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善于挖掘诗歌文体的“三美”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m45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在第一学段提出,学生需要“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该目标从“语言、情感、想象”三方面对低年级学生如何学习诗歌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第一学段的教材中,不难发现儿童诗的比重较大,一共收编了23首儿童诗,将近占了第一学段课内篇目的20%。可见,儿童诗是低段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在小学低段中发展儿童语言最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学时,教师要善于挖掘诗歌文体的语言美、画面美、情感美。基于以上基础,我们对《柳树醒了》这篇课文进行了以下三部分的解读:《柳树醒了》是一篇拟人化的优美小诗歌,它把小柳树比作了一个贪睡的小孩子,通过春雷跟小柳树说话,春雨给小柳树洗澡,春风给小柳树梳头,来告诉学生春天的变化。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样结构工整、读起来又朗朗上口的小诗歌,他们最易于接受了。
  一、挖掘诗歌中蕴含的语言美
  脑科学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人的大脑拥有对韵文、韵语善于记忆的特性。《柳树醒了》这篇诗歌教材根据儿童的特点,编排得富有韵律。全诗句式错落有致,既兼顾了儿童的学情特点,同时又可使诗歌具有较强的音乐感和节奏感,形成全诗回环、整齐的美感。
  1.错落有致的句式美
  这首诗的节奏合拍,源于句式的循环反复,更符合低段孩子的认知规律。
  春雷跟柳树说话了,说着说着,小柳树呀,醒了。
  春雨给柳树洗澡了,洗着洗着,小柳枝哟,软了。
  春风给柳树梳头了,梳着梳着,小柳枝啊,绿了。
  而文中的句式就是这样简洁明了——
  跟柳树 了, 着 着,小柳枝 。
  这样教学,让学生在举一反三中,学会迁移运用,不仅培养了他们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加深了对语文内涵的感悟。
  2.富有节奏的韵律美
  文中作者采用拟人的手法,以极其准确的措词,如“说着”“洗着”“梳着”形象地描绘出了像贪睡孩子的柳树醒了,在春光里生长着的优美姿态。文章寥寥数语就把春天的柳树展现在了读者面前。
  诗歌是韵律和谐的文学作品,除了词语的锤炼要准确恰当外,还带有很强的音乐性。如“醒了、软了、绿了”,使人言尽而意不尽,可谓余音绕梁,令人浮想联翩,思绪万千。整首诗中,还处处可见一些语气的助词,如“呀、哟、啊”,读着读着,仿佛在唱歌一般,朗朗上口。这样的文字就需要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儿童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和亲切感,更促使其对语言有更深、更细腻的感悟。
  二、挖掘诗歌中蕴含的画面美
  1.文字中的画面美
  诗是动的画,画是动的诗。《柳树醒了》中,诗人着眼于“春雷、春雨、春风、春燕、柳树”这些景物的特点,为我们构建起了一幅美丽的、富于生机的春之图。而其中的“说话、洗澡、梳头、捉迷藏、玩耍……”这些活动,就源自于孩子们的生活,不用老师过多地讲解,读着读着,孩子们的脑海里自然而然就浮现出了这些再熟悉不过的生活画面。
  2.插图中的画面美
  诗歌中配有的插图,以鲜明的线条、亮丽的色彩勾画出了活泼向上、生机勃勃的动态的春之图:柳枝随春风摇曳,茁壮成长,孩子们在春天里快乐成长。那读书声、那欢笑声,给春天的乐谱上增添了美妙的音符,让人感到春天跳动着的生命力;春天是美好的,春天是迷人的,春天是催人奋进的。这些栩栩如生的画面,构成了诗歌独特的画面美。
  3.想象中的画面美
  儿童是最富于想象和联想的,他们会用自己创造性的想象来认识并诠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诗以意境为上,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柳树醒了》就是用画面唤起儿童的想象,把孩子带入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中去,使他们联想起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而发挥自由的联想去填补这些空白,欣欣然走进诗的意境。孩子们读着读着,脑海中肯定会联想起这些问题:春雷会跟孩子们说什么呢,小柳树醒了时会不会像我们一样也揉揉眼睛、伸伸懒腰;春雨会怎样给柳树洗澡呢……在无尽的、充满乐趣的想象中,春雷、春雨、春燕等形象丰富了,诗歌的意境丰满了,朗读起来更充满情趣了。
  三、挖掘诗歌中蕴含的情感美
  一首好的儿童诗,必定是饱含着丰富的情感的,它能引起小读者的共鸣。这种情不仅能使儿童从中获得关照和愉悦,也能把成人读者带回那童心萌动的情景中重温儿时的梦。可以说没有情感,就没有诗。
  《柳树醒了》这篇诗歌大量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柳树、春风、春雨等等都富于人的感情,孩子们徜徉在美丽的春天里,触摸着诗的韵律,好像自己变成了那棵刚被唤醒的柳树,在父母的关爱中变绿、长大。这些看似随手采撷的平凡镜头,用朴素无华的儿童口语叙写出来,把抽象的母爱具体化,字里行间溢满真挚动人的情感,真是其乐融融,富于童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作为教学的引领者,在教学设计之前就应“进入”文本,用心体察作品的神韵与作者为文之用心,理解文本的人文内涵和语言的魅力,感悟作者的情怀,将文本的精神融注于自己的情感之中,这样才能带领学生进入文本,在师生、文本、作者等多重对话中和思想碰撞、心灵交流中建构起新的意义。
其他文献
[摘 要]地方元素是一种特殊的区域文化,它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教师要充分利用地方元素独特的历史、地理、语言、饮食、建筑等文化,合理开发、运用,为学生提供得天独厚的学习资源。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删繁就简,设置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充分挖掘语文元素;拓展延伸,形成系列课程资源。  [关键词]地方元素 语文课程 有效运用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在新形势下,教育教学必须革新观念,转变思想,改进教法,达到优质高效的教学效果。作文教学,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语文教师要与时俱进,改变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结合学情,采取有针对性的和可操作的措施,实现高效教学。  一、结合学情,丰富写作素材  小学生思想单纯,生活简单,作文靠的是参考、模仿和想象。脱离了这些,他们就没什么可写了。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转变思想
教材分析:  《螳螂捕蝉》(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是一篇寓言故事,典出《战国·庄子·外篇山木第二十》,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却不知被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成功劝阻吴王取消攻打楚国的故事。课文从人物对话入手叙述故事,使人妙悟事理,警示人们不能只看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文章前后照应,从开头的吴王有意攻打楚国,到结尾的“恍然大悟”,一脉相承,一线贯通,构成了有机整体。   教学目标:   1
【设计理念】  意境与情感是诗歌的核心。体会意境与情感都需要学生自己的感悟,最好的方式就是复现意境,即站在作者角度描绘还原意境。本教学设计力图使学生在品味这一首词所蕴含情感的基础上,走近作者,进行意境复现,想象词境,最后再跳出文字,体会词带给自己的感悟与收获。  【教学目标】  1. 初步了解词的知识,在反复诵读中读出词的韵律美。  2. 在反复诵读、品味中,体会词所表达的情感。  3. 在体会该
[摘 要]目前,小学语文教学时不时有某“教学方法”流行。一些教师不加思考分析,不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就盲目地追随。在教学中,教师要有自己的思想,要保持教学的“警觉感”,有适时的选择勇气、适度的放弃勇气和适切的教学勇气。这样,才能在“眼花缭乱”的语文课程改革中从容应对、游刃有余。  [关键词]语文课堂 阅读教学 教学勇气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
新课程的大旗早已飘扬,新课改的号角早已吹响。这个新课程到底“新”在哪里?这个“新”并不在于课程本身,而在于教学观念的更新。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材只是载体,只是凭借,无论使用哪一个版本的教材,如果教学理念滞后,都会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下面,结合《怀素写字》一课的教学,谈谈我对新课改的一些肤浅认识。  一、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  新课改积极倡导一种
[摘 要]“2014全国小学语文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活动”的表达系列课都体现了“创新”的主题,呈现这样的特点:青年教师们更加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选择的内容接近学生生活,注重教科书的凭借和依据作用,引入创新的教学手法和新兴元素,让表达课趋向于儿童化、生活化,更加富有实效。  [关键词]观摩活动 表达系列课 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
[摘 要]《荷花》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对这类文章的教学,要遵循文本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教师在教学时主要采用引导学生入情、动情、移情、抒情的方法,从情感入手撘起了教材和学生之间的桥梁,让学生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获得美的体验。  [关键词]散文 情感 朗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3-065  《荷花》是苏教版
[摘 要]自媒体的迅速更新,影响着生活书写的美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弘扬书写这种生活艺术。新课标也明确提出了三维推进综合素养的要求,第一学段的细化目标,必应达到交融式的螺旋提升。倾心写字技法,善待起步;珍视点滴进步,恰时励进;精选书写内容,蒙以启正,让学生渐成小小“书写家”。  [关键词]第一学段 写字 启蒙 启行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
[摘 要]说明文的教学具有双重任务,一是传授自然、社会和日常生活的科学知识,使学生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二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学习说明文的语言和说明事物的方法。在具体的教学中,要通过情境导入、局部研读、掌握方法等策略,让学生走进说明文,感受说明文的特点,提高学生阅读说明文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整体阅读 阅读能力 说明文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