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对游离皮瓣修复兔软组织缺损的影响

来源 :中华烧伤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mingak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RP)对游离皮瓣修复兔软组织缺损的影响。

方法

取30只6个月龄、雌雄不拘新西兰大白兔,心脏采血后Aghaloo法制备PRP,于每只兔耳制作5 cm×3 cm的游离皮瓣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选择每只兔一侧兔耳作为PRP组,另一侧兔耳作为生理盐水组。PRP组兔耳皮瓣基底均匀涂抹1.0 mL自体PRP,生理盐水组涂抹等量生理盐水,皮瓣原位回植。分别于术后2、3、5、7、14 d,每组取6只兔,观察并记录兔耳皮瓣成活情况;取皮瓣组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皮瓣基底组织形态;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皮瓣基底组织的CD31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另取1只同等实验条件下不制备皮瓣的6个月龄雄性新西兰大白兔,分别采集全血和制备PRP,行血小板计数及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含量。对数据行析因设计方差分析、配对样本t检验及Bonferroni校正。

结果

(1)术后2 d,PRP组兔创面皮瓣颜色彤红,与基底组织贴合良好;生理盐水组兔创面皮瓣颜色暗红,与基底组织贴合不良。术后3 d,PRP组兔创面皮瓣颜色红润,与基底组织贴合紧密;生理盐水组兔创面皮瓣散在斑状暗红,与基底组织贴合一般。术后5 d,PRP组兔创面皮瓣淡红,与基底组织贴合紧密,皮瓣已成活;生理盐水组兔创面皮瓣与基底组织贴合紧密,皮瓣颜色红润。术后7 d,PRP组兔创面皮瓣表面覆盖中量兔毛,皮瓣颜色与周围皮肤颜色接近;生理盐水组兔创面皮瓣与基底贴合一般,表面仅有少量绒毛覆盖。术后14 d,PRP组兔创面愈合良好,生理盐水组仍有小创面尚未愈合。(2)术后2 d,2组兔创面皮瓣均有炎性细胞浸润。术后3 d,PRP组兔创面皮瓣可见新生微血管,间质出血少;生理盐水组兔创面皮瓣新生微血管少。术后5 d,生理盐水组兔创面皮瓣中量炎性细胞浸润,新生微血管数量少;PRP组兔创面皮瓣可见大量Fb,少量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可见周围散布新生微血管。术后7 d,生理盐水组兔创面皮瓣新生微血管数量较PRP组少。术后14 d,PRP组兔创面皮瓣新生微血管分化逐渐成熟,周围大量Fb分布;生理盐水组兔创面皮瓣部分新生微血管分化成熟,愈合过程较PRP组迟缓。(3)术后2、3、5、7、14 d,PRP组兔创面皮瓣基底组织的CD31和α-SMA表达量均明显多于生理盐水组(t=10.133、5.444、9.450、6.986、8.394,14.896、10.328、9.295、13.902、10.814,P<0.01)。(4)活化后的兔PRP中血小板计数为(2 863±962)×109/L,明显高于全血中的(393±49)×109/L(t=7.690,P<0.05)。(5)活化后的兔PRP中VEGF、TGF-β含量分别为(564.3±3.2)、(1 143±251)pg/mL,明显高于全血中的(99.7±0.4)、(274±95)pg/mL(t=287.390、9.648,P<0.05或P<0.01)。

结论

兔PRP中含有大量的VEGF与TGF-β,可以有效促进游离皮瓣组织微血管新生,加快游离皮瓣成活。

其他文献
笔者单位2017年11月收治1例67岁失禁性皮炎合并骶尾部压疮的女性患者,采用管理渗液、预防感染、运用湿性愈合理念使用新型敷料处理创面等方法,促进压疮创面愈合;同时合理利用造口袋联合一次性负压引流装置处理大便失禁,避免大便污染创面加重压疮;采用造口护肤粉及伤口保护膜治疗失禁性皮炎。经过14 d治疗,患者压疮创面缩小,失禁性皮炎痊愈。
目的探讨Marjolin溃疡不同形态区域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表达及其与血管生成的临床关系。方法笔者单位2012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符合入选标准的Marjolin溃疡患者92例[男56例、女36例,年龄(55±15)岁]、皮肤慢性非癌变溃疡患者100例[男59例、女41例,年龄(51±16)岁]、行其他皮肤相关手术治
期刊
目的探讨游离同侧多块小腿腓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部多发创面的效果。方法2017年11月—2018年12月,笔者单位收治8例患者手部18处创面,其中4例分布于示、中指,2例分布于中、环指,1例分布于示、中、环指,1例分布于中、环、小指,手部缺损面积为1.5 cm×0.8 cm~4.0 cm×3.0 cm。患者中男4例、女4例,年龄34~62岁。6例患者游离同侧2块小腿腓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创面,2例患者
烧伤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是一个复杂的病理生理进程,涉及众多的器官和系统。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治疗理念的更新,越来越多的新材料、新设备、新方法应用于烧伤的诊治。在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上与人类接近的动物,是研究烧伤问题的最合适模型。目前研究烧伤的动物模型已经发展到可以对烧伤不同方面的情况进行模拟。这些模型在阐明烧伤的病理生理机制,为人类研究新的治疗干预方法、新的材料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支持。了解这些动物模型
脂肪干细胞(ASC)是来源于脂肪组织的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相比,ASC具有易于获取、便于培养、含量丰富等优点,是修复重建领域有应用价值的种子细胞。近年来随着对分化调控和功能研究不断深入,ASC的临床应用逐渐增多,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目的应用荟萃分析方法系统评价压力疗法治疗增生性瘢痕患者的有效性。方法以"hypertrophic scar、hyperplastic scar、HTS、pressure therapy、pressure treatment"为检索词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以"增生性瘢痕、瘢痕增生、肥厚性瘢痕、压力治疗、压力疗法
目的探讨应用肩颈胸部扩张超薄穿支皮瓣修复面部大面积烧伤瘢痕的临床效果和关键技术。方法2008年1月—2018年11月,东莞康华医院整形外科及南方医科大学皮肤病医院整形外科收治22例面部大面积烧伤瘢痕患者,其中男3例、女19例,年龄为4~48岁。其中Ⅱ型瘢痕患者16例、Ⅲ型瘢痕患者6例。Ⅰ期扩张术前应用多普勒超声血流探测仪或多排螺旋CT定位穿支血管。本组患者埋置1~4个扩张器,额定容量为100~60
期刊
目的探讨异体糖尿病大鼠来源脂肪干细胞(ASC)是否对糖尿病大鼠创面有促愈作用及其机制。方法(1)取56只12~16周龄雄性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方法下同)分为糖尿病组和健康组,每组28只。健康组大鼠不进行任何处理;糖尿病组大鼠于腹腔一次性注射10 g/L链脲佐菌素60 mg/kg,建立糖尿病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取健康组和糖尿病组大鼠各4只,取腹股沟处脂肪组织,培养纯化ASC以获得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