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精心培养一个人才可谓殚精竭虑,任重道远。而作为一个人民教师,责任更是重于泰山,因为祖国的未来就在我们手中,亟待呵护成长。为师多年,笔者逐渐懂得教师最首先要做的是什么,只有先解决它,方能让学生如沐春风,那便是德育的力量。本文将重点谈论德育在教学中的感化力量,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塑造他们健康的人格。
【关键词】责任;爱心;德育感化;潜移默化
陶行知先生说过: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之道。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学生的德育工作是不可或缺的,它制约着学生的发展方向。一切德育工作开展之前,我们,光荣的人民教师,一直被称为“蜡烛”的我们,得先对这些孩子充满爱心,真正把这些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对他们嘘寒问暖,体贴他们的日常,关心他们的发展,才是真正地对学生负责任。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了德育的感化力量,也提高了教学效率。对待学生的德育方法有很多,只要是对学生的成长有用的方法,都是好方法,下面我們可以从几个方面讨论如何让德育在教学中更好地渗透。
一、擅于运用表扬奖励法
平等地对待学生,对学生采取表扬的方法,肩起育人责任。“人生而平等”,学生对于老师更是平等的,能做到不偏不倚,难能可贵。一个班里有成绩好的学生,也有中等水平和学习比较差的学生,但绝不能简单把他们划分成优生、中生、差生,这对学生本身也是一种打击和伤害。“成绩终生论”已经过时了,那些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只是“学困生”,学习上有困难,并非百无一用。有些“学困生”很自卑,不敢与同学讲话,不敢抬头望老师。笔者找到他们一一谈话,告诉他们老师不会苛责他们,鼓励他们多与老师课堂互动。大家都踊跃举手发言时,笔者会优先考虑他们,不管回答得如何,都会肯定他们。在掌声和鼓励中成长的孩子才会拥有自信,与其大声责骂学生,不如反思自己的教学。“我真的讲得明白了吗?”“我的方式正确吗?”对于平时少受关注的中等学生,笔者也会给予足够重视。什么样的学生都出自老师之手,不妨先反省自我,再从孩子们入手。相信老师的鼓励,定能改变孩子。
二、巧用锻炼法,耐心与学生沟通,用行动改变他们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师德和专业知识一样重要。在笔者班里有些成绩优异的同学,发现他们身上有不合群的现象。例如,学生甲是班里的佼佼者,但他和同学相处得并不愉快。为了改变这一状况,笔者组织了一次小型运动会,让大家报名参加,有拔河、长跑接力、足球赛等需要团体才能完成的比赛。学生甲很苦恼,因为他找不到小伙伴跟他一块参与。笔者让他且耐心观赛。他专注地看着其他同学拔河奋力一搏的激烈赛况,两队人实力不相上下,为了争夺第一都用尽了全力。这时,笔者顺势教育他,“你看,他们谁会赢?”孩子摇摇头说不知道,“老师,他们都很厉害呢!”“对啊,但是如果一个人能赢得了所有人吗?”我又问道。“不行!大家加起来力量才大呢!”笔者摸了他的头,说道“团结就是力量,我们一起为他们呐喊加油吧!”嘶喊加油后,同学甲主动去参加了接力赛,以后也跟同学们相处得十分融洽了。循循诱导一千次还不如让学生实践一次,锻炼法十分有用。
三、勤用榜样法,真诚敬业,乐于做表率
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以高尚思想和模范行为来影响学生的品德,能鼓舞学生前进。当老师,勤奋或懒散,都会体现在我们的学生身上。如果自己每天下班时间未到就匆匆回家,又拿什么来要求学生每天放学回家勤奋学习呢?于是笔者每天提前10分钟来到教室,批改作业或者备课。放学以后笔者也不着急回家,而是在办公室里面,等学生都回家以后才动身。一段时间后,笔者发现班里很少有同学会迟到,踩点的同学也少了,孩子们都准时来到教室读书。以前拖沓的同学总是等到上课铃声响才慢悠悠踏进教室,现在竟然早早来到。上课的时候他们也不至于归心似箭,心不在焉的。孩子们早到,不是因为惧怕老师的威严,而是老师的“早”激发了他们向之学习的热情;孩子们上课专注了,也是因为老师也在认真地讲学不盼着下班走人。“榜样”的效应,让学生都“见贤思齐”了。
四、引导学生运用自我教育法,自我完善
小学正是一个人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奠定的起步阶段,孩童的内心一片空白,需要老师的润色描绘。有的学生缺乏耐心,有的过于粗心,有的自我意识太强,有的小脾气过多,有的调皮捣蛋;有的学生过度活跃,静不下心来,有的又过度内向,不敢发言……学生的性格各异,都有自己的小缺点,我们要引导学生去自我完善。在平时的学习或生活中,善于捕捉教育时机,拨动的心弦,启发他们思考自己的问题。就如内向的孩子多让他展示自己,粗心的孩子多让他重复多几遍等等。只要老师的态度诚恳,切中要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总能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
总之,为师不易,但既然笔者选择了这个阳光下最伟大的职业,必定会以自己最大的努力,用爱心滋润童心,用责任培育孩子。这些德育方法都见效显著,至少笔者的学生们,学得愉快,品德过关。多年后,笔者希望学生们都茁壮成长,那么笔者所运用的德育方法也就成功了。灌输知识固然重要,但德育更是必不可少的,学会“学习”和“做人”就如人的双脚,两条腿才能跑得更快。为师者,肩上负着重任、爱心、方法要一手抓,让学生在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里面熏陶。在风沙中成长起来的孩子,需要用“德育”来扶植他们,用德育给他们浇一股清泉,才能让这颗“小树”长得挺拔。日后,这些孩子才能成为国家栋梁。
参考文献:
[1]朱永新.新教育之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23-26
[2]顾春.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10-15
【关键词】责任;爱心;德育感化;潜移默化
陶行知先生说过: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之道。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学生的德育工作是不可或缺的,它制约着学生的发展方向。一切德育工作开展之前,我们,光荣的人民教师,一直被称为“蜡烛”的我们,得先对这些孩子充满爱心,真正把这些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对他们嘘寒问暖,体贴他们的日常,关心他们的发展,才是真正地对学生负责任。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了德育的感化力量,也提高了教学效率。对待学生的德育方法有很多,只要是对学生的成长有用的方法,都是好方法,下面我們可以从几个方面讨论如何让德育在教学中更好地渗透。
一、擅于运用表扬奖励法
平等地对待学生,对学生采取表扬的方法,肩起育人责任。“人生而平等”,学生对于老师更是平等的,能做到不偏不倚,难能可贵。一个班里有成绩好的学生,也有中等水平和学习比较差的学生,但绝不能简单把他们划分成优生、中生、差生,这对学生本身也是一种打击和伤害。“成绩终生论”已经过时了,那些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只是“学困生”,学习上有困难,并非百无一用。有些“学困生”很自卑,不敢与同学讲话,不敢抬头望老师。笔者找到他们一一谈话,告诉他们老师不会苛责他们,鼓励他们多与老师课堂互动。大家都踊跃举手发言时,笔者会优先考虑他们,不管回答得如何,都会肯定他们。在掌声和鼓励中成长的孩子才会拥有自信,与其大声责骂学生,不如反思自己的教学。“我真的讲得明白了吗?”“我的方式正确吗?”对于平时少受关注的中等学生,笔者也会给予足够重视。什么样的学生都出自老师之手,不妨先反省自我,再从孩子们入手。相信老师的鼓励,定能改变孩子。
二、巧用锻炼法,耐心与学生沟通,用行动改变他们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师德和专业知识一样重要。在笔者班里有些成绩优异的同学,发现他们身上有不合群的现象。例如,学生甲是班里的佼佼者,但他和同学相处得并不愉快。为了改变这一状况,笔者组织了一次小型运动会,让大家报名参加,有拔河、长跑接力、足球赛等需要团体才能完成的比赛。学生甲很苦恼,因为他找不到小伙伴跟他一块参与。笔者让他且耐心观赛。他专注地看着其他同学拔河奋力一搏的激烈赛况,两队人实力不相上下,为了争夺第一都用尽了全力。这时,笔者顺势教育他,“你看,他们谁会赢?”孩子摇摇头说不知道,“老师,他们都很厉害呢!”“对啊,但是如果一个人能赢得了所有人吗?”我又问道。“不行!大家加起来力量才大呢!”笔者摸了他的头,说道“团结就是力量,我们一起为他们呐喊加油吧!”嘶喊加油后,同学甲主动去参加了接力赛,以后也跟同学们相处得十分融洽了。循循诱导一千次还不如让学生实践一次,锻炼法十分有用。
三、勤用榜样法,真诚敬业,乐于做表率
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以高尚思想和模范行为来影响学生的品德,能鼓舞学生前进。当老师,勤奋或懒散,都会体现在我们的学生身上。如果自己每天下班时间未到就匆匆回家,又拿什么来要求学生每天放学回家勤奋学习呢?于是笔者每天提前10分钟来到教室,批改作业或者备课。放学以后笔者也不着急回家,而是在办公室里面,等学生都回家以后才动身。一段时间后,笔者发现班里很少有同学会迟到,踩点的同学也少了,孩子们都准时来到教室读书。以前拖沓的同学总是等到上课铃声响才慢悠悠踏进教室,现在竟然早早来到。上课的时候他们也不至于归心似箭,心不在焉的。孩子们早到,不是因为惧怕老师的威严,而是老师的“早”激发了他们向之学习的热情;孩子们上课专注了,也是因为老师也在认真地讲学不盼着下班走人。“榜样”的效应,让学生都“见贤思齐”了。
四、引导学生运用自我教育法,自我完善
小学正是一个人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奠定的起步阶段,孩童的内心一片空白,需要老师的润色描绘。有的学生缺乏耐心,有的过于粗心,有的自我意识太强,有的小脾气过多,有的调皮捣蛋;有的学生过度活跃,静不下心来,有的又过度内向,不敢发言……学生的性格各异,都有自己的小缺点,我们要引导学生去自我完善。在平时的学习或生活中,善于捕捉教育时机,拨动的心弦,启发他们思考自己的问题。就如内向的孩子多让他展示自己,粗心的孩子多让他重复多几遍等等。只要老师的态度诚恳,切中要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总能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
总之,为师不易,但既然笔者选择了这个阳光下最伟大的职业,必定会以自己最大的努力,用爱心滋润童心,用责任培育孩子。这些德育方法都见效显著,至少笔者的学生们,学得愉快,品德过关。多年后,笔者希望学生们都茁壮成长,那么笔者所运用的德育方法也就成功了。灌输知识固然重要,但德育更是必不可少的,学会“学习”和“做人”就如人的双脚,两条腿才能跑得更快。为师者,肩上负着重任、爱心、方法要一手抓,让学生在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里面熏陶。在风沙中成长起来的孩子,需要用“德育”来扶植他们,用德育给他们浇一股清泉,才能让这颗“小树”长得挺拔。日后,这些孩子才能成为国家栋梁。
参考文献:
[1]朱永新.新教育之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23-26
[2]顾春.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