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目前的化学学科教学中,不少教师存在着“一刀切”的弊端,他们忽视学生的层次差异,机械授课,片面认为教学就是把学生聚在一起上课,结果造成“优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的现象。显然,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这只是一句空话,更不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面对这种情况,笔者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大胆改革,坚持实践和探究“分层教学法”,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明确目标、弹性分层
在分层教学中,教学目标必须明确而且具体,要将学期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分别设计为三类:1.基础目标(全体学生都应达到,即達到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就是要求学生能对所学化学知识正确复述、再现,辨认和简单的应用;2.中层目标(中层学生应达到课程标准规定要理解掌握的知识,并能初步灵活应用),就是要求学生能领会所学知识的涵义及其适用条件,能够正确判断解释和说明有关化学现象和问题;3.发展目标(优等生可以掌握较复杂的分析以及灵活综合运用的有关知识内容,拓宽范围,加深教材内容难度,主要培养奥赛选手),就是要求学生在理解所学各部分化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及其本质区别的基础上,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必要的分析、类推或计算、解释、论证一些具体的化学问题。
实施课堂分层教学,必须对学生合理分层,因材施教,其做法是:初二学生升上初三后,教师要充分调查、观察、分析学生的知识水平、智力水平、兴趣爱好、个性特长以及学习潜力等实际,以动态观点观察学生所处的层次,将特点相近的学生组合成同一“层次”,大致分为A、B、C三层。A层是基础好、接受能力强的学生;B层是基础一般,接受能力中等的学生;C层是基础较差、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分层结果由教师具体掌握,应避免A层学生产生骄傲自满情绪,C层学生产生自卑消极心理。分层没有严格的界限,是动态的、可变的。尤其是经过定期的测试评估后再由学生自定目标,自报层次,进行弹性调整,变动层次;视学生水平可以由C层升到B层,或由B层升到A层,也可以让学生自愿提出降低层次,这样的弹性分层能收到激励竞争、促其向上的效果。
二、同步讲授、分层训练
在课堂教学中,要体现分层教学,教师必须掌握好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熟悉教材内容,熟练使用省编的《初中化学分层教学指导》一书,广泛研读其它教参书籍。做到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练习编排等方面的教学设计都要坚持与优、中、差各类学生的实际相适应,否则,就难以达成使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的目标。
在讲授新教材内容时,通常采用同步讲授,以中差生的水平为起点,进行启发性讲授,对基本目标和中层目标这两类知识点的讲授,必须按低速处理,给中、差生有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中、差生对知识有个选择、加工、组织、提取、应用和思维的过程,促进课堂上信息传输的增值,让大多数学生真正掌握“双基”。对发展目标方面的知识点的讲授,则作高速处理,充分满足优生的求知欲。对例题讲解的要求也不同,对C层学生要求一题一解,就题论题,模仿创新;对A、B层学生则要求一题多解,在多解中寻找本质性规律。课堂提问,以提问差生为主,针对他们在认识上不完善这一状况,并以此为契机,把问题展开,让他们沿梯而上,进行对知识的探索、理解和掌握。在突破重点和讲授概括性知识难点时,则创设“兵教兵”的情景氛围,发挥优生的作用,让学生在互帮互学的愉悦气氛中深刻理解和掌握知识。在巩固练习时,教师要注意巡视,分类指导,认真检查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程度,以便及时做好查漏补缺,评讲回授,帮助他们进一步理解知识。这样进行课堂教学,能较好地解决教材内容的统一性与学生差异性的矛盾,使全体学生个个都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人人都学有所得。为了进一步检查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就是对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测试。利用设计编好的分层目标测试题组,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行限时测试,以帮助他们落实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做出及时的反馈、纠偏、弃误,从而达到回授与提高的效果。例如,我在讲授初中化学第四章第三节《质量守恒定律》时,设计如下不同层次的课堂目标测试练习题。
基本目标材料:(1)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白色固体比磷原来的质量
一、明确目标、弹性分层
在分层教学中,教学目标必须明确而且具体,要将学期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分别设计为三类:1.基础目标(全体学生都应达到,即達到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就是要求学生能对所学化学知识正确复述、再现,辨认和简单的应用;2.中层目标(中层学生应达到课程标准规定要理解掌握的知识,并能初步灵活应用),就是要求学生能领会所学知识的涵义及其适用条件,能够正确判断解释和说明有关化学现象和问题;3.发展目标(优等生可以掌握较复杂的分析以及灵活综合运用的有关知识内容,拓宽范围,加深教材内容难度,主要培养奥赛选手),就是要求学生在理解所学各部分化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及其本质区别的基础上,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必要的分析、类推或计算、解释、论证一些具体的化学问题。
实施课堂分层教学,必须对学生合理分层,因材施教,其做法是:初二学生升上初三后,教师要充分调查、观察、分析学生的知识水平、智力水平、兴趣爱好、个性特长以及学习潜力等实际,以动态观点观察学生所处的层次,将特点相近的学生组合成同一“层次”,大致分为A、B、C三层。A层是基础好、接受能力强的学生;B层是基础一般,接受能力中等的学生;C层是基础较差、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分层结果由教师具体掌握,应避免A层学生产生骄傲自满情绪,C层学生产生自卑消极心理。分层没有严格的界限,是动态的、可变的。尤其是经过定期的测试评估后再由学生自定目标,自报层次,进行弹性调整,变动层次;视学生水平可以由C层升到B层,或由B层升到A层,也可以让学生自愿提出降低层次,这样的弹性分层能收到激励竞争、促其向上的效果。
二、同步讲授、分层训练
在课堂教学中,要体现分层教学,教师必须掌握好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熟悉教材内容,熟练使用省编的《初中化学分层教学指导》一书,广泛研读其它教参书籍。做到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练习编排等方面的教学设计都要坚持与优、中、差各类学生的实际相适应,否则,就难以达成使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的目标。
在讲授新教材内容时,通常采用同步讲授,以中差生的水平为起点,进行启发性讲授,对基本目标和中层目标这两类知识点的讲授,必须按低速处理,给中、差生有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中、差生对知识有个选择、加工、组织、提取、应用和思维的过程,促进课堂上信息传输的增值,让大多数学生真正掌握“双基”。对发展目标方面的知识点的讲授,则作高速处理,充分满足优生的求知欲。对例题讲解的要求也不同,对C层学生要求一题一解,就题论题,模仿创新;对A、B层学生则要求一题多解,在多解中寻找本质性规律。课堂提问,以提问差生为主,针对他们在认识上不完善这一状况,并以此为契机,把问题展开,让他们沿梯而上,进行对知识的探索、理解和掌握。在突破重点和讲授概括性知识难点时,则创设“兵教兵”的情景氛围,发挥优生的作用,让学生在互帮互学的愉悦气氛中深刻理解和掌握知识。在巩固练习时,教师要注意巡视,分类指导,认真检查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程度,以便及时做好查漏补缺,评讲回授,帮助他们进一步理解知识。这样进行课堂教学,能较好地解决教材内容的统一性与学生差异性的矛盾,使全体学生个个都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人人都学有所得。为了进一步检查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就是对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测试。利用设计编好的分层目标测试题组,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行限时测试,以帮助他们落实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做出及时的反馈、纠偏、弃误,从而达到回授与提高的效果。例如,我在讲授初中化学第四章第三节《质量守恒定律》时,设计如下不同层次的课堂目标测试练习题。
基本目标材料:(1)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白色固体比磷原来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