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剂量艾司洛尔与安定在高血压病人诱导插管时的应用

来源 :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Hol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气管插管时引起的心血管应激反应是潜在危险之一,尤其对高血压病人,全麻诱导插管时,常规应用安定有一定的降压作用,我们应用小剂量艾司洛尔可有效减轻插管时高血压病人血压的升高,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选择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50例,男12例,女38例,年龄43~75岁,体重47~90kg,所有病人均有高血压病史,术前无心动过缓,传导阻滞。
  麻醉与监测:术前30分钟肌注苯巴比妥钠0.1g,阿托品0.5mg,患者进入手术间后开放静脉通道,连续监测SBP、DBP、HR和SPO2变化,麻醉诱导用药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25例,其中对照组静注安定3~5mg、芬太尼1~2μg/kg、氟哌啶5mg、阿曲库胺0.5mg/kg、异丙酚1~1.5mg/kg;观察组诱导用药除不用安定外芬太尼、氟哌啶、阿曲库胺、异丙酚用量同对照组,插管前静注艾司洛尔20~30mg。两组均经口插管,插管均1次成功,术中用氨氟醚、阿曲库铵、芬太尼、异丙酚维持麻醉。记录基础血压(进入手术间后5分钟的血压作为基础血压),诱导后、插管即刻、插管后1分钟、3分钟、5分钟、10分钟的SBP、DBP、HR,两组的变化见下表。经统计学分析两组在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方面无明显差异。
  
  结果
  
  对照组:与基础血压比较,诱导后SBP、DBP、HR降低(P<0.05),插管即刻、1分钟、3分钟SBP、DBP降低、HR升高均较明显(P<0.05),5、10分钟后血压下降仍明显,但HR降低。
  观察组:与基础血压比较,诱导后SBP、DBP、HR降低(P<0.05),插管即刻,1、3、5、10分钟内SBP、DBP、HR均降低(P<0.05)。
  组间比较:诱导后对照组的SBP、DBP稍低于观察组(P﹥0.05),HR稍快于对照组,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插管即刻、插管后1、3、5分钟、两组间SBP、SDP无明显差异(P>0.05),HR插管即刻,1、3、5分钟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插管后10分钟两组间SBP、DBP有显著差异(P<0.05),HR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
  
  讨论
  
  麻醉诱导时喉镜及插管引起的高血压反应多为一过性,正常病人只产生很小的影响,但对高血压特别是靶器官受损的病人有可能发生高血压危象,甚至引起脑卒中、左心衰等意外事件[1]。艾司洛尔是一种特异的超短效、高选择性β1受体阻断剂,起效快、消除半衰期仅9分钟,能在体内迅速被酯酶分解,用药后不会引起长时间的β1受体阻断作用,且能有效的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防止心肌缺血和心绞痛的发生,可控性强,不良反应少,适用于围手术期出现的应激反应所引起的心动过速和血压升高,避免增加心肌耗氧,加重心脏负担,诱发心脑血管疾病[2]本资料显示,艾司洛尔能有效抑制插管引起的HR、BP上升等心血管应激反应。苯二氮卓类药物可使血压轻度下降,一般下降10%~15%,血压下降程度与用药剂量、途径和机体原有的功能状态均有关,处于焦虑状态或原有高血压的病人,用药后血压下降明显。其作用主要由于其中枢性抑制作用致外周血管扩张,也可能与小动脉平滑肌直接扩张作用有关。该药对心肌收缩力无影响。心率轻度增快约8%~10%,同时苯二氮卓类药与芬太尼合用可使芬太尼的用量明显减少,血压明显下降。从以上结果也可看出对照组10分钟后血压与观察组血压相比明显低,两组差异显著,这与安定作用时间长有关,对照组使用麻黄素的例数也比观察组多。因此对高血压病人应区别对待,术前焦虑、紧张明显的可用安定,即可消除焦虑、紧张又可保证术中无知晓,对诱导后心率快的还是应用小剂量的艾司洛尔为宜。
  


  
  参考文献
  1 王庆,王珊娟,杭燕南。老年高血压病人麻醉诱导期的心血管功能变化。临床麻醉学杂志,2003,4,216.
  2 王俊林,吴义嵘,张斯璧。艾司洛尔在小儿气管异物取出术中的应用.临床麻醉学杂志,2004,6,377.
其他文献
我院近年来采用改良式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并在该方法上逐一加以改进,取得较好效果。现将2010年6月~2010年12月所行125例剖官产术分析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10年6月12月,我
目的观察《回回药方》"失荅剌知丸"治疗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IL)-6水平的影响。方法将脑梗死急性期患者80例按照就诊顺
目的评价应用改良TVM盆底重建术治疗盆腔器官脱垂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POP-Q11别以上盆腔器官脱垂患者行改良TVM盆底重建手术58例,术后定期随访POP-Q分期及P-QOL生活问卷。结
环状混合痔是肛肠科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临床症状主要有便血、肿痛、痔核脱出等。手术方法大多是在外切内扎术基础上改进而来。2005~2011年采用外切内高位缝扎术治疗环状混合痔患者60例,疗效满意。
关键词 术后 发热 分析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24.068  资料与方法  本组853例手术治疗病例中,切口甲级愈合者760例,切口乙级愈合者93例,前者出现术后吸收性发热,后者发生术后不同程度的切口感染,从而引发切口感染性发热。男401例,女452例,年龄4~78岁。手术涉及甲状腺手术、乳腺手术、腹部常见手术、子宫与卵巢手术,四肢骨折手术、前列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