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社会,人们希望享有优质的教育服务,力求孩子接受教育的“高起点”,甚至不惜拿出自己多年的积蓄为孩子择校。在倡导公平教育的社会环境下,这种不理性的现象依然愈加强烈。静心而思,优质的教育是什么?不再是华丽的建筑,不再是显耀的名校,也不再是教师的职称、学位,而在于教师有无比高尚的师德、丰富的学识、生动的个性,在于学生有根植于心灵的修养、无须提醒的自觉、有所约束的自由、为他人着想的善良。
作为一所农村小学,北京市顺义区李各庄学校经过北京市小学规范化建设工程的验收,政府配置的教育资源基本达标,但学校强调的是特色引领,内涵发展,创最优质的教育,服务于农村百姓。学校坚持“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以人的可持续发展为本”的办学宗旨,坚持走“人性化、制度化、民主化、科学化”的管理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学生培养成“身体健康、心理健全、品德高尚、习惯良好、学会学习”的新时期接班人,努力探索一条农村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成功之路,办人民满意学校。
学校从学生发展的角度着眼,在教学上进行了大胆改革,“激发兴趣、培养习惯、注重能力、提高成绩”,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基,在教育教学方法上创新,锐意打造“负担不重质量高”的素质教育品牌校。在宽松自主的学习氛围下,使学生得到知识教育、情感教育、道德教育、审美教育、健康教育。
优质教育,以“人”为核心
教师的精神生活决定了课堂的教学效果,教师的文化素养决定了学生学习的品质,教师的心灵力量预示着学生的生命强度。在教师群体中,勤奋奉献是习惯,因材施教是常态,乐观向上成自然。他们充分利用家住农村的优势,走进学生的家庭,经常和学生家长们促膝谈心,开发利用学生家长这个教育资源,使学生在家里的表现能及时得到反馈,形成家校教育的合力。春天,老师们和学生一起远足,领略家乡的美好风景;冬天,老师们和学生一起晨练,共同磨砺意志。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是坦诚的,真挚的。于是,了解在交流中加深,情感在交流中增进,认识在交流中提高,灵魂在交流中净化。课堂上,学生们听老师讲课像聆听母亲叮咛那样虔诚。这样的课堂气氛,衬托出的就是稳步提升的教学质量。
长跑活动,自我挑战的体验
健身长跑的练习形式是多元、开放的,合理的训练安排有助于提高健身跑步的科学性、普及性、持续性,也有助于学生跑得好、跑得快、跑得安全。六年来,学校每天坚持组织全体师生长跑2000米,学生在跑步中跑出了自信与顽强;教师在跑步中跑出了快乐与健康;学校在跑步中跑出了独特与辉煌。学校曾获顺义区长跑比赛的第二名,校长撰写的文章《跑步声声铸校魂》在《北京现代教育报》上发表。
民间剪纸,打造学校独特品牌
六年的坚持,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李各庄学校的师生,人人会剪纸,个个在体验。“全神贯注”培养了学生特有的内在气质;“手巧心灵”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赏心悦目”培养了学生发现美、再现美的能力;“凝心聚力”加强了教师团队的协助精神。家校协作使剪纸成为学校家庭沟通交流的桥梁和纽带。在这里,剪纸不再是一种技术,而变成师生抒发自己内心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每张红纸都成了学生挥洒自己情感的沃土,每把剪刀都成了教师谱写和谐乐章的音符。学校被评为北京市乡村校外教育活动站,校本课程教学成果获北京市一等奖,参加全国第二届儿童剪纸大赛,有一名学生荣获一等奖。师生创作的作品,带着民族文化的芬芳,已由各级领导出访时传到了世界各地。
学校的每个班,都有自己的学农基地,分别播种着不同的农作物。每到学习之余,师生们便活跃在绿色的田野里,和小苗们倾诉着自己内心的秘密,记录着泥土亲吻种子的结果,观赏着春风抚摸麦浪的美景,体验着收获付出与艰辛的快乐。在这样的学校,师生共同获得一份清新,坚守一份自我,将自身的生命根植在优质教育的土壤之中。接地气,吸营养,奠定生命发展的坚实根基,学生学到了真,教师奉献着善,家长感到了美。
(作者单位:北京市顺义区李各庄学校)
作为一所农村小学,北京市顺义区李各庄学校经过北京市小学规范化建设工程的验收,政府配置的教育资源基本达标,但学校强调的是特色引领,内涵发展,创最优质的教育,服务于农村百姓。学校坚持“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以人的可持续发展为本”的办学宗旨,坚持走“人性化、制度化、民主化、科学化”的管理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学生培养成“身体健康、心理健全、品德高尚、习惯良好、学会学习”的新时期接班人,努力探索一条农村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成功之路,办人民满意学校。
学校从学生发展的角度着眼,在教学上进行了大胆改革,“激发兴趣、培养习惯、注重能力、提高成绩”,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基,在教育教学方法上创新,锐意打造“负担不重质量高”的素质教育品牌校。在宽松自主的学习氛围下,使学生得到知识教育、情感教育、道德教育、审美教育、健康教育。
优质教育,以“人”为核心
教师的精神生活决定了课堂的教学效果,教师的文化素养决定了学生学习的品质,教师的心灵力量预示着学生的生命强度。在教师群体中,勤奋奉献是习惯,因材施教是常态,乐观向上成自然。他们充分利用家住农村的优势,走进学生的家庭,经常和学生家长们促膝谈心,开发利用学生家长这个教育资源,使学生在家里的表现能及时得到反馈,形成家校教育的合力。春天,老师们和学生一起远足,领略家乡的美好风景;冬天,老师们和学生一起晨练,共同磨砺意志。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是坦诚的,真挚的。于是,了解在交流中加深,情感在交流中增进,认识在交流中提高,灵魂在交流中净化。课堂上,学生们听老师讲课像聆听母亲叮咛那样虔诚。这样的课堂气氛,衬托出的就是稳步提升的教学质量。
长跑活动,自我挑战的体验
健身长跑的练习形式是多元、开放的,合理的训练安排有助于提高健身跑步的科学性、普及性、持续性,也有助于学生跑得好、跑得快、跑得安全。六年来,学校每天坚持组织全体师生长跑2000米,学生在跑步中跑出了自信与顽强;教师在跑步中跑出了快乐与健康;学校在跑步中跑出了独特与辉煌。学校曾获顺义区长跑比赛的第二名,校长撰写的文章《跑步声声铸校魂》在《北京现代教育报》上发表。
民间剪纸,打造学校独特品牌
六年的坚持,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李各庄学校的师生,人人会剪纸,个个在体验。“全神贯注”培养了学生特有的内在气质;“手巧心灵”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赏心悦目”培养了学生发现美、再现美的能力;“凝心聚力”加强了教师团队的协助精神。家校协作使剪纸成为学校家庭沟通交流的桥梁和纽带。在这里,剪纸不再是一种技术,而变成师生抒发自己内心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每张红纸都成了学生挥洒自己情感的沃土,每把剪刀都成了教师谱写和谐乐章的音符。学校被评为北京市乡村校外教育活动站,校本课程教学成果获北京市一等奖,参加全国第二届儿童剪纸大赛,有一名学生荣获一等奖。师生创作的作品,带着民族文化的芬芳,已由各级领导出访时传到了世界各地。
学校的每个班,都有自己的学农基地,分别播种着不同的农作物。每到学习之余,师生们便活跃在绿色的田野里,和小苗们倾诉着自己内心的秘密,记录着泥土亲吻种子的结果,观赏着春风抚摸麦浪的美景,体验着收获付出与艰辛的快乐。在这样的学校,师生共同获得一份清新,坚守一份自我,将自身的生命根植在优质教育的土壤之中。接地气,吸营养,奠定生命发展的坚实根基,学生学到了真,教师奉献着善,家长感到了美。
(作者单位:北京市顺义区李各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