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对学习有了浓厚兴趣,就会产生探求知识的强烈欲望,增强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热情、激活课堂呢?下面结合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谈谈自己近年来在这方面的几点尝试。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与学生是教学过程中两个最主要的因素,正是由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才构成了生动的教学过程。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既是师长又是朋友。这样,教师一个眼神就会迎来学生会心的微笑;一个手势,便能得到迅速的反应;一句话则又带出一片琅琅的书声。师生形成了一种无言的理解与沟通,使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得恰到好处。
为此,教师在课前要做好心理准备,理性地克服因其他事情而致的心境不佳或过度兴奋,将心情真正调适到平静愉悦的状态,将激情、微笑、趣味和爱心带进课堂,以能在课堂上善于以自己的眼神、语调和形象比喻渲染气氛,恰当地营造出取得良好教学效果所需要的适宜氛围,不仅自觉地戒除体罚现象,而且杜绝各种有意或无意中的“心罚”现象,避免任何一位学生出现精神压抑和情绪低落。
在洋思课堂教学中,给人最深刻印象的,莫过于它的自然宽松、质朴随和。课堂上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学生们在那里兴致勃勃地学,教师只是点拨诱导,并特别注意观察自学有困难的学生,以悄言细语方式,进行态度、方法、习惯和信心指导,而且对自学速度快和质量高的学生都及时表扬,以示鼓励。
二、不断更新教学方法
革新教学方法首先体现在教育思想上。要摒弃束缚人发展的传统教育模式,启发学生在课堂上想人之未想,发人之未发,逐步培养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别具慧眼、独辟蹊径的素质。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鼓励每位学生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学方法的革新还体现在教学手段上。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嘴巴,一块黑板,日复一日,再精彩的讲解也会大打折扣。实物展示、实验操作、多媒体教学穿插进行,一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也是顺应新课改发展的趋势和要求的。在课堂上学生认真地自学思考、到位的讨论、竞赛式的练习,无一游离的跑神生,真是训练有素。教师精雕细琢的4—8分钟贯穿始终的引导、点拨、启发,令人豁然开朗,使整节课紧张高效,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学生单纯被动地接受性学习方式,为全面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提供了“锚位”和“脚手架”。
洋思课堂教学中第一个“先学”的环节,就是教师在课前准备好自学思考题,让学生知道自学什么内容、怎样自学,用多长时间,应达到什么要求,届时如何测试等。特别重视自学检测题的精心设计——富有启发性,符合学生口吻,问题精确,并非多而滥,以主观题为主,力求做到以一抵十。
接着让学生在自学探索中发现问题,在思考分析中获取知识,在提问交流中解决疑难。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更有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其间教师巡视,端正个别学生的自学态度,必要时与学生一同讨论,促使学生都积极动脑,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让学生自己去感受、体验、联想,从而享受学习的乐趣。
第二个“后教”这一环节,就是检查学生自学的效果,主要让后进生回答问题或板演,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后存在的疑难问题,通过观察、聆听、比较、辨析,自由更正,各抒己见,实行“兵教兵”,教师补充深化的方式来达标。可见,“先学后教”,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表现在看、思、练等“学”的活动上;教师的主导作用则在于导、助、促,设疑织网,提练升华的“教”的活动中。这样,凡是学生能解决的,就放手让学生解决。正因为教师“金口难开”,才留给学生更充裕的时间和机会去独立思考,弄清问题的意图,寻求问题的答案,组织表达语言,讨论探究,优化思维,掌握学法,提高能力。
第三个“当堂训练”环节,目的是当堂检测学生是否达标,从而实施“三清”策略的第一清——堂堂清,并将所学的知识通过训练,内化为解题能力,然后,该开小灶的及时开,该鼓励的及时赞赏,充分保证了45分钟的质量,不浪费点滴时间。相比于较为普遍的传统课堂教学,教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一节课从头讲到尾,可谓够辛苦尽责的了,但学生到底学得怎样?只有天知地知,唯独师生糊涂。等到考试成绩出来了,才知千疮百孔,但已积重难返。而洋思把“当堂训练”作为课堂教学的重头戏,及时反馈,清理疑难杂症,并形成课堂评价的多元化态势。评价者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可以学生自我评价,也可以是学生间相互评价。通过评价,让学生及时明白得失,加深印象,获益自信。
三、认真组织好教学材料
首先,教师应花大力气认真钻研新教材,不断在课堂上展示新素材、新观点和新思路,力求教出自己的风格。教书好比画画,课本只是树干,更美的枝叶和花瓣要靠教师去描绘。
其次,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积累教学经验和教训,做到及时了解和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得失情况。特别是在进行作业和试卷结果分析时,教师先要点明学生学习上的不足之处,让学生有的放矢地开展讨论和交流,仔细分析和讨论学习中出现失误和创新与应用能力不强的原因,同时,要迅速准确地判断出教的失误所在,为以后的学和教积累好素材。在平时教学中,建立好“学生学习情况档案”和“教学得失备忘录”,以便今后更有针对性地制定改进课堂教学的措施,为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提供第一手资料。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充分利用新教材中许多图文并茂的学习素材,引导学生利用贴近现实生活且富有教育意义的课文内容挖掘其思想性、趣味性,强化其感染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洋思课堂教学模式的每一环节都步步为营,环环相扣,教师潇洒自如地教,学生顺杆而上地学。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过程。从心理学角度看,教师的讲解越是详尽,学生的心智就越是处于疏懒的状态,往往使学生产生厌烦、依赖心理,这样一分耕耘就并不意味着一分收获,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叶圣陶先生的“教是为了不教”才被定位为教育的最终目的之一。
在课堂教学中,洋思做到“把思考还给学生”,让学生经历了知识发生、发展和形成结论的丰富生动的思考、探索过程,从而在这个思考、探索过程中通过感受、领悟而获得积极的情绪生活和愉悦的情感体验,进而形成喜欢学习的态度、乐观向上的积极的价值观。虽然学生思维能力与学习效果有差异,但学生肯动脑子思考问题,愿意与同学交流合作。创造意识加强了,学习知识的兴趣浓厚了,使教学过程从一种简单的传输、传递和接受知识的过程,变成一种伴随着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思考,同时也成为学生人格健全和全面发展的体验过程。
只有学习者在学习中表现出良好的学习自觉性,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具有强烈的学习责任感,才能保证学习活动的有效性,并有可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最难能可贵的是,洋思并没有走极端,而是倡导自主学习,但并非将课堂交给学生,自己当“不管师长”,让学生放任自流,令学生陷入学习的无主、盲目和无所适从的境地。实施自主学习,绝不单从形式入手,而是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让学生带着问题和方法去求知,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一节课,既有自主学习,也有他主学习;既有个体学习,也有合作学习;既有接受学习,也有体验学习。目的只有一个: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洋思的教师在课堂上精讲,是一种看似漫不经心,其实是精心设计的教学技巧;是一种看似平淡无奇,实则炉火纯青的授课艺术。洋思“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模式,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课程改革主旨的真实而生动的体现。洋思的学生都能在充满生机、充满活力的课堂上要学、乐学、善学。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与学生是教学过程中两个最主要的因素,正是由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才构成了生动的教学过程。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既是师长又是朋友。这样,教师一个眼神就会迎来学生会心的微笑;一个手势,便能得到迅速的反应;一句话则又带出一片琅琅的书声。师生形成了一种无言的理解与沟通,使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得恰到好处。
为此,教师在课前要做好心理准备,理性地克服因其他事情而致的心境不佳或过度兴奋,将心情真正调适到平静愉悦的状态,将激情、微笑、趣味和爱心带进课堂,以能在课堂上善于以自己的眼神、语调和形象比喻渲染气氛,恰当地营造出取得良好教学效果所需要的适宜氛围,不仅自觉地戒除体罚现象,而且杜绝各种有意或无意中的“心罚”现象,避免任何一位学生出现精神压抑和情绪低落。
在洋思课堂教学中,给人最深刻印象的,莫过于它的自然宽松、质朴随和。课堂上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学生们在那里兴致勃勃地学,教师只是点拨诱导,并特别注意观察自学有困难的学生,以悄言细语方式,进行态度、方法、习惯和信心指导,而且对自学速度快和质量高的学生都及时表扬,以示鼓励。
二、不断更新教学方法
革新教学方法首先体现在教育思想上。要摒弃束缚人发展的传统教育模式,启发学生在课堂上想人之未想,发人之未发,逐步培养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别具慧眼、独辟蹊径的素质。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鼓励每位学生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学方法的革新还体现在教学手段上。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嘴巴,一块黑板,日复一日,再精彩的讲解也会大打折扣。实物展示、实验操作、多媒体教学穿插进行,一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也是顺应新课改发展的趋势和要求的。在课堂上学生认真地自学思考、到位的讨论、竞赛式的练习,无一游离的跑神生,真是训练有素。教师精雕细琢的4—8分钟贯穿始终的引导、点拨、启发,令人豁然开朗,使整节课紧张高效,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学生单纯被动地接受性学习方式,为全面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提供了“锚位”和“脚手架”。
洋思课堂教学中第一个“先学”的环节,就是教师在课前准备好自学思考题,让学生知道自学什么内容、怎样自学,用多长时间,应达到什么要求,届时如何测试等。特别重视自学检测题的精心设计——富有启发性,符合学生口吻,问题精确,并非多而滥,以主观题为主,力求做到以一抵十。
接着让学生在自学探索中发现问题,在思考分析中获取知识,在提问交流中解决疑难。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更有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其间教师巡视,端正个别学生的自学态度,必要时与学生一同讨论,促使学生都积极动脑,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让学生自己去感受、体验、联想,从而享受学习的乐趣。
第二个“后教”这一环节,就是检查学生自学的效果,主要让后进生回答问题或板演,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后存在的疑难问题,通过观察、聆听、比较、辨析,自由更正,各抒己见,实行“兵教兵”,教师补充深化的方式来达标。可见,“先学后教”,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表现在看、思、练等“学”的活动上;教师的主导作用则在于导、助、促,设疑织网,提练升华的“教”的活动中。这样,凡是学生能解决的,就放手让学生解决。正因为教师“金口难开”,才留给学生更充裕的时间和机会去独立思考,弄清问题的意图,寻求问题的答案,组织表达语言,讨论探究,优化思维,掌握学法,提高能力。
第三个“当堂训练”环节,目的是当堂检测学生是否达标,从而实施“三清”策略的第一清——堂堂清,并将所学的知识通过训练,内化为解题能力,然后,该开小灶的及时开,该鼓励的及时赞赏,充分保证了45分钟的质量,不浪费点滴时间。相比于较为普遍的传统课堂教学,教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一节课从头讲到尾,可谓够辛苦尽责的了,但学生到底学得怎样?只有天知地知,唯独师生糊涂。等到考试成绩出来了,才知千疮百孔,但已积重难返。而洋思把“当堂训练”作为课堂教学的重头戏,及时反馈,清理疑难杂症,并形成课堂评价的多元化态势。评价者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可以学生自我评价,也可以是学生间相互评价。通过评价,让学生及时明白得失,加深印象,获益自信。
三、认真组织好教学材料
首先,教师应花大力气认真钻研新教材,不断在课堂上展示新素材、新观点和新思路,力求教出自己的风格。教书好比画画,课本只是树干,更美的枝叶和花瓣要靠教师去描绘。
其次,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积累教学经验和教训,做到及时了解和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得失情况。特别是在进行作业和试卷结果分析时,教师先要点明学生学习上的不足之处,让学生有的放矢地开展讨论和交流,仔细分析和讨论学习中出现失误和创新与应用能力不强的原因,同时,要迅速准确地判断出教的失误所在,为以后的学和教积累好素材。在平时教学中,建立好“学生学习情况档案”和“教学得失备忘录”,以便今后更有针对性地制定改进课堂教学的措施,为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提供第一手资料。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充分利用新教材中许多图文并茂的学习素材,引导学生利用贴近现实生活且富有教育意义的课文内容挖掘其思想性、趣味性,强化其感染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洋思课堂教学模式的每一环节都步步为营,环环相扣,教师潇洒自如地教,学生顺杆而上地学。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过程。从心理学角度看,教师的讲解越是详尽,学生的心智就越是处于疏懒的状态,往往使学生产生厌烦、依赖心理,这样一分耕耘就并不意味着一分收获,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叶圣陶先生的“教是为了不教”才被定位为教育的最终目的之一。
在课堂教学中,洋思做到“把思考还给学生”,让学生经历了知识发生、发展和形成结论的丰富生动的思考、探索过程,从而在这个思考、探索过程中通过感受、领悟而获得积极的情绪生活和愉悦的情感体验,进而形成喜欢学习的态度、乐观向上的积极的价值观。虽然学生思维能力与学习效果有差异,但学生肯动脑子思考问题,愿意与同学交流合作。创造意识加强了,学习知识的兴趣浓厚了,使教学过程从一种简单的传输、传递和接受知识的过程,变成一种伴随着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思考,同时也成为学生人格健全和全面发展的体验过程。
只有学习者在学习中表现出良好的学习自觉性,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具有强烈的学习责任感,才能保证学习活动的有效性,并有可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最难能可贵的是,洋思并没有走极端,而是倡导自主学习,但并非将课堂交给学生,自己当“不管师长”,让学生放任自流,令学生陷入学习的无主、盲目和无所适从的境地。实施自主学习,绝不单从形式入手,而是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让学生带着问题和方法去求知,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一节课,既有自主学习,也有他主学习;既有个体学习,也有合作学习;既有接受学习,也有体验学习。目的只有一个: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洋思的教师在课堂上精讲,是一种看似漫不经心,其实是精心设计的教学技巧;是一种看似平淡无奇,实则炉火纯青的授课艺术。洋思“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模式,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课程改革主旨的真实而生动的体现。洋思的学生都能在充满生机、充满活力的课堂上要学、乐学、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