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来源于生活,生活孕育着语言。因此教师应让生活走进语文课堂,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进入语言情境,感受语言情感,受到美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提高语文素养。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注重运用以下有效策略培养学生的语感。
一、赞美生活,感悟语言的音乐美
汉语是富有音乐性的语言,丰富的叠音和谐的押韵,工整的对仗,多彩的摹声,使语言具有优美的韵律、鲜明的节奏。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运用多种方法领悟语言的音乐美。
1.比较品评,体会叠音的整齐优美
叠音词音律和谐,语意鲜明,可让学生比比读读,加以感悟。如《世界多美呀》,出示两句话,比一比喜欢哪一句?为什么?(1)它看见天空是蓝的,树木是绿的,小河是清的。(2它看见天空是蓝湛湛的,树木是绿茵茵的,小河是碧澄澄的。学生通过比较体会到“蓝湛湛绿茵茵、碧澄澄”这几个叠音词,把大自然中蓝色的天空、绿色的树木、清澈的小河写得更加生动、具体,读起来朗朗上口。
2.配乐吟唱,体会押韵的和谐流畅
押韵是一种语音修辞方式,音调和谐优美利于学生吟诵。如《春晓》,可先指导学生回想春天的美景,莺歌燕舞,百花盛开,香气四溢再引导学生读出节奏,读好韵脚,品味押韵回环往复的美感。最后让学生看着优美的画面配上悠扬的乐曲唱一唱。学生声情并茂,从中体会到作者热爱春天、珍惜春光的感情。
3.拍打节奏,体会对仗的抑扬顿挫
春联最讲究对仗,上下联字数相等,词类相当,可让学生读出韵味。如第七册《春联介绍了五副春联,可让学生一边拍打节奏,一边感情朗读,想象美好的生活,品味语言的声律美。如“芳草绿”与“杏花红”相对,表现了花红草绿的明媚春光;“千山秀”与“百业兴”相对,展现了各行各业欣欣向荣的景象;“勤劳”与“和睦”、“春光好”与“幸福多”则歌颂了劳动人民家庭的幸福、生活的美好;而“春烂漫”与“岁平安”则是对节日的美好祝愿。学生朗读词语,体会到生活的欢乐、祥和、幸福、希望;通过背诵积累这些优美的语言,领略到祖国语言的无穷奥妙。
4.逼真模仿,体会摹声的生动有趣
摹声是模拟自然界的声响,具有形象感和真实感的特点。让学生模仿生活中听到的各种声音,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云房子》第四自然段写小鸟在云房子里玩儿的情景,让学生模仿小鸟“叽叽喳喳叽叽喳”的叫声,边叫边到学生搭的“云房子”中去玩耍,学生兴趣盎然。这一环节,学生真切地体会到小鸟在云房子里飞来飞去、自由玩耍的快乐心情。
二、亲近生活,感悟语言的色彩美
富有色彩的语言给人以美感,当色彩和景物和谐地融为一体,色彩就具有了生命的意义。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色彩所处的整个环境,细细领会它所承载的丰富的情感内涵。
1.补充想象,分享丰收乐
补充想象可以使内容更加充实,语言更加丰富,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涵。如《秋游》第三自然段,先让学生自由读句子,用一个词来说说田野的景色(美)。接着,引导学生回想田野里庄稼成熟的喜人景色,补充想象,练习说话。“稻子黄了,像(铺了一地金子)。”“高粱红了,像(一个个小小的火把)。”“棉花白了,像(天上的云朵)。”最后,学生美美地读,这绚丽的色彩,让他们体会到农民获得丰收的喜悦之情。
2.动手配画,欣赏外形美
让学生动手给课文配画,直观形象,图文结合,有利于学生感悟文本。学习《美丽的丹顶鹤》第二自然段时,先让学生找到体现丹顶鹤美丽的句子,用心读一读。读后交流,学生从“洁白”“黑”体会到丹顶鹤的羽毛黑白分明,色彩搭配很奇特。从“鲜红鲜红”体会到丹顶鹤头顶红得可爱,红得耀眼。再让学生动手画图上色。看着画中栩栩如生的丹顶鹤,学生顿生喜爱之情。
三、体味生活,感悟语言的形象美
小学语文课本中,自然界的湖光山色、花鸟虫鱼,人物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无不形象逼真。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根据实际生活,揣摩、理解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表现出来的美的形象,从而受到美的熏陶。
1.欣赏画面,感受自然美
课文中有很多地方用了形象的比喻,引导学生细细揣摩,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认识抽象的事物,欣赏美好的景象,体会丰富的感情。如《小池塘》第二自然段,比喻非常生动。先用多媒体展示画面,让学生细致地欣赏画面,联系生活,直观地感受太阳、白云、星星、月亮在小池塘里的倒影分别像“鲜红的气球”“有趣的白鹅”“闪亮的珍珠”“弯弯的小船”,十分形象,再让学生通过感情朗读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2.趣味对话,感受情趣美
小学课文中多处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引导学生通过对话,领会语言的情趣美。如《石榴》第三自然段,赋予石榴人一样快乐的心情和动人的笑姿,写出了石榴成熟的不同形状,比拟得十分精妙。鼓励学生合理想象,分角色对话。生问:“石榴娃娃,你干吗笑得咧开了嘴,又笑破了肚皮?”“你又为什么扒开叶子朝外张望?”生答:“我想告诉你们,我的籽儿满满的,成熟了。”“我想欢迎你们快来尝尝我甜甜的味道呀。”这一问一答极其富有生活的情趣,学生已完全领会了作者拟人化的语言,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四、享受生活,感悟语言的意境美
1.图文结合,融入和谐的意境
图文对照,互相补充,有利于学生采撷生活中的美好情景,体会语言描绘的意境内涵。《珍珠鸟》一文中小鸟睡在“我”肩头的一幕令人感动。先让学生看图用一个词或句子给画面起名字,说出画面的中心:“信赖”“温馨”“和谐”“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接着让学生理解课文,从“这小家伙竟趴在我肩上睡着了,它睡得好熟哇!不停地咂嘴,大概在做梦呢”这些语句中体会人和鸟友好共处的美好境界。
2.关联想象,珍视温馨的生活
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关联想象,可以让他们更好地理解语言描绘的意境。如《清平乐·村居》,让学生借助语言,联系熟悉的场景,想象田园生活的意境。学生从“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想象如画的风景;从“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想象晚情的温馨;从“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想象劳作的美好。学生想象着温馨的画面,切身体会到作者向往村居生活的美好情感。 3.读中感悟,领略优美的风景
语文教学离不开读,优美的语言更应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的感悟反复朗读,积淀语感。如《九寨沟》,可先让学生自由读第三自然段,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处风景,自读自悟。再出示画面(课件:九寨沟美景图),九寨沟的雪峰重重叠叠,在阳光的映照下显得银光闪闪;湖泊大大小小,湖水清澈见底;一道道高低错落的瀑布,宛如白练腾空,银花四溅,蔚为壮观;辽阔的森林引人入胜。九寨沟山美,树美,水也美。让学生入境感受,细细品读;最后再交流体会,在音乐声中站起来展示读。学生读着读着,好像进入了九寨沟如诗如画的人间仙境。
五、触摸生活,感悟语言的情味美
小学语文课本中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有令人敬佩的革命先辈,有做出了贡献的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等。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不同的时代背景,领悟关键语句,让他们触摸人物美好的心灵,学习其崇高的品质。
1.叩击文本,感受美好心灵
教学中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语句,有利于其更好地领会文章主旨。如《朱德的扁担》,让学生联系生活体会挑粮的艰难。“五六十里”相当从于丁山到宜兴一个来回,学生经常去宜兴玩儿,真切地感受到挑粮路途遥远。“山高路陡”学生联系爬山经历,感受到山路崎岖不平,又高又险,非常难走。图文对照,朱德同志工作那么忙“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此时,朱德同志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已深深地感染了学生。大家用饱含激情的朗读,表达了对朱德同志的敬佩之情。
2.审时度势,领会报国之志
“言为心声”,教学时让学生抓住人物语言联系时代背景去思考,往往能达到情感交融的境界。《钱学森》一课,先让学生默读课文,在最感动的地方圈一圈,画一画,写下自己的体会。再集体交流,品读人物语言,领悟真情。如:“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钱学森虽然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的情感。“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解读人物内心,从中领悟钱学森不计个人得失义无反顾报效祖国的崇高品质。最后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感受钱学森的“深深爱国情”“拳拳报国志”。
3.移情体验,体会喜爱之情
移情体验可让学生结合真实的生活,体会人物的感情,领悟文章的内涵。《云房子》第二自然段描绘了雨后天空的美丽景色。(多媒体演示雨后天空千姿百态的云朵)让学生移情体验:如果你是小鸟,你喜欢哪一间云房子呢?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我喜欢像大冬瓜那样的云房子,可以躺在里面在天空旅行。”“我喜欢像大礼堂那样的云房子,可以和小伙伴在里面唱歌、跳舞。”“我喜欢像花儿那样的云房子,因为它很美丽。”……学生言语间流露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语言是主观感受的表达、内心情感的流露人生智慧的展现,这就是语言的魅力。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引导学生丰富生活阅历,打开语言心灵之门,更好地融入社会,热爱自然,关爱他人完善自我,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的人生变得更加灿烂。
一、赞美生活,感悟语言的音乐美
汉语是富有音乐性的语言,丰富的叠音和谐的押韵,工整的对仗,多彩的摹声,使语言具有优美的韵律、鲜明的节奏。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运用多种方法领悟语言的音乐美。
1.比较品评,体会叠音的整齐优美
叠音词音律和谐,语意鲜明,可让学生比比读读,加以感悟。如《世界多美呀》,出示两句话,比一比喜欢哪一句?为什么?(1)它看见天空是蓝的,树木是绿的,小河是清的。(2它看见天空是蓝湛湛的,树木是绿茵茵的,小河是碧澄澄的。学生通过比较体会到“蓝湛湛绿茵茵、碧澄澄”这几个叠音词,把大自然中蓝色的天空、绿色的树木、清澈的小河写得更加生动、具体,读起来朗朗上口。
2.配乐吟唱,体会押韵的和谐流畅
押韵是一种语音修辞方式,音调和谐优美利于学生吟诵。如《春晓》,可先指导学生回想春天的美景,莺歌燕舞,百花盛开,香气四溢再引导学生读出节奏,读好韵脚,品味押韵回环往复的美感。最后让学生看着优美的画面配上悠扬的乐曲唱一唱。学生声情并茂,从中体会到作者热爱春天、珍惜春光的感情。
3.拍打节奏,体会对仗的抑扬顿挫
春联最讲究对仗,上下联字数相等,词类相当,可让学生读出韵味。如第七册《春联介绍了五副春联,可让学生一边拍打节奏,一边感情朗读,想象美好的生活,品味语言的声律美。如“芳草绿”与“杏花红”相对,表现了花红草绿的明媚春光;“千山秀”与“百业兴”相对,展现了各行各业欣欣向荣的景象;“勤劳”与“和睦”、“春光好”与“幸福多”则歌颂了劳动人民家庭的幸福、生活的美好;而“春烂漫”与“岁平安”则是对节日的美好祝愿。学生朗读词语,体会到生活的欢乐、祥和、幸福、希望;通过背诵积累这些优美的语言,领略到祖国语言的无穷奥妙。
4.逼真模仿,体会摹声的生动有趣
摹声是模拟自然界的声响,具有形象感和真实感的特点。让学生模仿生活中听到的各种声音,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云房子》第四自然段写小鸟在云房子里玩儿的情景,让学生模仿小鸟“叽叽喳喳叽叽喳”的叫声,边叫边到学生搭的“云房子”中去玩耍,学生兴趣盎然。这一环节,学生真切地体会到小鸟在云房子里飞来飞去、自由玩耍的快乐心情。
二、亲近生活,感悟语言的色彩美
富有色彩的语言给人以美感,当色彩和景物和谐地融为一体,色彩就具有了生命的意义。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色彩所处的整个环境,细细领会它所承载的丰富的情感内涵。
1.补充想象,分享丰收乐
补充想象可以使内容更加充实,语言更加丰富,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涵。如《秋游》第三自然段,先让学生自由读句子,用一个词来说说田野的景色(美)。接着,引导学生回想田野里庄稼成熟的喜人景色,补充想象,练习说话。“稻子黄了,像(铺了一地金子)。”“高粱红了,像(一个个小小的火把)。”“棉花白了,像(天上的云朵)。”最后,学生美美地读,这绚丽的色彩,让他们体会到农民获得丰收的喜悦之情。
2.动手配画,欣赏外形美
让学生动手给课文配画,直观形象,图文结合,有利于学生感悟文本。学习《美丽的丹顶鹤》第二自然段时,先让学生找到体现丹顶鹤美丽的句子,用心读一读。读后交流,学生从“洁白”“黑”体会到丹顶鹤的羽毛黑白分明,色彩搭配很奇特。从“鲜红鲜红”体会到丹顶鹤头顶红得可爱,红得耀眼。再让学生动手画图上色。看着画中栩栩如生的丹顶鹤,学生顿生喜爱之情。
三、体味生活,感悟语言的形象美
小学语文课本中,自然界的湖光山色、花鸟虫鱼,人物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无不形象逼真。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根据实际生活,揣摩、理解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表现出来的美的形象,从而受到美的熏陶。
1.欣赏画面,感受自然美
课文中有很多地方用了形象的比喻,引导学生细细揣摩,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认识抽象的事物,欣赏美好的景象,体会丰富的感情。如《小池塘》第二自然段,比喻非常生动。先用多媒体展示画面,让学生细致地欣赏画面,联系生活,直观地感受太阳、白云、星星、月亮在小池塘里的倒影分别像“鲜红的气球”“有趣的白鹅”“闪亮的珍珠”“弯弯的小船”,十分形象,再让学生通过感情朗读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2.趣味对话,感受情趣美
小学课文中多处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引导学生通过对话,领会语言的情趣美。如《石榴》第三自然段,赋予石榴人一样快乐的心情和动人的笑姿,写出了石榴成熟的不同形状,比拟得十分精妙。鼓励学生合理想象,分角色对话。生问:“石榴娃娃,你干吗笑得咧开了嘴,又笑破了肚皮?”“你又为什么扒开叶子朝外张望?”生答:“我想告诉你们,我的籽儿满满的,成熟了。”“我想欢迎你们快来尝尝我甜甜的味道呀。”这一问一答极其富有生活的情趣,学生已完全领会了作者拟人化的语言,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四、享受生活,感悟语言的意境美
1.图文结合,融入和谐的意境
图文对照,互相补充,有利于学生采撷生活中的美好情景,体会语言描绘的意境内涵。《珍珠鸟》一文中小鸟睡在“我”肩头的一幕令人感动。先让学生看图用一个词或句子给画面起名字,说出画面的中心:“信赖”“温馨”“和谐”“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接着让学生理解课文,从“这小家伙竟趴在我肩上睡着了,它睡得好熟哇!不停地咂嘴,大概在做梦呢”这些语句中体会人和鸟友好共处的美好境界。
2.关联想象,珍视温馨的生活
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关联想象,可以让他们更好地理解语言描绘的意境。如《清平乐·村居》,让学生借助语言,联系熟悉的场景,想象田园生活的意境。学生从“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想象如画的风景;从“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想象晚情的温馨;从“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想象劳作的美好。学生想象着温馨的画面,切身体会到作者向往村居生活的美好情感。 3.读中感悟,领略优美的风景
语文教学离不开读,优美的语言更应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的感悟反复朗读,积淀语感。如《九寨沟》,可先让学生自由读第三自然段,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处风景,自读自悟。再出示画面(课件:九寨沟美景图),九寨沟的雪峰重重叠叠,在阳光的映照下显得银光闪闪;湖泊大大小小,湖水清澈见底;一道道高低错落的瀑布,宛如白练腾空,银花四溅,蔚为壮观;辽阔的森林引人入胜。九寨沟山美,树美,水也美。让学生入境感受,细细品读;最后再交流体会,在音乐声中站起来展示读。学生读着读着,好像进入了九寨沟如诗如画的人间仙境。
五、触摸生活,感悟语言的情味美
小学语文课本中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有令人敬佩的革命先辈,有做出了贡献的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等。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不同的时代背景,领悟关键语句,让他们触摸人物美好的心灵,学习其崇高的品质。
1.叩击文本,感受美好心灵
教学中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语句,有利于其更好地领会文章主旨。如《朱德的扁担》,让学生联系生活体会挑粮的艰难。“五六十里”相当从于丁山到宜兴一个来回,学生经常去宜兴玩儿,真切地感受到挑粮路途遥远。“山高路陡”学生联系爬山经历,感受到山路崎岖不平,又高又险,非常难走。图文对照,朱德同志工作那么忙“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此时,朱德同志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已深深地感染了学生。大家用饱含激情的朗读,表达了对朱德同志的敬佩之情。
2.审时度势,领会报国之志
“言为心声”,教学时让学生抓住人物语言联系时代背景去思考,往往能达到情感交融的境界。《钱学森》一课,先让学生默读课文,在最感动的地方圈一圈,画一画,写下自己的体会。再集体交流,品读人物语言,领悟真情。如:“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钱学森虽然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的情感。“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解读人物内心,从中领悟钱学森不计个人得失义无反顾报效祖国的崇高品质。最后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感受钱学森的“深深爱国情”“拳拳报国志”。
3.移情体验,体会喜爱之情
移情体验可让学生结合真实的生活,体会人物的感情,领悟文章的内涵。《云房子》第二自然段描绘了雨后天空的美丽景色。(多媒体演示雨后天空千姿百态的云朵)让学生移情体验:如果你是小鸟,你喜欢哪一间云房子呢?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我喜欢像大冬瓜那样的云房子,可以躺在里面在天空旅行。”“我喜欢像大礼堂那样的云房子,可以和小伙伴在里面唱歌、跳舞。”“我喜欢像花儿那样的云房子,因为它很美丽。”……学生言语间流露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语言是主观感受的表达、内心情感的流露人生智慧的展现,这就是语言的魅力。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引导学生丰富生活阅历,打开语言心灵之门,更好地融入社会,热爱自然,关爱他人完善自我,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的人生变得更加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