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针对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流行现状加以分析,且基于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疾病特征,讨论其综合防控措施。通过有效的预防、科学的管控,降低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发生率,保证猪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对现代畜牧業的持续发展也能够产生重要影响。
关键词: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综合防控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344(2018)17-0226-02
猪蓝耳病也可以称之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逐渐成为了猪场常见的疾病之一,疾病发生率会造成大量猪死亡的情况,对猪养猪户的经济效益会产生较大影响。分析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疾病发生原因与综合防控对策,有助于在明确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猪的养殖管理能力,避免各类不良问题的发生,发挥科学养殖的作用价值。文章将基于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综合防控情况加以分析,希望能够对相关研究活动带来一定借鉴价值。
1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流行现状分析
1.1 亚临诊感染发生率较高
高致病性蓝耳病对我国猪养殖业会带来较大影响,猪多会呈现出范围性患病的特征,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问题发生。当前我国多数猪场为蓝耳病阳性场,猪可以长时间带病毒,且逐渐向外排出病毒,具有隐性带毒的特征,实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难度随之增加。
1.2 临床症状的复杂性特征
猪蓝耳病的发生,其症状呈现出复杂性特征,且随着疾病发生之间的不断延长,其症状呈现出不断加重的特征,治疗的难度相对较大,且病死率相对较高[1]。尤其针对于仔猪来讲,断奶后死亡率能够达到80%~100%[2]。患病猪多具有口鼻较痒,皮下水肿、便稀以及眼睑水肿等临床症状。
1.3 免疫抑制特征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发生,会使猪的自身免疫能力下降,致使各类疾病的随之产生[3]。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发生后,猪的免疫应答能力会受到阻碍影响,疫苗免疫的效果也会受到影响,故而需要提升临床诊治及免疫抑制的重视程度。
1.4 混合感染及继发性感染增加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发生,多可能会与猪流感、猪瘟等症状融合,呈现出混合感染的症状。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情比较复杂,疾病发生率与死亡率相对较高,临床治疗的难度相对较大,患病猪会出现大量死亡的情况[4]。随着病情的发展会出现链球菌脑膜炎、继发性胸膜肺炎等合并症状。
2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综合防控措施
在明确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流行病学特征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提升卫生监理的重视程度,发挥育苗注射的预防价值及清洁消毒猪场养殖的环境等方式,发挥综合防控的作用价值。
2.1 提升卫生监理的重视程度
严格控制疾病源: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为新的变异性病毒性疾病,具有疾病传播速度较快,流行时间较长等特征,需要坚持自繁自养、全出全进饲养管理制度,严格分群,避免不同日龄猪混养,减少健猪和病猪的接触。在购买猪种之前,需要全面了解种猪的免疫情况、病院感染谱等等,对新引进的猪实施全面的检验检测工作,在确认无疾病的情况下可以进入正常猪舍中。通过这种方式避免病毒进入到猪养殖场中,发挥源头控制的作用价值。
在发现病猪的情况下,需要早期实施隔离处理,及时上报疫情[5]。基于当地的实际情况实施针对性的紧急免疫对策,坚持“四不准一处理”的处理原则,严禁运输、加工、经营病死猪及其产品,对收购、贩运病死猪及其产品的违法行为,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要予以严厉打击。
比如2012年10月河北省邯郸市某规模化猪场报告中发现,一头正在发情配种期的母猪突然死亡。在初步诊断及解剖分析之后,诊断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血清检测与病原学检测发现,无症状猪的血清抗体阳性率较高,其发病危险系数较高。在加强饲养管理、隔离管理的基础上,应用抗生素对症治疗,应用95℃高压热水清洗猪场,人工授精替代自然配种,早期同步断奶。
2.2 落实安全管理制度
实施“全进全出”的日常猪养殖管理理念,严谨出栏的生猪冉运回场中,避免其将疾病带入到猪场中。猪养殖过程中需要坚持科学管理的理念,制定细致化的安全管理制度。比如做好日常卫生清洁、消毒管理工作重视程度等。每一位工作人员均需要积极学习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常见症状、疾病诱发的原因以及快速应急处理对策等等。
2.3 发挥育苗注射的预防价值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预防期间,需要切实发挥育苗注射的预防价值,制定清晰的免疫注射程序,科学选择疫苗,且处理好猪蓝耳病疫苗与其他疫苗之间的关系。
2.3.1 制定科学的免疫注射程序
自繁自养猪场:初配母猪,配种前21~28d进行首免,剂量为4ml,间隔20d后,应用4ml剂量的免疫剂实施加强免疫。针对于经产母猪,配种前接种4ml。而公猪则需要免疫2次,每间隔6个月展开1次免疫注射活动。针对于仔猪来讲,>3周龄的仔猪,2ml/次。免疫注射28d后,2ml加强免疫注射1次。免疫注射的过程中需要结合猪的实际情况展开注射活动,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切实发挥免疫注射的作用价值。
2.3.2 合理选择免疫注射的疫苗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主要包含活疫苗与灭火疫苗,基于生物安全视角来看,需要慎重选择活疫苗,特别是针对于阴性猪群、种公猪、孕娠母猪来讲,需要禁止应用活疫苗。疫苗注射的过程中,需要科学选择疫苗,基于猪的大小、颈部肌肉外层厚度等科学选择注射针头的长度,妥善保管疫苗,进而提升猪的自身免疫能力。
2.3.3 处理好各类疫苗之间关系
猪瘟、口蹄疫以及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均为当前强制免疫的疾病类别,在为猪注射蓝耳病疫苗期间,需要处理好猪瘟、口蹄疫等相关疫苗的注射与管理情况,避免疫苗任意注射的情况下,难以切实发挥疫苗注射与管理的作用效果,为猪养殖户经济效益的持续提升奠定良好基础。建议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与猪瘟、口蹄疫分开(间隔21d)免疫。 2.4 清洁消毒猪场养殖的环境
2.4.1 净化猪内外养殖环境
猪养殖场需要注意净化内外环境,建立健全防疫管理制度,注重养猪场环境的清洁、卫生的管理,及时清除各类粪便、污水等,饲养密度需要适宜,避免猪各类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比如在冬季需要做好疾病的预防工作,夏季需要做好日常防暑降温工作,且需要做好圈舍中通风换气的工作。猪的营养状态也会影响猪的整体生长情况,关系到猪自身的免疫能力。在猪养殖的过程中,需要学习科学的喂养模式,注重猪日常营养的摄取。比如可以建立标准化饲养模式,注重日常营养搭配与营养均衡处理,满足不同猪在各个阶段中对能量、蛋白质以及维生素的实际需求。严禁饲喂泔水、霉变和劣质饲料,保证充足干净饮水;做好平时保健工作,制定合理的保健程序。
2.4.2 规范猪场消毒管理程序
猪养殖的过程中,需要构建全面的消毒管理流程,明确猪场消毒管理的制度,定期对猪场进行消毒管理,清除猪场中的粪尿污水污物,严格控制无关人员和车辆进入生产区,生产人员进出要严格消毒。
猪场消毒为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工作模式,在實际的猪场消毒处理过程中,需要强化消毒管理的重视程度,避免病毒进入到猪场中。
3 结束语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发生会对养殖户经济效益产生较大影响,但是由于受到养殖户个人专业知识掌握情况、科学技术水平条件以及基础设施情况等因素影响,实际的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综合预防的效果不佳。在实际的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预防管理过程中,可以通过提升卫生监理的重视程度,发挥育苗注射的预防价值及清洁消毒猪场养殖的环境等方式,通过多方面的努力降低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疾病发生率,对猪的健康与疾病的预防能够产生重要影响,保持猪养殖场的经济效益,实现养猪场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文峰.者腊乡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流行特点及综合防制措施初探[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5,31(02):109.
[2]刘承军.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流行特点及综合防控策略的研究[J].中国动物保健,2014,16(01):38~40.
[3]杨 俊,谭良溪,杜丽飞,等.湖南夏季规模猪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风险评估及其综合防控措施[J].中国猪业,2011,5(11):17~19.
[4]蒋文生,任宇斓,贾春英,等.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口蹄疫、猪瘟综合防控技术应用[J].新疆农垦科技,2011,34(03):29~31.
[5]吴维华,王清益,张宏生,等.江苏省如东县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综合防控技术及推广经验[J].养殖与饲料,2010(12):20~23.
收稿日期:2018-5-12
作者简介:黄家林(1970-),男,壮族,广西马山人,畜牧兽医技术员,中专,主要从事动物防疫、检疫畜牧兽医技术推广等工作。
关键词: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综合防控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344(2018)17-0226-02
猪蓝耳病也可以称之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逐渐成为了猪场常见的疾病之一,疾病发生率会造成大量猪死亡的情况,对猪养猪户的经济效益会产生较大影响。分析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疾病发生原因与综合防控对策,有助于在明确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猪的养殖管理能力,避免各类不良问题的发生,发挥科学养殖的作用价值。文章将基于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综合防控情况加以分析,希望能够对相关研究活动带来一定借鉴价值。
1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流行现状分析
1.1 亚临诊感染发生率较高
高致病性蓝耳病对我国猪养殖业会带来较大影响,猪多会呈现出范围性患病的特征,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问题发生。当前我国多数猪场为蓝耳病阳性场,猪可以长时间带病毒,且逐渐向外排出病毒,具有隐性带毒的特征,实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难度随之增加。
1.2 临床症状的复杂性特征
猪蓝耳病的发生,其症状呈现出复杂性特征,且随着疾病发生之间的不断延长,其症状呈现出不断加重的特征,治疗的难度相对较大,且病死率相对较高[1]。尤其针对于仔猪来讲,断奶后死亡率能够达到80%~100%[2]。患病猪多具有口鼻较痒,皮下水肿、便稀以及眼睑水肿等临床症状。
1.3 免疫抑制特征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发生,会使猪的自身免疫能力下降,致使各类疾病的随之产生[3]。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发生后,猪的免疫应答能力会受到阻碍影响,疫苗免疫的效果也会受到影响,故而需要提升临床诊治及免疫抑制的重视程度。
1.4 混合感染及继发性感染增加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发生,多可能会与猪流感、猪瘟等症状融合,呈现出混合感染的症状。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情比较复杂,疾病发生率与死亡率相对较高,临床治疗的难度相对较大,患病猪会出现大量死亡的情况[4]。随着病情的发展会出现链球菌脑膜炎、继发性胸膜肺炎等合并症状。
2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综合防控措施
在明确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流行病学特征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提升卫生监理的重视程度,发挥育苗注射的预防价值及清洁消毒猪场养殖的环境等方式,发挥综合防控的作用价值。
2.1 提升卫生监理的重视程度
严格控制疾病源: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为新的变异性病毒性疾病,具有疾病传播速度较快,流行时间较长等特征,需要坚持自繁自养、全出全进饲养管理制度,严格分群,避免不同日龄猪混养,减少健猪和病猪的接触。在购买猪种之前,需要全面了解种猪的免疫情况、病院感染谱等等,对新引进的猪实施全面的检验检测工作,在确认无疾病的情况下可以进入正常猪舍中。通过这种方式避免病毒进入到猪养殖场中,发挥源头控制的作用价值。
在发现病猪的情况下,需要早期实施隔离处理,及时上报疫情[5]。基于当地的实际情况实施针对性的紧急免疫对策,坚持“四不准一处理”的处理原则,严禁运输、加工、经营病死猪及其产品,对收购、贩运病死猪及其产品的违法行为,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要予以严厉打击。
比如2012年10月河北省邯郸市某规模化猪场报告中发现,一头正在发情配种期的母猪突然死亡。在初步诊断及解剖分析之后,诊断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血清检测与病原学检测发现,无症状猪的血清抗体阳性率较高,其发病危险系数较高。在加强饲养管理、隔离管理的基础上,应用抗生素对症治疗,应用95℃高压热水清洗猪场,人工授精替代自然配种,早期同步断奶。
2.2 落实安全管理制度
实施“全进全出”的日常猪养殖管理理念,严谨出栏的生猪冉运回场中,避免其将疾病带入到猪场中。猪养殖过程中需要坚持科学管理的理念,制定细致化的安全管理制度。比如做好日常卫生清洁、消毒管理工作重视程度等。每一位工作人员均需要积极学习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常见症状、疾病诱发的原因以及快速应急处理对策等等。
2.3 发挥育苗注射的预防价值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预防期间,需要切实发挥育苗注射的预防价值,制定清晰的免疫注射程序,科学选择疫苗,且处理好猪蓝耳病疫苗与其他疫苗之间的关系。
2.3.1 制定科学的免疫注射程序
自繁自养猪场:初配母猪,配种前21~28d进行首免,剂量为4ml,间隔20d后,应用4ml剂量的免疫剂实施加强免疫。针对于经产母猪,配种前接种4ml。而公猪则需要免疫2次,每间隔6个月展开1次免疫注射活动。针对于仔猪来讲,>3周龄的仔猪,2ml/次。免疫注射28d后,2ml加强免疫注射1次。免疫注射的过程中需要结合猪的实际情况展开注射活动,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切实发挥免疫注射的作用价值。
2.3.2 合理选择免疫注射的疫苗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主要包含活疫苗与灭火疫苗,基于生物安全视角来看,需要慎重选择活疫苗,特别是针对于阴性猪群、种公猪、孕娠母猪来讲,需要禁止应用活疫苗。疫苗注射的过程中,需要科学选择疫苗,基于猪的大小、颈部肌肉外层厚度等科学选择注射针头的长度,妥善保管疫苗,进而提升猪的自身免疫能力。
2.3.3 处理好各类疫苗之间关系
猪瘟、口蹄疫以及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均为当前强制免疫的疾病类别,在为猪注射蓝耳病疫苗期间,需要处理好猪瘟、口蹄疫等相关疫苗的注射与管理情况,避免疫苗任意注射的情况下,难以切实发挥疫苗注射与管理的作用效果,为猪养殖户经济效益的持续提升奠定良好基础。建议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与猪瘟、口蹄疫分开(间隔21d)免疫。 2.4 清洁消毒猪场养殖的环境
2.4.1 净化猪内外养殖环境
猪养殖场需要注意净化内外环境,建立健全防疫管理制度,注重养猪场环境的清洁、卫生的管理,及时清除各类粪便、污水等,饲养密度需要适宜,避免猪各类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比如在冬季需要做好疾病的预防工作,夏季需要做好日常防暑降温工作,且需要做好圈舍中通风换气的工作。猪的营养状态也会影响猪的整体生长情况,关系到猪自身的免疫能力。在猪养殖的过程中,需要学习科学的喂养模式,注重猪日常营养的摄取。比如可以建立标准化饲养模式,注重日常营养搭配与营养均衡处理,满足不同猪在各个阶段中对能量、蛋白质以及维生素的实际需求。严禁饲喂泔水、霉变和劣质饲料,保证充足干净饮水;做好平时保健工作,制定合理的保健程序。
2.4.2 规范猪场消毒管理程序
猪养殖的过程中,需要构建全面的消毒管理流程,明确猪场消毒管理的制度,定期对猪场进行消毒管理,清除猪场中的粪尿污水污物,严格控制无关人员和车辆进入生产区,生产人员进出要严格消毒。
猪场消毒为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工作模式,在實际的猪场消毒处理过程中,需要强化消毒管理的重视程度,避免病毒进入到猪场中。
3 结束语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发生会对养殖户经济效益产生较大影响,但是由于受到养殖户个人专业知识掌握情况、科学技术水平条件以及基础设施情况等因素影响,实际的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综合预防的效果不佳。在实际的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预防管理过程中,可以通过提升卫生监理的重视程度,发挥育苗注射的预防价值及清洁消毒猪场养殖的环境等方式,通过多方面的努力降低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疾病发生率,对猪的健康与疾病的预防能够产生重要影响,保持猪养殖场的经济效益,实现养猪场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文峰.者腊乡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流行特点及综合防制措施初探[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5,31(02):109.
[2]刘承军.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流行特点及综合防控策略的研究[J].中国动物保健,2014,16(01):38~40.
[3]杨 俊,谭良溪,杜丽飞,等.湖南夏季规模猪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风险评估及其综合防控措施[J].中国猪业,2011,5(11):17~19.
[4]蒋文生,任宇斓,贾春英,等.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口蹄疫、猪瘟综合防控技术应用[J].新疆农垦科技,2011,34(03):29~31.
[5]吴维华,王清益,张宏生,等.江苏省如东县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综合防控技术及推广经验[J].养殖与饲料,2010(12):20~23.
收稿日期:2018-5-12
作者简介:黄家林(1970-),男,壮族,广西马山人,畜牧兽医技术员,中专,主要从事动物防疫、检疫畜牧兽医技术推广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