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课堂动态生成就是指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合作、对话与碰撞的课堂中,现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它随着教学环境、学习主体与学习方式的变化而变化,根据教师的不同处理方式而呈现出不同的价值,使课堂呈现出动态变化、生机勃勃的新特点。
一、精心预设,促进生成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生成是相对于预设而言的,没有好的预设就很难有精彩的生成,期待更多精彩的生成,就应该在备课时作出详细巧妙的教学预设。而动态生成本身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开发和适时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所以,教師在制定教学方案时,要注重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从而优化预设,收获生成。
如教学“认识直角”一课,教师在备课时就预设了学生做直角的方法,可能会出现“找一找、围一围、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等多种方法,如果仅用身边的学习工具展开活动,无疑会限制学生的想象。于是,教师除了精心准备了多媒体课件以及钉子板、皮筋等教具之外,还布置每个学习小组准备火柴棒、水彩笔、直尺、三角尺、大白纸、卡纸、皮筋、剪刀、胶水、图钉等材料。课堂实践证明,充分有效的教学资源为学生个性化的生成提供了极大的空间,学生的作品令人耳目一新。
二、即时引领,催化生成
如教学“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时,有一位教师先分别出示长方形纸片和正方形纸片,让学生说出形状后揭示课题。教师问:“你们对长方形和正方形还有哪些认识?”一位学生回答:“讲台面是长方形的。”师:“对!讲台面是长方形的。你对长方形和正方形还有哪些认识?”另一位学生回答:“我的小手帕是正方形的。”教师肯定后又再次重申所提问题……这里教师为什么反复重申自己所提的问题呢?可能是教师在备课时对学生的回答作了唯一的预设,希望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进行猜想,再组织学生进行验证。其实这两个学生用直观举例的方式表述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也符合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求,教师只需稍加引领,即可催化生成,可以这样问:“谁能从角和边的角度说说呢?”这样就不至于出现教师生硬地牵制着学生进行学习的尴尬局面了。
所以,作为教师,必须提高对课堂生成情况的动态调控能力,学会在收集教学信息的基础上重组信息,形成新的、有连续性的兴奋点和教学步骤,使教学过程真正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新性质,从而实现高质量、高效益的师生互动。
三、捕捉契机,精彩生成
如教学“调查与统计”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生活化问题联想:下个双休日,我们班打算去某城市旅游,如果你是组织者,你会想到哪些问题?又会怎么去解决?问题提出后,学生进行种种富有生活气息与人情味的发散联想:“我要统计去的人数,算算车票要用多少钱?”“我要安排住宿,假定每3人住一间,用总人数除以3就可以知道要订多少间房了!”“不对,不对!”一个学生大喊起来:“男女生应该分开来住,分开算!”这时,教师及时捕捉这一可贵的教育资源:“我们利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时,还要考虑生活实际情况,灵活地解决。”这样,不仅拓宽了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思维空间,更能体现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动态生成过程。
四、搭建舞台,拓展生成
进行动态生成式教学,归根结底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但是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不可能满足所有学生探知的需求。因此,鼓励和引导学生开展课外自主学习,寻找更多的学习资源,才能真正形成课内课外一体化的动态生成式教学。
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之后,教师布置这样的实践活动题,回家后用彩纸把课上做好的长方形盒子包装美化一下,里面放入一个小礼物,送给妈妈。做的时候想一想:该怎么做,用了多少彩纸?这道实践活动题不仅再次激发了学生“做”数学的兴趣,同时也为表面积的生活化应用与问题的解决做了良好的教学铺垫。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在他们的认知结构渐进生成之际,其综合实践能力等素质也在不知不觉中得以提升。
(责编黄桂坚)
一、精心预设,促进生成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生成是相对于预设而言的,没有好的预设就很难有精彩的生成,期待更多精彩的生成,就应该在备课时作出详细巧妙的教学预设。而动态生成本身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开发和适时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所以,教師在制定教学方案时,要注重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从而优化预设,收获生成。
如教学“认识直角”一课,教师在备课时就预设了学生做直角的方法,可能会出现“找一找、围一围、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等多种方法,如果仅用身边的学习工具展开活动,无疑会限制学生的想象。于是,教师除了精心准备了多媒体课件以及钉子板、皮筋等教具之外,还布置每个学习小组准备火柴棒、水彩笔、直尺、三角尺、大白纸、卡纸、皮筋、剪刀、胶水、图钉等材料。课堂实践证明,充分有效的教学资源为学生个性化的生成提供了极大的空间,学生的作品令人耳目一新。
二、即时引领,催化生成
如教学“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时,有一位教师先分别出示长方形纸片和正方形纸片,让学生说出形状后揭示课题。教师问:“你们对长方形和正方形还有哪些认识?”一位学生回答:“讲台面是长方形的。”师:“对!讲台面是长方形的。你对长方形和正方形还有哪些认识?”另一位学生回答:“我的小手帕是正方形的。”教师肯定后又再次重申所提问题……这里教师为什么反复重申自己所提的问题呢?可能是教师在备课时对学生的回答作了唯一的预设,希望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进行猜想,再组织学生进行验证。其实这两个学生用直观举例的方式表述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也符合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求,教师只需稍加引领,即可催化生成,可以这样问:“谁能从角和边的角度说说呢?”这样就不至于出现教师生硬地牵制着学生进行学习的尴尬局面了。
所以,作为教师,必须提高对课堂生成情况的动态调控能力,学会在收集教学信息的基础上重组信息,形成新的、有连续性的兴奋点和教学步骤,使教学过程真正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新性质,从而实现高质量、高效益的师生互动。
三、捕捉契机,精彩生成
如教学“调查与统计”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生活化问题联想:下个双休日,我们班打算去某城市旅游,如果你是组织者,你会想到哪些问题?又会怎么去解决?问题提出后,学生进行种种富有生活气息与人情味的发散联想:“我要统计去的人数,算算车票要用多少钱?”“我要安排住宿,假定每3人住一间,用总人数除以3就可以知道要订多少间房了!”“不对,不对!”一个学生大喊起来:“男女生应该分开来住,分开算!”这时,教师及时捕捉这一可贵的教育资源:“我们利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时,还要考虑生活实际情况,灵活地解决。”这样,不仅拓宽了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思维空间,更能体现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动态生成过程。
四、搭建舞台,拓展生成
进行动态生成式教学,归根结底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但是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不可能满足所有学生探知的需求。因此,鼓励和引导学生开展课外自主学习,寻找更多的学习资源,才能真正形成课内课外一体化的动态生成式教学。
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之后,教师布置这样的实践活动题,回家后用彩纸把课上做好的长方形盒子包装美化一下,里面放入一个小礼物,送给妈妈。做的时候想一想:该怎么做,用了多少彩纸?这道实践活动题不仅再次激发了学生“做”数学的兴趣,同时也为表面积的生活化应用与问题的解决做了良好的教学铺垫。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在他们的认知结构渐进生成之际,其综合实践能力等素质也在不知不觉中得以提升。
(责编黄桂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