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德蕴藏于生活之中,没有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她)对生活的体验、分享和感悟。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只有源于学生生活实际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因此,笔者认为,小学品德教学只有贴近学生生活,与学生生活世界相联系,才能使教学内容变得对学生有意义、教学过程变得有价值,才能有利于学生道德的自主建构。
基于以上认识,通过不断实践探索和研究梳理,初步形成了品德教学生活化的基本路径,有效地贯彻落实了新课标精神,逐步使“新的品德课堂”成为儿童完整生命投入与成长的过程,成为他们回归生活、享受生活的过程和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奠基过程。
一、运用生活进行教学
现实生活是动态的,复杂多变的,我们不能简单套用书本上的事例来解决现实问题。只停留在分析他人生活层面是远远不够的,教育教学必须贴近生活,运用生活进行教学,使其在生活中用心去体验,用心去感悟,在生活中学会生活,从而不断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努力由“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因此,注意运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件和人物故事进行教学,将品德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相融合,充分利用学生差异的生活资源,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切身经历和感受与大家交流分享,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逐步提高对现实生活的感悟能力,从而促进其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一)活化教学内容
品德教材是以儿童生活为主线编写的,但教材的发展仍然滞后于时代的发展。过去了的生活与正在进行的生活、静态生活与动态生活、间接生活与直接生活、成人生活与儿童生活,对儿童有着不同的意义。如果我们只会简单地运用教材,不引入生活中大量鲜活的事例,就很难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也就难以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因此,笔者依据学生良好道德品德习得的规律和教学实际,对部分教材进行了二度开发,使其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以满足他们的兴趣和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我一方面将学生的“生活事件”和生活经验作为最鲜活的教育资源,注重以“我”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实现积极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我注意通过多媒体课件、课本剧等形式,使学习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将静态的教学内容动态化,努力活化教学内容。
比如,在教学《我也想当升旗手》《我从哪里来》《我是家中的小成员》《我掉了一颗牙》《我来试试看》《我的好习惯》等课文时,我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引导学生从“我”“我的感受”“我的故事”“我所经历的事”说起,展开教育活动,让学生在自主体验中提升道德认识,实现良好道德的自我建构;在教《我送老师一朵花》一课时,我播放本班学生和老师在一起共同生活的情景,有老师给同学们上课、批改作业的场面,有老师为学生盛饭、端汤的镜头,有老师检查学生午休的情景……课一开始,便把学生带进自己的生活之中,由此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让学生通过生活回味,体会老师为“我”付出的辛勤劳动,从而不断孕育理解、感激老师的积极情感。我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使文本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努力建立起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之间的通道,使品德教学更富影响力;在教学《筑起血肉长城》一课时,我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抗日战争的典型事件和相关资料,使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从而拉近了文本情节与学生间的距离,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教育。
(二)拓展教学内容
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是一个循环反复的过程。因此,品德教学内容不应囿于教材提供的内容,而应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教育资源,以教科书内容为点,扩展到所有对学生有意义的生活题材,充实时代精神,让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接轨,从而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育的感染力。
通过《父母的疼爱》一课教学,让学生体会家庭亲情,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疼爱和养育之恩,唤起学生对父母由衷的爱与感激。第一课时主要是帮助学生在自己已有的生活体验基础上,再进一步感受生活,感受父母的疼爱,提升心灵的体验。第二课时重点是让学生表达怎样对待父母的疼爱。在第二课时教学时,我首先在音乐声中声情并茂地讲述“香九龄,能温席”的故事,用具体生动的榜样形象激发学生爱父母的情感。随后,我请班上一名学生介绍他在妈妈生病期间精心照顾妈妈的感人事迹。学生们用心倾听着他的介绍,感受着他孝敬父母的真情,有的学生的眼里还闪烁着泪花。用身边的人和事感染、影响学生,学生们感到亲切可学,获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接着我让学生交流“自己为父母做过些什么?今后准备怎么做?”学生们谈得很投入,计划说得也很具体。与此同时,我印发了一份“关心父母家校联系卡”,让家长对子女的行为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促使学生将自己对父母的热爱之情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从而养成时时处处关心父母、理解父母、孝敬父母的好习惯。
(三)开发校本教材
在关注学生的“生活事件”和生活经验的同时,我们还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为基础,开发了《学会生活》校本教材,并采用“专题式”“系列化”的方法进行编排。所谓“专题式”,就是从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四个方面,紧紧结合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内容,分为“衣着篇”(衣)、“烹饪篇”(食)、“家居篇”(住)、“出行篇”(行)四个专题进行设计。所谓“系列化”,就是每个专题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由低年级到高年级,由易而难、循序渐进地设计了12个实践体验活动,贯穿于小学一至六年级的12个学期之中,一般每学期完成每个专题中的一个实践活动内容。《衣着篇》选编了家庭日常生活中穿衣、叠衣、洗衣、晒衣以及衣服的修补、收藏等内容,突出对学生自理能力的培养;《烹饪篇》从一年级的煮鸡蛋、煮米饭到六年级的炒肉丝、煲鸡汤,小学六年下来能学会烧制一桌家常菜,增强了他们生活的本领;《家居篇》主要让学生从小认识家用电器、餐具、炊具,学会泡茶招待客人,学会打扫卫生、整理房间、美化家庭生活环境,处理好邻里关系,学会待人接物;《出行篇》主要介绍出行的常识和礼仪。在实施过程中,我们注意将品德课程教学与校本课程有机结合,组织学生亲身参与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实践活动,通过实践体验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的意识和热情,形成基本的生活技能,为学生今后享受一个幸福完整的人生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引导学生走进生活
新课标倡导通过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来学习,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学习道德,体现了“生活即教学”的理念。我以教材中的教育主题为引子,有意识地将儿童带回到真实的生活中去,让他们面临真实生活,自觉进行观察、感受、体验、分析、研究、反思,并以“美好生活”为追求目标,来引导和提升自己的真实生活,真正享受生活的乐趣。
(一)课题研究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指出:“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和结论。”研究性学习和解决问题式学习是品德与社会课程重要的学习方式。为此,我注意引导学生以现实生活为背景,以品德教育主题为依据,发现并选择研究课题,让他们通过考察、调查、思考、探究、讨论、辨别等方式进行研究性学习,学会理性地面对问题,自主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切实培养学生自主研究、分辨是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探索过程中自觉提升道德素养。
比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第9课《不说话的“朋友”》一课时,我让学生以“公用设施与我们生活的关系”为研究课题,引导学生制订研究计划,开展研究活动。学生们通过实地考察、统计分析,了解公用设施的使用和保护情况,并整理出一份调查报告,提出了10多条关于使用和保护公用设施的小建议,抄送给了相关部门。另外,我还利用班会课组织学生围绕“公用设施在我们生活中起到了哪些作用”这一话题展开讨论,进一步明确公用设施与我们生活的关系。与此同时,在班主任的关心支持下,成立了8个小队,认领了附近的20多处公用设施,定期为它们打扫卫生,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自觉增强爱护公用设施的意识,养成符合社会公德的行为习惯。
再如,六年级下册第7课是《许多物种消失了》,学生们通过自学和讨论,确立了“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和“植物与人类的关系”两个课题,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调查研究,形成了两份比较详实的研究报告。学生们通过参与调研活动,了解到动植物的生存状况以及和人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切实增强了保护动植物的意识。
(二)真情体验
在学习活动中丰富学生的生命,让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其突出的表现是学生积极的心理活动和丰富的情感体验。而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忽视了人的各种心理因素,割裂认知与情感、态度的联结,课堂教学只有认知而无情感体验,学生完整的生命表现和心理结构被人为肢解,因而教育教学效果甚微。让学生走进真实生活,强化真情体验,就是要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完整生命投入的过程,成为完整心理结构参与的过程,真正实现情感、态度、行为习惯和知识技能的内在统一。
比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第3课《在爸爸妈妈关心下成长》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开展“寻找成长的足迹”活动,让学生搜集自己小时侯用过的物品,通过比较脚印、衣物等的变化,使其在“看看比比”中直观地感受自己长大了。这样的生活调查简便易行,老师可充分发挥学生的探究才能,用他们搜集的实物来进行体验教育。睹物思情,样样小物件都凝聚着父母的浓浓爱意。一年级下册第2课是《我是家中小成员》,在“我爱我家”这个环节中,我请学生根据平时的表现编写小剧本(如,将小朋友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表现编成剧本),并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他们在表演过程中感受不同人物的心情,并通过评议交流,进一步体验作为一名家庭成员应该怎样说话、怎样做事,从而不断丰富生活经验,逐步提高生活能力。在教学《他们需要关爱》时,我们首先创设体验情境,引导学生开展“换位体验”活动:(1)扮演盲人。请每人拿出一条大方巾,站在自己的座位前,蒙住自己的双眼,顺着桌子右边慢慢走,尽量不要碰同学和桌椅,要求学生边走边感受。(2)用一只手整理书包。请同学们把书包里的书本全部拿出放在桌上,右手握拳放在胸前,用左手整理书包,要求在整理过程中右手不能帮忙。活动结束后,请他们谈活动的体会,使其切身体验残疾人在生活中可能面临的困难与痛苦,唤起他们的同情心。
在我主持的中央教科所教育实验研究中心立项课题、南通市“十五”重点规划项目“小学思品活动教学研究”结题论证活动中,我上的一节专题研究课使我至今难忘。内容是当时的苏教版《思想品德》第五册第13课《讲节约,不攀比》。在上课的前一天,我告诉学生,明天将组织开展郊游活动,要求学生自主准备午餐和相关物品,并以学生郊游前的积极准备为基础,创设活动情境,生成活动思路,形成如下五个板块的活动:小背包里的秘密;七嘴八舌话消费;秋游故事共赏析(教材中的故事);我的裁减小计划;快乐的郊游活动。让学生直面自己的现实表现进行统计、比较、讨论、辨析和自主反思,使其在活动过程中获得积极的行为感悟和情感体验,懂得“讲节约,不攀比”的道理,逐步培养学生多元的价值观和健康的消费观,为提升消费质量和生活水平奠定基础。同时,通过组织学生开展郊游活动,将教学活动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将认知活动与学生的实际行动有机结合,学生会自主引发内在的矛盾斗争。活动结束后,再及时组织学生召开总结交流会,引导学生讲活动过程中发生的故事,交流所带物品的利用情况,说说活动后的感受和收获,让学生对自己的言行进行一次检阅,自觉调整不合情理的行为,真正做到“讲节约,不攀比”,以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总之,品德教学“回归生活”既是新课程的积极主张,又是品德教学的现实呼唤和课程价值的理性追求;既是品德课程教学的基本路径和策略,更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内在诉求,对提升品德教学实效和品德课程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 考 文 献]
[1]张启建.构建小学科技活动课程体系的尝试[J].课程、教材、教法,1997(3).
[2]张启建.着力构建思想品德教育综合课程体系[J].江苏教育研究,2000(1).
[3]陈少娟,吴慧珠.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模式[J].课程、教材、教法,2000(5).
[4]张启建.思想品德课“主体参与”教学模式探析[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0(13).
[5]韩永平.活动型思想品德课教学初探[J].小学德育,2000(17).
[6]张启建.小学品德课程活动教学研究[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1(11).
[7]鲁洁.让品德培养回归生活[N].中国教育报,2002-9-10.
[8]李季湄.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基本观点及其实施[J].学科教育,2002(12).
[9]张茂聪主编.品德与生活(社会)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
[10]张启建.“思品”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德育,2005(1).
[12]张启建.真趣活——品德课程教学策略例析[J].小学德育,2005(2).
(责任编辑:符 洁)
基于以上认识,通过不断实践探索和研究梳理,初步形成了品德教学生活化的基本路径,有效地贯彻落实了新课标精神,逐步使“新的品德课堂”成为儿童完整生命投入与成长的过程,成为他们回归生活、享受生活的过程和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奠基过程。
一、运用生活进行教学
现实生活是动态的,复杂多变的,我们不能简单套用书本上的事例来解决现实问题。只停留在分析他人生活层面是远远不够的,教育教学必须贴近生活,运用生活进行教学,使其在生活中用心去体验,用心去感悟,在生活中学会生活,从而不断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努力由“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因此,注意运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件和人物故事进行教学,将品德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相融合,充分利用学生差异的生活资源,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切身经历和感受与大家交流分享,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逐步提高对现实生活的感悟能力,从而促进其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一)活化教学内容
品德教材是以儿童生活为主线编写的,但教材的发展仍然滞后于时代的发展。过去了的生活与正在进行的生活、静态生活与动态生活、间接生活与直接生活、成人生活与儿童生活,对儿童有着不同的意义。如果我们只会简单地运用教材,不引入生活中大量鲜活的事例,就很难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也就难以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因此,笔者依据学生良好道德品德习得的规律和教学实际,对部分教材进行了二度开发,使其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以满足他们的兴趣和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我一方面将学生的“生活事件”和生活经验作为最鲜活的教育资源,注重以“我”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实现积极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我注意通过多媒体课件、课本剧等形式,使学习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将静态的教学内容动态化,努力活化教学内容。
比如,在教学《我也想当升旗手》《我从哪里来》《我是家中的小成员》《我掉了一颗牙》《我来试试看》《我的好习惯》等课文时,我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引导学生从“我”“我的感受”“我的故事”“我所经历的事”说起,展开教育活动,让学生在自主体验中提升道德认识,实现良好道德的自我建构;在教《我送老师一朵花》一课时,我播放本班学生和老师在一起共同生活的情景,有老师给同学们上课、批改作业的场面,有老师为学生盛饭、端汤的镜头,有老师检查学生午休的情景……课一开始,便把学生带进自己的生活之中,由此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让学生通过生活回味,体会老师为“我”付出的辛勤劳动,从而不断孕育理解、感激老师的积极情感。我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使文本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努力建立起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之间的通道,使品德教学更富影响力;在教学《筑起血肉长城》一课时,我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抗日战争的典型事件和相关资料,使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从而拉近了文本情节与学生间的距离,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教育。
(二)拓展教学内容
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是一个循环反复的过程。因此,品德教学内容不应囿于教材提供的内容,而应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教育资源,以教科书内容为点,扩展到所有对学生有意义的生活题材,充实时代精神,让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接轨,从而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育的感染力。
通过《父母的疼爱》一课教学,让学生体会家庭亲情,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疼爱和养育之恩,唤起学生对父母由衷的爱与感激。第一课时主要是帮助学生在自己已有的生活体验基础上,再进一步感受生活,感受父母的疼爱,提升心灵的体验。第二课时重点是让学生表达怎样对待父母的疼爱。在第二课时教学时,我首先在音乐声中声情并茂地讲述“香九龄,能温席”的故事,用具体生动的榜样形象激发学生爱父母的情感。随后,我请班上一名学生介绍他在妈妈生病期间精心照顾妈妈的感人事迹。学生们用心倾听着他的介绍,感受着他孝敬父母的真情,有的学生的眼里还闪烁着泪花。用身边的人和事感染、影响学生,学生们感到亲切可学,获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接着我让学生交流“自己为父母做过些什么?今后准备怎么做?”学生们谈得很投入,计划说得也很具体。与此同时,我印发了一份“关心父母家校联系卡”,让家长对子女的行为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促使学生将自己对父母的热爱之情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从而养成时时处处关心父母、理解父母、孝敬父母的好习惯。
(三)开发校本教材
在关注学生的“生活事件”和生活经验的同时,我们还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为基础,开发了《学会生活》校本教材,并采用“专题式”“系列化”的方法进行编排。所谓“专题式”,就是从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四个方面,紧紧结合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内容,分为“衣着篇”(衣)、“烹饪篇”(食)、“家居篇”(住)、“出行篇”(行)四个专题进行设计。所谓“系列化”,就是每个专题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由低年级到高年级,由易而难、循序渐进地设计了12个实践体验活动,贯穿于小学一至六年级的12个学期之中,一般每学期完成每个专题中的一个实践活动内容。《衣着篇》选编了家庭日常生活中穿衣、叠衣、洗衣、晒衣以及衣服的修补、收藏等内容,突出对学生自理能力的培养;《烹饪篇》从一年级的煮鸡蛋、煮米饭到六年级的炒肉丝、煲鸡汤,小学六年下来能学会烧制一桌家常菜,增强了他们生活的本领;《家居篇》主要让学生从小认识家用电器、餐具、炊具,学会泡茶招待客人,学会打扫卫生、整理房间、美化家庭生活环境,处理好邻里关系,学会待人接物;《出行篇》主要介绍出行的常识和礼仪。在实施过程中,我们注意将品德课程教学与校本课程有机结合,组织学生亲身参与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实践活动,通过实践体验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的意识和热情,形成基本的生活技能,为学生今后享受一个幸福完整的人生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引导学生走进生活
新课标倡导通过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来学习,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学习道德,体现了“生活即教学”的理念。我以教材中的教育主题为引子,有意识地将儿童带回到真实的生活中去,让他们面临真实生活,自觉进行观察、感受、体验、分析、研究、反思,并以“美好生活”为追求目标,来引导和提升自己的真实生活,真正享受生活的乐趣。
(一)课题研究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指出:“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和结论。”研究性学习和解决问题式学习是品德与社会课程重要的学习方式。为此,我注意引导学生以现实生活为背景,以品德教育主题为依据,发现并选择研究课题,让他们通过考察、调查、思考、探究、讨论、辨别等方式进行研究性学习,学会理性地面对问题,自主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切实培养学生自主研究、分辨是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探索过程中自觉提升道德素养。
比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第9课《不说话的“朋友”》一课时,我让学生以“公用设施与我们生活的关系”为研究课题,引导学生制订研究计划,开展研究活动。学生们通过实地考察、统计分析,了解公用设施的使用和保护情况,并整理出一份调查报告,提出了10多条关于使用和保护公用设施的小建议,抄送给了相关部门。另外,我还利用班会课组织学生围绕“公用设施在我们生活中起到了哪些作用”这一话题展开讨论,进一步明确公用设施与我们生活的关系。与此同时,在班主任的关心支持下,成立了8个小队,认领了附近的20多处公用设施,定期为它们打扫卫生,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自觉增强爱护公用设施的意识,养成符合社会公德的行为习惯。
再如,六年级下册第7课是《许多物种消失了》,学生们通过自学和讨论,确立了“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和“植物与人类的关系”两个课题,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调查研究,形成了两份比较详实的研究报告。学生们通过参与调研活动,了解到动植物的生存状况以及和人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切实增强了保护动植物的意识。
(二)真情体验
在学习活动中丰富学生的生命,让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其突出的表现是学生积极的心理活动和丰富的情感体验。而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忽视了人的各种心理因素,割裂认知与情感、态度的联结,课堂教学只有认知而无情感体验,学生完整的生命表现和心理结构被人为肢解,因而教育教学效果甚微。让学生走进真实生活,强化真情体验,就是要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完整生命投入的过程,成为完整心理结构参与的过程,真正实现情感、态度、行为习惯和知识技能的内在统一。
比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第3课《在爸爸妈妈关心下成长》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开展“寻找成长的足迹”活动,让学生搜集自己小时侯用过的物品,通过比较脚印、衣物等的变化,使其在“看看比比”中直观地感受自己长大了。这样的生活调查简便易行,老师可充分发挥学生的探究才能,用他们搜集的实物来进行体验教育。睹物思情,样样小物件都凝聚着父母的浓浓爱意。一年级下册第2课是《我是家中小成员》,在“我爱我家”这个环节中,我请学生根据平时的表现编写小剧本(如,将小朋友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表现编成剧本),并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他们在表演过程中感受不同人物的心情,并通过评议交流,进一步体验作为一名家庭成员应该怎样说话、怎样做事,从而不断丰富生活经验,逐步提高生活能力。在教学《他们需要关爱》时,我们首先创设体验情境,引导学生开展“换位体验”活动:(1)扮演盲人。请每人拿出一条大方巾,站在自己的座位前,蒙住自己的双眼,顺着桌子右边慢慢走,尽量不要碰同学和桌椅,要求学生边走边感受。(2)用一只手整理书包。请同学们把书包里的书本全部拿出放在桌上,右手握拳放在胸前,用左手整理书包,要求在整理过程中右手不能帮忙。活动结束后,请他们谈活动的体会,使其切身体验残疾人在生活中可能面临的困难与痛苦,唤起他们的同情心。
在我主持的中央教科所教育实验研究中心立项课题、南通市“十五”重点规划项目“小学思品活动教学研究”结题论证活动中,我上的一节专题研究课使我至今难忘。内容是当时的苏教版《思想品德》第五册第13课《讲节约,不攀比》。在上课的前一天,我告诉学生,明天将组织开展郊游活动,要求学生自主准备午餐和相关物品,并以学生郊游前的积极准备为基础,创设活动情境,生成活动思路,形成如下五个板块的活动:小背包里的秘密;七嘴八舌话消费;秋游故事共赏析(教材中的故事);我的裁减小计划;快乐的郊游活动。让学生直面自己的现实表现进行统计、比较、讨论、辨析和自主反思,使其在活动过程中获得积极的行为感悟和情感体验,懂得“讲节约,不攀比”的道理,逐步培养学生多元的价值观和健康的消费观,为提升消费质量和生活水平奠定基础。同时,通过组织学生开展郊游活动,将教学活动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将认知活动与学生的实际行动有机结合,学生会自主引发内在的矛盾斗争。活动结束后,再及时组织学生召开总结交流会,引导学生讲活动过程中发生的故事,交流所带物品的利用情况,说说活动后的感受和收获,让学生对自己的言行进行一次检阅,自觉调整不合情理的行为,真正做到“讲节约,不攀比”,以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总之,品德教学“回归生活”既是新课程的积极主张,又是品德教学的现实呼唤和课程价值的理性追求;既是品德课程教学的基本路径和策略,更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内在诉求,对提升品德教学实效和品德课程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 考 文 献]
[1]张启建.构建小学科技活动课程体系的尝试[J].课程、教材、教法,1997(3).
[2]张启建.着力构建思想品德教育综合课程体系[J].江苏教育研究,2000(1).
[3]陈少娟,吴慧珠.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模式[J].课程、教材、教法,2000(5).
[4]张启建.思想品德课“主体参与”教学模式探析[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0(13).
[5]韩永平.活动型思想品德课教学初探[J].小学德育,2000(17).
[6]张启建.小学品德课程活动教学研究[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1(11).
[7]鲁洁.让品德培养回归生活[N].中国教育报,2002-9-10.
[8]李季湄.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基本观点及其实施[J].学科教育,2002(12).
[9]张茂聪主编.品德与生活(社会)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
[10]张启建.“思品”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德育,2005(1).
[12]张启建.真趣活——品德课程教学策略例析[J].小学德育,2005(2).
(责任编辑:符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