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皎皎入诗魂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cy1245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月亮,在中国诗人意识中,可能是一个最通人性的意象。它滋养了多少代人敏感的心灵,哺育了多少代人多情的精魂。可以说如水的月色里,弥漫着中国人的乡情、亲情、爱情、友情,浸润着中国人的爱意、怨意、痛意、恨意。
  关键词:月亮;诗人;望月
  
  月亮,在中国诗人意识中,可能是一个最通人性的意象。她让人怀远方,动乡愁;载情思,遣孤独;示哲理,启思考。
  一、望月怀远
  为什么“望月”能引起人们“怀远”之情呢?近代学者一般认为月亮是母性的象征。人们望月而动牵挂之心,应该源于原始母系社会对女性的崇拜。当我们长夜无眠,坐在如水的月光中,四周冷寂,孤独就一阵阵袭来。举头望月,自然想到思念的人也在看这轮月亮吧!“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望月而惹情思,添愁绪。“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从军北征》),茫茫大漠中,三军将士齐看明月,乡情苦到何等程度,唯有望月才能稍慰离愁。“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望月》),诗人本来是自己望月怀念妻儿,却反其义用之,写妻子望月正想念自己,相思更深一层。
  二、托月移情
  诗人望月相思不能满足情感需求,就让月亮做了邮差。“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自己不能亲去,托明月带去自己的愁心,一路伴君。仿佛月亮可起神话中“千里眼、顺风耳”的作用,使离人面目如见,呼吸相闻,心思相通,聊以慰藉。“春风难期信,托情明月光”(南朝乐府民歌《读曲歌》),月亮成了唯一可信赖的传情达意的使者。“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怕漂泊异乡的游子孤独,就派月光去照着他,一可作伴,慰其孤独;二供相望,通其心曲。
  月亮不仅通人心意,甚至具有人的品性。月可与人同坐晤谈:“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苏轼《点绛唇》);亦可与人痛饮同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离人愁苦,月与人徘徊相伴:“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曹植《怨诗行》);游子思乡,月与人同心同感:“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杜甫《江汉》);思妇怀远,月与人同憔悴共愁苦:“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张九龄《赋得自君之出矣》)。
  三、因月成境
  一个月亮,可以挥洒出一个个缤纷的意境。“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是旷远;“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是明净;“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是幽美;“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是玲珑;“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是幽静;“淡黄杨柳暗栖鸦,玉人和月摘梅花”(贺铸《减字浣溪沙》)是清新;“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山园小梅》)是逸致;“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上官仪《入朝洛堤步月》)是雅趣。“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戴叔伦的《兰溪棹歌》),是秀美;“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玉阶怨》李白)是剔透,是纯洁。“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是甜蜜;“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是喜悦;“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晏殊《无题》)是温馨;“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古朗月行》)是童心;“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是乡情;“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是团圆。“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满江红》)是悲愤;“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凄凉。“月光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是写实;“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是生虚。“归来后,翠尊双饮,下了珠帘,玲珑望秋月”(姜夔《湘中送胡德华》)是家室之乐;“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是亡国之哀。“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李白《苏台览古》)是感叹人世沧桑……
  月亮作为中国诗人最喜欢的意象之一,滋养了多少代人敏感的心灵,哺育了多少代人多情的精魂。可以说,如水的月色里,弥漫着中国人的乡情、亲情、爱情、友情,浸润着中国人的爱意、怨意、痛意、恨意。
其他文献
2013年10月的马来西亚,阳光璀璨、万木葱茏。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学生一行8人应当地艺术机构邀请于25—27日赴登嘉楼市参加佳美兰的演出活动。其间,中国音乐学子独具特色的表演,获得了当地政府、业界人士和普通民众的赞许。笔者作为演出成员,全程参与了此次文化交流活动,留下了许多难忘记忆。  一、活动缘由及排练准备  此行,我们参与演出的活动是“2013年世界佳美兰艺术节”,其为“2013年马来西亚加
乐学人冯文慈访谈录》(以下简称《访谈录》)①是近年音乐学界饱含学术温度的一部力作。《访谈录》的受访对象虽是我国知名音乐学家冯文慈个人,但其学术意涵实则指向了所有“冯文慈们”——共和国成立前后所培养、成长起来的一代音乐家。这一代音乐家不仅是新中国音乐史的亲历者,也是新中国音乐艺术体系的建构者。如今,他们年事已高,逐渐退出了历史的大舞台,对这些音乐家的艺术历程进行及时搜集、记录、整理与研究,保存这批“
摘要:教学活动是由教师、学生和教材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其情感因素相应地包含于各要素之中。情感因素是影响英语教学的重要因素,在教学中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情感;运用;英语教学    在多年的英语教学中,我在理论和实践中探寻了影响英语的教学因素,发现最主要的因素是情感。由于“情感”被认为是非理性的因素,其自身具有复杂性,因此,“情感”被列为新课程改革的三大目标之一。  一、英语教学中的情感  1.情
15年11月16—17日晚,国家大剧院戏剧场连续上演了两场中国音画乐舞《清明上河图》情景音乐会,演出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音乐会后,无论是在现场还是在其后的专题研讨会上,许多观众以及音乐界人士在评价这场音乐会时使用频率最多的一个词就是“震撼”。这也促使我们进一步从不同的角度,认识中国音画乐舞《清明上河图》情景音乐会的创作特色。  一、一部具有“中国文化面孔”的  现代“乐剧”  中国音画乐舞《清明
一  水孕万物之灵,“水”似乎在中国国民心中一直有着特别的情感投射。自古以来,在中国的哲学、绘画、音乐、文学中,水都是最重要的命题之一。而与西方同类命题的磅礴气势相比,中国的“水”有更多的人文涵义——“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上善若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在这无数的骚人墨客的作品中,汉民族特有的“低调”、“圆融”、“中庸”以及“至善”等的道德诉求与人生旨趣似乎都在
摘要:每谈起学生的教育问题,教师总感叹当前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艰难;每说起写作文,很多学生面露怯色,学生的感受反映出作文教学的困境。  关键词:语文 作文 德育教育    每谈起学生的教育问题,教师总感叹当前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艰难;每说起写作文,很多学生面露怯色,学生的感受反映出作文教学的困境。总之,老师教育学生难,学生写作文难,而身为语文教师兼班主任的我一直被这两个难题困扰着。  探究学生怕作文的
17·北京第五届中国弓弦艺术节于10月21日至29日在中国音乐学院召开,分为“二胡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奏训练”与“胡琴艺术传习”两个专题的系列活动。前者于23日至25日举办,后者涉及二胡、雷琴、民国胡琴等几个活动板块。  在该院图书馆“中华传统文化工作坊”项目的共同协办下,“民国胡琴”系列活动邀请到来自胡琴演奏、制作、收藏,以及胡琴表演理论研究、音乐史学、音乐美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胡琴艺术的过去
摘要:中年级的学生,他们生活阅历浅,经历少,“素材资源库”贫瘠,写出来的文章较空洞枯燥,或脱离生活,或“言之无物”。针对这种现象,在学生的作文入门中,我们要教给他们写作方法。本文主要总结了几种训练方法。  关键词:作文教学 记录 日记 想象    一、写生法让学生独具慧眼    写生法如同绘画写生一般,即用精确语言描述客观事物的一种作文训练方法。它以片段为主要形式,侧重于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写生的
1984年月,我开始了在中央音乐学院第一个学期的学习生活。这个学期,我做了一个受益至今的明智之举——对着学校图书馆唱片目录柜中一抽屉的现代音乐磁带目录,挨个借回去听。这件事的重要性,不在于使我知道了当时很少为人所知的现代音乐作曲家的名子;重要的在于,从此以后,现代音乐的音响在我的耳朵中不再是令人惊异,难以忍受,需要适应的了。从此以后,我可以全神贯注地,用聆听的方式去感受现代音乐,而不再被它超乎常规
在贝内特·雷默写作《音乐教育的哲学》①时,中国于他还是一个遥远的国度,至著作第一次修订完成时,他已与中国同行结下深厚友谊。他回忆,中国从幼儿园到专业音乐学院,每个领域都有一批热爱事业的优秀教师。雷默判断,中国在以培养音乐家为主体的专业音乐教育领域,已达世界水准,但在培育学生音乐素质的学校音乐教育领域,情况却不同。雷默相信他的研究能对中国同行发挥助益,现实情况的确如此。雷默的音乐审美立场在21世纪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