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雏菊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p5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国际主题是亨利·詹姆斯早期作品的主要特点之一。本文通过对黛西·米勒在欧洲生活的分析,简要阐述作者对黛西形象的塑造,分析这一形象对亨利·詹姆斯作品中国际主义特质的反映。
  关键词: 亨利·詹姆斯 小说《黛西·米勒》 黛西·米勒 国际主题
  
  一
  亨利·詹姆斯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一位举世公认的小说家和文艺批评家。他是一位跨英美文化的作家,他的作品在英美两国的现代小说中都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在小说的创作技巧上亨利·詹姆斯达到了一个高峰,不仅跨越了十九和二十世纪,启蒙了后来的现实主义文学,而且沟通了欧美两洲,使新旧大陆相互交流。同时,亨利·詹姆斯也是一位多产的作家,作品不只有小说、戏剧、传记,甚至还有游记。他的主要作品如《一个美国人》、《贵妇的画像》、《悲剧的缪斯》、《未成熟的少年时代》和《鸽翼》等都受到了读者的关注和喜欢。他关于小说的理论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
  二
  亨利·詹姆斯的作品,尤其是早期的小说,都反映了国际主题,特别是美国文明与欧洲文明的碰撞和融合。这些小说往往描写美国人与欧洲人交往之间的问题。在这些欧美题材的小说中,《黛西·米勒》可谓是最受欢迎的一本了。亨利·詹姆斯以清新和幽默的文笔展现了一个欧美文化冲突甚至对立的故事,令读者不胜唏嘘。
  小说《黛西·米勒》在美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引起了非凡的社会效应。这部作品在杂志上发表后很快被盗版,短短几周内就以小册子的形式销售两万册,还被改编成为剧本,拍摄了同名电影。黛西·米勒成为人们讨论的焦点,甚至在美国妇女中流行起了黛西·米勒式的帽子。黛西成为美国妇女追求自由和独立的代名词。然而,在亨利·詹姆斯塑造的整个故事中,黛西·米勒,这个天真诚挚的少女却始终无法融入古老而文明的欧洲生活。她的不断挣扎与追求总是换来恋人温特伯恩和其他欧化了的美国人的排斥与误解。这个以黛西的死亡宣告结束的悲剧故事,集中体现了亨利·詹姆斯的国际主题。
  19世纪下半叶,美国虽然在政治和经济实力上超越了许多国家,跃居西方资本主义强国之首,但在文化领域里仍然没有摆脱殖民影响。美国文化笼罩在欧洲殖民文化的阴影里,而且遭受本国商业文化的侵蚀。在美国人的眼中,欧洲是古老的大陆和文化的中心,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高度发展的文明,欧洲人富有文化修养,彬彬有礼,老于世故,而美国只有短暂的历史,谈不上有自己的传统和习俗。美国人天真、单纯、率直。他们往往将大西洋彼岸的欧洲当作自己的根,对那里有着强烈而执着的梦想,向往体验古老的历史与文明。然而当他们真正置身于憧憬的地方后,却又和欧洲人或是移居当地的美国人格格不入,受到排斥和歧视,对欧洲文明的幻想遭到无情的打击而破灭。
  《黛西·米勒》就用这样一个故事将这种文明与文明之间的碰撞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女主人公黛西和恋人温特伯恩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始终伴随着美国文化与欧洲文明之间的碰撞。黛西来自美国纽约州的东部城市斯克内克塔迪,年轻而直率,漂亮而热情,自信而且酷爱自由不受拘束,出于对欧洲古老文明的羡慕,她和母亲弟弟一起踏上了欧洲之旅。温特伯恩是个从小就移居欧洲的美国青年,浸淫于欧洲的文明和习惯,几乎已经丧失了美国人的特质,这位被欧化了的青年身上体现的往往是欧洲人的某些特质。在如画的瑞士小城两人相遇了,就在他们的第一次交谈中,两种文明的冲撞就已经展开。黛西毫不拘谨地与初识的陌生青年交谈,没有所谓贵族所谓淑女的矜持和虚伪。她向同伴谈论家庭、旅行计划和时装,抱怨欧洲社交活动的缺乏,甚至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对方同游奇隆古堡的要求。这样的坦率是温特伯恩以前没有感受过的。温特伯恩显然是准备礼貌而周全地与黛西认识,尽管他已经被她吸引,但仍然要保持绅士风度和交往礼仪。黛西的坦率使老成练达的温特伯恩感到困惑。他不能确定她的坦率是出于天真少女的真诚还是风流女子的卖弄,一时间无法对她作出评价。在和黛西的交往中,温特伯恩的内心一直充满了这种困惑和挣扎。
  其实黛西的反应在她本身而言,并没有温特伯恩想象的那样复杂。她只是按照她在美国的生活流露出自然而真实的想法。在黛西成长生活的美国,年轻人之间的交流就是直接坦率的。既然她和温特伯恩都是美国人,在黛西看来,她一贯的交流方式肯定没有问题,为什么他们的谈话方式就要因为置身在欧洲的土地上就该有所改变呢?出于这个原因,她可以坦白而大方地向彼此都有好感的对方提出再次相见的希望。两人第一次相遇后,黛西被温特伯恩的姑母列入平庸之列,而温特伯恩的欧洲式的处世方式被黛西开玩笑地称为刻板,这实质已经是清新执着的自由精神和古旧刻板的文化教养之间的初次交锋。
  在罗马的第二次相遇之前,温特伯恩已经从刻板固执的姑母那里听到了关于黛西的种种传言。在了解事情以前,他对她的估量与评价就受到了左右。进而,他对她和意大利男子吉奥瓦尼里的亲密再次感到恼怒和迷惘。黛西在车水马龙、行人最多的时候去见她那位身份并不高贵的朋友,并且在两位青年的簇拥下在街上随意散步。出于对她名誉的着想,沃克太太——黛西的一位欧化了的美国朋友急忙驾车阻止,而温特伯恩也委婉地对此行为提出了异议。可是黛西对于“善意”的批评和建议却都不领情,并不理会。在她看来,她和朋友之间的清白交往无须接受别人的评价,更不必向别人交代。她不愿意接受舆论的摆布而受规矩的限制,伤害朋友的感情,减少生活的快乐。
  单纯的她并不知道,在欧洲大陆这样的举止是最为敏感的话题,最易受到别人的非议和伤害。在美国自由的天地里洒脱惯了的黛西在欧洲仍我行我素。作为对她行为的否定与藐视,黛西被无情地排挤在了欧洲美国移民的圈子之外。温特伯恩无法理解黛西的行为,因而放弃了对她的追求。美國和欧洲的文化冲突似乎无法调和。
  美丽的黛西月夜游玩古罗马的圆形剧场,却不幸染上了罗马热,一个年轻而充满活力的生命就这样消失在欧洲的古老文明之城。在弥留之际,黛西嘱咐母亲告诉温特伯恩她并未订婚,她仍旧不愿失去温特伯恩的感情,这个来自美国的灵魂仍努力想融合在欧洲文明之中。黛西的母亲无法理解,而温特伯恩面对这样的伤感告白又是否真的能理解呢?
  三
  黛西的结局极具讽刺意味。一个年轻的美国姑娘在她憧憬幸福的欧洲大陆失去了生命。即使黛西真的有点如温特伯恩形容的“缺乏教养”,人们却吝于欣赏她的纯真、坦白、善良与自信,无法接受她,以及她所代表的新世界文明的存在。疾病之外,社会的孤立,朋友的抛弃,美国和欧洲文明之间的鸿沟才是扼杀这个花季少女的真正原因。
  故事的最后,朋友吉奥瓦尼里由衷地感叹黛西是他见过的“最美丽的小姐,也是最和蔼可亲的一位小姐,同时也是最纯朴的”。温特伯恩开始觉得他“肯定要铸成大错的”,他“在国外生活的时间太长了”。如果说黛西的死亡是美国文明融入欧洲文明的一个挫折,那么这些也许可以理解为作者对于两者融合的新的希望。
  出生美国,旅居欧洲,两地生活的经历使亨利·詹姆斯对于美国和欧洲文明都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和分析,对美国和欧洲文明的冲突也有自己直接而深刻的体会。他期望拥有欧洲高度发达的文明和历史,又竭力保持美国自身的清新和淳朴。也许他遭受了挫折,如同《黛西·米勒》的女主人公那样破灭了幻想,但却始终执着于这种文化融合的追求。詹姆斯的欧美文化融合思想体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文化发展的努力和尝试。
  
  参考文献:
  [1]James,Henry.The Turn of the Screw and Other Short Fiction by Henry James.New York: Bantam Books,Inc,1981.
  [2]Votteler,Thomas.Short Story Criticism,vol.8.New York:Gale Research Inc,1991.
  [3]陈亦燕.兼容还是拒绝.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7):40-42.
  [4]代显梅.亨利·詹姆斯的欧美文化融合思想刍议.外国文学评论,2000,(1):52-61.
  [5]亨利·詹姆斯.黛西·米勒.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3.
  [6]王淑林.亨利·詹姆斯国际主题与女性中心人物文学选择探因.南华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2):106-108.
  [7]吴彩亚.清新而执着的雏菊——论《黛西·米勒》中的黛西形象.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6):11-14.
  [8]周晖.Analysis of Daisy Miller in Henry James’ Daisy Miller.广州大学学报,1995,(6):54-56.
其他文献
摘 要: 课外阅读原本是中学生开拓视野、扩大知识面、加深巩固课内所学知识的最好途径。但是,无论是网络问卷还是实际访谈,越来越多的调查结果显示,当前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并不容乐观,存在许多不足或误区,需要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本文从调查报告结果入手,分析中学生阅读中出现的问题,从而找出相应的对策——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关键词: 中学生阅读 问题 原因 对策    培根在《论读书》中说:“读史
摘 要: 2009年开始招收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已经完成了一年的学习,但无论是教育部门还是导师都没有针对性地形成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案、教育模式和规范政策。随着毕业的临近,这些研究生的思想问题比学术型研究生更突出。本文以农科为例,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思想特点进行分析,阐述其思想的苦恼点,找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提出对策。  关键词: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 思想政治教育 实效性   
摘 要: 《甜甜的泥土》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它通过一包奶糖化为“甜甜的泥土”的故事,表达了离异家庭的孩子渴望得到母爱的强烈愿望。鉴于它在内容上的特殊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须注意恰当分析指导,以使学生不仅正确理解文章的主题,而且增强对亲情之爱的感受。作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对如何恰当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甜甜的泥土》 文章主题 “后妈” 时代气息    《甜甜的泥土
摘 要: 托尼·莫里森是美国当代著名的黑人女作家,她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不仅体现了丰富的女性主义内涵,而且蕴含着深厚的后殖民主义思想。本文从后殖民女性主义的双重角度对作品进行了审视,剖析了黑人女性在种族和性别的双重压迫下主体地位的丧失和女性意识的缺失的原因,旨在呼唤黑人女性找回自我,重塑自我,关爱自我,完善自我。  关键词: 《最蓝的眼睛》 女性主义、自我意识 后殖民主义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摘 要: 高中学生因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少有时间阅读或根本没有认识到阅读优秀文学作品对自己的影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有利于实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要求,有利于实现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使语文教学回归生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从而促进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  关键词: 阅读习惯 高中语文教学 培养    “阅读改变人生”是中央电视台制作的一期调查类访谈节目,包括金庸在内的十位社会名人畅谈了从小养成的阅读习
摘 要: 优秀的动画影片都有着精细的动画制作流程,动画的制作过程可以分为前期创作、中期制作、后期合成三个阶段。本文从这三个方面分析了国产动画影片《快乐奔跑》的制作。  关键词: 动画影片《快乐奔跑》 前期创作 中期制作 后期合成    动画影片《快乐奔跑》是北京电影学院、无锡广播电视集团、北京梦幻动画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卡酷动画卫视、江阴国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共同出品的大型动画电影,是中国首部以蔬菜为
摘 要: 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没有丰富的课程资源作为支撑,就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新课程背景下的政治教师要与时俱进,在充分开发利用教师自身资源、教材资源的基础上,重视生活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使政治课堂成为焕发生命的绿色课堂。  关键词: 政治课堂教学 课程开发 生活素材    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它仅是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是教学活动的缩影,而不是教学的《圣经》。
《边走边唱》作为陈凯歌早期作品之一,被认为是其精神的自叙传,由于该电影对史铁生《命若琴弦》的改编获得了较大的超越,且灌注了导演强烈的个人色彩,从某种程度上可以将之看作是陈凯歌的独立作品。在以往的研究中,该篇的讨论主要立足于电影对小说的改编,电影的信仰和宿命论色彩,导演个人精神的自叙等几个方面,而较少关注到《边走边唱》中的所有角色在“人”与“非人”间的挣扎对电影表述的重要意义,本文将主要通过对老琴师
孔晓峰是个散淡的人。在这样一个鼓噪的消费时代里做个真正散淡的人其实不容易。不少画画人自号散淡实际满眼欲望,到处伸手。然而,孔晓峰的散淡是与生俱来,个性使然,命中注定的。尤其作为范曾的弟子,把静处一室作为常态,养兰花,听梵音,看云品茗,冲淡狷介,倘不是天性使然反倒奇怪。  孔晓峰山东曲阜人,孔门后裔。求学于天津南开,就职于南京师范,两座学府都是百年老校,地气沉厚,人杰辈出。孔晓峰学于北而居于南,接两
摘要:老庄重身贵生的养生智慧为现代人内心世界的和谐提供了一个宁静的心灵港湾,对于现代人心理健康保健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当代大学生可以通过了解老庄的养生思想,加强自己的心理保健意识,不断提高心理失衡时的自我心理调适的能力,实现自我完善。  关键词:老庄 养生思想 大学生 心理健康    当代大学生是否缺失应有的生命意识教育,的确值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深思。我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老庄养生智慧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