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漫长的修行

来源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chongz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的公布,打破了职教课堂的沉寂与宁静。随后,各种培训、会议围绕着课改展开了密集的“轰炸”,平面、网络媒体迅速聚焦,课改成了最流行的关键词。
  赶鸭子上架
  这不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而是一场声势浩大、自上而下、席卷全省的职教变革,无论我们愿不愿意,都必须面对,无论我们欢不欢迎,都必须接受。没有模式可循,没有先例可鉴,一切是那么的新鲜与陌生。怎么改?改成怎样?我的心中一片迷茫,如同失去长篙的一叶扁舟,虽然知道不能在湖中徘徊,却也无能为力,只好随波逐流。于是“跟着走”成了我的课改哲学,别人怎么做,我就怎么做,领导怎么教,我就怎么做;“以拖待变”成了我的行为准则,蠢蠢欲动而不行动,准备享受“拿来主义”的美味。
  在“拔剑四顾心茫然”中迎来了2007年,随着《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开展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通知》的发布,学校领导再也坐不住了,再不课改,学校将被边缘化,就会失去在新一轮发展中的主动权。校长一声令下,课程改革领导小组、课程开发团队等机构纷纷组建。虽然大多数教师还不明白项目课程为何物,最多也就是一知半解,但在行政的强力推动下,全校总动员,对传统课程进行项目化改造,集中编写校本教材,根据固有的样式,借助强大的因特网,经过三伏的“煎熬”和整整一个暑假的“修炼”,我们终于完成了全校80%教材的项目化改造,取得了课程改革的“初步胜利”。
  喧嚣中的痛
  按照课程改革的理念,课堂教学应体现能力本位和行动导向,应让学生自主、合作、研究性学习。在教学的过程中,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学生不愿自主学习,他们已经习惯了教师手把手地教,然后一步一步地跟着做;合作学习也成了教师的一厢情愿,他们依旧单枪匹马、我行我素、“性本孤独”;研究性学习更是无法有效展开。精心设计的课改遭遇“水土不服”,出现“排异反应”,我一下懵了,加上课堂上的混乱和嘈杂也一再突破我的心理底线,我的改革热度骤降,稍起涟漪的课堂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唯一的变化是由原来的教教材变成了现在的教项目。
  造化弄人,正当我偃旗息鼓、逐渐“复辟”之时,市里要召开课程改革推进会,让我这个“学科带头人”开示范课,学校领导也想借此展示我校课改“成果”。受此重任,怎敢大意,在“准确吃透课改精神”的基础上,通过一次次彩排、预演,在众人期盼的目光下,我的课登场了。那令人“高山仰止”的热闹场面,那令人“望尘莫及”的精妙时间把握,那“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媒体呈现,那“体现课改理念”的一招一式、一言一行,加上师生间天衣无缝的配合和完美教学成果的展现,所有环节无懈可击。我心中窃喜,期待着专家同行的一致好评,梦想着本课成为同行争相效仿的样板,更奢望着自己在市课改进程中的“历史地位”。评课时,在经历了短暂的沉寂后,话语开始多起来了,场面趋于热烈,我这个“学科带头人”的面子被忽略了。“这是一堂有课改之形,而无课改之实的课”、“项目教学不等于教项目”、“项目没有切入学生学习、生活、工作情景,形同空中楼阁”、“放任而非自主,拼凑而非合作”、“教师垂帘听政,而非平等中首席”、“虚幻的教学效果和隔靴搔痒的教学评价”、“学生的动不是真动,是浮动,学生的合作不是浑然天成,而是形式上的摆弄”……专家同行的话令我无地自容,一堂精心设计的“示范课”竟然遭到如此的否定,“画虎不成反类犬”,我的心凉到了“冰点”。
  路就在脚下
  “岂知灌顶有醍醐,能使清凉头不热。”在重大的打击面前,我的心没有颤抖,我越加分明地感到自己课改的走偏,仿佛踏进了课改的“真空地带”,既不合专家期待,又不符学生口味,“两头不讨好”,这样的课程改革又有什么意义!究竟为什么要课改?课程改革究竟是为了谁?基于这些问题的原点思考,我开始系统地学习相关的理论,仔细地研读相关的文件,辩证地看待专家的报告,冷静地反思自己的实践,“拨开云雾见月明”,我终于认识到,课程改革最终的归宿是课堂,最终的受体是学生,最终的目标是为了全体学生的按需发展,这就需要从根本上改变中职校目前低效的课堂生态和中职生普遍厌学的学习生态。
  路就在脚下,我再次踏上了课改的征程,开始了与学生的“课程协商”。通过关注学生体验,倾听学生呼声,明晰学生需求,对项目设计、教学环节、结果呈现、教学评价等进行了全面的审视,以学生喜欢不喜欢、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作为项目选择和课堂教学的唯一依据,使项目教学在动态中完成一次次的重构,课堂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变化,学生慢慢地动起来了,课堂渐渐地热闹起来了,自己的教学也越发洒脱起来了,课堂涌动着诗意的灵动,弥漫着独特的韵味。
  幸福地修行
  2009年底,南通市职业教育计算机类专业课程改革观摩研讨活动在我校举行,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和对课改精神的理解向与会代表展示了一堂原汁原味的公开课,课前不再排练,课堂不再华丽,一切是那么的自然、和谐,教学效果水到渠成。随后,我又作了题为《错位评价:中职学生评价新视角》的专题讲座,得到了与会代表的高度认同。我没有欣喜于教学的成功,而是欣喜于代表的认同与学生的感受合拍,欣喜于课改理念与教学实践的共生,欣喜于学生的自然生长和课堂的自由生成。这让我明白,课程改革其实很简单,它是以课程为支点,推动教学、评价等的系统变革,托起每个中职生的学习幸福。随着对课程改革理解的深入,我不断深化自己的理论认识,先后发表了一系列的文章,如《积极心理:中职管理新视角》、《错位评价:中职评价新视角》、《错位学习:重构中职生学习隐秩序》、《错位发展视野下的中职生身份认同》等。同时,对当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解剖,《透视中职项目教学执行难》、《职教课改的惯性思维和现实要求》等相继发表。教学竞赛也捷报频传,在市实践课教学大赛中荣获第一名,在今年的市“两课”评比中,我又以第一名的成绩挺进了省赛。
  在实践和理论的探寻中,我涤荡着自己的心灵,净化着自己的思维,丰富着自己的灵感。课程改革必须时时、处处体现对中职生的生命关照,这种生命关照是对中职生生命整体性、差异性、多样性的尊重,是对生命自主性、生成性的认同,是对生命个性的敬畏和对生命个性美的欣赏,是对中职生的个性解放,是对中职生精神自由的成全,唯有如此,课程改革才有真正的生命与意义。
  课程改革,其实是一场漫长的修行。伴随着迷茫与徘徊、失落与痛苦、幸福与收获一路走来,不管前面的路多么漫长和崎岖,我已经在路上,就不怕遥远。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三厂职业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配水工作是灌区灌溉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详细介绍了在引水模式从大流量短历时变为小流量长历时情况,交口灌区配水工作应采取的配水方法,对灌区配水工作具有.较强的指导作
搞好职教科研,表面上看是一个能力问题,实际上真正决定科研成败的关键,首先是心理问题、态度问题。所谓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心态决定状态,状态决定成败。态度是能力的总开关,态度比能力更重要。  一、职教科研心态的误区  一是轻慢心态。轻慢,即轻视怠慢。许多教师虽然嘴上也说科研重要,但思想上并未真正认识到它的重要性。他们往往根据自己从不撰写论文也照样教书,甚至可能还教得不错的自我感觉,潜意识中抵拒科研
2010年是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起步之年,为了进一步推进校企一体化建设的改革发展,围绕《纲要》,以提高质量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着力解决学生顶岗实习这一制约教学质量提升的难题,推动我校职教事业在新的起点上实现科学发展,我校对顶岗实习工作进行科学规划,大胆尝试。在呼吁地方政府号召广大企业来支持职业教育开展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同时,主动突破体制上的障碍
一、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英语生本化教学改革的理论基础  1.中等职业教育教学以就业为导向的内涵  概括地说,就是以职业、岗位、工作为基本依据所设计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它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体系与职业、工作岗位要求的对接,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就业的目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体系最大限度地与职业、工作岗位要求相对接主要包括:(1)课程设置与工作任务相对接,课程的体系结构要与工作体系结构相匹配,按照工作
冠心痛的范围包括(1)静寂性(即无痛性)心肌缺血。(2)慢性稳定型心绞痛,(3)不稳定型心绞痛。(4)非透壁性心肌梗死及(5)急性透壁性心肌梗死等五种。近年研讨的热点为不稳定型心
《主题筵席设计与制作》是为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综合性实训课程。该课程是针对某一个主题(如国宴、婚宴、寿宴、迎春宴、红楼宴、“三头”宴、农家宴、水乡宴等),设计出筵席菜单,再根据设计出的菜单,从原料的采购核算到加工制作,再到筵席组配和菜品上桌的整个过程,涉及烹饪专业中的烹饪原料学、加工工艺学、营养卫生学、食品安全学、饮食业成本核算、餐饮厨房管理以及烹饪工艺实践操作。在主题筵席设计过程中。
目的 分析院前心脏急症老年患者发病特点。方法 分析1973~1997年间院前急救1030例≥60岁老年病人临床资料。结果 其中心脏急症807例,非心脏事件223例,心脏急症占78.3%。发病居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