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妨独钓天地寒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yi8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有人说:读完苏东坡的《赤壁赋》、《江城子·密州出猎》、《定风波》,再读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八愚诗》,真可以用上鲁迅的那句话“可以挤压出一个‘小’字来”。自然,这个渺小的“小”是配给柳宗元的。
  同是天涯沦落人,两人分属唐宋,同样才华出众,同样命途多舛,一个始终积郁难排,死于忧愤,一个豁达自适,求得人生的大自在。在苏教版的《必修一》教材中,两人就这样穿越时空碰撞到了一起。《赤壁赋》在前,《始得西山宴游记》在后。
  我不是苏东坡研究者,自不能如林语堂先生那般洋洋洒洒来一本《苏东坡传》,比起某些以东坡为偶像,言必曰“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行必曰“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甚至居必东坡竹,食必东坡肉的人,自问,很是欠些火候,是不敢高声语的。
  但还是忍不住想说几句。高歌苏东坡豁达乐观的人有时忘却了他“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的隐衷,听不到他“人生到处如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的惆怅。再天真再乐观,人心的幽微处也绝不会是轻浅的“豁达”二字能洞悉、能涵盖的。
  《孟子·告子上》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王维《瓜园诗》:“携手追凉风,放心望乾坤。”在我看来,黄州赤壁下的这一次夜游,苏东坡完成人生的一次“放心”。在长江明月之中,苏东坡“凌万顷之茫然”,最终将那颗在现实世界饱受煎熬的心投入山水的熔炉,炼成一粒和光同尘,与自然同化的仙丹,从此风来他便沐风,雨来他便浴雨,心牧于野,求得大自在。
  然而,柳宗元不是。苏轼在东坡选择杖藜徐步,选择与野老共话桑麻,而柳宗元在勤于政事之余,他终究无法“放心”。哪怕他也“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在那荒僻孤寂之境,他的心始终在有意无意间,拒绝着尘世的热闹。千年前的屈原宁可“行吟泽畔,形容枯槁”,也不愿“与世推移”,八百年后晚明的张岱,也曾在人鸟俱寂的清晨,独品西湖寒雪。前有古贤,后有来者,柳宗元固执地经营着自己的孤独,拒绝改变。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倾壶而醉之中,他的梦始终还在。是怎样的梦?他却又不想说了,避重就轻,只说“觉而起,起而归”。然而,我们不难猜测,这梦里应该有一扫政治腐朽还天下清明的宏愿,应该有与志同道者铁肩担道义的激情,而现实却阴霾依旧,永贞革新的领袖王叔文已身首异处,同道知己同时贬谪八方,同处蛮荒,音信难达。他在《答周君巢饵药久寿书》写道:“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不更不易,其心耿耿如冰雪。
  正因为放不开,所以一贬再贬。当人生一切的道路都被冰雪封锁,他没有躲进小楼成一统,或是蜷进酒中研究壶中日月,又或是在清风明月间放浪形骸。他还是“斫榛莽,焚茅茷”寻找一座山,急切地如同寻找失散多年的知己。终于,他找到了永州的西山,站在山巅的柳宗元在苍然暮色中不愿归去。那一刻他觉得“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不是“放心”而是“凝心”,孤高的他最终发现的、欣赏的是同样孤高的山,另一个自己。被政敌践踏在尘埃里的柳宗元,被现实凌辱的一腔愤懑无处可诉的柳宗元,在贬谪之地茫然不知心在何处的柳宗元,在这一刻从醉酒中苏醒。原来,我就在这里。“悠悠乎与颢气俱”、“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超绝于世,“不与培塿为类”。原来,我就应该是这样。于是,“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有了方向——于天地间求契合心神者。真正的宴游开始了。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中庸妥协之道,柳宗元是不精通也不屑于精通的。这种近乎偏执的固守,在世人眼中往往成了“自寻烦恼”,是“愚不可及”。与世人的鄙薄类似,他对自我的这种“愚”有着清醒地认识,所以他在《愚溪诗序》中写道:“今予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话虽如此,细读却不难品出,柳宗元知“愚”却不想舍弃这份“愚”,甚至隐隐中有着某种以愚为荣的傲然。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想到这句诗时,才后知后觉地发现,原来,柳宗元与屈原也是如此相像。只是一个无可奈何地投了江,以诗人的死完成了最后的诗唱,而柳宗元则在坚守与等待中忧愤而亡。
  难怪韩愈会在《柳子厚墓志铭》中这样写道:“故卒死于穷裔,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也”。
  中国人说:忍,是一种品质;舍,是一种智慧。但我们看到许多人以韩信自诩,想着能忍胯下之辱方为真豪杰,但韩信毕竟只一个,太多的张信、李信、王信将一时的苟且演化成了一世的苟且。而又有太多的人之所以果决地舍弃,不过是手中的东西太小不够满足自己,那“舍”的背后潜伏的原是更大的“得”。
  柳宗元不想忍,所以满腹牢骚,满腔愤懑;他不想舍,这也注定了他一世无法收获世人眼中的“大得”,所以字里行间总是说不完的孤道不尽的独。
  在这个识时务者为人杰的年代,我们已太早学会了察颜观色,太早学会了坦然接受,太早学会了如何选择如何放弃。
  但,我们的放弃是否过于轻率?我们的豁达是否太过肤浅?傅雷说;“没有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没有经过苦难的超脱是轻佻的。”
  当所有的人都乐观地放开了,欣悦地一头扎进自然的怀抱,寻求最厚实的自然的抚慰,那么,还有谁能守望我们的心灵?守住灵魂最深处的渴求?守住最本真的自己?守住这个世界最后的理想与纯粹?
  当柳宗元顶着风雪出门,孤舟独钓,独钓这充塞天地的寂寥时,我还是觉得,孤寒也应该是一种人生的姿态。有些东西无法排遣,那就不必排遣,毕竟悲剧往往才能更加接近崇高。人生在世,何妨独钓天地寂寥。
其他文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学习任务群。其中把“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设为一个独立的任务群,并且与“文学阅读与写作”“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相提并论,学分设置在必修的7个任务群中也仅次于“文学阅读与写作”,这充分说明它在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就经常碰上学生在答题或写作的时候不是东拉西扯、生搬硬套,就是人云亦云、千人一面;不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就
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也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新课标的实施和新教材的使用,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也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一、教师是引领学生领略无限风光的“导游”  一节课犹如一次旅行,沿途的风光很美,教师就是一个导游,一路上带领学生去探索,去发现,去感受,去思考。  1.渗
汪曾祺先生的《葡萄月令》初看很平常,他用很平淡的语言甚至是口语来叙写葡萄十二个月的生长过程,其实这篇文章很有特色,蕴含着作者别样的情怀。所以,我们阅读时要细细品味,去触摸文字,挖掘文本蕴藏的深意。  一、细品“月令”蕴含的深意  “月令”本是《礼记》中的篇名,又见于《吕氏春秋》十二纪中,记述每年夏历十二个月的时令及其相关事物。汪先生在这里用“月令”一词,既认可了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智慧,又传承了中国
平时的语文教学无非是帮助学生开阔视野,积累知识,提升能力。面对一篇内容丰富、知识众多、能力提升点集中的课文,怎样引导学生学习呢?我认为在我们认真研究了教材的基础上,采用问题导引,模块分割,合理组合,最终提升能力的教学方式,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教学探索。现就《琵琶行》教学,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琵琶行》是白居易一生前后诗风变化的分水岭,诗的内容十分丰富,既有她人的曲折人生叙述,又有自己人生变故的诉说;
《兰亭集序》主要思想情感变化表现为“乐——痛——悲”,“乐”的原因比较好理解,然而“痛”和“悲”则比较含蓄委婉,学生因为生活阅历浅等原因,理解起来有点难度。笔者通过实际的教学实践,发现通过矛盾分析方法,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提升了教学效果。现就教学过程中运用的矛盾分析方法做一个回顾分析。笔者将分别从“永恒之痛”和“轮回之悲”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永恒之痛  文章一、二段,写的是兰亭集会之乐,很
新课程在我省的实施已经进入第十年,我们欣喜地看到:语文教师更新教学观念,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在教学行为上注入新的内容,应用先进的辅助教学手段;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师生的互动。但是,过犹不及,真理再向前走一步就变成谬误。我们发现,有些老师没有充分理解“新课程”的本质特征,偏要区别于传统,便在形式上玩新花样,华而不实的教风和学风反而得到一定的追捧,这对新课程是一种误解和背叛,也跟闽派语文的精髓“求实、去蔽
比较阅读,就是在教学中,教师依据教材内容,联系学生已学过的知识,适当拓展课外资源,对多篇同题材或同体裁文章進行多角度比较,以达到激发兴趣、深化理解、培育人文精神、提升文化素养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等的教学方法。  新课改实施以来,大部分教师已经认可了好的课堂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围绕“创新”的理念,教师们在课堂上想方设法,以生为本,激活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不过,在具体教学实践中
【真题在线】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几位朋友说起这样一段探险经历:他们无意中来到一个人迹罕至的山洞。因对洞中环境不清楚,便点燃了几支蜡烛靠在石壁上。在进入洞穴后不久,他们发现了许多色彩斑斓的大蝴蝶安静的附在洞壁上栖息,他们屏住呼吸,放轻脚步,唯恐惊扰了这群美丽的精灵。数日后再来,他们发现这群蝴蝶早已不在原处,而是远远的退到了更深的洞穴。他们恍然大悟,也许那里环境更适合吧,小小的蜡烛竟然
《我与地坛》的第二部分是情感最为集中且非常细腻的部分,我们在讲解文本的时候,往往忽略了文本中的细节描写而直接揭示出作者对母亲深沉而饱含遗憾的爱。揭示的最终情感固然是正确的,但是通达至最终情感的过程却总显得仓促而意犹未尽。倘若抓住文本的每一个细节展开讲解,在一堂课中又不免细碎而冗长,所以抓住文本中的一个细节部分,探析“我”所要表达的情感,不失为一个可以尝试的方法。我们在讲解文本的这一部分的时候,最困
“成语之妙,在于运用。颊上三毫,龙睛一点。与其滥也宁啬。”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的这段话深刻地阐述了成语在语言表达上的重要性,同时也指出运用成语要注意恰如其分,否则,宁可不用也不能滥用。可是,当今滥用甚或错用成语的现象比比皆是,这里仅以畅销书《知行合一王阳明》(度阴山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2015年6月第4次印刷)中成语运用方面的错误,按其性质分类评改如下。  一、望文生义  成语的意义很多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