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营”语境下的特色学校建构

来源 :中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feiyu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特色学校的本质内涵是一种强调差异性的个性化文化,其表征主要体现在风格独特性、整体统一性、形式标志性、成果积淀性、发展稳定性。本文以广州市天河区棠下小学为例,全面剖析了学校“红色文化、绿色文明”办学特色在环境文化的打造、课程文化的建设及活动文化的开展方面进行的整体建构。
  关键词:文化经营;特色学校;红色文化;绿色文明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2)05-0070-04
  
  所谓特色学校,有学者认为“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和管理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个性、优质品格和稳定风貌的学校”[1]。关于特色学校的核心特征,研究者认为是“体现在学校的各个方面,成为学校群体共同追求的,努力形成一套全面的、整体的、综合的学校文化模式”[2]。本文尝试以棠下小学为例,对其基于“文化经营”语境下的特色学校建构进行实证考量。
  一、“文化经营”语境的由来
  回溯学校管理思想的发展历史,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是经验管理,是学校管理者以自身或他人的管理经验来经营学校,这是学校管理的初始阶段;第二是制度管理,学校管理者以系统的规章制度来管理和经营学校,学校经营侧重在制度的制订及完善,这是学校管理的中间阶段;第三是文化管理,学校管理者通过思想、信念、价值观、学校精神、学校传统、文化活动、文化模式等管理和经营学校,这是现代管理学所倡导以人为本的人性化学校经营模式,是学校管理的高级阶段。
  所谓“文化经营”,就是把一所学校的文化作为学校办学的根本,把文化作为对办学的最根本的哲学思考,把文化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最关键设计,把文化作为学校建设的核心内容,作为一项系统的、深层次的、高品位的建设工作长抓不懈。始终强化一种“学校文化”的自我意识和自觉意识,建构起统一的、贯穿始终的文化理念,建构起一套完善、科学的学校文化体系,建构起一套行之有效、生生不息的文化模式,建构起属于自己的独具特色的文化品格和文化气象。就终极目标而言,文化发展的高度决定着学校发展的高度,文化经营的质量决定学校办学的质量。
  二、特色学校的本质与表征
  (一)特色学校的本质
  特色学校的本质内涵就是文化,一种强调差异性的个性化文化。理由有三:特色学校的差异性首先表现在文化选择的不同,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素材是对历史和现存文化的有选择性的继承、生成及发展,学校在进行文化选择时,往往以我为主,在自身已有文化的基础上,对历史和现存文化进行有意识的澄清和评估,进行有倾向性的同化、吸收,重新建构自身独有的文化体系,这种文化选择的差异从源头上决定了特色学校的本质不同;特色学校的差异性其次表现在文化核心的不同,特色学校的根本性差异应是学校的价值观,而价值观正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所谓学校价值观,“是指学校师生员工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所推崇的基本信念和奉行的目标,是学校全体或大多数员工一致赞同的关于学校意义的终极判断”[3]。不同的价值观,决定了每所学校不同的办学理念、办学方向、办学目标和办学路径,决定每所学校的本质性差异;特色学校的差异性再次表现在文化品牌的不同,所谓品牌,就是学校“着眼于社会需求,挖掘本校的潜力和特长,将学校办出与众不同之处,对内以这一特色为新的起点,对外以它为‘卖点’,为学生和其他社会公众提供新内容和新水平的服务”[4]。因此,笔者以为,特色学校的构建,从根本上说是学校特色文化的构建,唯校本文化之特色,方显学校之特色。
  (二)特色学校的表征
  所谓“特色”,笔者以为,就是在文化经营的语境下,遵循学校教育教学规律,按照学校文化建设的原则和方法,利用自身所拥有的教育教学资源进行的个性化操作风格。因此,所谓“特色”,它不应是一个中性概念,不能简单理解为与众不同就是有特色。特色应是一个褒义概念,它涵含着是一种成功的或合乎规律的办学风格或办学模式,所以特色学校的表征应体现为五点:一是风格独特性,特色学校的办学风格是在一定的价值观指引下的刻意追求,它的表现是独有的、特别的、不同一般的;二是整体统一性,特色学校的办学风格体现为内在的文化价值追求与外在的表现形式有机统一,浑为一体,不可割裂;三是形式标志性,特色学校往往代表着特定形式的办学追求和发展方向,代表特色发展方向的较高水平,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示范性;四是成果积淀性,任何特色学校的形成都经过了不断的比较、筛选,其成果的呈现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有一个积淀加厚的过程;五是发展的稳定性,特色学校在历时性上代表着某种办学风格的发展趋势,能持续一段时间,而不是昙花一现,朝三暮四的。
  三、广州市棠下小学特色学校的个案构建
  (一)特色学校构建的基础
  每所学校地理历史环境的先天差异和社会化教育探索发展的后天不同,让每一所学校都拥有了可以进行个性化操作的资源与空间,为每一所学校的特色化建构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棠下小学自1929年开办以来,83年的办学历史,积淀和凝聚了一批独有的文化资源,为特色化学校构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伟人的足迹。上个世纪50年代末,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朝鲜国金日成首相先后视察过棠下小学所在地——棠下村,伟人的足迹和伟人到访的点点滴滴成为了当地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
  2.两棵珍贵的芒果树。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主席同志接见来访的巴基斯坦友人,客人送给毛主席一批珍贵的芒果树苗。1968年,毛主席视察棠下10周年的时候,毛主席委托中央办公厅将其中一部分送给棠下。棠下人民对此倍加珍惜,把它们栽种在驻村部队营地上。1974年,棠下小学新校园建成,又将其中的两棵芒果树移栽到原校门口两旁。棠下人民怀着感恩的心,对这两棵芒果树悉心呵护,把它们作为棠下小学传统教育的“活教材”,让优良传统代代传。
  3.友谊树。1993年12月8日,毛主席的故乡湖南韶山市韶山学校的师生代表在纪念毛主席诞辰100周年的时候,来到毛主席曾经视察过的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棠下村,亲手为芒果树培上韶山泥土,浇上韶山水。并与棠下小学师生联欢,在棠下小学校园里共同栽种了象征着友谊的榕树,起名为“友谊树”。自此,棠下小学便与湖南省韶山市韶山学校结为“兄弟连”,开展了“手拉手,心连心,共成长”的系列活动,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二)特色文化理念的提出
  特色学校的构建,就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文化资源进行个性化操作。2004年棠下小学新一届班子利用创建广东省绿色学校契机,根据自身所拥有的独特的文化资源,决定把学校原有的“红色传统教育基地、绿色环境教育基地、习惯养成教育基地和社区综合实践教育基地”有机整合起来,旗帜鲜明地提出了“红色文化,绿色文明”这一特色文化理念。
  1.“红色文化”
  所谓“红色文化”,是指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其鲜明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舍生忘死的英雄主义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理想和信仰拼搏奋斗,造就了一批又一批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棠下小学提出的“红色文化”,旨在充分利用本校的红色文化资源,倡导和推行的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英雄主义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和激励学生成人成才。
  2.“绿色文明”
其他文献
生态体验教育理论认为,人们处于自然生态、类生态和内生态的交互影响之中,如果主体能在三重生态的深刻体验中摄能穿行,就能提升道德境界,形成开启生态智慧。在学校日常德育实践中,我们发现,包含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文化等关系的“类生态”结构,其教育资源非常丰富,操作也很方便,对激发生态体验、提升德育实效作用明显。  “龙城广场生态环保行”是天成学校每周一次的德育实践活动,由初中部各班轮流进行,班主任和教
通过活动培养新一代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少先队组织的重要责任。长期以来,我国少先队组织通过开展一系列主题鲜明、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教育实践活动,在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形成坚定信念,提升综合素质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中小学教育的重要一环。  独具特色的少先队文化,也因为凸显了儿童文化的本质,赢得了少年儿童的喜爱。如何针对新时期少先队员的成长目标,在活动中注入鲜活时尚的元素,“
张丽钧,河北开滦一中校长,语文特级教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教育电视台《师说》栏目主讲人,教育部“人民教育家论坛”坛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主张并践行“美的教育”,致力于“生命语文”的研究,将“道德24K”作为自身与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出版个人文集15部,多篇作品入选语文教材或各种选本。  两千多年前,柏拉图将人类的生育繁衍分为两类,一类叫“身体生育”,一类叫“灵魂生
教学目标  1.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和现代局部战争的大致情况。  2.了解、感悟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深重灾难,知道世界上还有很多儿童因战争而流离失所,甚至丢掉性命,对生活在战争环境中的儿童产生深切的同情。  3.懂得和平生活来之不易,激发对和平生活的珍惜之情。  教学重点  了解、感悟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深重灾难。  教学难点  知道世界上有很多儿童因为战争而流离失所,甚至丢掉性命,对生活在
广州市越秀区东山培正小学毗邻美丽的东山湖,走过红墙绿瓦的古老门楼,但见郁郁葱葱校园里,古楼小亭与花园鱼池错落有致,而其间一个个色彩鲜明、标识清晰的分类垃圾桶分外惹眼。这正是学校开展垃圾分类项目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学校积极响应广州市推广垃圾分类的号召,以国际环境教育基金会和国家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中心启动的“国际生态学校”创建工作,开展“生态学校垃圾减量子项目”,通过垃圾分类行动营建生态校园,不断培育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为加强学生养成教育,培养良好的文明习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学校坚持“为全体学生的成功奠定基础”的办学理念,以主题德育活动为抓手,帮助学生端正行为举止,提升文明素养,努力培养学生一生有用的文明习惯。  一、主题活动,强化训练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小学生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根
摘 要:教材是教学的主要载体和依据,体现了时代的要求和国家意志,如何处理教材是教师教学智慧的体现。教材的“二次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学情分析的角度看,教材的“二次开发”应该建立在学生生活逻辑基础之上,实现学科逻辑和生活逻辑的统一。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学情分析 ;教材“二次开发”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2)12-0037-03  高中思想
个案描述  小丁,男,16岁,某重点中学高一学生。在他的母亲刘女士的带领下,来到了我的心理咨询室。据刘女士的叙述,小丁是以优异成绩考上现在所就读的省级重点中学的。但是现在,他的成绩却非常糟糕,已经下滑到班级的倒数。班主任找小丁谈过话,但是效果不大。这让刘女士担心不已,因为小丁是她全部的希望。她一直希望小丁能有一个好的前途,因此对小丁的要求十分严格。小丁是走读生,以前读初中时一回家就会自觉学习、写作
艺术与道德均源自于生活,其间自有其相通、相融之处。在学校教育中,作为艺术学科之一的美术学科,其与道德之间也具有一定关联。以下即以具体的教学为例,探讨如何实现德育与美术学科教学的有机融合。  一、融合之始基:提升人生命品质  众所周知,作为艺术表现形式之一的美术源于生活,是对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映。这种反映,可以是物质层面的,也可以是精神层面的。不管哪种层面,都表达了人们的审美情趣,而蕴含其中的,是特定
人类灵魂以无象之象而在于无形无名之域。苟志于精神的凝聚,则安放于人内在幽深若谷的世界,虽隐隐约约,却牵绊着人的类性与个性魅力;苟志于人格的雅致,则沉积于人质朴如敦的纹理,虽无言希声,却外显出处处有端的举止;苟志于信仰的笃定,则皈依于终极意义的深邃之境,虽扑朔迷离,却在世间行走时表现出庄严的从容有方;苟志于理想的弥望,则化成内心最原初的动能,虽飘渺恍惚,却彰显出坚韧蓬勃且不屈不竭的朝气;苟志于情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