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学困生’不良心理品质的形成,发端于复杂的内因和外因,有一定的顽固性,只有截断源头,疏通渠道,启动内因,对症下药,方可取得成效,笔者认为可从“识”、“情”、“理”、“法”、“联”、“恒”六字人手,做数学“学困生”的人格矫治工作,
一、以“识”为前提,全面了解,对症下药
要教育好数学“学困生”,首先要用全面发展的观点认识和看待数学“学困生”,俗话说:“出水的荷花有高低”,“人的五指有长短”,因此我们千万不能认为他们一无是处,片面地放大缺点,抹杀闪光点,我们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出病因,对症下药,在教育矫治的过程中,及时掌握数学“学困生”的思想动态、行为变化,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做到因材施教,对症下药,教师只有深入了解和研究他们的心理特点,才能消除他们的疑惧心和自卑感;教师只有仔细揣摩他们的心理需求,才能提高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教师只有准确把握他们的心理倾向,才能帮助他们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伟大的抱负,
二、以“情”为基础,主动接近,宽容接纳
在功利主义的驱使下,我们的教育好像失去了一些最不该失去的东西:爱心、关怀、理解,要想对数学“学困生”的人格矫治有基础,首先就是要用情感内容填平师生间形成的情感沟堑,修补他们因受不良影响而形成的心理障碍,点燃他们胸中的希望,平时教师要尊重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真正站在关心他们成长进步的立场上和他们一起共渡难关,以爱心抚慰他们的心灵,让他们能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感受到自己在班上有一席之地,其次教师要以诚心赢得他们的信任,为他们提供展示自身价值、树立自尊形象的舞台,要以耐心期待他们矫治,鼓励和引导他们确立新的行为目标,不断肯定他们新的行为模式和进步表现,促使他们从旧的习惯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以“理”为要求,晓以利害,导之以行
建立良好的感情基础固然重要,但不是我们矫治工作的最终目的,我们的教育矫治工作不能停留在与数学“学困生”交朋友这水平上,而应在道理上做文章,首要任务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导他们如何做人,怎样做一个高素质的人,其次进行法制教育,教育他们做一个守法公民,帮助他们明辨是非,正确识别真善美,假恶丑,同时要求他们“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只有从点滴小事的严格要求开始,才能从行为习惯上慢慢地转变过来,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再次培养是非观念,坚持正面诱导,以理服人,切忌简单粗暴,以势压人,对他们说理要透彻,一定要结合榜样教育和具体事例,利用集体舆论,辅之以分明的奖罚,从而使他们进行自我克服,
四、以“法”为策略,灵活多样,提高效率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求过高或过低以及教育方法不当,也就是说方法不对,不仅于事无益,反而有害,针对学生思想的复杂性,除了坚持正面教育外,还需讲究方法,例如运用沟通方法,做他们的知心朋友,逐步感化数学“学困生”,运用激励手段,捕捉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运用弹性教育法,宽严结合;通过缓冲使数学“学困生”逐步矫治,创设一些带有一定困难的情境,锻炼他们与各种诱因勇敢斗争的意志力,培养他们战胜困难、战胜自我的顽强毅力,运用这些方法时要注意四个结合:一、集体言论和个别点拨相结合,既给予压力,又点拨调教;二、规范行为和思想教育相结合,既有思的触动,又有行为引导;三、长远思想和切近目标相结合,让学生明白,心存高远和脚踏实地是人生得以成功的双翼;自主自律和环境熏染相结合,借用外因,在内因作用下令他们出现质的变化,
五、以“联”为手段,形成合力,共同教育
数学“学困生”矫治工作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单靠教师、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还要充分利用家庭、社会等教育力量,长期以来,在教育学生特别是“学困生”问题上,校外教育和校内教育配合得不够,学校苦口婆心地教育“学困生”,但社会上不关心和讽刺“学困生”现象比较普遍,从而淡化了学校教育,为此,在矫治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利用校外因素,作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应当主动与家长取得联系,引导家长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方法,要求家长配合学校,开展适当的家庭教育,并主动向教师反映子女在家的情况,这样,由于数学“学困生”得到双向疏导,进步较快,除此之外,还应充分利用社会的教育功能,教育好数学“学困生”,如邀请社会各界人士到校进行专题教育,现身说法,组织学生对校外教育基地参观实践亲身体验,
六、以“恒”为追求,反复教育,巩固习得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数学“学困生”的不良习惯形成已久,积习难改,思想觉悟提高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不断反复的过程,一般要经历醒悟、转变、反复、稳定四个阶段,不可能一蹴而就,依靠一两次的谈心、说服教育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因此,在矫治过程中,故态复萌,出现多次反复,是一种正常现象,教育者要冷静分析、正确对待这种反复,不能斥之为屡教不改,不堪造就,在这种情况下,不只是“恨铁不成钢”,更需要炼铁成钢,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不失时机地关心他们,引导和鼓励他们爬起来再前进,
总之,数学“学困生”的转化非一日之功,在转化过程中,教师要有信心和耐心,客观冷静地分析出现的新问题,相信“玉璞需雕琢,铁杵可磨针”,才能使他们摘掉数学“学困生”的帽子,成为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责任编辑 易志毅)
一、以“识”为前提,全面了解,对症下药
要教育好数学“学困生”,首先要用全面发展的观点认识和看待数学“学困生”,俗话说:“出水的荷花有高低”,“人的五指有长短”,因此我们千万不能认为他们一无是处,片面地放大缺点,抹杀闪光点,我们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出病因,对症下药,在教育矫治的过程中,及时掌握数学“学困生”的思想动态、行为变化,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做到因材施教,对症下药,教师只有深入了解和研究他们的心理特点,才能消除他们的疑惧心和自卑感;教师只有仔细揣摩他们的心理需求,才能提高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教师只有准确把握他们的心理倾向,才能帮助他们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伟大的抱负,
二、以“情”为基础,主动接近,宽容接纳
在功利主义的驱使下,我们的教育好像失去了一些最不该失去的东西:爱心、关怀、理解,要想对数学“学困生”的人格矫治有基础,首先就是要用情感内容填平师生间形成的情感沟堑,修补他们因受不良影响而形成的心理障碍,点燃他们胸中的希望,平时教师要尊重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真正站在关心他们成长进步的立场上和他们一起共渡难关,以爱心抚慰他们的心灵,让他们能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感受到自己在班上有一席之地,其次教师要以诚心赢得他们的信任,为他们提供展示自身价值、树立自尊形象的舞台,要以耐心期待他们矫治,鼓励和引导他们确立新的行为目标,不断肯定他们新的行为模式和进步表现,促使他们从旧的习惯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以“理”为要求,晓以利害,导之以行
建立良好的感情基础固然重要,但不是我们矫治工作的最终目的,我们的教育矫治工作不能停留在与数学“学困生”交朋友这水平上,而应在道理上做文章,首要任务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导他们如何做人,怎样做一个高素质的人,其次进行法制教育,教育他们做一个守法公民,帮助他们明辨是非,正确识别真善美,假恶丑,同时要求他们“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只有从点滴小事的严格要求开始,才能从行为习惯上慢慢地转变过来,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再次培养是非观念,坚持正面诱导,以理服人,切忌简单粗暴,以势压人,对他们说理要透彻,一定要结合榜样教育和具体事例,利用集体舆论,辅之以分明的奖罚,从而使他们进行自我克服,
四、以“法”为策略,灵活多样,提高效率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求过高或过低以及教育方法不当,也就是说方法不对,不仅于事无益,反而有害,针对学生思想的复杂性,除了坚持正面教育外,还需讲究方法,例如运用沟通方法,做他们的知心朋友,逐步感化数学“学困生”,运用激励手段,捕捉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运用弹性教育法,宽严结合;通过缓冲使数学“学困生”逐步矫治,创设一些带有一定困难的情境,锻炼他们与各种诱因勇敢斗争的意志力,培养他们战胜困难、战胜自我的顽强毅力,运用这些方法时要注意四个结合:一、集体言论和个别点拨相结合,既给予压力,又点拨调教;二、规范行为和思想教育相结合,既有思的触动,又有行为引导;三、长远思想和切近目标相结合,让学生明白,心存高远和脚踏实地是人生得以成功的双翼;自主自律和环境熏染相结合,借用外因,在内因作用下令他们出现质的变化,
五、以“联”为手段,形成合力,共同教育
数学“学困生”矫治工作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单靠教师、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还要充分利用家庭、社会等教育力量,长期以来,在教育学生特别是“学困生”问题上,校外教育和校内教育配合得不够,学校苦口婆心地教育“学困生”,但社会上不关心和讽刺“学困生”现象比较普遍,从而淡化了学校教育,为此,在矫治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利用校外因素,作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应当主动与家长取得联系,引导家长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方法,要求家长配合学校,开展适当的家庭教育,并主动向教师反映子女在家的情况,这样,由于数学“学困生”得到双向疏导,进步较快,除此之外,还应充分利用社会的教育功能,教育好数学“学困生”,如邀请社会各界人士到校进行专题教育,现身说法,组织学生对校外教育基地参观实践亲身体验,
六、以“恒”为追求,反复教育,巩固习得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数学“学困生”的不良习惯形成已久,积习难改,思想觉悟提高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不断反复的过程,一般要经历醒悟、转变、反复、稳定四个阶段,不可能一蹴而就,依靠一两次的谈心、说服教育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因此,在矫治过程中,故态复萌,出现多次反复,是一种正常现象,教育者要冷静分析、正确对待这种反复,不能斥之为屡教不改,不堪造就,在这种情况下,不只是“恨铁不成钢”,更需要炼铁成钢,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不失时机地关心他们,引导和鼓励他们爬起来再前进,
总之,数学“学困生”的转化非一日之功,在转化过程中,教师要有信心和耐心,客观冷静地分析出现的新问题,相信“玉璞需雕琢,铁杵可磨针”,才能使他们摘掉数学“学困生”的帽子,成为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责任编辑 易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