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假货

来源 :兵器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pi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侦察机已经广泛使用,它们窥视的目光在战场上几乎无处不在,对方要想把军事装备和设施完好地隐藏起来,变得更加困难。就在战争爆发之前,人们已经开始探讨如何对付对方的空中侦察,比较可行的方法有两个:第一种是传统的“躲”和“藏”,算是“以真示假”;另一种则算是逆向思维的产物,即设法让敌人把一些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东西当成真家伙,这便是“以假示真”。
  隐藏的最好手段就是伪装,伪装的手法和方式始终是军事界所关注的问题,人们想出了各种巧妙的方法来对建筑物、舰船、机场、坦克甚至是人员进行伪装。对于飞机,人们也设计了特殊的伪装涂装,用以隐藏其独特的外形轮廓。针对这样的手法,敌人侦察机飞行员会更加认真地识别地面上任何可疑的东西,竭力识破精心布置的伪装物。伪装属于骗术的一种,那么反过来是否也可以呢?如果制作 些外形酷似真家伙的假目标,是不是也能瞒天过海呢?就是基于这种想法,假目标应运而生。
  从天上向地面看去,由于观察角度和距离的原因,更由于在敌方空域飞行时的紧张感以及正常的操纵负荷,飞行人员对地面目标的识别更多的是凭着一种感觉,基本没有太多的时间来进行甄别。即使是能够拍成照片送回后方进行判读,对于一些小型目标的识别依然存在困难。这样,如果能够利用一些廉价的材料制作出假的军事设施,那么就完全可能让敌人出现错误的判断。把假目标布置在非军事要地,就可以把敌人的注意力吸引过去,如果敌人发动打击,那么还能起到耗费敌人作战资源的作用。当然,假目标也不完全只是用来蒙蔽敌人,它们还可以用来训练己方人员如何更好地应用伪装手段,也可以用作诱饵来猎杀那些粗心大意的敌机。
  
  二战战场——大量使用
  
  美国加入二战前不久,军事高层明白美国当时的军事实力尚不足以应付一场如此大规模的战争。当政治家们被军队各种新装备的需求所包围时,美国在1940-1941年间举行了大规模的战争演习,希望借此能够让美军接受某些近似实战的训练,以便为将来可能在欧洲和远东地区进行的战争做好准备。也就在这一时期,美国开始制造假目标,最早的是一架工艺粗糙的寇蒂斯O-52“鸥鸺”观测机。美国人用它来探索假目标的应用价值。事实证明,假目标具有较好的迷惑能力,因此美国决定更好地发挥假目标的作用。在美国援华志愿航空队投入中国抗日战场以后,中国人民曾应志愿航空队的要求制作了不少假目标——寇蒂斯P-40C“战斧”飞机。这些假目标巧妙地采用木头和竹子材料制成骨架,然后在外表覆盖帆布,再绘制上和真飞机一模一样的“鲨鱼嘴”涂装。这些假飞机让日本人大吃一惊,日本情报部门最初的侦察报告发现,进驻战区的P-40C竟然超过了1000架!这让日本人担忧不已,而实际上美国援华志愿航空队的P-40只有数十架。假目标让日军一时无法确认P-40的装备数量,作战主动权受到制约。其实在此之前,英国人就曾经在缅甸地区设置过一些假的“布法罗”战斗机来欺骗日军,同样取得了良好效果。
  日军偷袭珍珠港之后,美国军事当局认为日军很有可能会对美国西海岸发动进攻。为了应对这种威胁,美国陆军航空队在加利福尼亚一些机场上搭建了大量假飞机。美国人这样做的目的,是希望那些高空飞行的日本侦察机能看到这支“庞大的重型轰炸机部队”,它们将给驶近美国海岸的任何敌人舰队造成毁灭性的打击。美国人利用假目标进行的恐吓策略是极端条件下的极端措施,这种做法实际上并不必要,因为日军根本没有进犯美国本土的奢望。过了一段时间,美国政府发现本土不会遭到日本的全面进攻,因此也不再热衷于在沿海地区建造假目标。
  早期军用假目标的制作还没有实现产业化,军方没有专门的人员和足够的时间来制作假目标,许多时候只能利用手里的临时资源。制作假飞机最为廉价的方法是在地面上挖出一个和飞机投影完全相同的浅坑,从空中看去很容易让人误认为是停放在地面的飞机。
  美国军方曾经制作过的最大假目标飞机是B-24“解放者”。1943年,美国在亚利桑那(一说为新墨西哥州)西南部的沙漠地带建造了一架巨大的共和公司B-24“解放者”假轰炸机。制作这个假目标的原因,有人说是为了检验各种伪装色和图案的效果,也有人说是为了考察假目标是否能够大规模制造,这样它们就可以被运到海外战场发挥作用。
  在大西洋的另一侧,英国从战争一开始就在使用假目标欺骗德国人。由于德国连续不断的空袭行动,英国空军部决定组建一支特殊的假目标欺骗部队,由约翰·特纳上校领导。在英军内部,该部队被称作“特纳上校分部”。英国人的假目标工作进行得更为专业,他们动用了电影制片企业的专业道具、布景人员和技术,制作出一系列机场假目标,主要有K系列和Q系列两大类。这些假目标可以拼凑成几近乱真的假机场,英国人常常把这样的假机场布置在真机场或真工厂的附近,对假机场同样进行伪装,这样德国战斗机就会把假机场当成真目标,徒劳地在假目标上浪费他们费尽力气从英吉利海峡另一边带来的弹药。
  为了让假机场更加逼真,英国人还会在假机场周围布置上假飞机和假汽车,此外还有机库、油料库和弹药库,当然无一例外全是“赝品”。英国人的假目标飞机可谓种类繁多,有“喷火”、“飓风”、“威灵顿”、“惠特利”和A-20“浩劫”等。
  假机场为英国人贡献良多。但假目标发挥最为重要的作用,是在诺曼底登陆D日前的几个月。这一时期,盟军想方设法让德国人相信,盟军将会从加菜地区进攻法国,而这次“进攻行动’’将由鼎鼎大名的乔治·巴顿将军指挥,“进攻部队”正在英格兰东南部集结。为了让德国人相信这些,最大的问题在于必须虚构出逼真的部队和装备的集结态势,因此盟军使用了大量假飞机作为幌子,配合其它迷惑手段,最终成功诱使德国人作出了完全不利的判断。
  和英国人一样,德国人也制作了各种类型的假飞机,大多数都是用来诱骗盟军的轰炸机。据说在战争初期,德国人就在巴黎郊外建造了一个颇为逼真的假机场,上面布满了假飞机,周围却布置有真正的高射炮。英国人很快发现了这个机场,并计划对其进行一次空袭。攻击在夜间开始,英国轰炸机在假目标上空投下了炸弹,在周围高炮火力的打击下损失了一些飞机。后来,英国侦察机报告说这一“机场”很快将会被“修复”,因此英国人决定再次进行攻击。结果和上次一样,英国人再次在假目标上空损失了一些飞机和人员。英国侦察机再次进行效果评估,认为前两次空袭还是没能彻底摧毁这个“机场”。这次英国人有些懵了,不知道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多亏英国情报机构很快刺探出了这个德国机场的真实面目,并报告给英国军方。有趣的是,英国人在获悉真相后仍然决定对机场进 行第三次空袭,这次英国人派出的是携带炸弹的战斗机。空袭依然和夜幕同时降临,德国高射炮兵和前两次一样守株待免似的等待踯躅而来的英国轰炸机,但这次英国战斗机却以极快的速度低空掠过并投下炸弹,无一损失。次日,德国人走出掩体来检查他们小小的陷阱又有什么斩获,看到的一幕令人既吃惊又好笑——英国人居然用木头做的假炸弹“空袭”了这座“机场”!
  德国人的假目标制作得十分精细,那些机场上停放的假容克Ju-87“斯图卡”轰炸机,除了机首下方没有滑油冷却散热器,其它部位都和真机相差无几,而且这些假飞机不怕恶劣天气。即使轻微的损伤也不会影响其像真度,结果皇家空军的“喷火”和“飓风”只能不停地对其发动进攻,浪费了不少人力物力。
  日本人也制作过不少假目标,盟军在对日作战的过程中发现过不少实例。平心而论,日本的确拥有一些富有想像力的假目标制作人员,制作出的假目标十分精致——只可惜是假的。日本人也做了一些很拙劣的假目标,最简单的就是在一块岩石上绘制飞机的轮廓,然后把它放在棚子中伪装成飞机。在二战的太平洋岛屿争夺战中,日军还在岛上设置过许多假高炮阵地,就是用几根圆木搭建而成,从外观上说也不可谓不像,但可惜此时拥有绝对空中优势的美军已经不管真假,密集的炸弹把真的和假的一同炸掉。
  日本人理应荣获假目标制作大奖。战争末期他们制作过一架全尺寸的波音B-29“超级空中堡垒”轰炸机,据说是用来训练执行自杀攻击的“神风”队员的,帮助他们找到对B-29的最佳撞击点。也有人认为,这架假B-29是被用作诱饵引诱美国战斗机和轰炸机前来轰炸的,因为他们会把这当成是一架被俘的“超级空中堡垒”。当时B-29属于尖端武器,美国决不允许它落入敌手。无论这个假B-29的真正用途是什么,这可能是战争中制作的最大尺寸的假目标飞机。
  
  现代战场——依然有效
  
  现代假目标的技术含量已经今非昔比,有些除了外观和真正的装备颇为相似外,其对红外信号的反射特性也和真家伙相差无几。必要时,假目标还可以装上专用的雷达反射器,给敌人的探测雷达造成足以乱真的反射回波信号。此外,还可以安装红外热源,迷惑敌人的被动红外探测设备。
  现代假目标有充气类和框架类两种。充气类假目标实际上就是具有特殊形状的气囊,在充气后能够模拟坦克、车辆、飞机、火炮等装备的外形。与之相比,框架类假目标更为简单,就是利用高分子薄膜材料和金属骨架构成,但其仿真效果通常略逊于充气假目标。现代假目标必须具有两个基本特点:造价要低廉,适于大量生产:重量要轻,设置快捷,可以根据需要迅速在指定地域进行设置。现代航空侦察技术已经今非昔比,但假目标在现代战争中仍然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们常常能用自己颇为“传神”的外形迷惑敌人,干扰敌人的正确判断。瑞典一家专门制造假目标的“梭鱼”公司曾在广告中说:“我们制造的‘喷气式飞机’每被击中一次,就会为您节省数百万美元。”实际上,这种说法并不全面,利用假目标,可以有效地保护真正的高价值目标,或者诱使敌人做出错误的判断,获得战术上乃至战略上的积极效果,这才是假目标的真正价值。
  
  编辑 秦 蓁
其他文献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部署,对于我们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更加自觉地为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努力奋斗,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坚守初心、勇担使命,才能善作善成、一往无前。在新的征程上,全市档案工作者要以主题教育为契机,以更加昂扬的
1944年世界上第一架预警机TBM-3W诞生至今,预警机发展已经历了65年。在这样一个具有纪念意义的年份里,我国自行研制的预警机闪亮登场国庆大阅兵,是对世界预警机发展65周年的最好献礼。65年来,预警机发展了三代产品。      第一代预警机(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初)    初步解决雷达升空后带来的问题  预警机的发展起始于美国海军,美国装备的第一代预警机共有12个型号(不合E-2和E-3)
长期以来,美国国防部一直大力推动高超音速武器的研究,只是由于一些关键技术进展相对缓慢,这些研究一直处于低速发展状态。2007年伊始,美国“全球敏捷打击”计划呈现出逐步加速的态势,一系列用于满足远程、敏捷打击需求的方案公之于众,各项飞行试验正在紧锣密鼓地准备着。其中,波音公司与普惠公司联合研制的X-51验证机已经初露端倪,主要用于验证高超音速巡航导弹所需的关键技术,引起世界各国的极大关注。    全
[文章编码1005]    喷火器是一种有着独特杀伤作用的近战燃烧武器。它不靠弹丸进行杀伤,而是以猛烈的高温火焰射流消灭烧毁敌人的有生力量和装备物资,尤其是对掩蔽部、坑道、洞穴及建筑物内的敌人使用时,由于火焰射流能随地形漫流飞溅,也就是能够“拐弯”,更能取得普通直射武器难以达到的杀伤效果。此外,燃烧的火焰还能产生热辐射、刺激、窒息等效应,对人员的心理造成巨大的震憾。它在一战、二战及我军的一江山岛战
2006年12月19日,美国陆军与波音公司签署了一项总金额超过15亿美元的合同,计划从2007财年开始,陆续装备由波音公司研制的66架CH-47F“改进型货运直升机”,其中有38架是新生产的(单价3 400万美元左右),另外的28架是由现役的CH-47D改进而成的(单价940万美元左右)。美国陆军计划到2022年,总共将装备452架CH-47F,升级改造的资金总额估计将超过110亿美元。这也是继2
据莫国《空中力量》报道,朝鲜中央通讯社援引军方的话说,美国军用飞机在今年5月份对朝鲜的侦察活动达110多次,其中U-2战略侦察机占了25次,这些U-2全部来自美空军空中作战司令部(ACC)下属的第9侦察联队老家在加利福尼亚州比尔基地的第9联队如何跨越辽阔的太平洋、去监视戒备森严的朝鲜,我们不妨听听该中队U-2飞行员道戈·麦克马洪少校(MajorDougMcMahon)的介绍    朝鲜人知道怎么对
按照第3批次升级标准,“台风”将通过换装有源相控阵雷达和增加武器类型,逐步完善机载系统和设备,显著提升作战效能,从一种空中优势战斗机发展为一种承担多种打击任务的多用途平台,满足多国空军的任务需求。  4月5日,科威特国防大臣哈立德·贾巴赫·萨巴赫与意大利国防部长罗伯塔·皮诺蒂在科威特城正式签署了一份价值87亿美元的政府间合同,将采购28架“台风”多用途战斗机,标志着欧洲四国研制和生产的“台风”第一
20世纪90年代,美军精确打击作战发生了重大变革,美国空军的全时情监视、侦察(ISR)成为联合作战的前提条件。经过21世纪头10年的快速发展,美国空军情报、监视、侦察能力不断提高,并且面临着更大的作战需求。  预警机时代的喜与忧  全时情报、监视、侦察是现代作战的关键环节。冷战时期,苏联军事变革发展缓慢,美军即使用卫星间断的拍照或使用较老式的U-2侦察机就能很好完成跟踪监视任务。今天,美军面临的威
所谓“两化”的武器系统是指具有明显的机械化和信息化特征的武器系统。155(出口型PLZ45 155毫米自行火炮武器系统简称)就是这样一个系统,它是“两化”的雏形,中国数字化炮兵武器系统的先驱。在过去多年的工作实践中,对于它的优长感受良多。借此给我们的兵器爱好者做一梳理,供大家参考,    “两化”的雏形    机械化 155系统是一个全自行化的武器系统。炮车、指挥车、侦察车、弹药车、抢救车全部是履
“无声卫士”由雷锡恩公司设计、开发与制造。“无声卫士”使用毫米波技术击退人员而不造成人身伤害,这种功能可使使用者在不动用致命性武力的情况下阻挡、慑止或击退对手。该系统还可破坏攻击者有效使用武器的能力。“无声卫士”提供极强的战术能力以抑制暴力行为发生,最大限度减少附带损伤,并最终挽救生命。br>    该系统的天线发射出能量为毫米波的聚焦射束。该射束以光速传播,可穿透0.04厘米(1/64英寸)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