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dzerovw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之下,社会各界对高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高中教育的改革成为热门话题,其中数学学科一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在以往应试教育下,对数学的学习,学生只是一味背诵解题方法,忽视锻炼自身的解题能力,这就导致了自主思考能力的减弱.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改革已经全面启动,以下就高中生的解题能力的培养进行分析.
  【关键词】高中数学;解题能力;新课程
  高中生的学习一直以通过高考为目的,导致其思维方式慢慢僵化.新课程改革对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应全面发展,摒弃过去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开阔思维,培养创新意识.而在数学学习方面,解题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各方面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解题是数学学习中最主要的一个内容,在新课程背景下培养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十分重要.
  一、在新课程背景下培养高中生数学解题能力的意义
  (一)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学习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通过培养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中生处于一个备战高考的特殊时期,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使其失去了学习兴趣.在数学学习中培养其积极性,使数学教学质量有所提升,这样学生就不会在数学学习中有所抵触,而是投入更多的时间和努力进行数学学习.而数学习题的有趣之处在于,学生在解题中能够发掘出解题的乐趣.比如,数学卷后的思考题,常常较难,一般考试只作为加分题,高中生年轻气盛、喜欢挑战,同学之间常常就这类题型互相比较.一般情况下,胜者内心充满喜悦,会对解题更有动力;而败者亦不气馁,不断提升自己的解题能力,这样,在数学学习中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始.还有一些同学喜欢钻研,很享受解题带来的乐趣,所以培养数学解题能力极大地提升了高中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多种多样,通常教师课上教授学生习题的解法不会只是一种.这种教学方法就是为了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让学生的想法不被拘泥于一种形式.其实创新需要的就是发散的思维,很多创新制造都蕴含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在我国应试教育下很多学生的思维变得僵化、不知变通,导致现在各个行业的创新型人才缺失.而在数学解题过程中,只要学生善于想象,往往能找出一种不同的解题方法,有时候可能这种方法并不是最简单的,但象征着学生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在长久的解题过程中,许多学生都能培养出一题多解的习惯,久而久之,这样的学生在创新方面的能力要比一般学生强一些,所以在高中数学学习方面,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的同时也可以提升学生的创造力.
  二、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培养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
  (一)多方面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1.培养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育模式对学生提出了全面发展、自主思考、勇于创新等一系列要求.部分教育理念也发生了改变,不只对学生有了新的要求,对教师的教学也有了新的规定.传统课堂教师的主体地位已经改变,现在的教育方式要求教师更像学生的一位引導者,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这就改变了以往教师一味教,学生被动接受的现象.教师要与学生讨论课程安排,学生敢于质疑教师的讲解内容,学生可以多角度思考问题,课上课下都可以和教师进行探讨,这样不仅扩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也不断提升了学生的解题能力.
  2.采用小组合作互动教学引导学生思索问题
  小组合作互动教学是一种在新课程背景下提出的教学模式,其中第一步就是学生之间的合作.这种教学模式的主体是学生,所以一切教学活动都应围绕学生进行,学生彼此的合作是这一切的基础.互动教学即小组成员与教师之间针对教学环节及教学内容进行的探讨与研究.学生之间的合作体现在课上共同梳理课堂知识的重难点,课下一起解决数学难题,这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还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学生的注意力更为集中.在小组合作过程中每个人都能表现自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有所上涨,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向教师反馈,减少了教师单独辅导的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培养学生自主的思考能力.小组合作中,每名学生都有机会发言,促使他们更积极地思考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深度培养学生具体解题能力
  1.要求学生认真审题
  答题的首要步骤就是正确审题,如若审题不正确,付出再多努力都会白费.通常教师在教学中会特别强调审题的重要性,但还是有学生忽视审题,只凭对题目模糊的认识就开始做题,忽视了题目中隐藏的解题条件,致使错误率提高.所以,在教学中多数教师都会列举这样的例子教导学生,学生也应该有正确的审题意识.由于学生日常所做的题目都来自教材,有些学生容易粗心,这也会导致审题不清,教师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对这些现象进行强调,培养学生的审题意识.
  2.寻找解题中用到的数学概念
  数学概念是数学学科中的基础内容,基于此,学生应该牢固掌握基础数学概念并将其在实际解题中灵活运用.通过基本概念和公理可以推导出一些高级的数学解题技巧,这在一些证明题中被广泛应用.数学解题的思路是建立在基本概念上的,一些数学定理、性质的推导都依赖于基本概念.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概念的重要性,不定时地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的掌握程度,指导学生在实际的解题过程中灵活应用基本概念.
  3.培养学生善于借助数学工具解题
  高中的数学难度分级明显,部分简单的题目易于解答,但很多抽象问题不能很好地被学生理解,这就需要借用数学工具来解决问题.很多较复杂的题型依靠学生自身的能力不能很好解决,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将公式、数学模型、坐标系等数学工具合理地运用到解题过程中以便问题的解决.一段时间后,教师可进行测验,查看学生的掌握情况,总结学生易错点,及时进行纠正.合理地运用数学工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升解题能力,更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形成.
  4.培养学生利用不同方法解题
  以往高中的教学模式只注重学生分数的提高,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分数高低评判学生,这种模式存在极大的弊端.学生在这种环境下,很少思考一些题的其他做法,往往是按照教师教授的方法去解题,一味地背诵记忆解题方法.新课程改革就是要让学生全面发展、自主思考,教师应该从传统观念中转变出来,抛弃过去的陈旧思想,学习新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能够做到举一反三,用多种方法去解答同一题目.
  5.培养学生养成记录错题的习惯
  习题过程中难免会犯错,上课没注意听讲、课下没及时复习或是因为粗心大意,都会导致习题中错误的出现.犯错并不可怕,但一定要从错误中吸取教训、积累经验.在数学学习中,要养成整理错题的习惯,有时间就回顾一下,尽量下次不犯,是对学习的一种很大提升.教师也要帮助学生分析错误原因,辅助他们建立错题集,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
  三、结尾语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数学教育要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摒弃传统教学中只进行记忆学习的应试教育模式,帮助学生发散思维,引导他们全面发展,提升其日后进入社会的核心竞争力.总的来说,培养高中生数学解题能力对学生各方面的益处极大,可以有效地增加学生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姜晓明.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6(4):115.
  [2]王建国.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J].教育科学:全文版,2016(18):32.
  [3]何成.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J].教育科学:引文版,2017(17):320.
其他文献
我今天和大家讨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问题。我想分以下三个方面来谈。一、什么叫科技创新简单地说,科技创新有两个维度,一个是发现的维度,一个是创造的维度。发现的维度就是
【摘要】伴随着新课程教育改革的深化,高中数学阅读型教学得到了重视,阅读型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阅读能力、交流水平,提高学习效果,阅读型教学值得进一步推广与应用.鉴于此,笔者立足于高中数学阅读教学对其教学的初步实践与方法展开分析.  【关键词】高中数学;阅读型教学;初步实践;方法分析  阅读是人学习道路上的重要载体,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阅读的重要作用越来越明显.新课程背景下,阅读教学作
就业是如今社会热议的重点话题,笔者就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出发,对我国高校职业规划教育的认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有效的发展路径和方法。
新课程标准强调英语课程应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
【摘要】“三创”教育提出多年,在武汉大学实践的效果也较为理想,本文就三者的共性与个性进行了探讨,进一步明晰了三者的理论内涵。同时,也浅析了三者间的关联性与区别性。  【关键词】“三创”教育 创造教育 创新教育 创业教育    武汉大学多年来以创造教育思想为本,在创造、创新、创业,即所谓“三创教育”方面做出了成功的尝试,形成新世纪创业人才培养模式--“KAQ模式”,即知识、能力和素质并进的模式。其中
目的:了解职业院校学生恋爱心理、恋爱态度和由恋爱引发的问题。方法:运用自编的《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恋爱状况调查表》进行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恋爱是职业院
【摘要】格林公式是多元函数积分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公式,其理论意义及使用价值都值得关注.本文采用“内容分解—分层推进—协作探究”的教学策略构建格林公式,收到了比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格林公式;协作探究;创新能力  1825年,英国数学家格林个人出版了一本数学小册子——《数学分析在电磁学中的应用》,在这本小册子中最早出现了格林公式.由此可见,其产生的背景是电磁学,但学员对电磁学这一物理背景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