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像无数寻梦的北漂一样,80后四川小伙张定成在家乡餐饮业做得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以后,便来到北京,寻找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短短两年,他在北京成为名厨,做到大型酒楼厨师长的位置,先后获得中华餐饮食雕大赛金奖、中华餐饮烹饪大赛状元奖。在餐饮业取得骄人成绩后,张定成没有料到,有一天,他会从这个行业全身而退。
1998年春节刚过,张定成和几位同事到地坛庙会闲逛。由于餐饮服务业工作的特殊性,平日里,他这个挑大梁的大厨带领着大家在操作间不分昼夜地工作,越到节假日越是忙碌,能有时间出来玩是非常难得的事。然而,就是这次无意的闲逛,让他的职业生涯发生了改变。
京城过大年,街上人流涌动,热闹喧天,地坛公园文化庙会游人不绝,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台上,书画、风筝、空竹老艺术家展绝活,引来阵阵喝彩。然而,一个不起眼的小展台却吸引了张定成的目光:只见一位身穿中式上衣的白发老艺人,手拿一块面团,一会儿的功夫,变魔术一般,捏出了孙悟空、唐僧、古代仕女等生动的形象,令游人赞叹不已。早在半年前,张定成就对这种神奇技艺产生了浓厚兴趣,这次能亲见制作,很让他兴奋。他当即买下一个面人,一边揣摩,一边仔细观察制作过程,站在展位前反复询问。老艺人一边低头工作,一边作答。张定成得知这位刘师傅是一位面塑艺术家,沿袭着祖爷爷那代传下来的捏面人儿老手艺,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此次是受邀参加庙会展示活动。
几个小时过去了,天色渐晚,寒意浓浓,游人稀少,白发老艺人刘师傅要回家了。张定成殷勤地帮着老人收拾好东西,突然一把拉住他说:“师傅,求您收个徒弟吧,您有什么要求只管提。”说罢,虔诚得几乎要跪地拜师。刘师傅愣住了,沉默了几秒钟,把脸一沉,袖子一甩,“对不住了,我从来不收徒弟。”那眼神里还有一种敌意,意思是:你和我套瓷了一下午,原来是有企图啊,免了罢您呐!刘师傅背起家伙什儿扭头就走,张定成随后跟从。直到要上车,刘师傅回过头,气恼无奈地说:“我说不收,就是不收!小伙子,你太年轻了,不知道这行里的规矩,不光是我,没有人会收你这个徒弟!”
汽车绝尘而去,张定成站在京城冬天的黄昏里,冷风吹开了风衣,彻骨寒冷。
拜师碰壁,偷师学艺
张定成是一个凡事要弄个明白的人,越是不懂的事,越是碰钉子的事,他就越是要弄出个究竟!接下来,只要是闲暇时候,他就去公园、老文化市场、传统文化展会,这些能找到面塑艺人的地方,现场参观学习,默不作声地看,拜师学艺的心始终没有变。
可是,偷偷观摩学习了半年以后,他明白了,那位刘师傅说的没错,行里的规矩,拒绝收徒!像面塑这种手艺都是家传,不教外人。张定成不再提拜师,心想:我就做个偷师学艺的,不弄明白不罢休!我就要让你们看看,我这偷师学艺,是不是也能出类拔萃!
他把买来的那个小面人反复研究,自己弄了些面,加了点食品色照葫芦画瓢。由于从小打下的工笔绘画基础和对服饰、造型设计的热衷,起初,张定成制作面塑并没有什么困难,做好后,就把它摆在了床头。这第一件作品令他兴奋不已!可不到两天,他精心捏造的“美女”就变成了“老太婆”,发霉长毛,满脸“老年斑”,酸臭难闻。张定成深切体验到了什么是挫败感。
一系列碰壁失败,反而激发了张定成要做好面塑的决心,他琢磨刘师傅的面里肯定加了其他东西。接下来的几次在公园偷师学艺,他东问一句,西问一句地请教,得知:原来面里还得加上防腐剂、甘油、蜂蜜等配料。此后,经历了一次次试验,蒸出的面还是开裂、继续长毛、没质感、不易成形。多年以后,张定成提及那段艰苦卓绝的试练,承认自己也曾有过内心挣扎,“想过要放弃,觉得无师自通不太可能,但又不想前功尽弃。”张定成四处找资料学习、请教面塑艺人……终于,他找到了原料调配的技巧,做起来更加得心应手。
多次经验的累积,张定成也总结出了一些窍门,比如,做一个仕女,要用到三种不同质感的面——做衣服的面要有弹性和延展性,衣服才能自然飘逸。张定成说:“每道工序就跟穿衣服一样,一点一点来,要非常细心、耐心才行。”首先用调制好的原料捏出人物整体外形,把捏好的耳朵、鼻子等部位逐个粘上去,再层层添加“衣服”,最后点缀头花、首饰等。
初亮相, 80后新锐夺魁
为了做好面人,张定成翻阅大量古代文学书籍,凭借对人物的理解与想象,设计出服饰、神态,不断创新,近十年来,创作了20万余件作品,没有一件重样的。夏天,他手持面塑刀进行创作,大汗淋漓,却不敢去开电风扇、空调,怕风把尚未完工的面塑吹干;冬天,他总是先在羊毛衫外罩一件工作服,再小心翼翼地拿出面团开始搓揉,他怕织物纤维飞到面团上影响面塑的美观。慢工出细活,张定成在五颜六色的面团前一坐就是三四个钟头。
他做的面人活起来了,朋友同事纷纷求赠,自己还将试验得出的面塑最新技法、窍门写成文章送烹饪杂志刊用,好评如潮。这一切更激发了张定成的热情,就在2005年3月,他得知“全国首届面塑大赛”将开赛的消息,勇敢地报了名。
2005年6月,北京国际展览中心,面塑大赛盛况空前,50名参赛选手中,张定成是年龄最小的。就在这次大赛中,他再次看到了那位面塑前辈——刘师傅也在对手席上。这位面塑前辈看了张定成一眼,暗自佩服他的勇气,倒想看看这个不知天高的毛头小子能弄出什么名堂!
40分钟大赛,老艺人动作飞快,手中作品魔术般成型,做出的面人个个形神兼备,令人叫绝。再看这80后小伙子张定成,坐在最前排,双手不停,额头冒汗,其余选手都交了作品,只剩下他还没忙完。老艺人们摇头轻笑:孩子,玩儿砸了吧?你以为这碗饭那么好吃的?比赛时间将尽,裁判正要让他停止操作时,一位评委走过来,突然举手喊:“小伙子,不着急,再给你延时两分钟!”他看见了这个不起眼的小伙子手中那件巧夺天工的面塑半成品!众人一打愣的功夫,张定成站起身,作品胜利完成!
这件面塑作品“嫦娥奔月,后羿难舍”,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神奇美好——美丽的嫦娥冰肌玉骨、吹弹可破,青丝拂面,绾带飘飘,面露无限眷恋和对仙境的向往之色,奔月而去;后羿在其身后,探身呼唤,满面清泪。最难得的是,嫦娥手中的提灯是用电阻丝和小灯泡制作的,闪闪烁烁,更显奇美。全场掌声雷动,欢呼四起。这位80后小伙子,夺得大赛金奖!
从此,追随张定成面塑的人陡然增多,张定成不忍心打击爱好者的热情,在求购者诚意请求之下,他开始把少量作品卖给收藏者,然而渐成供不应求之势。直到2007年,张定成只好辞掉工作,一门心思玩面塑。2008年,奥运会农民艺术展上,他应邀展出整整3车的作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民间工艺大规模盛会。在这场展会上,其他艺术家都当场卖出很多作品,而只有张定成一件也没卖。面塑爱好者们只好拿走他的名片,抱憾而去。那天,张定成的数千张名片被拿光。
回来的路上,助手小李不理解师傅的行为:多好的出售面塑作品的机会啊,被错过了。他哪里能理解,师傅张定成对这些早期作品投入的感情啊!
传承面塑,你爱你就来
营销学有个词:饥饿效应。就是说,想做这个市场,先把它饿起来,之后,会达到大规模供给的效果。张定成一门心思研究面塑,他没有那么处心积虑地搞什么饥饿营销,可是,他这个“舍不得卖”,歪打正着造就了饥饿效应。展会后一个月里,张定成接到的订单已经排到半年以后,而对于价格,客户绝口不谈打折。
张定成这个面塑大师成了80后名人,出书,建个人网站,成立自己的公司,似乎一夜之间,他名利双收。张定成做了件令同行咋舌的事:出书告诉别人面塑技巧,开班授课,教别人面塑制作工艺。张定成说:“只要是热爱面塑艺术,无论年龄性别,你爱,你就来。我做这件事,不为别的,就是想让别人不再走弯路!”
由于张定成毫不保留地传授工艺,而且收费很低,爱好面塑工艺的人从祖国各地涌来,更有热爱中国文化的洋弟子上门。几年时间,数千弟子。一个傍晚,一位白发老人敲开张定成的门,老人压低了帽子,低声说:“请您收下我的孙子,帮我好好培养。”张定成微笑说:“我收下了,您别客气,您也算是我的启蒙师傅呢。”老人惭愧得眼眶湿热,抬头一拱手说:“张老师,您的心胸,我老头子服了!”是面塑艺术家刘师傅。
张定成打破了传统面塑造型风格,结合现代设计理念,还制作出仿玛瑙、仿红漆器、仿玉如意等,构思奇巧、形神兼备,别具一格,被美国、瑞典、比利时、韩国、日本等国友人收藏。他成为面塑艺术领域里独树一帜的青年面塑家,除了捏塑古典名著、民间传说中的人物,还创作卡通人物和异域风情系列作品,特别是对着生活中的人物,制作出真人面塑作品,更是开古今面塑工艺之先河。
张定成常常展开天马行空的想象,创作出造型独特的作品。他不仅用手,而且用心去制作每一件作品。他真心希望把面塑这门艺术传承下去。不仅中国青年,来自加拿大、日本、韩国、埃塞俄比亚、瑞典的外国友人也纷纷向他求教。
面塑艺术是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种,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经营,可谓源远流长,是研究历史、考古、民俗、雕塑、美学不可忽视的实物资科。很多人对于张定成开班授课不解。他说:“我希望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面塑。传承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所有人的责任!”
编辑/王文娜 wangwenna@yeah.net
1998年春节刚过,张定成和几位同事到地坛庙会闲逛。由于餐饮服务业工作的特殊性,平日里,他这个挑大梁的大厨带领着大家在操作间不分昼夜地工作,越到节假日越是忙碌,能有时间出来玩是非常难得的事。然而,就是这次无意的闲逛,让他的职业生涯发生了改变。
京城过大年,街上人流涌动,热闹喧天,地坛公园文化庙会游人不绝,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台上,书画、风筝、空竹老艺术家展绝活,引来阵阵喝彩。然而,一个不起眼的小展台却吸引了张定成的目光:只见一位身穿中式上衣的白发老艺人,手拿一块面团,一会儿的功夫,变魔术一般,捏出了孙悟空、唐僧、古代仕女等生动的形象,令游人赞叹不已。早在半年前,张定成就对这种神奇技艺产生了浓厚兴趣,这次能亲见制作,很让他兴奋。他当即买下一个面人,一边揣摩,一边仔细观察制作过程,站在展位前反复询问。老艺人一边低头工作,一边作答。张定成得知这位刘师傅是一位面塑艺术家,沿袭着祖爷爷那代传下来的捏面人儿老手艺,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此次是受邀参加庙会展示活动。
几个小时过去了,天色渐晚,寒意浓浓,游人稀少,白发老艺人刘师傅要回家了。张定成殷勤地帮着老人收拾好东西,突然一把拉住他说:“师傅,求您收个徒弟吧,您有什么要求只管提。”说罢,虔诚得几乎要跪地拜师。刘师傅愣住了,沉默了几秒钟,把脸一沉,袖子一甩,“对不住了,我从来不收徒弟。”那眼神里还有一种敌意,意思是:你和我套瓷了一下午,原来是有企图啊,免了罢您呐!刘师傅背起家伙什儿扭头就走,张定成随后跟从。直到要上车,刘师傅回过头,气恼无奈地说:“我说不收,就是不收!小伙子,你太年轻了,不知道这行里的规矩,不光是我,没有人会收你这个徒弟!”
汽车绝尘而去,张定成站在京城冬天的黄昏里,冷风吹开了风衣,彻骨寒冷。
拜师碰壁,偷师学艺
张定成是一个凡事要弄个明白的人,越是不懂的事,越是碰钉子的事,他就越是要弄出个究竟!接下来,只要是闲暇时候,他就去公园、老文化市场、传统文化展会,这些能找到面塑艺人的地方,现场参观学习,默不作声地看,拜师学艺的心始终没有变。
可是,偷偷观摩学习了半年以后,他明白了,那位刘师傅说的没错,行里的规矩,拒绝收徒!像面塑这种手艺都是家传,不教外人。张定成不再提拜师,心想:我就做个偷师学艺的,不弄明白不罢休!我就要让你们看看,我这偷师学艺,是不是也能出类拔萃!
他把买来的那个小面人反复研究,自己弄了些面,加了点食品色照葫芦画瓢。由于从小打下的工笔绘画基础和对服饰、造型设计的热衷,起初,张定成制作面塑并没有什么困难,做好后,就把它摆在了床头。这第一件作品令他兴奋不已!可不到两天,他精心捏造的“美女”就变成了“老太婆”,发霉长毛,满脸“老年斑”,酸臭难闻。张定成深切体验到了什么是挫败感。
一系列碰壁失败,反而激发了张定成要做好面塑的决心,他琢磨刘师傅的面里肯定加了其他东西。接下来的几次在公园偷师学艺,他东问一句,西问一句地请教,得知:原来面里还得加上防腐剂、甘油、蜂蜜等配料。此后,经历了一次次试验,蒸出的面还是开裂、继续长毛、没质感、不易成形。多年以后,张定成提及那段艰苦卓绝的试练,承认自己也曾有过内心挣扎,“想过要放弃,觉得无师自通不太可能,但又不想前功尽弃。”张定成四处找资料学习、请教面塑艺人……终于,他找到了原料调配的技巧,做起来更加得心应手。
多次经验的累积,张定成也总结出了一些窍门,比如,做一个仕女,要用到三种不同质感的面——做衣服的面要有弹性和延展性,衣服才能自然飘逸。张定成说:“每道工序就跟穿衣服一样,一点一点来,要非常细心、耐心才行。”首先用调制好的原料捏出人物整体外形,把捏好的耳朵、鼻子等部位逐个粘上去,再层层添加“衣服”,最后点缀头花、首饰等。
初亮相, 80后新锐夺魁
为了做好面人,张定成翻阅大量古代文学书籍,凭借对人物的理解与想象,设计出服饰、神态,不断创新,近十年来,创作了20万余件作品,没有一件重样的。夏天,他手持面塑刀进行创作,大汗淋漓,却不敢去开电风扇、空调,怕风把尚未完工的面塑吹干;冬天,他总是先在羊毛衫外罩一件工作服,再小心翼翼地拿出面团开始搓揉,他怕织物纤维飞到面团上影响面塑的美观。慢工出细活,张定成在五颜六色的面团前一坐就是三四个钟头。
他做的面人活起来了,朋友同事纷纷求赠,自己还将试验得出的面塑最新技法、窍门写成文章送烹饪杂志刊用,好评如潮。这一切更激发了张定成的热情,就在2005年3月,他得知“全国首届面塑大赛”将开赛的消息,勇敢地报了名。
2005年6月,北京国际展览中心,面塑大赛盛况空前,50名参赛选手中,张定成是年龄最小的。就在这次大赛中,他再次看到了那位面塑前辈——刘师傅也在对手席上。这位面塑前辈看了张定成一眼,暗自佩服他的勇气,倒想看看这个不知天高的毛头小子能弄出什么名堂!
40分钟大赛,老艺人动作飞快,手中作品魔术般成型,做出的面人个个形神兼备,令人叫绝。再看这80后小伙子张定成,坐在最前排,双手不停,额头冒汗,其余选手都交了作品,只剩下他还没忙完。老艺人们摇头轻笑:孩子,玩儿砸了吧?你以为这碗饭那么好吃的?比赛时间将尽,裁判正要让他停止操作时,一位评委走过来,突然举手喊:“小伙子,不着急,再给你延时两分钟!”他看见了这个不起眼的小伙子手中那件巧夺天工的面塑半成品!众人一打愣的功夫,张定成站起身,作品胜利完成!
这件面塑作品“嫦娥奔月,后羿难舍”,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神奇美好——美丽的嫦娥冰肌玉骨、吹弹可破,青丝拂面,绾带飘飘,面露无限眷恋和对仙境的向往之色,奔月而去;后羿在其身后,探身呼唤,满面清泪。最难得的是,嫦娥手中的提灯是用电阻丝和小灯泡制作的,闪闪烁烁,更显奇美。全场掌声雷动,欢呼四起。这位80后小伙子,夺得大赛金奖!
从此,追随张定成面塑的人陡然增多,张定成不忍心打击爱好者的热情,在求购者诚意请求之下,他开始把少量作品卖给收藏者,然而渐成供不应求之势。直到2007年,张定成只好辞掉工作,一门心思玩面塑。2008年,奥运会农民艺术展上,他应邀展出整整3车的作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民间工艺大规模盛会。在这场展会上,其他艺术家都当场卖出很多作品,而只有张定成一件也没卖。面塑爱好者们只好拿走他的名片,抱憾而去。那天,张定成的数千张名片被拿光。
回来的路上,助手小李不理解师傅的行为:多好的出售面塑作品的机会啊,被错过了。他哪里能理解,师傅张定成对这些早期作品投入的感情啊!
传承面塑,你爱你就来
营销学有个词:饥饿效应。就是说,想做这个市场,先把它饿起来,之后,会达到大规模供给的效果。张定成一门心思研究面塑,他没有那么处心积虑地搞什么饥饿营销,可是,他这个“舍不得卖”,歪打正着造就了饥饿效应。展会后一个月里,张定成接到的订单已经排到半年以后,而对于价格,客户绝口不谈打折。
张定成这个面塑大师成了80后名人,出书,建个人网站,成立自己的公司,似乎一夜之间,他名利双收。张定成做了件令同行咋舌的事:出书告诉别人面塑技巧,开班授课,教别人面塑制作工艺。张定成说:“只要是热爱面塑艺术,无论年龄性别,你爱,你就来。我做这件事,不为别的,就是想让别人不再走弯路!”
由于张定成毫不保留地传授工艺,而且收费很低,爱好面塑工艺的人从祖国各地涌来,更有热爱中国文化的洋弟子上门。几年时间,数千弟子。一个傍晚,一位白发老人敲开张定成的门,老人压低了帽子,低声说:“请您收下我的孙子,帮我好好培养。”张定成微笑说:“我收下了,您别客气,您也算是我的启蒙师傅呢。”老人惭愧得眼眶湿热,抬头一拱手说:“张老师,您的心胸,我老头子服了!”是面塑艺术家刘师傅。
张定成打破了传统面塑造型风格,结合现代设计理念,还制作出仿玛瑙、仿红漆器、仿玉如意等,构思奇巧、形神兼备,别具一格,被美国、瑞典、比利时、韩国、日本等国友人收藏。他成为面塑艺术领域里独树一帜的青年面塑家,除了捏塑古典名著、民间传说中的人物,还创作卡通人物和异域风情系列作品,特别是对着生活中的人物,制作出真人面塑作品,更是开古今面塑工艺之先河。
张定成常常展开天马行空的想象,创作出造型独特的作品。他不仅用手,而且用心去制作每一件作品。他真心希望把面塑这门艺术传承下去。不仅中国青年,来自加拿大、日本、韩国、埃塞俄比亚、瑞典的外国友人也纷纷向他求教。
面塑艺术是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种,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经营,可谓源远流长,是研究历史、考古、民俗、雕塑、美学不可忽视的实物资科。很多人对于张定成开班授课不解。他说:“我希望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面塑。传承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所有人的责任!”
编辑/王文娜 wangwenna@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