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qw_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指出在化学教学过程,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探索精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关键词: 化学教学培养综合素质
  
  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学科,化学实验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和巩固化学概念,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和不断探索的科学态度和学习方法。同時,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使大多数学生喜欢化学。因此,教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应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注重学生的发展,实施素质教育。
  
  一、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中要能创设新颖有趣的问题情境,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现象生动的化学实验、曲折多变的问题情境来刺激学生,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探讨和解决问题,不断探索新知。
  化学教学中演示实验比较多,教师可以围绕教学内容,增加和改进演示实验,使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印象更加深刻,掌握更加牢固。比如,用“魔棒写字”引入浓硫酸的脱水性,用“空棒生烟”引入氨的挥发性,用《玻尔巧藏诺贝尔金质奖章》引入王水的强氧化性,等等。当然,生动有趣的实验现象和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所引发的探索往往是暂时的、不稳定的,随着兴奋期的衰竭,学生的求知兴趣、探索欲望也逐渐减退,甚至消失。因此,教师应深入剖析每一部分教学内容,加强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注意学生心理状态的变化,延长学生的兴奋期,使学生始终处于有效的积极的思维状态。
  例如,在氨气的喷泉试验中,学生看到烧杯里的水沿导管剧烈地喷进倒立的烧瓶里形成喷泉,无色的酚酞溶液也变红了。这是怎么回事?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笔者引导学生探索:为什么会形成喷泉?指示剂为什么会变红?若为其它气体,如氯气、二氧化碳,要形成喷泉,可选择怎样的溶液?
  学生通过对实验的分析研究,结合所学知识,往往自己就能找到答案。
  
  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践性很强,中学阶段的各类化学实验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充分利用这些实验,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是极有帮助的。
  新教材中已经将原先大量的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这样一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注意引导学生按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问题—假设—推理—验证—结论”进行探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始终处于不断探索的情境中,而且教材中的有些演示实验完全可以放手有由学生来完成。
  学生的动手能力是通过实验的训练而逐渐提高的,有些实验如果不进行实际操作是难以领会其操作要领的。比如,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硫时,随着反应的进行,分液漏斗内的浓硫酸逐滴滴下,反应难以继续进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就促使学生自己去分析并找出原因:分液漏斗内的压强小于烧瓶内的压强所致。这样学生也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案:第一,将分液漏斗的小槽对准小孔;第二,降低实验装置中的液面;第三,外加导管连接烧瓶和分液漏斗上部,等等。
  化学实验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尤其是在进行一些联系实际的课外实验时,这不仅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的实用性,而且能激发他人的创造力。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综合利用废旧电池,将废旧塑料瓶改造成洗瓶、洗气瓶,简易启普发生器,等等。这些小实验、小制作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能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实验技能的培养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科研和动手能力的提高奠定了基础。现在很多学校都开设了研究性课程,为学生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天地。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化,多方探究问题答案的思维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变普通的演示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学生不仅能获得学习的主动权,而且创造性思维能得以显现。另外,在化学教学中能够实施创新教育的知识点还很多,教师也可以尝试改进和设计实验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只要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能够使他们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延伸。
  总而言之,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其他文献
一、加强楞次定律的理解    楞次定律是解决感应电流的方向如何确定的问题,它的内容比较抽象,涉及电和磁之间的复杂关系,是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难点之一。  楞次定律内容:闭合导体回路中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其中包含两层含义:  因果关系,闭合导体回路中磁通量的变化是产生感应电流的起因,而感应电流的磁场的出现是感应电流存在的结果。因为感应电流也是电流,同样存在电流的磁效应,它
摘要: 新课程改革对历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但在实践过程中相当多的教师未能及时转变思想观念,教学手段滞后,课堂教学低效。本文作者结合案例,对当前教学中较为突出的两类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并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两点建议。  关键词: 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课程标准三维目标    2000年以来,新课程改革日益推进。新课程改革要求历史教师及时转变教育教学理念,积极探索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切实推进素
教师自觉地运用“控制论”的原理,对地理课堂教学实施有效的调控,使课堂出现张弛有致、意趣盎然的教学格局,整个教学流程呈现出预定的、有序的、最佳的调控态势,这是现代地理教学的显著特点之一。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常用的调控方式有以下几种。    一、教法调控    地理课堂教学的调控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刺激学生集中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美学的角度讲,引起人们审美注意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客观对象的新
“测电源电动势和内电阻”的实验历来是高考的热点。该实验考法多样,问题变化层出不穷,考生感到难以把握,成为实验学习的一大难点内容。在学习中,只要学生掌握了该实验的三种基本方案,并會用图像法正确地处理数据,会分析并设法减小误差,实验的许多相关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摘要: 充分利用課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是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水平,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途径。对于中专阶段物理教学要着重把握好教材,要充分了解学生、研究学生,因材施教,并要充分信任学生,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激发他们开动脑筋,战胜困难,增强物理学习的兴趣,大胆、勇于实验,富于想象,增强学生自学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这样中专阶段的物理教学效果就
如圖1,一个未经充电的理想电容,电容量为C,在t≥0时与理想电压源接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