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心内科护理人员的心理状况、应对方式、职业倦怠感进行调查,以心内组和普内组这2组为对比,通过在心理状况、应对方式、职业倦怠感方面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心内组的护理人员的职业倦怠感较重、心理状况较差,应及早的进行干预。
关键词:心内科护理人员、职业倦怠感、心理健康、调查、分析
0 前言
心内科病患具有病情重、病死几率高、并发症多的特点。因此,心内科的护理人员由于长时间处在高度紧张的环境中,极易造成工作的疲劳感与紧张感,这对护理的质量有极大的影响。本文就我院心内科护理人员的职业倦怠感、心理的健康程度进行调查,为心内科护理人员的心理状况和职业倦怠感的应对与改善提供相应的依据。[1]
1 研究资料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我市的2家医院的心内组(A组)护理人员共48人及普内组(B组)48人,其中心内组的护理人员年龄在21到52岁之间,平均年龄在32.8±4.2岁;护龄为1到25a,平均为7.6±4.2a;学历分别为本科22名,大专16名,中专10名;职称分别为主任护师1名,副主任护师2名,主管护师20名,护师14名,护士11名。普内组的护理人员年龄在22岁到53岁之间,平均在33.1±4.8)岁;护龄在1到24a,平均为7.8±5.3a;按学历分为本科27名,大专14,名,中专7名;按职称分为主任护师1名,副主任护师2名,主管护师19名,护师13名,护士13名。心内组和普内组的护理人员在年龄、护龄、职称以及学历上均无统计学的差异,因此2组数据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2组护理人员都采用SCL-90的问卷调查方式,主要测试护理人员的心理情况。本次研究采用马斯勒职业倦怠感问卷的方式(MBI-HSS)对2组进行职业倦怠感的评定,主要包括情感耗竭等9个条目、人格解体等5个条目、个人成就等8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0到6分进行评定,0为从不,6为非常频繁。[2]其中,情感耗竭与人格解体的得分越多,倦怠感越强;个人成就越低,倦怠感越强。其中,情感耗竭大于16份、人格解体大于6份、个人成就感小于39份为存在倦怠感。应对方式主要表现在解决问题、幻想、求助、退避、自责、合理化这6个方面。2组护理人员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问卷的调查,当场回收问卷。共发放问卷288份,实际回收288份,回收率为100%。
1.3 处理方法
本文采用SPSS 15.0 的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的数据均符合正态分布,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采用t检验的方式,当P<0.05,则差异具有统计学的意义。[3]
2 研究结果
2.1 SCL-90的评分结果
评定结果如下:(1)在躯体化方面,A组为3.72±0.38,B组为2.51±0.45,常模为1.37±0.48;(2)强迫:A组为2.76±0.52,B组为2.66±0.32,常模为1.62±0.58;(3)人际关系方面:A组为3.78±0.66,B组为2.70±0.51,常模为1.65±0.51;(4)抑郁方面:A组为2.69±0.51,B组为2.52±0.58,常模为1.50±0.59;(5)焦虑:A组为2.79±0.36,B组为2.52±0.62,常模为1.39±0.43;(6)敌对性:A组为2.79±0.53,B组为2.56±0.71,常模为1.48±0.56;(7)恐怖:A组为1.75±0.62,B组为1.40±0.85,常模为1.23±0.4;(8)偏执:A组为1.78±0.63,B组为1.60±0.58,常模为1.43±0.57;(9)精神病性:A组为2.77±0.54,B组为2.52±0.28,常模为1.29±0.42;(10)总分:A组为135.70±40.56,B组为130.56±39.65,常模为129.96±38.76。这些数据心内组均高于普内组,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MBI的评分
MBI的评分具体如下:(1)情感耗竭:A组为28.66±10.76,B组为24.67±9.11;(2)人格解体:A组为8.53±3.11,B组为6.99±3.69;(3)个人成就感:A组为34.12±9.66,B组为38.14±9.75。其中心内组护理人员在这三项的调查中(除个人成就感)显著高于普内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3 应对方式
2组护理人员长使用的应对方式是求助和解决问题,这都是比较积极的解决方式。其他的结果具体如下:(1)決解问题:A组为8.86±2.09,B组为8.68±1.98;(2)求助:A组为4.96±1.72,B组为4.84±1.61;(3)幻想:A组为4.29±1.82,B组为4.31±2.14;(4)自责:A组为3.76±2.01,B组为3.89±1.89;(5)退避:A组为4.39±1.89,B组为4.17±1.84;(6)合理化:A组为4.35±1.44,B组为4.21±1.51。这2组在应对方式上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的意义。
3 讨论
经由多个研究学者对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情况进行了调查,在发表的数据中显示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程度显著的低于普通人群,而在不同的科室中,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程度也是不同的。由于护士与病患的接触时间相对于其他的医疗工作者更长、次数更多,其心理健康程度更低。而护士由于其岗位的特殊性,紧张的情绪和较高的工作压力更容易造成护士的职业倦怠感的发生,极大的影响了护士的心理状况,对病患的治疗质量也有极大的影响。儿在本文的研究结果中,心内组和普内组在SCL-90上的得分高于我国的常模,同时心内组高于普内组;而心内组的躯体化等条目也高于普内组,这表明我国心内科护理人员均存在职业倦怠感。
参考文献:
[1] 胡艳娜,李青,张景屹. 护士压力及社会支持研究进展[J]. 现代临床护理,2009,8(8):74.
[2] 吴立红,吴爱勤. 护士职业应激与心身健康的相关研究[D]. 苏州大学:精神病学与精神卫生学,2007
[3] 谢绍菊. 探讨心血管内科护理人员的压力和应对措施[J]. 中外医疗,2012(9):160-162.
关键词:心内科护理人员、职业倦怠感、心理健康、调查、分析
0 前言
心内科病患具有病情重、病死几率高、并发症多的特点。因此,心内科的护理人员由于长时间处在高度紧张的环境中,极易造成工作的疲劳感与紧张感,这对护理的质量有极大的影响。本文就我院心内科护理人员的职业倦怠感、心理的健康程度进行调查,为心内科护理人员的心理状况和职业倦怠感的应对与改善提供相应的依据。[1]
1 研究资料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我市的2家医院的心内组(A组)护理人员共48人及普内组(B组)48人,其中心内组的护理人员年龄在21到52岁之间,平均年龄在32.8±4.2岁;护龄为1到25a,平均为7.6±4.2a;学历分别为本科22名,大专16名,中专10名;职称分别为主任护师1名,副主任护师2名,主管护师20名,护师14名,护士11名。普内组的护理人员年龄在22岁到53岁之间,平均在33.1±4.8)岁;护龄在1到24a,平均为7.8±5.3a;按学历分为本科27名,大专14,名,中专7名;按职称分为主任护师1名,副主任护师2名,主管护师19名,护师13名,护士13名。心内组和普内组的护理人员在年龄、护龄、职称以及学历上均无统计学的差异,因此2组数据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2组护理人员都采用SCL-90的问卷调查方式,主要测试护理人员的心理情况。本次研究采用马斯勒职业倦怠感问卷的方式(MBI-HSS)对2组进行职业倦怠感的评定,主要包括情感耗竭等9个条目、人格解体等5个条目、个人成就等8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0到6分进行评定,0为从不,6为非常频繁。[2]其中,情感耗竭与人格解体的得分越多,倦怠感越强;个人成就越低,倦怠感越强。其中,情感耗竭大于16份、人格解体大于6份、个人成就感小于39份为存在倦怠感。应对方式主要表现在解决问题、幻想、求助、退避、自责、合理化这6个方面。2组护理人员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问卷的调查,当场回收问卷。共发放问卷288份,实际回收288份,回收率为100%。
1.3 处理方法
本文采用SPSS 15.0 的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的数据均符合正态分布,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采用t检验的方式,当P<0.05,则差异具有统计学的意义。[3]
2 研究结果
2.1 SCL-90的评分结果
评定结果如下:(1)在躯体化方面,A组为3.72±0.38,B组为2.51±0.45,常模为1.37±0.48;(2)强迫:A组为2.76±0.52,B组为2.66±0.32,常模为1.62±0.58;(3)人际关系方面:A组为3.78±0.66,B组为2.70±0.51,常模为1.65±0.51;(4)抑郁方面:A组为2.69±0.51,B组为2.52±0.58,常模为1.50±0.59;(5)焦虑:A组为2.79±0.36,B组为2.52±0.62,常模为1.39±0.43;(6)敌对性:A组为2.79±0.53,B组为2.56±0.71,常模为1.48±0.56;(7)恐怖:A组为1.75±0.62,B组为1.40±0.85,常模为1.23±0.4;(8)偏执:A组为1.78±0.63,B组为1.60±0.58,常模为1.43±0.57;(9)精神病性:A组为2.77±0.54,B组为2.52±0.28,常模为1.29±0.42;(10)总分:A组为135.70±40.56,B组为130.56±39.65,常模为129.96±38.76。这些数据心内组均高于普内组,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MBI的评分
MBI的评分具体如下:(1)情感耗竭:A组为28.66±10.76,B组为24.67±9.11;(2)人格解体:A组为8.53±3.11,B组为6.99±3.69;(3)个人成就感:A组为34.12±9.66,B组为38.14±9.75。其中心内组护理人员在这三项的调查中(除个人成就感)显著高于普内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3 应对方式
2组护理人员长使用的应对方式是求助和解决问题,这都是比较积极的解决方式。其他的结果具体如下:(1)決解问题:A组为8.86±2.09,B组为8.68±1.98;(2)求助:A组为4.96±1.72,B组为4.84±1.61;(3)幻想:A组为4.29±1.82,B组为4.31±2.14;(4)自责:A组为3.76±2.01,B组为3.89±1.89;(5)退避:A组为4.39±1.89,B组为4.17±1.84;(6)合理化:A组为4.35±1.44,B组为4.21±1.51。这2组在应对方式上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的意义。
3 讨论
经由多个研究学者对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情况进行了调查,在发表的数据中显示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程度显著的低于普通人群,而在不同的科室中,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程度也是不同的。由于护士与病患的接触时间相对于其他的医疗工作者更长、次数更多,其心理健康程度更低。而护士由于其岗位的特殊性,紧张的情绪和较高的工作压力更容易造成护士的职业倦怠感的发生,极大的影响了护士的心理状况,对病患的治疗质量也有极大的影响。儿在本文的研究结果中,心内组和普内组在SCL-90上的得分高于我国的常模,同时心内组高于普内组;而心内组的躯体化等条目也高于普内组,这表明我国心内科护理人员均存在职业倦怠感。
参考文献:
[1] 胡艳娜,李青,张景屹. 护士压力及社会支持研究进展[J]. 现代临床护理,2009,8(8):74.
[2] 吴立红,吴爱勤. 护士职业应激与心身健康的相关研究[D]. 苏州大学:精神病学与精神卫生学,2007
[3] 谢绍菊. 探讨心血管内科护理人员的压力和应对措施[J]. 中外医疗,2012(9):16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