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煤炭是我国重要的基础能源和重要原料,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在一次能源结构中,将长期是我国的主要能源。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问题的研究是全面贯彻落实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本文将重点阐述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要求,分析我国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F42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6470(2009)02-0043-04
  
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组成部分,要求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能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涉及自然、经济、社会等诸多方面,包括煤炭资源、生态环境、微观基础、安全生产、科技进步、人力资源、资金、运输、市场、政府规制等多种因素。
  
一、我国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新中国成立近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煤炭工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煤炭工业发展条件进一步改善,资源节约效果显著,环境保护取得进展,科技水平较快提升,安全生产形势好转,市场环境逐步完善,宏观调控能力不断提高。与此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的较快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煤炭需求不断增长,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也较为突出。
1.资源保障程度不高
中国拥有较为丰富的化石能源资源,其中煤炭占主导地位。2006年煤炭保有资源量10345亿吨,剩余探明可采储量约占世界的13%。虽然煤炭资源总量比较丰富,但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在世界上处于较低水平,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0%。中国煤炭资源地质条件较差,开采难度大,而且回采率也相对较低,相关数据表明,产量占全国近65%的大中型矿井的回采率平均约为46%,资源富集地区小煤矿的回采率仅为15%左右。我国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华北、西北等经济欠发达地区,而主要消费地区集中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北煤南运不畅是中国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2.环境问题压力较大
煤炭是我国重点工业污染控制行业之一。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煤炭产区环境问题呈现逐年恶化的趋势。主要表现在资源浪费、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众所周知,煤炭开采需要消耗大量的水资源,而多数富煤地区是贫水地区。在我国,近90%的煤炭资源分布在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带,这些地区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严重,生态环境十分脆弱,随着煤炭开采强度不断加大,生态环境进一步受到破坏。矿区地下水位下降,造成部分人畜饮水困难、水利工程被破坏等问题。有材料显示,我国排入大气中的85%的二氧化硫、70%的粉尘、85%的二氧化碳和60%的氮氢化合物源自于煤炭燃烧。
3.微观基础相对薄弱
面对日益加剧的煤炭市场竞争,目前国内外一些进取型煤炭企业普遍采取了以提升综合竞争力为核心内容的应对战略。在企业规模上,实施集团化战略;在经营管理上,推进集约化战略;在市场份额上,提高产业集中度。为实现这一目标,这些企业都选择了并购重组这一资本运作方式。实践已证明,这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然而,我国煤炭大企业或企业集团较少,产业在总体上还是呈现出集中度较低的状况,煤炭企业并购重组步伐不快,在市场竞争依然不断加剧的情况下,我国煤炭企业如果不尽快提升综合竞争力,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将因缺失稳固的微观基础而难以维持。
4.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
我国煤矿事故多、伤亡大,煤矿事故发生的频率、重特大事故发生次数、死亡人数和百万吨死亡率均居“世界第一”。严峻的安全生产形势与我国煤矿的自然条件有关,但安全投入不足、安全基础薄弱,安全设施不完善、安全装备落后、防灾系统不健全、煤矿整体防灾抗灾能力差,这是我国煤炭企业事故多发的症结所在。构建煤矿安全生产保障体系,实现安全稳定生产,保证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
5.科技进步与员工素质矛盾突出
作为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动力和保证的科技进步,首先要求具备大批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目前煤炭工业所拥有的人才,无论从数量上还是素质上看,都远远无法满足行业科技进步的需求。有资料显示:中国96%的煤炭企业缺少煤矿机电人才,88%的煤炭企业缺乏采矿专业人才,农民工在煤炭采掘工人中所占比例高达90%左右。普遍来讲,农民工受教育程度低,整体素质差,对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接受能力也较差,使用大量农民工必然对行业科技水平的提升造成一定的制约。另据相关部门预测,到2010年,煤炭行业共需各类人才约12万人,而当前人才补充数量不足需求的40%,人才供给严重不足,缺口巨大。
6.煤炭企业负担依然过重
煤炭企业在长期发展历程中形成并积攒了沉重的经济负担,而大多为政策性负担,如上个世纪90年代的税收制度改革,使煤炭产品税率由3.35%增加到9%左右;2006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增值税综合税率3.76%,同期煤炭采选业增值税综合税率8.18%,高于全国工业企业平均水平1.18倍;从2009年1月1日起,国家将煤炭产品增值税税率由以前的13%调整到17%,这使得煤炭企业要承受价格下跌和税负增加双重压力。煤炭企业社会性负担也很重。很多煤炭企业承办了大量的学校、医院、养老等社会职能。如煤炭企业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职工福利设施欠账以及采空区塌陷土地治理、复垦和补偿欠账等。
7.煤炭市场环境有待优化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煤炭交易市场化也逐步体现,新的格局正在形成。但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的煤炭市场环境从整体上看,还有明显不适应形势变化的地方,主要表现在:煤炭交易主体错位。煤炭生产企业、销售企业没有充分享有自主权,政府越位成为实际的运营商,铁路运输部门成为煤炭交易的实际控制人,而且运力保障度也不高,交易方式落后。信息化在我国的煤炭交易制度中却没有很好地得到体现,没有形成完整的市场体系。从我国煤炭供给和需求的实际考虑,应该建立以煤炭主产地为依托的全国性交易市场,以港口为依托的集散地交易市场,以区域自给为目的的区域市场,以出口为目的的外贸市场,而这种有效的市场格局还没有形成。
8.煤炭工业法制建设亟待加强
不容否认,我国煤炭工业法制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不断暴露出新的问题。现行《煤炭法》和相关立法的许多规定已经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亟待修订和完善。不仅立法工作与形式要求相差甚远,法制宣传教育效果也不够明显;一些企业负责人对法制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执法队伍的作用也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二、实现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1.构建和完善战略支持体系
实现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完成这一系统工程,必须要按照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要求,构建和不断完善行之有效、强而有力的战略体系,具体说,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煤炭资源后续保障。要加大煤炭资源勘探力度,依靠科技进步提升资源勘探速度和精度;加强煤炭资源管理,建立煤炭资源战略储备制,对稀缺品种实行保护性开发;通过煤炭企业并购重组,加大煤炭资源整合力度;加快煤层气的开发利用。
(2)提升安全生产水平。针对影响制约安全生产的深层次、历史性问题,科学进行安全生产规划,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加大安全性资金投入,加快安全保障技术升级,完善安全生产政策法规,深入开展安全教育培训,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考核机制,完善安全主体责任制和事故责任追究制,深化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保障水平。
                            
                            
                            
                        
                            
                        [关键词]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F42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6470(2009)02-0043-04
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组成部分,要求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能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涉及自然、经济、社会等诸多方面,包括煤炭资源、生态环境、微观基础、安全生产、科技进步、人力资源、资金、运输、市场、政府规制等多种因素。
一、我国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新中国成立近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煤炭工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煤炭工业发展条件进一步改善,资源节约效果显著,环境保护取得进展,科技水平较快提升,安全生产形势好转,市场环境逐步完善,宏观调控能力不断提高。与此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的较快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煤炭需求不断增长,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也较为突出。
1.资源保障程度不高
中国拥有较为丰富的化石能源资源,其中煤炭占主导地位。2006年煤炭保有资源量10345亿吨,剩余探明可采储量约占世界的13%。虽然煤炭资源总量比较丰富,但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在世界上处于较低水平,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0%。中国煤炭资源地质条件较差,开采难度大,而且回采率也相对较低,相关数据表明,产量占全国近65%的大中型矿井的回采率平均约为46%,资源富集地区小煤矿的回采率仅为15%左右。我国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华北、西北等经济欠发达地区,而主要消费地区集中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北煤南运不畅是中国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2.环境问题压力较大
煤炭是我国重点工业污染控制行业之一。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煤炭产区环境问题呈现逐年恶化的趋势。主要表现在资源浪费、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众所周知,煤炭开采需要消耗大量的水资源,而多数富煤地区是贫水地区。在我国,近90%的煤炭资源分布在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带,这些地区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严重,生态环境十分脆弱,随着煤炭开采强度不断加大,生态环境进一步受到破坏。矿区地下水位下降,造成部分人畜饮水困难、水利工程被破坏等问题。有材料显示,我国排入大气中的85%的二氧化硫、70%的粉尘、85%的二氧化碳和60%的氮氢化合物源自于煤炭燃烧。
3.微观基础相对薄弱
面对日益加剧的煤炭市场竞争,目前国内外一些进取型煤炭企业普遍采取了以提升综合竞争力为核心内容的应对战略。在企业规模上,实施集团化战略;在经营管理上,推进集约化战略;在市场份额上,提高产业集中度。为实现这一目标,这些企业都选择了并购重组这一资本运作方式。实践已证明,这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然而,我国煤炭大企业或企业集团较少,产业在总体上还是呈现出集中度较低的状况,煤炭企业并购重组步伐不快,在市场竞争依然不断加剧的情况下,我国煤炭企业如果不尽快提升综合竞争力,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将因缺失稳固的微观基础而难以维持。
4.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
我国煤矿事故多、伤亡大,煤矿事故发生的频率、重特大事故发生次数、死亡人数和百万吨死亡率均居“世界第一”。严峻的安全生产形势与我国煤矿的自然条件有关,但安全投入不足、安全基础薄弱,安全设施不完善、安全装备落后、防灾系统不健全、煤矿整体防灾抗灾能力差,这是我国煤炭企业事故多发的症结所在。构建煤矿安全生产保障体系,实现安全稳定生产,保证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
5.科技进步与员工素质矛盾突出
作为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动力和保证的科技进步,首先要求具备大批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目前煤炭工业所拥有的人才,无论从数量上还是素质上看,都远远无法满足行业科技进步的需求。有资料显示:中国96%的煤炭企业缺少煤矿机电人才,88%的煤炭企业缺乏采矿专业人才,农民工在煤炭采掘工人中所占比例高达90%左右。普遍来讲,农民工受教育程度低,整体素质差,对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接受能力也较差,使用大量农民工必然对行业科技水平的提升造成一定的制约。另据相关部门预测,到2010年,煤炭行业共需各类人才约12万人,而当前人才补充数量不足需求的40%,人才供给严重不足,缺口巨大。
6.煤炭企业负担依然过重
煤炭企业在长期发展历程中形成并积攒了沉重的经济负担,而大多为政策性负担,如上个世纪90年代的税收制度改革,使煤炭产品税率由3.35%增加到9%左右;2006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增值税综合税率3.76%,同期煤炭采选业增值税综合税率8.18%,高于全国工业企业平均水平1.18倍;从2009年1月1日起,国家将煤炭产品增值税税率由以前的13%调整到17%,这使得煤炭企业要承受价格下跌和税负增加双重压力。煤炭企业社会性负担也很重。很多煤炭企业承办了大量的学校、医院、养老等社会职能。如煤炭企业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职工福利设施欠账以及采空区塌陷土地治理、复垦和补偿欠账等。
7.煤炭市场环境有待优化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煤炭交易市场化也逐步体现,新的格局正在形成。但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的煤炭市场环境从整体上看,还有明显不适应形势变化的地方,主要表现在:煤炭交易主体错位。煤炭生产企业、销售企业没有充分享有自主权,政府越位成为实际的运营商,铁路运输部门成为煤炭交易的实际控制人,而且运力保障度也不高,交易方式落后。信息化在我国的煤炭交易制度中却没有很好地得到体现,没有形成完整的市场体系。从我国煤炭供给和需求的实际考虑,应该建立以煤炭主产地为依托的全国性交易市场,以港口为依托的集散地交易市场,以区域自给为目的的区域市场,以出口为目的的外贸市场,而这种有效的市场格局还没有形成。
8.煤炭工业法制建设亟待加强
不容否认,我国煤炭工业法制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不断暴露出新的问题。现行《煤炭法》和相关立法的许多规定已经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亟待修订和完善。不仅立法工作与形式要求相差甚远,法制宣传教育效果也不够明显;一些企业负责人对法制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执法队伍的作用也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二、实现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1.构建和完善战略支持体系
实现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完成这一系统工程,必须要按照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要求,构建和不断完善行之有效、强而有力的战略体系,具体说,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煤炭资源后续保障。要加大煤炭资源勘探力度,依靠科技进步提升资源勘探速度和精度;加强煤炭资源管理,建立煤炭资源战略储备制,对稀缺品种实行保护性开发;通过煤炭企业并购重组,加大煤炭资源整合力度;加快煤层气的开发利用。
(2)提升安全生产水平。针对影响制约安全生产的深层次、历史性问题,科学进行安全生产规划,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加大安全性资金投入,加快安全保障技术升级,完善安全生产政策法规,深入开展安全教育培训,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考核机制,完善安全主体责任制和事故责任追究制,深化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保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