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议《神曲》——但丁逝世700周年祭

来源 :外国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unicomlx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意大利文学最伟大的诗篇《神曲》是欧洲中世纪的挽歌,人类新时代的曙光.但丁看到了社会的“堕落”,他在人间找不到引导人类回归正义的道路,只好求助于天命,求助于地狱、炼狱和天国的震撼力:《神曲》的主要内容是对地狱、炼狱和天国的展示,是对社会堕落的谴责,是对人类越来越严重的贪婪和傲慢等罪恶的鞭挞,其目的在于启发人们不要为追求今生的快乐而忘记来世的祸与福,从而使人们在恐惧与希望中回归正路.然而,《神曲》却不止一次地流露出后来人文主义者所具有的思想和情感,如对追求男女性爱者的同情、对人的探索精神的赞赏、对人的自由意志的重新认识、对古典文化的热爱和对古代哲人的赞美等.隐喻、明喻和极具画面感的生动描写是作者展示上述思想时所采用的最重要的艺术手段.
其他文献
梅洛-庞蒂的现象学是存在现象学,其主要的意图是回到存在,也就是回到主体所生存的世界。世界通过身体主体的具体存在绐予自身,而不是身体通过经验构造世界。身体主体与世界存在辩证结构的揭示避免了主体成为绝对自我的内在弱点。根据存在关系,主体悖论性地是其身体、其世界及其处境。历史处境中的主体性显示为主体间性,主体间性体现了受历史制约的主体的被动性和普遍性,主体性体现了创造历史的主体的主动性和个别性。在黑格尔那里,关于普遍性和单一性相统一的世界的合理性问题表现为绝对精神主体与有限世界的矛盾。梅洛-庞蒂认为没有预先存在
露易丝·格吕克在“9·11”之后发表的诗集《阿弗尔诺》可被视为这位桂冠诗人对国家悲剧的一次诗学沉思.然而,与主流创伤理论以及典型的“9·11”诗歌体现的创伤抒情不同,《阿弗尔诺》传达了女诗人对于暴力和现实、创伤和疗救、过去和现在等问题的复杂态度.借助于对古典神话的当代改写和冷峻的抒情基调,格吕克以一种游离于自白派和浪漫主义之外的后“9·11”诗歌写作,提出了艺术家以追寻痛苦的“澄明”为认知目标的修通之路.她对于创伤话语及其背后“残酷乐观主义”的批判,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暴力断裂的连续性,并重塑指向未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