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特色学校的本质内涵是一种强调差异性的个性化文化,其表征主要体现在风格独特性、整体统一性、形式标志性、成果积淀性、发展稳定性。本文以广州市天河区棠下小学为例,全面剖析了学校“红色文化、绿色文明”办学特色在环境文化的打造、课程文化的建设及活动文化的开展方面进行的整体建构。
关键词:文化经营;特色学校;红色文化;绿色文明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2)05-0070-04
所谓特色学校,有学者认为“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和管理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个性、优质品格和稳定风貌的学校”[1]。关于特色学校的核心特征,研究者认为是“体现在学校的各个方面,成为学校群体共同追求的,努力形成一套全面的、整体的、综合的学校文化模式”[2]。本文尝试以棠下小学为例,对其基于“文化经营”语境下的特色学校建构进行实证考量。
一、“文化经营”语境的由来
回溯学校管理思想的发展历史,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是经验管理,是学校管理者以自身或他人的管理经验来经营学校,这是学校管理的初始阶段;第二是制度管理,学校管理者以系统的规章制度来管理和经营学校,学校经营侧重在制度的制订及完善,这是学校管理的中间阶段;第三是文化管理,学校管理者通过思想、信念、价值观、学校精神、学校传统、文化活动、文化模式等管理和经营学校,这是现代管理学所倡导以人为本的人性化学校经营模式,是学校管理的高级阶段。
所谓“文化经营”,就是把一所学校的文化作为学校办学的根本,把文化作为对办学的最根本的哲学思考,把文化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最关键设计,把文化作为学校建设的核心内容,作为一项系统的、深层次的、高品位的建设工作长抓不懈。始终强化一种“学校文化”的自我意识和自觉意识,建构起统一的、贯穿始终的文化理念,建构起一套完善、科学的学校文化体系,建构起一套行之有效、生生不息的文化模式,建构起属于自己的独具特色的文化品格和文化气象。就终极目标而言,文化发展的高度决定着学校发展的高度,文化经营的质量决定学校办学的质量。
二、特色学校的本质与表征
(一)特色学校的本质
特色学校的本质内涵就是文化,一种强调差异性的个性化文化。理由有三:特色学校的差异性首先表现在文化选择的不同,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素材是对历史和现存文化的有选择性的继承、生成及发展,学校在进行文化选择时,往往以我为主,在自身已有文化的基础上,对历史和现存文化进行有意识的澄清和评估,进行有倾向性的同化、吸收,重新建构自身独有的文化体系,这种文化选择的差异从源头上决定了特色学校的本质不同;特色学校的差异性其次表现在文化核心的不同,特色学校的根本性差异应是学校的价值观,而价值观正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所谓学校价值观,“是指学校师生员工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所推崇的基本信念和奉行的目标,是学校全体或大多数员工一致赞同的关于学校意义的终极判断”[3]。不同的价值观,决定了每所学校不同的办学理念、办学方向、办学目标和办学路径,决定每所学校的本质性差异;特色学校的差异性再次表现在文化品牌的不同,所谓品牌,就是学校“着眼于社会需求,挖掘本校的潜力和特长,将学校办出与众不同之处,对内以这一特色为新的起点,对外以它为‘卖点’,为学生和其他社会公众提供新内容和新水平的服务”[4]。因此,笔者以为,特色学校的构建,从根本上说是学校特色文化的构建,唯校本文化之特色,方显学校之特色。
(二)特色学校的表征
所谓“特色”,笔者以为,就是在文化经营的语境下,遵循学校教育教学规律,按照学校文化建设的原则和方法,利用自身所拥有的教育教学资源进行的个性化操作风格。因此,所谓“特色”,它不应是一个中性概念,不能简单理解为与众不同就是有特色。特色应是一个褒义概念,它涵含着是一种成功的或合乎规律的办学风格或办学模式,所以特色学校的表征应体现为五点:一是风格独特性,特色学校的办学风格是在一定的价值观指引下的刻意追求,它的表现是独有的、特别的、不同一般的;二是整体统一性,特色学校的办学风格体现为内在的文化价值追求与外在的表现形式有机统一,浑为一体,不可割裂;三是形式标志性,特色学校往往代表着特定形式的办学追求和发展方向,代表特色发展方向的较高水平,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示范性;四是成果积淀性,任何特色学校的形成都经过了不断的比较、筛选,其成果的呈现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有一个积淀加厚的过程;五是发展的稳定性,特色学校在历时性上代表着某种办学风格的发展趋势,能持续一段时间,而不是昙花一现,朝三暮四的。
三、广州市棠下小学特色学校的个案构建
(一)特色学校构建的基础
每所学校地理历史环境的先天差异和社会化教育探索发展的后天不同,让每一所学校都拥有了可以进行个性化操作的资源与空间,为每一所学校的特色化建构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棠下小学自1929年开办以来,83年的办学历史,积淀和凝聚了一批独有的文化资源,为特色化学校构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伟人的足迹。上个世纪50年代末,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朝鲜国金日成首相先后视察过棠下小学所在地——棠下村,伟人的足迹和伟人到访的点点滴滴成为了当地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
2.两棵珍贵的芒果树。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主席同志接见来访的巴基斯坦友人,客人送给毛主席一批珍贵的芒果树苗。1968年,毛主席视察棠下10周年的时候,毛主席委托中央办公厅将其中一部分送给棠下。棠下人民对此倍加珍惜,把它们栽种在驻村部队营地上。1974年,棠下小学新校园建成,又将其中的两棵芒果树移栽到原校门口两旁。棠下人民怀着感恩的心,对这两棵芒果树悉心呵护,把它们作为棠下小学传统教育的“活教材”,让优良传统代代传。
3.友谊树。1993年12月8日,毛主席的故乡湖南韶山市韶山学校的师生代表在纪念毛主席诞辰100周年的时候,来到毛主席曾经视察过的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棠下村,亲手为芒果树培上韶山泥土,浇上韶山水。并与棠下小学师生联欢,在棠下小学校园里共同栽种了象征着友谊的榕树,起名为“友谊树”。自此,棠下小学便与湖南省韶山市韶山学校结为“兄弟连”,开展了“手拉手,心连心,共成长”的系列活动,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二)特色文化理念的提出
特色学校的构建,就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文化资源进行个性化操作。2004年棠下小学新一届班子利用创建广东省绿色学校契机,根据自身所拥有的独特的文化资源,决定把学校原有的“红色传统教育基地、绿色环境教育基地、习惯养成教育基地和社区综合实践教育基地”有机整合起来,旗帜鲜明地提出了“红色文化,绿色文明”这一特色文化理念。
1.“红色文化”
所谓“红色文化”,是指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其鲜明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舍生忘死的英雄主义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理想和信仰拼搏奋斗,造就了一批又一批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棠下小学提出的“红色文化”,旨在充分利用本校的红色文化资源,倡导和推行的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英雄主义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和激励学生成人成才。
2.“绿色文明”
关键词:文化经营;特色学校;红色文化;绿色文明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2)05-0070-04
所谓特色学校,有学者认为“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和管理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个性、优质品格和稳定风貌的学校”[1]。关于特色学校的核心特征,研究者认为是“体现在学校的各个方面,成为学校群体共同追求的,努力形成一套全面的、整体的、综合的学校文化模式”[2]。本文尝试以棠下小学为例,对其基于“文化经营”语境下的特色学校建构进行实证考量。
一、“文化经营”语境的由来
回溯学校管理思想的发展历史,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是经验管理,是学校管理者以自身或他人的管理经验来经营学校,这是学校管理的初始阶段;第二是制度管理,学校管理者以系统的规章制度来管理和经营学校,学校经营侧重在制度的制订及完善,这是学校管理的中间阶段;第三是文化管理,学校管理者通过思想、信念、价值观、学校精神、学校传统、文化活动、文化模式等管理和经营学校,这是现代管理学所倡导以人为本的人性化学校经营模式,是学校管理的高级阶段。
所谓“文化经营”,就是把一所学校的文化作为学校办学的根本,把文化作为对办学的最根本的哲学思考,把文化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最关键设计,把文化作为学校建设的核心内容,作为一项系统的、深层次的、高品位的建设工作长抓不懈。始终强化一种“学校文化”的自我意识和自觉意识,建构起统一的、贯穿始终的文化理念,建构起一套完善、科学的学校文化体系,建构起一套行之有效、生生不息的文化模式,建构起属于自己的独具特色的文化品格和文化气象。就终极目标而言,文化发展的高度决定着学校发展的高度,文化经营的质量决定学校办学的质量。
二、特色学校的本质与表征
(一)特色学校的本质
特色学校的本质内涵就是文化,一种强调差异性的个性化文化。理由有三:特色学校的差异性首先表现在文化选择的不同,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素材是对历史和现存文化的有选择性的继承、生成及发展,学校在进行文化选择时,往往以我为主,在自身已有文化的基础上,对历史和现存文化进行有意识的澄清和评估,进行有倾向性的同化、吸收,重新建构自身独有的文化体系,这种文化选择的差异从源头上决定了特色学校的本质不同;特色学校的差异性其次表现在文化核心的不同,特色学校的根本性差异应是学校的价值观,而价值观正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所谓学校价值观,“是指学校师生员工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所推崇的基本信念和奉行的目标,是学校全体或大多数员工一致赞同的关于学校意义的终极判断”[3]。不同的价值观,决定了每所学校不同的办学理念、办学方向、办学目标和办学路径,决定每所学校的本质性差异;特色学校的差异性再次表现在文化品牌的不同,所谓品牌,就是学校“着眼于社会需求,挖掘本校的潜力和特长,将学校办出与众不同之处,对内以这一特色为新的起点,对外以它为‘卖点’,为学生和其他社会公众提供新内容和新水平的服务”[4]。因此,笔者以为,特色学校的构建,从根本上说是学校特色文化的构建,唯校本文化之特色,方显学校之特色。
(二)特色学校的表征
所谓“特色”,笔者以为,就是在文化经营的语境下,遵循学校教育教学规律,按照学校文化建设的原则和方法,利用自身所拥有的教育教学资源进行的个性化操作风格。因此,所谓“特色”,它不应是一个中性概念,不能简单理解为与众不同就是有特色。特色应是一个褒义概念,它涵含着是一种成功的或合乎规律的办学风格或办学模式,所以特色学校的表征应体现为五点:一是风格独特性,特色学校的办学风格是在一定的价值观指引下的刻意追求,它的表现是独有的、特别的、不同一般的;二是整体统一性,特色学校的办学风格体现为内在的文化价值追求与外在的表现形式有机统一,浑为一体,不可割裂;三是形式标志性,特色学校往往代表着特定形式的办学追求和发展方向,代表特色发展方向的较高水平,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示范性;四是成果积淀性,任何特色学校的形成都经过了不断的比较、筛选,其成果的呈现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有一个积淀加厚的过程;五是发展的稳定性,特色学校在历时性上代表着某种办学风格的发展趋势,能持续一段时间,而不是昙花一现,朝三暮四的。
三、广州市棠下小学特色学校的个案构建
(一)特色学校构建的基础
每所学校地理历史环境的先天差异和社会化教育探索发展的后天不同,让每一所学校都拥有了可以进行个性化操作的资源与空间,为每一所学校的特色化建构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棠下小学自1929年开办以来,83年的办学历史,积淀和凝聚了一批独有的文化资源,为特色化学校构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伟人的足迹。上个世纪50年代末,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朝鲜国金日成首相先后视察过棠下小学所在地——棠下村,伟人的足迹和伟人到访的点点滴滴成为了当地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
2.两棵珍贵的芒果树。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主席同志接见来访的巴基斯坦友人,客人送给毛主席一批珍贵的芒果树苗。1968年,毛主席视察棠下10周年的时候,毛主席委托中央办公厅将其中一部分送给棠下。棠下人民对此倍加珍惜,把它们栽种在驻村部队营地上。1974年,棠下小学新校园建成,又将其中的两棵芒果树移栽到原校门口两旁。棠下人民怀着感恩的心,对这两棵芒果树悉心呵护,把它们作为棠下小学传统教育的“活教材”,让优良传统代代传。
3.友谊树。1993年12月8日,毛主席的故乡湖南韶山市韶山学校的师生代表在纪念毛主席诞辰100周年的时候,来到毛主席曾经视察过的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棠下村,亲手为芒果树培上韶山泥土,浇上韶山水。并与棠下小学师生联欢,在棠下小学校园里共同栽种了象征着友谊的榕树,起名为“友谊树”。自此,棠下小学便与湖南省韶山市韶山学校结为“兄弟连”,开展了“手拉手,心连心,共成长”的系列活动,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二)特色文化理念的提出
特色学校的构建,就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文化资源进行个性化操作。2004年棠下小学新一届班子利用创建广东省绿色学校契机,根据自身所拥有的独特的文化资源,决定把学校原有的“红色传统教育基地、绿色环境教育基地、习惯养成教育基地和社区综合实践教育基地”有机整合起来,旗帜鲜明地提出了“红色文化,绿色文明”这一特色文化理念。
1.“红色文化”
所谓“红色文化”,是指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其鲜明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舍生忘死的英雄主义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理想和信仰拼搏奋斗,造就了一批又一批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棠下小学提出的“红色文化”,旨在充分利用本校的红色文化资源,倡导和推行的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英雄主义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和激励学生成人成才。
2.“绿色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