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营销之道

来源 :颂雅风·艺术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i6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7月,一个名为“野性的呼唤”影像展在北京今日美术馆展出。由中央电视台同名纪录片《野性的呼唤》摄制组历时三年拍摄得来的影像作品,囊括大量海洋和陆地生物的图片和影像。
  开幕当天总导演崔颖到场,并以激动的心情讲述了这些照片和录像得来的不宜,感慨大自然的魅力。展览作品以毫无修饰的画面,展现出我国野生动物和生态环境的和谐景象,并希望籍此唤起观众对中国野生动物的关注。照片虽然出自摄制组而非艺术家之手,但是所带来的触动仍是惊人的。但是我们换个角度来看,这个没有策展人和艺术家的展览甚至算不上一个常规性的展览,再加上出自纪录片摄制组,且此纪录片还没有正式面向观众,那么这次展览就很可能是一次以艺术为契机的营销活动。
  近期由于央视9频道改版为纪录片频道,央视1频道也增加了纪录片时段,催生了国内的“纪录片”热,走红的纪录片当然缺少不了营销,不过像《野性的呼唤》这样举办影像展搏出位的少见,前些日子当红的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倒是一个利用新媒体营销的成功典范。
  《舌尖上的中国》走红和它有个勾人的名字有很大关系,这其实是最基本的营销,也就是俗称的“标题党”,题目要能够挑起观众观看的欲望才行。其实在《舌尖上的中国》开播前,央视早有一档也是讲美食的节目,看过的观众评价很高,甚至认为比《舌尖上的中国》拍的得更好!但是其大名《乡土》不知道吓跑了多少观众。当然《舌尖上的中国》遇到了央视改版这样好的机缘,也是其成功的一个重要方面,且这个平台本身也具有很好的品牌效应。
  《舌尖上的中国》最重要的还是利用微博开展的新媒体式营销。央视纪录片频道总监刘文在媒体采访中透露,“《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网络推动作用很大,很多人在微博上的转发和传播起了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而且本片制片人陈晓卿的博客粉丝超16万,其中还有很多名人粉丝,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一条节目预告的转发率和评论率就相当的可观。微博上还配合纪录片的播放,每集都在网上搞一个主题的讨论,这些讨论更是形成了持续的效应。另外网友还自发组织的晒零食、晒夜宵、深夜发吃等活动,让本片人气越来越旺。《舌尖上的中国》热播期间,微博热门话题榜榜首连续多天都是被这片霸占。
  “舌尖体”蹿红网络也让纪录片人气暴涨,网友争相发布自己山寨的各种版本的“舌尖上”,把自己所在地的名小吃,攒吧到一起就是“舌尖上的XX”,各大高校也在各自的BBS上爆出各种版本的“舌尖上的母校”。以清华大学为例,他们做了几集的《舌尖上的清华》的拍摄文案,其中一集以清华自制的酸奶为焦点展开,描述了要拍摄厨房加工、师生好评、校友留念等画面。听着还挺像那么回事的。
  中国传媒大学教师、澳洲国立大学新媒体博士顾洁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是新媒体宣传推广的一个成功案例。纪录片与新媒体巧妙结合,微博、视频网站等新媒体正日益成为宣传推广的新阵地。”
  网购对《舌尖上的中国》起到的效果却很逗,一些商家打出“舌尖上的XX”,意求借此东风让自己的商品顺势销售。也有些商家坐收其利,比如片中介绍了某种食物,卖这个东西的商家订单便迅速猛涨,这难道就是相传已久的“央视上榜品牌”吗?这样片方和商家互惠互利,可说算是一段商界传奇。
  《舌尖上的中国》这等成功的营销,着实让其它影像作品羡慕不已,不过我们不能忽视一个很重要的点,那就是《舌尖上的中国》拍摄的非常不错,本就是一部质量上成的佳作,观众带着期望来看,结果十分满意,片子口碑自然徐徐上升!这样营销和影片形成一个良性营销循环,看过的观众让“此片佳作”的声音带着真实性传到其他观众耳中,这才得以让影片倍享营销之福。反之影片质量不好,营销让观众带着期望去看,得到的确是失望!烂片口碑暴走,营销就变成了反效果。看来营销的最最根本还是要有个好片子啊!
  纪录片的营销如火如荼的,我们更加小众的近亲艺术录像作品,是不是也可以学着来弄弄,不过显然类似《舌尖上的中国》这种不适合我们的录像作品,不过势必会有录像作品合适的营销之路,我是没啥高招!还是等高人献计献策吧!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