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地理学史在初中地理教科书中的渗透

来源 :地理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8011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地理学史是重要的教育要素,对培养学生能力起着关键作用。本文从地理课程标准对地理学史教学的要求,地理学史在教科书的分布、呈现方式、教育教学意义,地理学史的使用建议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地理学史;地理教科书;渗透
  地理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地理学史是研究地理知识的产生、发展与地理学学科体系形成、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1]。地理学史是重要的教育要素,对培养学生能力起着重要作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和地理教科书都十分重视对地理学史的渗透。本文以最新的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为例进行阐述。
  一、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对地理学史的教学要求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没有单列一项对地理学史教学作出要求,但是在其课程内容标准中有所涉及,大致如下:“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运用地理图和其它资料归纳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认识台湾省自古以来一直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2]。尤其是在“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一项中,特别作出说明,要注意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的培养。从中可以看出,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地理学史的教学,并且以渗透式的方法进行表述。
  二、地理学史在新人教版初中地理教科书中的渗透
  1.地理学史相关内容在教科书中的分布
  初中地理教科书一共四本,都含有地理学史相关内容,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七年级有关地理学史的内容要比八年级多,尤其是七年级上册相关内容最多,究其原因大致如下:提高学生地理学习兴趣。学生在七年级才正式接触地理学科,比较陌生,在教科书中设置较多的地理学史,如同讲述故事,可以提高学生兴趣,让学生感受地理是一门有趣的学科;降低地理学科难度。七年级上册地理内容难度大,尤其是地球地图和天气气候相关内容,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理解力和空间思维能力,通过插入地理学史,可以适当减低其难度。七年级地理主要为世界地理,范围广、内容多,有关地理学史内容十分丰富,而八年级地理为中国地理,内容和范围相对要少和窄,地理学史内容相对少些。
  2.地理学史在教科书中的呈现方式
  地理学史在教科书中没有单独阐述,而是以穿插方式进行渗透。在新人教版初中地理教科书中,地理学史主要以阅读材料方式表述,采用与正文不同的字体以作区分。如在阐述地球的形状知识点时,在正文中设置了阅读材料栏目,穿插麦哲伦环球航行这一地理学史上的壮举之一,用实际行动证实地球是个球体。地理学史主要包含三方面内容:地理知识、地理思想和地理認识的方法。其中,地理知识是基础,地理思想是核心,地理认识的方法是手段。通过对相关地理学史内容的分析发现,新人教版初中地理教科书中的地理学史以地理知识为主,主要是补充正文中某个地理知识点,如地理学家简介、地理事实等,有关地理思想和地理认识方法的地理学史内容很少。因为初中地理注重学生形象思维培养,强调对地理现象结果的认识,以感性知识为主,主要让学生识记地理知识。
  3.地理学史的教育教学意义
  (1)理解加深。部分地理学史是某些地理知识点的更为详细阐述,通过阅读或者讲授地理学史,能够加深印象、降低难度。以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为例,正文中通过一幅路线地图阐述麦哲伦整个环球航行过程,再利用阅读材料这一文本进行补充,图文并茂,加深学生对地球是球体知识点的印象,让学生记住麦哲伦环球航行这一人类历史上的革命性事件。
  (2)扩大知识视野。有些地理学史不作为考试的内容,属于补充内容,但通过阅读材料这一栏目,让学生阅读相关文字,可以拓宽知识面。以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历程为例,这段地理学史选取了历史上比较有名的探险家探索世界的事迹。通过阅读这段材料,可以大致了解人类探险与认识世界的历史。
  (3)渗透科学精神。通过学习与地理学家相关的地理学史,传递给学生地理学家特有的科学精神品质等正能量,让学生内心深受震撼。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被统治者列为异端邪说,其《天体运行论》被列为禁书,也没有向统治者屈服;魏格纳为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前往格陵兰岛探险考察不幸遇难。这些地理学家传递着求真求实、不畏艰险等科学精神,能够成为学生的榜样,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4)提高学习兴趣。有些地理学史比较有趣,能够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本初子午线的地面标志和纪念碑的地理学史,阐述脚跨经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就跨越了东经和西经,脚跨基多赤道纪念碑所在纬线,就跨越了南半球和北半球,一人同时在两个半球,会让学生感觉很有趣。
  (5)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目标,地理学史中尤其是有关地理学家伟大事迹的介绍以及我国地理学取得的成就,能够鼓舞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如在地图家族一览中提及的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三幅地图,这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古老彩色地图;在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历程中提及公元前2世纪,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15世纪初,中国明代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通过阅读这些地理学史,增强学生自信心,感受祖国的伟大,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为祖国发展做贡献。
  三、地理学史在教学中的运用建议
  1.熟悉相关地理学史料
  在讲授地理学史之前,地理教师需对该史料充分了解熟悉,在课堂上能够信手捏来,做到实事求是,不能夸大。应整合不同版本教科书的地理学史以及去收集教科书上没有涉及的地理学史,尤其是一些在地理学发展上有着标志性意义的史料和我国地理学发展取得的成就及著名地理学家。
  2.结合重点适量适度
  地理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地理学史十分丰富。对于教科书上以及收集的地理学史需要进行加工处理,不能长篇累牍,要做到重点突出。同时,地理学史的使用要注意适量原则,课堂上讲授地理学史内容不能太多,过多会导致地理课堂变成历史课堂。
  3.采用形式多种方法
  在讲解地理学史内容时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增强课堂趣味性,提高学生听课效率。如在讲授地球的形状时,涉及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的阅读材料,可以让学生上台进行深情朗读,锻炼学生胆量,提高朗读能力;教师也可以自己朗读,学生看着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做到图文并茂。在讲授大陆漂移学说时,涉及从地图上得到启示的阅读材料,教师让学生将准备好的世界地图,沿着南美洲和非洲轮廓裁剪,最后进行拼接,让学生进行探究发现,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同时也感受魏格纳的伟大之处。
  作者单位:1.江西省赣州第一中学(341000);2.江西省赣州市赣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341000);3.福建省福州第三中学(350003)
  参考文献:
  [1]于风军.地理学史申论[J].西安联合大学学报,2003(2):8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其他文献
摘要:丰富的素材资源,开阔学生眼界、充实课程内容,但同时也引发一系列问题。本文以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2为例,探讨如何挖掘教材中的经典素材,为一线教师开发与利用新素材提供一些方法和思考。  关键词:挖掘;素材资源;中图版  一、由经典图像综合分析人文现象  中图版必修2教材第34页“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图1)是综合性较强的素材资源,涉及教学内容有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化的进程和问题、不同等
摘要: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是当前推动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本文主要针对河南省部分农村初中地理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专业化知识结构、专业化能力水平、专业化发展意识等方面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提出相应的发展路径,为提高农村初中地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奠定基础。  关键词:农村中学;初中地理教师;专业化发展  农村教师是我国教师队伍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化发展水平普遍较低,这是困扰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一大
一、直击高考(表1)  二、思维构建  ★知识网络(图1)  1.陆地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关系(图2)  图形解读:自然地理环境主要是由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五大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图2反映出陆地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的特点。图中A、B、C、D箭头中,表示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貌过程的是C,表示不同温度带生长植物不同的是A,表示绿地对城市空气净化作用的是B,表示植被破坏引起
一、细化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是每一位地理教师的“必修课”。制定清晰有致、合适可行的教学目标是追求高效课堂最佳的重要途径。基于以上对课标的理解,制定本节教学目标如图1。  二、剖析经典图像  *人教版P42图2.30 VS 中图版P90D  图像解读:人教版地图中包含内流区、外流区、界线的图例,根据颜色对比,学生能迅速找到内流区、外流区,能根据活动要求找到主要河流,进而
一、二轮复习面临的问题与思考  地理二轮复习的进行,一直以来是让广大教师“头疼”的话题。很多教师认为,经过第一轮复习,学生已掌握地理学科基本知识,初步形成知识网络,并具备一定学科技能,第二轮复习重点是进行学科综合能力培养。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会发现学生实际情况没有预料的那样“出色”,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规律掌握并不牢固,知识网络覆盖也不全面,尤其是知识的迁移能力仍欠缺。最突出问题学生个体差异,是二
摘要:本文用学生熟知并感兴趣的南京本地秦淮河作为案例,探究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鼓励学生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思路、搜集相关信息、提出看法或解决问题。  关键词:乡土案例;应用;高中地理  水循环是地球上最基本的地理现象,将地球上四大圈层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深刻影响着地理环境。人类无时无刻地影响水循环,水循环也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本课在地理课程中的地位极高。
摘要:本文通过对一位地理实习教师课堂教学的剖析,发现其秉持的教学理念较先进、采用的教学方法较新颖,如导课、主干知识呈现、承转、例题设计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体现出同样的教材,不一样的诠释与思考。  关键词:地理图表;导入承转;课堂练习  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一位华中师范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来我校实习。笔者被她形式新颖的内容呈现,简洁纯净、干脆利索的语言表达以及工整规范的备课笔记等教学素养深深
“自然灾害”是人类依赖的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包括气象灾害、海洋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触目惊心的。它们之中既有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海啸、台风、洪水等突发性灾害;也有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干旱、海岸线变化等在较长时间中才能逐渐显现的渐变性灾害;还有臭氧层变化、水体污染、水土流失、酸雨等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灾害。但是“灾害”就真正只有害吗?本文以气象灾害
摘要:本文通过不同角度的比较,归纳描述地理事物分布的一般方法,用区域差异思想审视世界海陆分布、审视地理工具的使用、审视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为进一步认识陆地上不同尺度区域差异以及区域内部差异提供思路。  关键词:区域差异思想;世界海陆分布;渗透  区域差异思想是“根据其空间的差别性,将空间划分为大陆、地区、地方和地点来理解地表”[1],是中学地理教学的学科思想之一。“世界的海陆分布” 相关课程标准
摘要:本文探讨如何借助“K学界”平台,将其链接到“谈天说地言人”公众号菜单栏,尝试由单一的课堂环境转向课堂与在线相结合的多元教学环境,由此服务于学生个性化、精准化自主学习。  关键词:高中地理;“K学界”平台;自主学习  一、“K学界”平台及其功能  1.“K学界”平台的内涵  “K学界”平台是一个兼有PC端和移动端(智能手机App)双重应用的互联网学习平台,其在线教学流程如图1所示。该平台秉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