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是一种经验型的职业,青年教师要提升自己的理论认识和教学水平,学习教育理论是必做的一门功课。早在五年前,因为师傅郑逸农老师的要求,我就开始拜读张庆林和杨东先生主编的《高效率教学》等著作,但当时由于教学经验缺失,对书中内容的理解很是肤浅,甚至摸不着头脑,所以就一直将它搁在案头。近两年,我越来越觉得仅仅埋头实际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逐渐开始关注一些理论前沿的东西,自己定了《语文教学通讯》和《语文教育与研究》两份刊物,在教学空余把其作为案头读物时常翻看,这对于促进教学是一种很好的手段,每每读到一些好的文章,常有幡然醒悟、醍醐灌顶的感受。但这些只是一些零碎的片段,没有系统性的梳理,于是我又翻出了《高效率教学》,才发现教学的实践与理论是不分家的,在实际教学中如果能以理论作指导,效果将会更好。
张庆林和杨东先生在《高效率教学》中将教学效率形象地描述为“教学过程中的产出与投入之比,具体表现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有效学习量与精力投入量之比。这里所说的有效学习是指学生能学习到终身受用的知识,发展终身受用的能力和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如态度、兴趣、动机、意志、习惯等);这里所说的精力投入是指学生在学习时所投入的时间与脑力”。对于张庆林所阐述的教学效率,作为语文教师,我也有较深的体会。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学备受关注和指责,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整个语文教育思想的偏失、教材编写的不合理、学科的偏废等,但如果从教师的角度,从实际教学的角度来看,语文教学不能切实解决一些实际性的问题以提高教学效率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关注的重点常常是知识点的落实。新课程实施以来,由于教材内容的增多,教师更是疲于奔命,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标,无暇顾及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学习效果。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往往看不到学生惊异的神色、飞扬的神采、会心的微笑、共鸣的激动,更不用说灵魂的触动了。从长远来看,这无疑是很危险的。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中说,“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他的意思是说可以把教学和教育的所有规律性都机械地运用到他身上的那种抽象的学生是不存在的,也不存在什么对所有学生都一律适用的在学习上取得成就的先决条件。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这其实也可以理解为现在大家都非常关注的预设与生成的问题。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在充分预设的基础上动态生成的过程。如何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高效率教学》中“教学策略的实施”这一块内容就提到了“可教育时刻”这一概念,为这两者之间架起了一座畅通的桥梁。
所谓“可教育时刻”是指学生愿意学习新知识的那一时刻。这就要求教师以学生为本教授新知识。教师要从学生的切身经历或体验出发教授新知识,这样不但可以使语文变得更加令人感兴趣,而且可以更好地把握教学难度,寻求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同时,还可以通过适时引发适当的概念冲突或惊奇感来引发内在动机。这里的惊奇感是指由教学内容的内在特点引发的惊奇感。这个心理学上的概念很好地阐述了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学生的课堂生成之间的关系。
在教学中,我们如果能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实施教学策略,努力创设情境、创造并把握住 “可教育时刻”,给学生一个支点,就可以让学生真正走进“语文”,让学生爱上语文。我在教学中多次作了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写作案例
1.教学过程
这是一次以“写出人物的个性”为主题的作文课。备好课后,我一直觉得切入点不是很好,但一时又想不出更好的方法,于是只好暂时搁着。上课后,按照以往的惯例,先是课前朗诵,只见朗诵的同学拿着本书往讲台上一站,开始了他的朗诵:“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朗诵的题目是《你就是一道风景》。”一听这题目,我脸上露出了会心的笑容——今天有戏可唱了。
这位同学朗诵结束后,我趁机“借题发挥”。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他朗诵的感情怎么样?
生:给人感觉很自信。
师:的确,他把自己的自信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就是一道美丽的风景,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今天我们就来讨论讨论我们的“个性特征”吧。(学生纷纷赞同我的主张)我接着问道:“你们认为班中最有个性特征的同学是谁?”
……
(全班同学对这位同学作了一篇300字的“素描”,大家一起欣赏了几篇较好的短文)
……
在他们余兴未尽的时候,我适时地提出了这次的写作要求。
课后他们交上来的作文,就像他们上课时表现的一样生动,这里仅举一例:
寂寞老抠逸事飘飘
老抠是军训时睡在我上铺的兄弟。记得刚报道时其人奇瘦,脸色焦黄,头发倒是乌黑茂密宛如原始森林,乍看就是卢旺达难民一个。
那时寝室里兴取绰号,“老抠”就是其中一个,这主要源于他的特别“吝啬”。为了这个绰号,老抠是着力与我们争吵过一番的。起先,大家都叫他“葛朗台大哥”,但他竭力争辩,说这是对他人格的玷污,满脸的委屈与愤怒。大家似乎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为此寝室里特别派了一名班干级人物去和老抠协调,并专门召开了一次协商大会,最后大家一致达成共识,通过了“老抠”这一极富意义的雅号。
老抠家境不太好,可他很少谈及。初来上学时老抠穿得特土:脚上是洗得发白的平底黄胶鞋,身上是一套穿了多年的旧校服。这和校园里那些蹬着“耐克”、“安踏”等名牌的校友相比,老抠简直是落后了半个世纪。老抠的经济意识特别强,不上网、不吃零食,难得买份晚报看罢也要转卖给别人,有时老抠甚至为几毛钱和小贩们争得面红耳赤。老抠吃饭更是极为严格的“计划经济”:哪顿饭该吃什么,早就写进了“学期预算备忘录”,从不含糊;只有在周末这天,会有一顿“豆腐炖胡萝卜”,以改善生活,那可是“备忘录”上打了红标记的。
校园的生活是白天闹学习,晚上侃大山。熄灯铃一响,“卧谈”便开始了。谈话的内容大凡都是谁谁多么迂腐、谁谁最有性格,或者某某球星之类的。但老抠却和我们不合拍,通常都是沉默不言。如若加入,开口就是他的营养观,诸如什么“胡萝卜维生素多”、“吃豆腐可以益寿延年”等等,常惹得大家群起而攻之。有一次言语过激,老抠和一室友吵得不可开交,都恨不得一口将对方吞下。突然,只见老抠一骨碌爬了起来,手指头掰得嘎蹦嘎蹦响,眼看战争一触即发,全寝室的人都处于紧张状态,空气也似乎凝固了。但过了好一会儿,却听见老抠用一种委婉而郑重的语气说道:“我很愤怒,但我不轻易举起拳头……”硝烟顿散,全室哗然。
过后,我曾私下里请教过老抠那次克制的秘诀,答曰:“谁想在众人面前挨揍?”
哈哈,好你个“老抠”,没想到你还有这招啊!
2.反思
这是我们班里一个平时以写作文为头痛的学生写的,文章真实、生动。许多学生反映,这样的作文课让他们觉得轻松、快乐,写起文章来也不觉得那么困难了。这让我感到了由衷的欣慰,一次小小的尝试,竟能收到如此大的效果。
写作是一件大家犯愁的事。学生愁的是没什么题材可写,老师愁的是怎样让学生对作文感兴趣,怎样才能写好作文。这次的作文课,起先我也为怎样切入、怎样激发学生的创作欲而犯愁,但教学中我及时抓住了他们的“可教育时刻” ,把学生引向了他们的兴趣点,从他们的切身体验出发组织教学,从而得到一些意外的收获。在这次教学中,我最大的感悟就是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从他们现有的接受能力出发,以他们的切身体验或经历为支点,让他们感觉到作文有东西可写、容易写。这样,既能适度把握好教学难度,以兴趣为向导,又能真正地让学习成为他们“跳起来就能摘到手的桃子”。
二、《记念刘和珍君》教学案例
1.数学过程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来学习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鲁迅先生是针对什么事件而创作的?
生(齐说):1926年的“三·一八”惨案。
师:这是一次怎样的事件,让鲁迅先生接连创作了《无花的蔷薇之二》、《死地》、《可惨与可笑》、《记念刘和珍君》等文章?(幻灯片展示)
生:1926年3月18日,北京各界为反对日本政府侵犯中国主权,前往段祺瑞执政府请愿。段祺瑞执政府命令向请愿群众开枪,死伤两百余人。鲁迅先生闻讯后悲愤异常,在《无花的蔷薇之二》中,称这一天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师:是的,“最黑暗的一天”。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回顾几张历史的照片,再一次目睹当时的事实。(幻灯片展示“游行的队伍”、“执政府门前的请愿”“与卫队对峙”“血衣”,教师配以画外音渲染气氛,激起学生的义愤之情)
师:从以前的《药》等文章的学习中我们可以知道,鲁迅先生是一个关心、热爱青年的长者。面对这样残酷的屠杀,面对青年们的鲜血,鲁迅先生的内心里产生了一系列怎样的情感呢?请同学们找出文中作者“我”针对哪些人,表达出怎样不同的情感。(幻灯片展示问题)
(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作整理。)
生:“我”首先对段祺瑞执政府的屠杀表达出愤怒的情绪,对那些青年的死表示了“悲哀”,对那些“流言家”也表达了悲哀。
师:就这样吗?其他同学有什么不同意见吗?
生:文中作者还提到了“庸人”,对这类人作者也是表达了悲哀的情感。
师:那么同学们是不是认为贯穿全文的主要是悲哀的情感呢?
生:不是。
生:我认为作者“我”对青年、“流言家”、“庸人”的情感是不一样的。对青年的死作者更多的是哀痛,是痛惜;对“流言家”作者更多的是对他们的下劣行为感到愤怒;对“庸人”作者是发自内心的悲哀和失望。
师:很好,这位同学说得很全面了。下面我们把这四种情感作一个整理。(板书)
师: “我”,鲁迅先生在得知“三·一八”惨案后,先后创作了好几篇文章来揭露事实,表达他的愤慨之情,但尤以《记念刘和珍君》写得最好。吴明礼先生在《读〈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称本文是“阮籍式的深情,离骚式的表述”;王献永先生在《鲁迅杂文艺术论》中说:“他直抒胸臆,将自己的满腔的悲痛与义愤,用烈火般的言辞喷射出来,形成诗意汹涌的感情波涛,并结情为礼,化为深刻的哲理韵味和汪洋恣肆的风格,他指着反动派的鼻子怒斥……”(幻灯片展示)可见文中既有“我”喷涌而出的激情,也有“我”冷峻凝重的思考,“我”将这两者化而为一,熔铸在这一行行文字中,这将是一篇怎样的文章啊。
……
2.反思
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历来被认为是一篇难上的课文,我在前几年刚毕业的时候也曾就此文上过一次公开课。当时在全国十佳青年教师郑逸农老师的指导下,我以朗读体会鲁迅先生的愤怒情感作为贯穿整节课的主线。其实,作为新教师,这样的一种教学思路无疑是很合适的,既能发挥青年人有激情的优势,同时又能弥补对课文实质把握不够的缺点。至今想来,我对郑老师仍然感激不尽。今天再一次解读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仍然觉得情感是一条很好的主线,但已有与不同于以往的认识。我发现如果能抓住“我”(鲁迅)这一情感主线,将是一个激发学生爱国情怀,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鲁迅、与鲁迅先生共进退的好机会。我作了如下设想:文中作者以第一人称“我”的所见、所思、所感串起全文,给人以最真实、最真挚的情感体验,那么就不妨以“我”的情感将全文的内容串起,让学生在感同身受,正确认识“三·一八”惨案的同时,进一步了解“我”——鲁迅。
在教学过程中,那些陈旧的历史照片和我的画外音产生了很好的效果,使学生很快就进入了学习状态,感“我”之所感,怒“我”之所怒,课堂气氛显得凝重起来。用王荣生先生的话来说,“语文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生成了。
三、后记
一直以来,我很喜欢这样一句话:这个世界上,有一份职业可以让你一辈子读书而不用付学费——那就是教师。我想,我之所以选择教师,选择语文教师来作为一辈子的事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可以免费读书。语文教师能让学生在课堂中快乐、悲伤、愤怒,有所感、有所悟,我很自豪;也真正体会到了教师的快乐。这种自豪与快乐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读书带给我的,我将与我的学生一起在书中成长。
张庆林和杨东先生在《高效率教学》中将教学效率形象地描述为“教学过程中的产出与投入之比,具体表现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有效学习量与精力投入量之比。这里所说的有效学习是指学生能学习到终身受用的知识,发展终身受用的能力和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如态度、兴趣、动机、意志、习惯等);这里所说的精力投入是指学生在学习时所投入的时间与脑力”。对于张庆林所阐述的教学效率,作为语文教师,我也有较深的体会。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学备受关注和指责,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整个语文教育思想的偏失、教材编写的不合理、学科的偏废等,但如果从教师的角度,从实际教学的角度来看,语文教学不能切实解决一些实际性的问题以提高教学效率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关注的重点常常是知识点的落实。新课程实施以来,由于教材内容的增多,教师更是疲于奔命,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标,无暇顾及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学习效果。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往往看不到学生惊异的神色、飞扬的神采、会心的微笑、共鸣的激动,更不用说灵魂的触动了。从长远来看,这无疑是很危险的。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中说,“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他的意思是说可以把教学和教育的所有规律性都机械地运用到他身上的那种抽象的学生是不存在的,也不存在什么对所有学生都一律适用的在学习上取得成就的先决条件。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这其实也可以理解为现在大家都非常关注的预设与生成的问题。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在充分预设的基础上动态生成的过程。如何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高效率教学》中“教学策略的实施”这一块内容就提到了“可教育时刻”这一概念,为这两者之间架起了一座畅通的桥梁。
所谓“可教育时刻”是指学生愿意学习新知识的那一时刻。这就要求教师以学生为本教授新知识。教师要从学生的切身经历或体验出发教授新知识,这样不但可以使语文变得更加令人感兴趣,而且可以更好地把握教学难度,寻求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同时,还可以通过适时引发适当的概念冲突或惊奇感来引发内在动机。这里的惊奇感是指由教学内容的内在特点引发的惊奇感。这个心理学上的概念很好地阐述了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学生的课堂生成之间的关系。
在教学中,我们如果能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实施教学策略,努力创设情境、创造并把握住 “可教育时刻”,给学生一个支点,就可以让学生真正走进“语文”,让学生爱上语文。我在教学中多次作了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写作案例
1.教学过程
这是一次以“写出人物的个性”为主题的作文课。备好课后,我一直觉得切入点不是很好,但一时又想不出更好的方法,于是只好暂时搁着。上课后,按照以往的惯例,先是课前朗诵,只见朗诵的同学拿着本书往讲台上一站,开始了他的朗诵:“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朗诵的题目是《你就是一道风景》。”一听这题目,我脸上露出了会心的笑容——今天有戏可唱了。
这位同学朗诵结束后,我趁机“借题发挥”。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他朗诵的感情怎么样?
生:给人感觉很自信。
师:的确,他把自己的自信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就是一道美丽的风景,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今天我们就来讨论讨论我们的“个性特征”吧。(学生纷纷赞同我的主张)我接着问道:“你们认为班中最有个性特征的同学是谁?”
……
(全班同学对这位同学作了一篇300字的“素描”,大家一起欣赏了几篇较好的短文)
……
在他们余兴未尽的时候,我适时地提出了这次的写作要求。
课后他们交上来的作文,就像他们上课时表现的一样生动,这里仅举一例:
寂寞老抠逸事飘飘
老抠是军训时睡在我上铺的兄弟。记得刚报道时其人奇瘦,脸色焦黄,头发倒是乌黑茂密宛如原始森林,乍看就是卢旺达难民一个。
那时寝室里兴取绰号,“老抠”就是其中一个,这主要源于他的特别“吝啬”。为了这个绰号,老抠是着力与我们争吵过一番的。起先,大家都叫他“葛朗台大哥”,但他竭力争辩,说这是对他人格的玷污,满脸的委屈与愤怒。大家似乎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为此寝室里特别派了一名班干级人物去和老抠协调,并专门召开了一次协商大会,最后大家一致达成共识,通过了“老抠”这一极富意义的雅号。
老抠家境不太好,可他很少谈及。初来上学时老抠穿得特土:脚上是洗得发白的平底黄胶鞋,身上是一套穿了多年的旧校服。这和校园里那些蹬着“耐克”、“安踏”等名牌的校友相比,老抠简直是落后了半个世纪。老抠的经济意识特别强,不上网、不吃零食,难得买份晚报看罢也要转卖给别人,有时老抠甚至为几毛钱和小贩们争得面红耳赤。老抠吃饭更是极为严格的“计划经济”:哪顿饭该吃什么,早就写进了“学期预算备忘录”,从不含糊;只有在周末这天,会有一顿“豆腐炖胡萝卜”,以改善生活,那可是“备忘录”上打了红标记的。
校园的生活是白天闹学习,晚上侃大山。熄灯铃一响,“卧谈”便开始了。谈话的内容大凡都是谁谁多么迂腐、谁谁最有性格,或者某某球星之类的。但老抠却和我们不合拍,通常都是沉默不言。如若加入,开口就是他的营养观,诸如什么“胡萝卜维生素多”、“吃豆腐可以益寿延年”等等,常惹得大家群起而攻之。有一次言语过激,老抠和一室友吵得不可开交,都恨不得一口将对方吞下。突然,只见老抠一骨碌爬了起来,手指头掰得嘎蹦嘎蹦响,眼看战争一触即发,全寝室的人都处于紧张状态,空气也似乎凝固了。但过了好一会儿,却听见老抠用一种委婉而郑重的语气说道:“我很愤怒,但我不轻易举起拳头……”硝烟顿散,全室哗然。
过后,我曾私下里请教过老抠那次克制的秘诀,答曰:“谁想在众人面前挨揍?”
哈哈,好你个“老抠”,没想到你还有这招啊!
2.反思
这是我们班里一个平时以写作文为头痛的学生写的,文章真实、生动。许多学生反映,这样的作文课让他们觉得轻松、快乐,写起文章来也不觉得那么困难了。这让我感到了由衷的欣慰,一次小小的尝试,竟能收到如此大的效果。
写作是一件大家犯愁的事。学生愁的是没什么题材可写,老师愁的是怎样让学生对作文感兴趣,怎样才能写好作文。这次的作文课,起先我也为怎样切入、怎样激发学生的创作欲而犯愁,但教学中我及时抓住了他们的“可教育时刻” ,把学生引向了他们的兴趣点,从他们的切身体验出发组织教学,从而得到一些意外的收获。在这次教学中,我最大的感悟就是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从他们现有的接受能力出发,以他们的切身体验或经历为支点,让他们感觉到作文有东西可写、容易写。这样,既能适度把握好教学难度,以兴趣为向导,又能真正地让学习成为他们“跳起来就能摘到手的桃子”。
二、《记念刘和珍君》教学案例
1.数学过程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来学习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鲁迅先生是针对什么事件而创作的?
生(齐说):1926年的“三·一八”惨案。
师:这是一次怎样的事件,让鲁迅先生接连创作了《无花的蔷薇之二》、《死地》、《可惨与可笑》、《记念刘和珍君》等文章?(幻灯片展示)
生:1926年3月18日,北京各界为反对日本政府侵犯中国主权,前往段祺瑞执政府请愿。段祺瑞执政府命令向请愿群众开枪,死伤两百余人。鲁迅先生闻讯后悲愤异常,在《无花的蔷薇之二》中,称这一天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师:是的,“最黑暗的一天”。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回顾几张历史的照片,再一次目睹当时的事实。(幻灯片展示“游行的队伍”、“执政府门前的请愿”“与卫队对峙”“血衣”,教师配以画外音渲染气氛,激起学生的义愤之情)
师:从以前的《药》等文章的学习中我们可以知道,鲁迅先生是一个关心、热爱青年的长者。面对这样残酷的屠杀,面对青年们的鲜血,鲁迅先生的内心里产生了一系列怎样的情感呢?请同学们找出文中作者“我”针对哪些人,表达出怎样不同的情感。(幻灯片展示问题)
(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作整理。)
生:“我”首先对段祺瑞执政府的屠杀表达出愤怒的情绪,对那些青年的死表示了“悲哀”,对那些“流言家”也表达了悲哀。
师:就这样吗?其他同学有什么不同意见吗?
生:文中作者还提到了“庸人”,对这类人作者也是表达了悲哀的情感。
师:那么同学们是不是认为贯穿全文的主要是悲哀的情感呢?
生:不是。
生:我认为作者“我”对青年、“流言家”、“庸人”的情感是不一样的。对青年的死作者更多的是哀痛,是痛惜;对“流言家”作者更多的是对他们的下劣行为感到愤怒;对“庸人”作者是发自内心的悲哀和失望。
师:很好,这位同学说得很全面了。下面我们把这四种情感作一个整理。(板书)
师: “我”,鲁迅先生在得知“三·一八”惨案后,先后创作了好几篇文章来揭露事实,表达他的愤慨之情,但尤以《记念刘和珍君》写得最好。吴明礼先生在《读〈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称本文是“阮籍式的深情,离骚式的表述”;王献永先生在《鲁迅杂文艺术论》中说:“他直抒胸臆,将自己的满腔的悲痛与义愤,用烈火般的言辞喷射出来,形成诗意汹涌的感情波涛,并结情为礼,化为深刻的哲理韵味和汪洋恣肆的风格,他指着反动派的鼻子怒斥……”(幻灯片展示)可见文中既有“我”喷涌而出的激情,也有“我”冷峻凝重的思考,“我”将这两者化而为一,熔铸在这一行行文字中,这将是一篇怎样的文章啊。
……
2.反思
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历来被认为是一篇难上的课文,我在前几年刚毕业的时候也曾就此文上过一次公开课。当时在全国十佳青年教师郑逸农老师的指导下,我以朗读体会鲁迅先生的愤怒情感作为贯穿整节课的主线。其实,作为新教师,这样的一种教学思路无疑是很合适的,既能发挥青年人有激情的优势,同时又能弥补对课文实质把握不够的缺点。至今想来,我对郑老师仍然感激不尽。今天再一次解读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仍然觉得情感是一条很好的主线,但已有与不同于以往的认识。我发现如果能抓住“我”(鲁迅)这一情感主线,将是一个激发学生爱国情怀,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鲁迅、与鲁迅先生共进退的好机会。我作了如下设想:文中作者以第一人称“我”的所见、所思、所感串起全文,给人以最真实、最真挚的情感体验,那么就不妨以“我”的情感将全文的内容串起,让学生在感同身受,正确认识“三·一八”惨案的同时,进一步了解“我”——鲁迅。
在教学过程中,那些陈旧的历史照片和我的画外音产生了很好的效果,使学生很快就进入了学习状态,感“我”之所感,怒“我”之所怒,课堂气氛显得凝重起来。用王荣生先生的话来说,“语文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生成了。
三、后记
一直以来,我很喜欢这样一句话:这个世界上,有一份职业可以让你一辈子读书而不用付学费——那就是教师。我想,我之所以选择教师,选择语文教师来作为一辈子的事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可以免费读书。语文教师能让学生在课堂中快乐、悲伤、愤怒,有所感、有所悟,我很自豪;也真正体会到了教师的快乐。这种自豪与快乐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读书带给我的,我将与我的学生一起在书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