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校园文化的内涵、建设的指导思想、遵循的原则及建设内容等方面论述了中等职业学校应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提高德育效果。
【关键词】校园文化;德育;建设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以促进德育效果的提高。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应加强和改进校园文化建设,探索、实践、塑造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其内涵是在校园内部长期的教育、学习和生活中积淀的一种价值观念、精神支柱、学校传统、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和生活观念的总和,其核心是学校教师、学生及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念。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以营造特色鲜明的校园职业文化环境为重点,建设富有时代特征、职业特色和学校特色的平安、健康、文明校园,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三位一体的和谐发展。
三、校园文化建设遵循的原则
1.德育为先、育人为本原则。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导向、凝聚、陶冶、教育和约束作用,培育品行和技能兼优的专业技术人才。
2.师生主体、校企共建原则。充分发挥师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学校、行业及企业的各自优势,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全员参与。
3.贴近社会、职业和学生原则。根据学生特点及生活实际,结合职业特色及行业、社会需求,开展学生喜闻乐见、富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活动。
4.特色鲜明、重在实践原则。要充分彰显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历史文化,因校制宜,重在实践,特色突出。
四、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
(一)精神文化建设
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和最高层次,主要包括校风、教风及学风建设。
1.校风建设。优良的校风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和无形的精神力量,对学生的培养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加强校风建设,就是要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师生在办学实践中深入讨论、挖掘、提炼并形成结构严谨、语言精炼、表述规范的精神文化内容,将学校精神内化为师生的共同思想基础,建设科学严谨、务实向上、敬业乐群、遵纪守法、崇尚实践的校风,做到校园角落中有、师生意识中有、实际行动中有,使办学理念、学校精神发扬光大。
2.教风建设。优良的教风可以使教师高尚的道德品质、扎实的文化知识、现代的教育理论、娴熟的专业技能得以充分展现,利于良好学风的形成。学校要组织制定加强教风建设的实施意见,深入开展师德师风教育,大力倡导敬业奉献、修德育人、治学严谨、开拓进取的优良教风,鼓励和引导教职员工自觉在思想上、行为上、学识上率先垂范,为人师表。
3.学风建设。优良的学风对于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学校要从加强学风建设的督查与考评入手,进一步完善学风建设工作机制,建立学风建设长效机制,努力建设有利于学生自觉获取知识、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促进全面发展的优良学习环境,逐步使学风建设由规范要求向习惯养成转变,为学生健康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的氛围。
(二)制度文化建设
制度文化是学校办学、治校的基本保证,具有导向、约束和规范作用。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既是广大师生的行为准则,又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学校要着眼于建设民主、科学、高效、安全、和谐的制度文化,形成一套科学、完善的学校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首先,要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制度,使学校各项工作有章可循,体现以人为本、依法治教、依法治校,提倡民主管理;其次,建立健全科学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激发师生奋发向上的主人翁责任感。
(三)物质文化建设
1.加强校园自然环境建设,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建设好教学场所、图书馆、宿舍、食堂等,完善教学设施,满足学生需要。既要体现职教特色,又要彰显学校的办学理念,使校园的整体环境力争做到功能齐全、安全有序、节能环保、室外绿化、室内美化、环境净化。
2.规范学校形象标识。完善学校的形象标识体系,设计校标、校旗、校服,创作校歌,规范信封、信笺、名片的制作和使用,规范校内建筑、道路、路标的命名及校内的宣传标语。
3.重点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在教学楼内走廊、教室、实验室及办公室、图书室、宿舍等公共场所要精心设计,合理布置。一方面要注重体现社会主义特点和时代特征,积极吸纳优秀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和行业、企业文化,另一方面还要结合学校特点,突出专业培养目标,集中反映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学校精神。如张贴富有职业特色的标语、劳动模范画像等。
4.积极推动优秀企业文化进校园。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加强专业建设,引进和融合优秀企业文化,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习惯,帮助学生顺利实现学校与企业的零对接。
(四)行为文化建设
行为文化是学校精神、价值观和办学理念的动态反应,是师生在教学、生活及文化活动中所表现出的精神状态、道德行为和文化品位,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最终落脚点,应贯穿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全过程。
1.加强师德建设。倡导“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的师德风范,鼓励和引导教职员工在思想上、行为上、学识技能上率先垂范,为人师表;在师生中开展“好教师”评选活动,树立师德典型。
2.营造浓郁的教学研究氛围。邀请行业、教育界专家和学者来校讲学、交流,开阔教师视野;有计划地安排年轻教师到高校和企业进修、顶岗实习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鼓励专业课教师参加行业内的、专业和学科方向的各种学术交流、研讨和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活动,及时掌握行业前沿动态;组织教师积极开展各种教、科研活动,提升学校的教科研水平。
3.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建设有影响、有特色的品牌校园文化活动项目。以各重大纪念日和节日为契机,开展职业学校“大德育”体系创新活动,培养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开展“专业技能竞赛”、“优秀学生作品展”等活动,培养师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精心策划特色鲜明、参与面广的“校园文化艺术节”、举办“运动会”等文体活动,发挥学生特长,培养集体观念,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
4.规范学校开学典礼、毕业典礼、课间操、会议、仪式,烘托庄严、隆重的气氛,彰显学校特色,展示师生的精神面貌,突出教育意义。
参考文献
[1]孙庆珠.高校校园文化概论[J].山东大学出版社.
[2]孙美堂.文化价值论[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
[3]冯俊.校园文化建设的几个关键因素[J].北京教育,2005,12.
[4]陈富荣.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若干思考[J].科学教育论坛,2005,21.
【关键词】校园文化;德育;建设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以促进德育效果的提高。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应加强和改进校园文化建设,探索、实践、塑造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其内涵是在校园内部长期的教育、学习和生活中积淀的一种价值观念、精神支柱、学校传统、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和生活观念的总和,其核心是学校教师、学生及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念。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以营造特色鲜明的校园职业文化环境为重点,建设富有时代特征、职业特色和学校特色的平安、健康、文明校园,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三位一体的和谐发展。
三、校园文化建设遵循的原则
1.德育为先、育人为本原则。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导向、凝聚、陶冶、教育和约束作用,培育品行和技能兼优的专业技术人才。
2.师生主体、校企共建原则。充分发挥师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学校、行业及企业的各自优势,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全员参与。
3.贴近社会、职业和学生原则。根据学生特点及生活实际,结合职业特色及行业、社会需求,开展学生喜闻乐见、富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活动。
4.特色鲜明、重在实践原则。要充分彰显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历史文化,因校制宜,重在实践,特色突出。
四、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
(一)精神文化建设
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和最高层次,主要包括校风、教风及学风建设。
1.校风建设。优良的校风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和无形的精神力量,对学生的培养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加强校风建设,就是要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师生在办学实践中深入讨论、挖掘、提炼并形成结构严谨、语言精炼、表述规范的精神文化内容,将学校精神内化为师生的共同思想基础,建设科学严谨、务实向上、敬业乐群、遵纪守法、崇尚实践的校风,做到校园角落中有、师生意识中有、实际行动中有,使办学理念、学校精神发扬光大。
2.教风建设。优良的教风可以使教师高尚的道德品质、扎实的文化知识、现代的教育理论、娴熟的专业技能得以充分展现,利于良好学风的形成。学校要组织制定加强教风建设的实施意见,深入开展师德师风教育,大力倡导敬业奉献、修德育人、治学严谨、开拓进取的优良教风,鼓励和引导教职员工自觉在思想上、行为上、学识上率先垂范,为人师表。
3.学风建设。优良的学风对于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学校要从加强学风建设的督查与考评入手,进一步完善学风建设工作机制,建立学风建设长效机制,努力建设有利于学生自觉获取知识、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促进全面发展的优良学习环境,逐步使学风建设由规范要求向习惯养成转变,为学生健康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的氛围。
(二)制度文化建设
制度文化是学校办学、治校的基本保证,具有导向、约束和规范作用。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既是广大师生的行为准则,又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学校要着眼于建设民主、科学、高效、安全、和谐的制度文化,形成一套科学、完善的学校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首先,要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制度,使学校各项工作有章可循,体现以人为本、依法治教、依法治校,提倡民主管理;其次,建立健全科学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激发师生奋发向上的主人翁责任感。
(三)物质文化建设
1.加强校园自然环境建设,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建设好教学场所、图书馆、宿舍、食堂等,完善教学设施,满足学生需要。既要体现职教特色,又要彰显学校的办学理念,使校园的整体环境力争做到功能齐全、安全有序、节能环保、室外绿化、室内美化、环境净化。
2.规范学校形象标识。完善学校的形象标识体系,设计校标、校旗、校服,创作校歌,规范信封、信笺、名片的制作和使用,规范校内建筑、道路、路标的命名及校内的宣传标语。
3.重点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在教学楼内走廊、教室、实验室及办公室、图书室、宿舍等公共场所要精心设计,合理布置。一方面要注重体现社会主义特点和时代特征,积极吸纳优秀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和行业、企业文化,另一方面还要结合学校特点,突出专业培养目标,集中反映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学校精神。如张贴富有职业特色的标语、劳动模范画像等。
4.积极推动优秀企业文化进校园。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加强专业建设,引进和融合优秀企业文化,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习惯,帮助学生顺利实现学校与企业的零对接。
(四)行为文化建设
行为文化是学校精神、价值观和办学理念的动态反应,是师生在教学、生活及文化活动中所表现出的精神状态、道德行为和文化品位,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最终落脚点,应贯穿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全过程。
1.加强师德建设。倡导“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的师德风范,鼓励和引导教职员工在思想上、行为上、学识技能上率先垂范,为人师表;在师生中开展“好教师”评选活动,树立师德典型。
2.营造浓郁的教学研究氛围。邀请行业、教育界专家和学者来校讲学、交流,开阔教师视野;有计划地安排年轻教师到高校和企业进修、顶岗实习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鼓励专业课教师参加行业内的、专业和学科方向的各种学术交流、研讨和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活动,及时掌握行业前沿动态;组织教师积极开展各种教、科研活动,提升学校的教科研水平。
3.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建设有影响、有特色的品牌校园文化活动项目。以各重大纪念日和节日为契机,开展职业学校“大德育”体系创新活动,培养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开展“专业技能竞赛”、“优秀学生作品展”等活动,培养师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精心策划特色鲜明、参与面广的“校园文化艺术节”、举办“运动会”等文体活动,发挥学生特长,培养集体观念,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
4.规范学校开学典礼、毕业典礼、课间操、会议、仪式,烘托庄严、隆重的气氛,彰显学校特色,展示师生的精神面貌,突出教育意义。
参考文献
[1]孙庆珠.高校校园文化概论[J].山东大学出版社.
[2]孙美堂.文化价值论[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
[3]冯俊.校园文化建设的几个关键因素[J].北京教育,2005,12.
[4]陈富荣.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若干思考[J].科学教育论坛,20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