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活化教学是将教學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本文从三个维度阐述《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一是必要性;二是存在问题;三是教学策略。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策略
《品德与社会》课程理念是:课程源于生活,生活是第一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指出:“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为生活而教育”,他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因而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实际。那么,《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就必须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可见,《品德与社会》课实施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下面,结合案例谈谈对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
小学生涉世未深,对于外界的情况还没形成正确的认识。那么,教师设计有价值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观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应设计怎样的教学活动呢?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从小学生周边熟知的事情着手设计教学活动,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总之,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是教育和引导学生形成良好品德必由之路。
二、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空间较为局限
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很多教师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将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当作是学生学习的唯一资源,并且教学空间也是仅仅局限于课堂上,所讲授的内容也仅仅是教材上的知识,难以对学生的成长起到很大的帮助。
(二)对于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小学教学的过程中,《品德与社会》教育虽然是其中一种重要的内容,但是相比较于其他学科而言,其所受的重视还是不足。并且随着教学水平的逐渐提升,学生之间的竞争也是愈发的激烈,在面对升学的压力时,不论是学校还是家长都是普遍重视所谓文化课程,而对于学生的品德教育就相对忽视了,而这对于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的开展也是影响极大。
(三)缺少专业的教师
小学《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和生活是紧密相连的,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保持良好的联系和沟通。但是,当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普遍存在由其他课程教师兼任的情况,由于这些教师不专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难以把握《品德与社会》教学目标,这样也就难于保障《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质量。
三、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策略
(一)教学方向生活化
如果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的教学活动没有方向,那将使自己的教学处于无目的以及盲目的地位,并且也是难以实现教学的目标,也就更加难以培养小学生的品德素养。所以教师的教学方向应该具有具体性和明确性,并且将教学的方向趋向生活化,这样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也就有了一个发展的逻辑,并且教师的教学活动也有着一定的保障。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将生活化作为教学的方向,将生活场景合理的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形成正确的有价值的判断标准,并且对于道德观的形成也有着理性以及透彻的看法。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不仅是理论知识的讲解,其中也穿插一些对学生言行的要求。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把小学生熟悉的品德活动场景以图片或视频的形式展示出来,这样,能够引起学生心理上的感触、体验和共鸣。既扩大了小学生的视野,也丰富了《品德与社会》教学内容。这样的教学活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有效促使小学生获得评判品德好坏的标准,并且内化成自己的行为准则。
(三)教学过程生活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技术也深度融入教学中,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场景视频”,这样,《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更形象和生动。如:运用多媒体技术抓拍一些游客乱扔垃圾、行人乱闯红灯等社会现象,教学时,把这些视频播放给学生观看,教师适时作点拨和教育,组织学生开展小组交流合作,扣紧“这是怎样的一种行为?”“对个人和社会有什么不好的影响?”“在公共场合,你会怎样做?”等等。这样,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对当前社会中存在的品德问题有更深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在相互讨论的学习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品德。
(四)活动体验日常化
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时间是很有限的,那么,这就需要拓宽品德教育的时空,与家长一道共同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进行适时教育。小学《品德与社会》科任教师和家长常联系和沟通,这样能较充分了解学生在家的真实表现,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如,发现个别学生在家里存在和父母常顶嘴、不听话的现象,教师可设计有关“孝”方面的教育主题,引导学生结合自己身边生活案例,剖析自己的行为规范,倡导“百善孝为先”。课后,布置实践性的社会活动,如:为爸妈拿拖鞋、盛饭等一些小事情来内化他们日常行为规范,这样提升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对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极其重要,教学时,不仅强化教学内容、方向和过程的生活化,也要拓宽品德教育的时空,重视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为社会发展需求培育具有良好品德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孙杰.小学品德教育与生活的有机整合[J].教育,2016,26(12): 74-74.
[2]方禄安.小学品德教学与学生生活实践的有机结合[J].考试周刊,2009,13(21):118-119.
[3]夏本宏.小学品德教学与生活的有机整合[J].考试周刊,2017,34(90):91-91.
[4]刘海艳.小学品德教学与生活的有机整合[J].东西南北:教育,2017,23(18):00253-00253.
[5]杨继宇.小学品德教学与生活的有机整合[J].才智,2016,26(25):156-156.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策略
《品德与社会》课程理念是:课程源于生活,生活是第一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指出:“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为生活而教育”,他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因而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实际。那么,《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就必须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可见,《品德与社会》课实施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下面,结合案例谈谈对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
小学生涉世未深,对于外界的情况还没形成正确的认识。那么,教师设计有价值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观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应设计怎样的教学活动呢?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从小学生周边熟知的事情着手设计教学活动,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总之,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是教育和引导学生形成良好品德必由之路。
二、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空间较为局限
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很多教师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将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当作是学生学习的唯一资源,并且教学空间也是仅仅局限于课堂上,所讲授的内容也仅仅是教材上的知识,难以对学生的成长起到很大的帮助。
(二)对于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小学教学的过程中,《品德与社会》教育虽然是其中一种重要的内容,但是相比较于其他学科而言,其所受的重视还是不足。并且随着教学水平的逐渐提升,学生之间的竞争也是愈发的激烈,在面对升学的压力时,不论是学校还是家长都是普遍重视所谓文化课程,而对于学生的品德教育就相对忽视了,而这对于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的开展也是影响极大。
(三)缺少专业的教师
小学《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和生活是紧密相连的,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保持良好的联系和沟通。但是,当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普遍存在由其他课程教师兼任的情况,由于这些教师不专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难以把握《品德与社会》教学目标,这样也就难于保障《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质量。
三、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策略
(一)教学方向生活化
如果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的教学活动没有方向,那将使自己的教学处于无目的以及盲目的地位,并且也是难以实现教学的目标,也就更加难以培养小学生的品德素养。所以教师的教学方向应该具有具体性和明确性,并且将教学的方向趋向生活化,这样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也就有了一个发展的逻辑,并且教师的教学活动也有着一定的保障。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将生活化作为教学的方向,将生活场景合理的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形成正确的有价值的判断标准,并且对于道德观的形成也有着理性以及透彻的看法。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不仅是理论知识的讲解,其中也穿插一些对学生言行的要求。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把小学生熟悉的品德活动场景以图片或视频的形式展示出来,这样,能够引起学生心理上的感触、体验和共鸣。既扩大了小学生的视野,也丰富了《品德与社会》教学内容。这样的教学活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有效促使小学生获得评判品德好坏的标准,并且内化成自己的行为准则。
(三)教学过程生活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技术也深度融入教学中,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场景视频”,这样,《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更形象和生动。如:运用多媒体技术抓拍一些游客乱扔垃圾、行人乱闯红灯等社会现象,教学时,把这些视频播放给学生观看,教师适时作点拨和教育,组织学生开展小组交流合作,扣紧“这是怎样的一种行为?”“对个人和社会有什么不好的影响?”“在公共场合,你会怎样做?”等等。这样,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对当前社会中存在的品德问题有更深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在相互讨论的学习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品德。
(四)活动体验日常化
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时间是很有限的,那么,这就需要拓宽品德教育的时空,与家长一道共同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进行适时教育。小学《品德与社会》科任教师和家长常联系和沟通,这样能较充分了解学生在家的真实表现,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如,发现个别学生在家里存在和父母常顶嘴、不听话的现象,教师可设计有关“孝”方面的教育主题,引导学生结合自己身边生活案例,剖析自己的行为规范,倡导“百善孝为先”。课后,布置实践性的社会活动,如:为爸妈拿拖鞋、盛饭等一些小事情来内化他们日常行为规范,这样提升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对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极其重要,教学时,不仅强化教学内容、方向和过程的生活化,也要拓宽品德教育的时空,重视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为社会发展需求培育具有良好品德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孙杰.小学品德教育与生活的有机整合[J].教育,2016,26(12): 74-74.
[2]方禄安.小学品德教学与学生生活实践的有机结合[J].考试周刊,2009,13(21):118-119.
[3]夏本宏.小学品德教学与生活的有机整合[J].考试周刊,2017,34(90):91-91.
[4]刘海艳.小学品德教学与生活的有机整合[J].东西南北:教育,2017,23(18):00253-00253.
[5]杨继宇.小学品德教学与生活的有机整合[J].才智,2016,26(25):156-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