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所谓“问题导学”,即一种通过提出具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来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予以有效引导,以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逐步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并促使学生技能、能力得以有效提升的教学方式。与此同时,鉴于“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其本身便强调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故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问题导学更能体现学生于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故也更有利于学生素质与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导学;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獻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2-0162-02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问题虽可作为引导学生思考的有效载体,但在设计具体的问题时,教师仍需综合考量问题的域度、思路以及表现形式多多位元素,如此方能使问题具备一定的启发性,并由此激发学生对小学数学的学习热情,继而达到全面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
一、设计良好的问题导学,寻找新知生长点
一个有价值的导学问题,应是基于对新知生产点的找寻。简言之,及问题需对新知的迁移有诸多助益,方有助于学生完成对自身现有知识经验的逐步内化,进而实现对新知识的迁移。
例如,当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相关内容教学时,教师便可采取如下方式设计导学问题:(1)通过计算23+51,5007-328,思考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2)尝试套用整数加减法的计算准则去解答如下如下例题。3231.23+321.8,1.21-0.87。(3)尝试解答书中的“练一练”,(4)思考整数加减法与小数加减法有何异同点?(5)设想教师接下来会提出怎样的问题?
以上问题导学均是围绕整数加减法与小数加减法的异同而设计。而在学生逐一解答问题过程中,如针对问题1,学生通过解决问题,将从中提取出此前所学的“数位对齐、满十进一、退一作十”等计算经验,而基于第二题的追问,学生了解到解答小数计算中的小数点对齐,实则便等同于整数加减法的数位对齐。至于第三问的目的则是让学生理解在计算小数加减法过程中,亦需从低位开始算起,并同样遵循与整数加减法同样的满十进一及退一作十的法则。当然,两者之间亦有其不同之处,如小数加减法中,需对其两个数的小数点,而最终的计算结果,若能将之简化则必须予以简化。基于以上问题的环环相扣与层层退静,不仅能让学生于学习过程中,全面了解到整数与小数加减法之间的关联,亦能帮助学生完成对新知的自主构建,从而可确保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积极联系生活,设计生活化导学问题
数学本身便是一门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关联的学科。对此,若教师在设计导学问题同时亦能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则不仅有助于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且能同时起到优化学生学习效果的作用。
如当进行“三角形”的相关知识教学前,教师便可基于学生实际生活设计导学问题,并在课程开始阶段提出。如“请找出生活中的三角形物体”、“从长方形的纸片中剪出一个三角形,并说出其各部位名称。”、“三角形应当以怎样的方式去形容”。基于以上三个问题,其中,问题一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到学生数学与自身实际生活息息相关,故有助于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而问题二则可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以促使学生掌握三角形特性。而问题三则是让学生通过联系生活与实践,得出三角形的外形特征。如此环环相扣且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提问方式,将极大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发展,继而保证了良好的教学效率与效果。
三、突出教学重点,设计课堂导学问题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充分突出教学的重难点,并给与学生适当的引导,如此方能促使学生完全掌握知识,并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当然,针对导学问题的设计,也应着重突出教学的重难点,如次方能确保教学的有针对性,继而深化学生对数学重难点知识的理解。
例如,当进行“百分数应用”的相关内容教学时,教师便可采取如下方式设计导学问题。如小红妈妈于2012年5月2日以整存整取的方式在银行存入10000元,其年利率为3%,而若超过存款到期日未取款,其超过时限的年利率仅有0.35%,在存款到期之日,小红妈妈忘记取款,待到取款之日,已是2014年的10月2日,请问,如今的小红妈妈共计可领取多少钱?对小学刚接触百分数应用问题的学生而言,针对此类问题的解答难免使其感到迷茫,对此,教师可由定期与活期存款之间的区别入手,具体就存款到期后的本金转存问题予以适当的指导,以促使学生意识到,要想解答该问题,首先应计算出本息之和,方能达成解决问题的目的。
四、问题语言设计,彰显艺术魅力
要想确保所设计数学问题的价值性,便需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问题语言便是其中之一。针对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导学问题设计,不一样的语言将使学生产生不一样的感受。至于传统教学,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往往显得较为呆板,其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便在于教师在提问时所使用的问题语言缺乏个性,而过于循规蹈矩的问题语言,必将难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激情。对此,教师在使用问题语言时,应务必对传统的提问语言予以适当改进,以增强问题的震撼力,如此方有利于对学生学习思维的激发。
如当进行“乘法估算”的相关内容教学时,为切实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教师便可利用如下问题语言去设计教学问题“教师组织学生旅行,在旅行过程中,每人将花费56元的车费与住宿费,请问全班共计将产生多少费用呢?”针对此题,学生最常见的解答方式为56x49。此时,教师可顺着学生思维予以补充说明,如一人56元,那么10人便是560元。虽然,学生共计为49人,但若假设为50人,则总费用为2800元,然后减去减少1人的56人,得出总费用为2744元。顺着学生思维,再搭配通俗易懂的讲解语言,学生不仅听得明白,且能确保教学的顺利开展。
总之,教师以“问题导学”的方式展开小学数学教学,其首要之务便是确保问题设计的合理性,如此方能通过问题导学帮助学生理清思维,进而在保证良好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冬梅.“翻转课堂”视野下小学高年段数学导学策略的优化与实施[J].辽宁教育,2014(21):43-45.
[2]顾晓华.“学案导学”走在有效教学的引桥上——浅谈优化数学导学案的探索与策略[J].学生之友:初中版,2011(20):57-58.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导学;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獻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2-0162-02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问题虽可作为引导学生思考的有效载体,但在设计具体的问题时,教师仍需综合考量问题的域度、思路以及表现形式多多位元素,如此方能使问题具备一定的启发性,并由此激发学生对小学数学的学习热情,继而达到全面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
一、设计良好的问题导学,寻找新知生长点
一个有价值的导学问题,应是基于对新知生产点的找寻。简言之,及问题需对新知的迁移有诸多助益,方有助于学生完成对自身现有知识经验的逐步内化,进而实现对新知识的迁移。
例如,当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相关内容教学时,教师便可采取如下方式设计导学问题:(1)通过计算23+51,5007-328,思考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2)尝试套用整数加减法的计算准则去解答如下如下例题。3231.23+321.8,1.21-0.87。(3)尝试解答书中的“练一练”,(4)思考整数加减法与小数加减法有何异同点?(5)设想教师接下来会提出怎样的问题?
以上问题导学均是围绕整数加减法与小数加减法的异同而设计。而在学生逐一解答问题过程中,如针对问题1,学生通过解决问题,将从中提取出此前所学的“数位对齐、满十进一、退一作十”等计算经验,而基于第二题的追问,学生了解到解答小数计算中的小数点对齐,实则便等同于整数加减法的数位对齐。至于第三问的目的则是让学生理解在计算小数加减法过程中,亦需从低位开始算起,并同样遵循与整数加减法同样的满十进一及退一作十的法则。当然,两者之间亦有其不同之处,如小数加减法中,需对其两个数的小数点,而最终的计算结果,若能将之简化则必须予以简化。基于以上问题的环环相扣与层层退静,不仅能让学生于学习过程中,全面了解到整数与小数加减法之间的关联,亦能帮助学生完成对新知的自主构建,从而可确保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积极联系生活,设计生活化导学问题
数学本身便是一门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关联的学科。对此,若教师在设计导学问题同时亦能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则不仅有助于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且能同时起到优化学生学习效果的作用。
如当进行“三角形”的相关知识教学前,教师便可基于学生实际生活设计导学问题,并在课程开始阶段提出。如“请找出生活中的三角形物体”、“从长方形的纸片中剪出一个三角形,并说出其各部位名称。”、“三角形应当以怎样的方式去形容”。基于以上三个问题,其中,问题一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到学生数学与自身实际生活息息相关,故有助于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而问题二则可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以促使学生掌握三角形特性。而问题三则是让学生通过联系生活与实践,得出三角形的外形特征。如此环环相扣且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提问方式,将极大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发展,继而保证了良好的教学效率与效果。
三、突出教学重点,设计课堂导学问题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充分突出教学的重难点,并给与学生适当的引导,如此方能促使学生完全掌握知识,并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当然,针对导学问题的设计,也应着重突出教学的重难点,如次方能确保教学的有针对性,继而深化学生对数学重难点知识的理解。
例如,当进行“百分数应用”的相关内容教学时,教师便可采取如下方式设计导学问题。如小红妈妈于2012年5月2日以整存整取的方式在银行存入10000元,其年利率为3%,而若超过存款到期日未取款,其超过时限的年利率仅有0.35%,在存款到期之日,小红妈妈忘记取款,待到取款之日,已是2014年的10月2日,请问,如今的小红妈妈共计可领取多少钱?对小学刚接触百分数应用问题的学生而言,针对此类问题的解答难免使其感到迷茫,对此,教师可由定期与活期存款之间的区别入手,具体就存款到期后的本金转存问题予以适当的指导,以促使学生意识到,要想解答该问题,首先应计算出本息之和,方能达成解决问题的目的。
四、问题语言设计,彰显艺术魅力
要想确保所设计数学问题的价值性,便需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问题语言便是其中之一。针对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导学问题设计,不一样的语言将使学生产生不一样的感受。至于传统教学,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往往显得较为呆板,其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便在于教师在提问时所使用的问题语言缺乏个性,而过于循规蹈矩的问题语言,必将难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激情。对此,教师在使用问题语言时,应务必对传统的提问语言予以适当改进,以增强问题的震撼力,如此方有利于对学生学习思维的激发。
如当进行“乘法估算”的相关内容教学时,为切实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教师便可利用如下问题语言去设计教学问题“教师组织学生旅行,在旅行过程中,每人将花费56元的车费与住宿费,请问全班共计将产生多少费用呢?”针对此题,学生最常见的解答方式为56x49。此时,教师可顺着学生思维予以补充说明,如一人56元,那么10人便是560元。虽然,学生共计为49人,但若假设为50人,则总费用为2800元,然后减去减少1人的56人,得出总费用为2744元。顺着学生思维,再搭配通俗易懂的讲解语言,学生不仅听得明白,且能确保教学的顺利开展。
总之,教师以“问题导学”的方式展开小学数学教学,其首要之务便是确保问题设计的合理性,如此方能通过问题导学帮助学生理清思维,进而在保证良好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冬梅.“翻转课堂”视野下小学高年段数学导学策略的优化与实施[J].辽宁教育,2014(21):43-45.
[2]顾晓华.“学案导学”走在有效教学的引桥上——浅谈优化数学导学案的探索与策略[J].学生之友:初中版,2011(20):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