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要实現小学科学教学的高质量,既要有显性的考试分数,也要使学生学会探究,培养科学精神。公开课和随堂课在教学理念上是相通的,但在教学时间安排应有所侧重。合理安排时间,努力提高课堂效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关键字】时间小学科学高质量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要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要让学生的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革,形成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教师应科学合理地安排好教学时间,组织高质量教学,不仅教师教学理念先进,而且学生检测结果令人满意。
一、公开课的时间分配,要重在探究
小学生实验探究既是教学目标之一,又是学习科学的主要方式,所以公开课基本上是实验探究型的内容。纵观各级科学公开课,基本上以拖堂收场,故教师“用教材教”就十分必要,教学内容一定要有所取舍、组合,突出教学主线,当然可让学生设计一些平行性实验,同时选择性完成。这样就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教学理念,又还课堂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探究时间。
为此,一堂公开课时间安排建议:激趣导入2分钟,提出问题设计实验5分钟,进行实验探究20分钟,总结归纳3分钟,作业及课外延伸5分钟。如果设计并进行实验时间不够,可用机动的5分钟时间;课堂作业及课外延伸应有一定的层次性和机动性,教师便可做到收放自如,下课铃响,课堂即止。
二、随堂课的时间安排,侧重于作业
教学安排侧重于作业,并不否认探究。试想,我们平时的课都要向公开课那样去上,一是教师在课前准备上不太可能完成,二是学生作业也会成问题。对专职科学老师而言,要上多个班级,有时还要面对一群不熟悉个体去组织教学,若将学生的作业放在课外完成,有些学生不完成,甚至一抄了之……学生探究能力强了,但如果学生检测质量下降,还是过不了学校的考核关,教师要想解决这个实际问题,应适当围绕作业组织教学。
教学过程的时间安排建议为:如果遇到有分组实验的教材,将“激趣导入、提出问题和设计实验”这些环节,老师提前布置,放在课外思考。这样,课堂一开始就讨论研究实验方案,及时进行实验,将省下的时间及机动时间,用在作业的指导上,要求学生教材、作业本、笔不能同时使用,作业当堂独立完成,老师适当进行部分学生面批,当场订正典型的作业错例。对于《单元期末检测卷》的使用,除部分卷当作平时练习外,在复习时允许学生保留参考答案,让学生课外准备后,在课堂内独立完成,四人小组内循环交换批改,及时考评。
三、一学期的时间安排,应前紧后松
小学科学教学,最大的挑战就是教学时间太紧。三、四年级每个星期二节课,将教材中的每篇课上完,意味着要14周,再加上国定假期,又可能要比语、数提前一周考试,复习时间寥寥无几。
尤其是小学科学专职老师,没有晨读、午自修等可利用时间……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差,就差在老师没有安排好一个学期的教学时间。如果严格执行教学进度,前紧后松,复习迎考时间就充足了,学生的考试成绩会有明显提高。我们反对“炒冷饭”式的复习,但比没有时间“炒”会好得多。
四、时间对大家都公平,主要在于“挤”
“时间像海绵中的水,只要挤总是有的”。学会挤时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一是像其他老师争取点自习等时间;二是提高教学效率,等于是在延长了教学时间。综上所述,我们更应倡导提高课堂效率。
1.取舍教材内容,不做无用功。一个学期的实验计划,不需要做的可不做。例如,人体跑动会产生热,心跳会加快等,这些学生都有体验。可做可不做的实验,可以略做。如,衣服能产生热量吗?如果学生一致认为:衣服不可能产生热量,可不做;如果意见有分歧,可简单地做一下,让学生解除疑惑。但有些实验必须要做,如种植蚕豆等,让学生观察胚根和胚芽生长历程,还能考验学生的意志力和科学精神。
2.课前精心备课,不浪费时间。有人形容小学科学老师,应该是“天上的至少知道一半,地上的全知道,地下的也要知道。”可见,小学科学老师的知识储备应该是全方位的,在备课时要精心准备。有时候课堂上的时间就浪费在你的一知半解上,或者浪费在你准备实验材料不充分。如果教师对课堂的“预设”与“生成”估计充分,且有相应对策,就能有效地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与盲目性,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教学时间才能用在刀刃上。
3.反对预习结论,但有所准备。小学科学教材以问题和现象为主,但也有些结论性的描述。我们反对学生预习,主要源于学生一旦知道了结论,还会在乎探究的过程吗?就像一场球赛的魅力在于看直播一样。学生预习可加快教学进程,但学生思维没有得到训练,这是假高效的课堂。当然有些教学内容,学生一定要事先准备,否则教学无法展开。如调查家庭中的垃圾情况,只有在学生调查的基础上才能统计数量,进行分类……
4.合理分配时间,重教学手段。一节课40分钟,学生从头到尾在座位上一动不动,注意力高度集中,这是不太现实的。据研究,小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只有20分钟左右。我们要牢牢地去把握课堂教学节奏的缓急张弛,利用一堂课的前20分钟,突出重点,加强探究,以此调节学生的注意力和兴奋度。有些学生难免也会出现心理疲劳、情绪低落的状态,这就要求我们在合理分配课堂教学时间的前提下,老师教学方法上注重多样化,还要注意课堂组织的多样统一,用变化的曲线结构激发学生的兴趣。否则学生一旦开小差,老师就要静等或抓纪律,这无形中浪费了时间。
此外,小学科学教学不是每堂课都是探究型的,教材中有些内容是陈述性的知识。这可先布置给学生预习,课外查找相关资料。课堂上先用10分钟时间,让他们自己去自学教材,从而达到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再用10分钟,大家交流探讨,形成共识,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同时教师应在引导学生把握知识体系的基础上,适当放手,让学生畅所欲言。后面的半节课,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探讨,并解决实际问题,逐步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并当堂完成作业。
实践证明,精心安排教学过程,合理分配教学时间,当堂独立完成作业,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提高小学生科学成绩的有效途径。希望有一天,我们的随堂课和公开课不再是“二张皮”,都能达成高效的课堂。让我们多关注学生,充分利用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完成主要的教学任务,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字】时间小学科学高质量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要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要让学生的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革,形成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教师应科学合理地安排好教学时间,组织高质量教学,不仅教师教学理念先进,而且学生检测结果令人满意。
一、公开课的时间分配,要重在探究
小学生实验探究既是教学目标之一,又是学习科学的主要方式,所以公开课基本上是实验探究型的内容。纵观各级科学公开课,基本上以拖堂收场,故教师“用教材教”就十分必要,教学内容一定要有所取舍、组合,突出教学主线,当然可让学生设计一些平行性实验,同时选择性完成。这样就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教学理念,又还课堂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探究时间。
为此,一堂公开课时间安排建议:激趣导入2分钟,提出问题设计实验5分钟,进行实验探究20分钟,总结归纳3分钟,作业及课外延伸5分钟。如果设计并进行实验时间不够,可用机动的5分钟时间;课堂作业及课外延伸应有一定的层次性和机动性,教师便可做到收放自如,下课铃响,课堂即止。
二、随堂课的时间安排,侧重于作业
教学安排侧重于作业,并不否认探究。试想,我们平时的课都要向公开课那样去上,一是教师在课前准备上不太可能完成,二是学生作业也会成问题。对专职科学老师而言,要上多个班级,有时还要面对一群不熟悉个体去组织教学,若将学生的作业放在课外完成,有些学生不完成,甚至一抄了之……学生探究能力强了,但如果学生检测质量下降,还是过不了学校的考核关,教师要想解决这个实际问题,应适当围绕作业组织教学。
教学过程的时间安排建议为:如果遇到有分组实验的教材,将“激趣导入、提出问题和设计实验”这些环节,老师提前布置,放在课外思考。这样,课堂一开始就讨论研究实验方案,及时进行实验,将省下的时间及机动时间,用在作业的指导上,要求学生教材、作业本、笔不能同时使用,作业当堂独立完成,老师适当进行部分学生面批,当场订正典型的作业错例。对于《单元期末检测卷》的使用,除部分卷当作平时练习外,在复习时允许学生保留参考答案,让学生课外准备后,在课堂内独立完成,四人小组内循环交换批改,及时考评。
三、一学期的时间安排,应前紧后松
小学科学教学,最大的挑战就是教学时间太紧。三、四年级每个星期二节课,将教材中的每篇课上完,意味着要14周,再加上国定假期,又可能要比语、数提前一周考试,复习时间寥寥无几。
尤其是小学科学专职老师,没有晨读、午自修等可利用时间……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差,就差在老师没有安排好一个学期的教学时间。如果严格执行教学进度,前紧后松,复习迎考时间就充足了,学生的考试成绩会有明显提高。我们反对“炒冷饭”式的复习,但比没有时间“炒”会好得多。
四、时间对大家都公平,主要在于“挤”
“时间像海绵中的水,只要挤总是有的”。学会挤时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一是像其他老师争取点自习等时间;二是提高教学效率,等于是在延长了教学时间。综上所述,我们更应倡导提高课堂效率。
1.取舍教材内容,不做无用功。一个学期的实验计划,不需要做的可不做。例如,人体跑动会产生热,心跳会加快等,这些学生都有体验。可做可不做的实验,可以略做。如,衣服能产生热量吗?如果学生一致认为:衣服不可能产生热量,可不做;如果意见有分歧,可简单地做一下,让学生解除疑惑。但有些实验必须要做,如种植蚕豆等,让学生观察胚根和胚芽生长历程,还能考验学生的意志力和科学精神。
2.课前精心备课,不浪费时间。有人形容小学科学老师,应该是“天上的至少知道一半,地上的全知道,地下的也要知道。”可见,小学科学老师的知识储备应该是全方位的,在备课时要精心准备。有时候课堂上的时间就浪费在你的一知半解上,或者浪费在你准备实验材料不充分。如果教师对课堂的“预设”与“生成”估计充分,且有相应对策,就能有效地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与盲目性,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教学时间才能用在刀刃上。
3.反对预习结论,但有所准备。小学科学教材以问题和现象为主,但也有些结论性的描述。我们反对学生预习,主要源于学生一旦知道了结论,还会在乎探究的过程吗?就像一场球赛的魅力在于看直播一样。学生预习可加快教学进程,但学生思维没有得到训练,这是假高效的课堂。当然有些教学内容,学生一定要事先准备,否则教学无法展开。如调查家庭中的垃圾情况,只有在学生调查的基础上才能统计数量,进行分类……
4.合理分配时间,重教学手段。一节课40分钟,学生从头到尾在座位上一动不动,注意力高度集中,这是不太现实的。据研究,小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只有20分钟左右。我们要牢牢地去把握课堂教学节奏的缓急张弛,利用一堂课的前20分钟,突出重点,加强探究,以此调节学生的注意力和兴奋度。有些学生难免也会出现心理疲劳、情绪低落的状态,这就要求我们在合理分配课堂教学时间的前提下,老师教学方法上注重多样化,还要注意课堂组织的多样统一,用变化的曲线结构激发学生的兴趣。否则学生一旦开小差,老师就要静等或抓纪律,这无形中浪费了时间。
此外,小学科学教学不是每堂课都是探究型的,教材中有些内容是陈述性的知识。这可先布置给学生预习,课外查找相关资料。课堂上先用10分钟时间,让他们自己去自学教材,从而达到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再用10分钟,大家交流探讨,形成共识,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同时教师应在引导学生把握知识体系的基础上,适当放手,让学生畅所欲言。后面的半节课,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探讨,并解决实际问题,逐步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并当堂完成作业。
实践证明,精心安排教学过程,合理分配教学时间,当堂独立完成作业,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提高小学生科学成绩的有效途径。希望有一天,我们的随堂课和公开课不再是“二张皮”,都能达成高效的课堂。让我们多关注学生,充分利用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完成主要的教学任务,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