的公寓,再到普林斯顿的办公室,凡夫俗子们得以瞻仰巨人曾经的生活轨迹。旅行欧洲,在一个城镇至少能发现一座教堂,Ulm当然也不例外。当地的朋友Cathy带我走进教堂的门厅,指着地上的一个圆圈说:站在里面。我站在圆圈上仰面往上看,Cathy笑道:现在你可以说,你曾经站在世界最高的教堂尖塔下了——的确,这座教堂不仅能容纳3万人同时做礼拜,同时更是世界最高教堂的记录保持者(161米)。 消逝的蓝色多瑙河
沿着越来越细的水流,我在Donaueschingen找到了千年前罗马人认定的那眼标记着多瑙河之源的泉水,德国黑森林里的这座小镇,是历史意义上的多瑙河之源。一汪清清的泉水,一圈大理石雕刻的栏杆,一尊象征着多瑙河的女神像,泉眼的石碑上刻着:多瑙河,长度2840公里。众多的学者、游客以及当地人,为了多瑙河的终极发源在哪里争论了无数年。波澜壮阔的多瑙河究竟起源于哪一滴水,这个问题真的这么要紧么?此时四周静无一人,天上下起了蒙蒙细雨,水雾扑在我脸上,从颏下滴落,也许,这也可以算是多瑙河的起源?
我原以为,当终于走到这千里长河之源时,会很有些激动。然而,走在这座很小的小镇的街道上,一切似乎都无法和多瑙河这样一个响亮的名字相配。在雨中,我停下了脚步,多瑙河,我真的已经走完了你的全程么?因为那首著名的圆舞曲,我认定了你蓝色的格调;因为一个终于没有实现的梦想,我想去亲眼看看你2800多公里的风姿。尽管所到之地,总有来来往往的人群,但对我而言,这是一段只属于自己一个人的心路历程。
我没有统计具体的里程,只知道自己走完了从源头到出海口的整条河流。在多瑙河上,我坐过几百人的邮船,几十个人的渡轮,豪华的游艇,废气熏人的机动舟,浪花飞溅的高速快艇,以及一边划桨一边往外掏水的小划子。从德国南部山林里的源头,到罗马尼亚黑海三角洲,我努力去想多瑙河究竟是什么,却始终没有答案。
她是情侣们在夜色中倾听着的涓涓溪流,是横江而过的水闸下滚滚的激流,是千年古堡重重扼锁的盐道,是历代帝王们用臣民们的鲜血争夺的领地,是莫扎特袅袅的琴身,是华丽的华尔兹,是呼啸而来的炮弹炸烂的水塔和民房,是穿过层层天花板的导弹的弹孔,是分隔了族人的铁丝网和黑洞洞的枪口,是仇恨,是原谅,是失去亲人的泪水,是和朋友举杯痛饮的欢笑,是灌溉了万顷良田的生命之源,是摧毁桥梁淹没城市的泛滥……
当我终于走到终点,想看一看这让我魂牵梦萦的多瑙河是如何汇入大海的,却发现自己找不到真正的多瑙河了。多瑙河绕过欧洲大陆最古老的山脉流进黑海,在三角洲化成无数大大小小、无比安静的水面,不知觉间卸下千里奔流带来的泥沙,融合进大海的同时,也一点点堆积出欧洲大陆最新的土地。
一路上,我问过许多人,多瑙河于你的意义是什么。千篇一律的答案是,她就是一条流过家门口的河。对于努力在字里行间去寻找激情的文人,和调动镜头俯仰探求独特角度的摄影师,这也许是个令人失望的答案,但对于生活在河边的人们,答案就是这么简单而真实。
我对于多瑙河畔的多种文化充满了好奇,但对于在这里生活着的人们来说,那就是一个存在,没什么值得特别思考的。我说德语,你说匈牙利语,他说斯拉夫语,还有俄语,还有罗马尼亚语,还有……这有什么好奇怪的呢?几千年了,这片土地的居民们来自世界的各个角落,共同生息,相互摩擦,边界来回挪动着,文化与宗教轮番用娓娓的福音和琅琅的刀剑声洗礼河边的每一寸土地。
我终于没有找到梦里那条盘旋着微微波浪的蓝色的多瑙河。除去在风平浪静的日子里会倒影出天空,多瑙河从来就不曾真实地蓝过:她被战火屠杀染红,被工业废水染黑,混杂的泥沙带给她黄色,冰川融雪带给她清绿。在维也纳,我与斯特劳斯的五世孙对面而坐,当中隔着用细瓷杯碟托着的咖啡。西服笔挺的他,一边解释着多瑙河为什么不是蓝色的,同时也无可奈何地感叹再没有人懂得用心灵演奏出真正的圆舞曲。时代变了,这位音乐大师的后代已经成了律师,又有什么必要去感叹河水是什么颜色呢。
此刻,在多瑙之源,看着闪着磷磷银光的溪水,回想着几天前才见到的出海口无边无际的水面,我明白了所谓源头,所谓终点,都只是一种相对。那来自源头的水滴,也许没走多远就重新蒸发成了空气的一部分;而滔滔的河水,更多来自沿途不停加入主流的那些大江小河。而究竟哪条是主流哪条是支流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最后都汇集在了一起,不分到来的先后,不分来自天上的雨还是地下的泉,共同汇集成了多瑙河的波浪。
Tips
多瑙河旅游推荐
1. 船游多瑙河
坐船从多瑙河的发源地到三河交汇之城帕骚,这是全长2800公里的河流第一段的四分之一行程,可以感受不一样的多瑙河风光。
2. 雷根斯堡(Regensburg)
雷根斯堡是德国文化古城,位于多瑙河和支流雷根河的汇合处。雷根斯堡的历史从公元179年罗马皇帝下令在附近修建要塞开始。这里曾经是德国最繁荣的商业城市之一。主要的景点有:
大石桥(Steinerne Brucke):始建于1135年,规模和历史都是难得一见的。附近著名的烤香肠店(Wurstkuchl)已经有500年历史了,以其自制的烤小香肠和芥末酱闻名。
圣彼得大教堂(Dom St.Peter) :建于1275-1530年之间,以14世纪的大彩色玻璃花窗闻名。其童声合唱团“教堂之雀”也十分著名。
3.多瑙河源头
Donaueschingen小镇位于黑森林,海拔678米,镇中有Fürstenberg侯爵的城堡,城堡庭院内有个泉眼名为Donauquelle(多瑙河之源泉),被“官方”认定是多瑙河的源头,在罗马时代就十分著名。据说,发源于黑森林的两条小河布里加赫和布雷克在这里相汇,以下河段被正式称为多瑙河。实际上,多瑙河真正意义上的源头还要沿流域较长的Breg河 往上行。地理意义上的多瑙河源头在一个叫Furtwangen im Schwarzwald的城市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