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对高职院校校本课程建设与开发的兴起、意义、原则、方式、思考、成效等进行了分析研究,以期有利于加速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满足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
[关键词]高职院校 校本课程 建设与开发
[作者简介]肖争鸣(1957- ),男,四川安岳人,绵阳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在读博士。(四川 绵阳 621000)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3-0132-01
一、高职院校校本课程建设与开发的兴起
20世纪60年代,美国发起了一场旨在提高全民素质、增强国防力量的全国性课程改革运动,标志着校本课程建设与开发的兴起。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发表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出:教师是专业工作者,而专业工作者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要拥有专业权,校本课程建设与开发正是回应了这种专业自主权的需求。
我国过去实施的是高度集中的“国家本位”课程开发模式和课程管理模式。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之后,地方政府获得了部分教育管理权限。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在部分省市实施地方课程建设与开发,确立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模式。而高职院校校本课程建设与开发是从21世纪初才全面展开的。
二、高职院校校本课程建设与开发的意义
高职院校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地方、行业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而校本课程建设与开发是学校课程建设与开发的行动和研究过程。国家课程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统一课程。它体现着国家的意志,是专门为培养未来国家公民的各项素质而专门开发的课程。地方课程是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本省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因素而开发的课程。
从我国长期的教育实践来看,传统的以国家课程为主、地方课程为辅的课程体系远远不能满足我国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多层次教育、多元化人才的需求。校本课程的建设与开发是以国家和地方制定的课程纲要的基本精神为指导,根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可利用的资源,由学校教师自愿、自主、独立或与个人合作开展,满足所有学生学习需求的一切形式的课程建设与开发活动。校本课程的建设与开发注重:“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决策分享”的民族理念、“全员参与”的合作精神和“个性发展”的育人观念。它从三个方面体现了教育追求个性的思想:一是开发了地方经济,满足了社会发展对多层次教育、多元化人才的需求;二是发挥了教师的个性、人格、意志和情感的主体作用;三是力求使每个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得到培养和发展。校本课程建设与开发最根本的价值在于促使学生和谐地成长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为培养和造就21世纪的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高职院校课程建设与开发还有利于特色学校的形成,教师个性的养成和多种人才的培养。因此,高职院校校本课程建设与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高职院校校本课程建设与开发的原则
高职院校校本课程建设与开发在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应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并要把握好几个基本原则。一是自主性原则。以高职院校作为校本课程建设与开发的基础,以学校教师作为校本课程建设与开发的主体,由学校自主规划、设计、实施和评价课程。二是补充性原则。以国家和地方课程为主体,以校本课程为补充,突出校本特色课程,体现课程体系的创新。三是适应性原则。校本课程建设与开发要与科技发展的需求相适应,要与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要与学生全面发展相适应。四是特色性原则。校本课程建设与开发的特色性应主要表现在行业和地方特色、学校特色和专业特色上。五是科学性原则。校本课程建设与开发要使课程体系结构合理,确保教学内容严谨、准确、科学,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一定的学术性价值。六是实践性原则。校本课程要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实践能力和发展学生个性为主要教学目标,这也是校本课程建设与开发的生命力所在。
四、高职院校校本课程建设与开发的方式
1.高等职业教育的民主化与开放化。它要求高等职业教育系统必须是一个民主的和开放的系统。学校只有成为对教师和学生具有吸引力的有益场所,校本课程才能成为真正的“以校为本”的课程。
2.高等职业教育管理的校本化和动态化。它要求学校的管理者必须有足够的决策权和实施权;同时,校本课程建設与开发也是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它要求学校管理者了解和掌握随时代变化的各种因素,及时调整有关政策,实现动态管理。
3.高等职业教育教师的个性化和专业化。它要求从事校本课程建设与开发的教师必须具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比如教师的专业精神、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等都是影响校本课程建设与开发的重要因素。
4.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评价的自觉化和多样化。它要求学校对课程质量的评价标准要高,形式要多样,手段要先进,方法要科学,过程要严密,只有这样评价结果才能成为评估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
五、高职院校校本课程建设与开发的思考
一是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和改革是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核心之一,而传统的知识本位的职业教育课程是一种教育专家导向的课程,其缺点是与行业和生产实际相脱离。二是高职院校要想办好,办出特色,最能体现特色的就是课程的设置与开发,而传统的课程设置,共性多、个性少、特色差,难以反映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教育对象的特殊需要。三是高职院校的教师由于对传统的课程依赖太多,创新能力受到极大限制,这样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校的建设发展都带来不利的影响。四是高职院校的学生来源复杂,文化基础知识差别较大,采用统一的培养计划、教学课程和评价标准,与教师因材施教和学生个性发展的原则是相违背的。因此,高职院校校本课程建设与开发要构建特色专业的课程体系,有利于更好地为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有利于充分发展学生个性,有利于体现高职院校自身特点和优势。
六、高职院校校本课程建设与开发的成效
一是课程意识的增强。校本课程建设与开发是在分析学生学习状况的基础上的课程开发,这就要求教师心中要有学生。同时,校本课程呈现方式的多种多样,也使得课程的实施方式、课程的评价方式等不再局限于原来的学科课程的单一形式,这有利于教师增强课程意识。二是“以学生为本”理念的树立。校本课程建设与开发的意义之一是学生个性的张扬,学校是为学生存在的,课程是为学生开设的,教师所做的一切是为了促使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这有利于教师树立学生为本的理念。三是专家型教师的形成。校本课程建设与开发可以使教师的创造潜能进一步发挥,强化反思意识,从教育实践入手,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不断增强教育教学研究能力,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这有利于教师发展成专家型教师。四是团队精神的形成。校本课程建设与开发是教师、学校、企业人员广泛参与的活动,它要求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校长之间、学校与企业之间进行广泛的合作,这有利于教师形成团队精神。五是知识结构的重组。校本课程建设与开发要求教师具有相应的课程理论知识,促使教师阅读大量与课程有关的资料,以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使教师的教育专业知识、教材专业知识和教学推理能力得到提高,这有利于教师重组知识结构。六是课程能力的提高。校本课程建设与开发要求教师自己确定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自己负责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这有利于教师提高课程能力。七是研究能力的增长。校本课程建设与开发是教师参与教育教学研究的过程,要研究市场需求、行业状况、企业发展、专业背景及课程理论、课程实践等,这有利于教师增强研究能力。八是教学能力的发展。校本课程建设与开发要求教师站在整个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高度,以学生为本,教学设计要更多考虑学生实际,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状态,这有利于教师增强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荀建忠.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探索[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教育部高教司.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导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关键词]高职院校 校本课程 建设与开发
[作者简介]肖争鸣(1957- ),男,四川安岳人,绵阳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在读博士。(四川 绵阳 621000)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3-0132-01
一、高职院校校本课程建设与开发的兴起
20世纪60年代,美国发起了一场旨在提高全民素质、增强国防力量的全国性课程改革运动,标志着校本课程建设与开发的兴起。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发表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出:教师是专业工作者,而专业工作者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要拥有专业权,校本课程建设与开发正是回应了这种专业自主权的需求。
我国过去实施的是高度集中的“国家本位”课程开发模式和课程管理模式。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之后,地方政府获得了部分教育管理权限。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在部分省市实施地方课程建设与开发,确立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模式。而高职院校校本课程建设与开发是从21世纪初才全面展开的。
二、高职院校校本课程建设与开发的意义
高职院校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地方、行业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而校本课程建设与开发是学校课程建设与开发的行动和研究过程。国家课程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统一课程。它体现着国家的意志,是专门为培养未来国家公民的各项素质而专门开发的课程。地方课程是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本省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因素而开发的课程。
从我国长期的教育实践来看,传统的以国家课程为主、地方课程为辅的课程体系远远不能满足我国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多层次教育、多元化人才的需求。校本课程的建设与开发是以国家和地方制定的课程纲要的基本精神为指导,根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可利用的资源,由学校教师自愿、自主、独立或与个人合作开展,满足所有学生学习需求的一切形式的课程建设与开发活动。校本课程的建设与开发注重:“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决策分享”的民族理念、“全员参与”的合作精神和“个性发展”的育人观念。它从三个方面体现了教育追求个性的思想:一是开发了地方经济,满足了社会发展对多层次教育、多元化人才的需求;二是发挥了教师的个性、人格、意志和情感的主体作用;三是力求使每个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得到培养和发展。校本课程建设与开发最根本的价值在于促使学生和谐地成长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为培养和造就21世纪的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高职院校课程建设与开发还有利于特色学校的形成,教师个性的养成和多种人才的培养。因此,高职院校校本课程建设与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高职院校校本课程建设与开发的原则
高职院校校本课程建设与开发在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应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并要把握好几个基本原则。一是自主性原则。以高职院校作为校本课程建设与开发的基础,以学校教师作为校本课程建设与开发的主体,由学校自主规划、设计、实施和评价课程。二是补充性原则。以国家和地方课程为主体,以校本课程为补充,突出校本特色课程,体现课程体系的创新。三是适应性原则。校本课程建设与开发要与科技发展的需求相适应,要与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要与学生全面发展相适应。四是特色性原则。校本课程建设与开发的特色性应主要表现在行业和地方特色、学校特色和专业特色上。五是科学性原则。校本课程建设与开发要使课程体系结构合理,确保教学内容严谨、准确、科学,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一定的学术性价值。六是实践性原则。校本课程要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实践能力和发展学生个性为主要教学目标,这也是校本课程建设与开发的生命力所在。
四、高职院校校本课程建设与开发的方式
1.高等职业教育的民主化与开放化。它要求高等职业教育系统必须是一个民主的和开放的系统。学校只有成为对教师和学生具有吸引力的有益场所,校本课程才能成为真正的“以校为本”的课程。
2.高等职业教育管理的校本化和动态化。它要求学校的管理者必须有足够的决策权和实施权;同时,校本课程建設与开发也是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它要求学校管理者了解和掌握随时代变化的各种因素,及时调整有关政策,实现动态管理。
3.高等职业教育教师的个性化和专业化。它要求从事校本课程建设与开发的教师必须具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比如教师的专业精神、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等都是影响校本课程建设与开发的重要因素。
4.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评价的自觉化和多样化。它要求学校对课程质量的评价标准要高,形式要多样,手段要先进,方法要科学,过程要严密,只有这样评价结果才能成为评估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
五、高职院校校本课程建设与开发的思考
一是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和改革是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核心之一,而传统的知识本位的职业教育课程是一种教育专家导向的课程,其缺点是与行业和生产实际相脱离。二是高职院校要想办好,办出特色,最能体现特色的就是课程的设置与开发,而传统的课程设置,共性多、个性少、特色差,难以反映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教育对象的特殊需要。三是高职院校的教师由于对传统的课程依赖太多,创新能力受到极大限制,这样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校的建设发展都带来不利的影响。四是高职院校的学生来源复杂,文化基础知识差别较大,采用统一的培养计划、教学课程和评价标准,与教师因材施教和学生个性发展的原则是相违背的。因此,高职院校校本课程建设与开发要构建特色专业的课程体系,有利于更好地为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有利于充分发展学生个性,有利于体现高职院校自身特点和优势。
六、高职院校校本课程建设与开发的成效
一是课程意识的增强。校本课程建设与开发是在分析学生学习状况的基础上的课程开发,这就要求教师心中要有学生。同时,校本课程呈现方式的多种多样,也使得课程的实施方式、课程的评价方式等不再局限于原来的学科课程的单一形式,这有利于教师增强课程意识。二是“以学生为本”理念的树立。校本课程建设与开发的意义之一是学生个性的张扬,学校是为学生存在的,课程是为学生开设的,教师所做的一切是为了促使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这有利于教师树立学生为本的理念。三是专家型教师的形成。校本课程建设与开发可以使教师的创造潜能进一步发挥,强化反思意识,从教育实践入手,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不断增强教育教学研究能力,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这有利于教师发展成专家型教师。四是团队精神的形成。校本课程建设与开发是教师、学校、企业人员广泛参与的活动,它要求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校长之间、学校与企业之间进行广泛的合作,这有利于教师形成团队精神。五是知识结构的重组。校本课程建设与开发要求教师具有相应的课程理论知识,促使教师阅读大量与课程有关的资料,以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使教师的教育专业知识、教材专业知识和教学推理能力得到提高,这有利于教师重组知识结构。六是课程能力的提高。校本课程建设与开发要求教师自己确定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自己负责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这有利于教师提高课程能力。七是研究能力的增长。校本课程建设与开发是教师参与教育教学研究的过程,要研究市场需求、行业状况、企业发展、专业背景及课程理论、课程实践等,这有利于教师增强研究能力。八是教学能力的发展。校本课程建设与开发要求教师站在整个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高度,以学生为本,教学设计要更多考虑学生实际,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状态,这有利于教师增强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荀建忠.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探索[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教育部高教司.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导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