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与火中见真情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hsha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革命史凝聚着历史的重大趋势、选择和影响,尤其是中国近代史,蕴含着中国人民的英勇抗争和艰苦探索之后最终选择的民族民主革命的伟大历程。本文在2011版新课标的指引下,针对初中革命史教学进行探索,强调:从初中生的角度出发,寻找感受历史的真实体验。在教学环节上,从基于学生年龄的感性导入开始,到教学语言的人文锤炼熏陶,到历史思辨的启蒙体验,再到唯物史观的一路探究。在可歌可泣的恢宏场景中再现人类追求未来的勇气和真情,培养初中生把握历史思辨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初中生;人文精神;历史思辨;唯物史观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7-0068-03
  革命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是重点也是难点:革命史本身凝聚着重大历史转折时期深刻的矛盾冲突,属于历史主干知识之一。但由于今昔迥异的和平时代背景差异、初中生的学习仍以感性认识为主以及革命史教学中有着无法避免的深层历史概念,初中革命史教学中往往存在着“假、大、空”的教学困境。面对这一挑战,我试以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新课标下革命史教学的措施和体会。
  一、感性导入:寻找风云历史中的同龄人
  新课标强调,14~16岁的初中生在认知水平上还以感性认识为主。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以“突出义务教育阶段历史教学特点”为基础,要把起点放在扎实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水平和生活体验上,以他们乐于接受为教学设计的切入口。
  我发现这一阶段的学生寻求合群,乐于与自己的同龄伙伴交流是他们的天性。由此,我在革命史教学中设计了这一导入形式:寻找“我的历史同龄人”,以同龄历史人物的新颖小故事,吸引学生细致生动地深入那风起云涌的革命史。以《俄国十月革命》一课为例,我先是呈现了列宁17岁时稚气未脱的照片,接着娓娓讲述了当时的一个小故事来导入:
  1887年,17岁的大学生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杨诺夫因反对大学里的警察制度而被捕。押送他的警察对他说:“小伙子,造反有什么好处?还不是向一堵墙上撞吗?”
  小伙子回答:“是的,但这是一堵朽墙,一撞就倒!”这一年,他的长兄刚因参与谋刺沙皇而被绞死。他就是列宁。
  问:列宁的话说明了当时俄国什么社会背景?
  学生从照片直观地获得了同龄人的亲切感,继之而起的故事和问题激起他们极大的好奇心:列宁为什么17岁就说出如此石破天惊的话来?他的自信从何而来?那是一个有着怎样的风云际会的时代?
  这个故事跨越了时代背景的差异,成功地搭建了学生学习本课的桥梁。讲完小故事,我紧跟着设计了一个激发学生对以往知识回顾的小问题延续兴趣。从听故事到想问题,思维的多样变换延续着同一个革命史学习的主题,取得了有效的延伸兴趣的效果。革命发生于历史的重大转折点,在这些人类社会的巨大的矛盾冲突之中,从同龄人的视角关注:当时的青少年有何切身感受?做出怎样的选择?带来什么样的深远影响?系统地展示这样的历史细节,就将历史人物传记的趣味性和革命史的课堂教学结合起来,给学生的历史素养带来充分的感性积累和人生成长的启发。
  二、人文语言:激发血与火里的清晰感动
  新课标强调要“注重对基本史实进行必要的讲述”,并规范老师的讲述有两方面内容:“清晰明了”的线索和“具体生动”的细节。这还是为了适应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以充分的感性体验积累为理性思考做铺垫。如对八年级第12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把知识结构进行重新删减和整合,重新设计成紧扣课题的两部分:
  1.星星之火——从南昌起义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2.燎原之势——井冈山会师终至全国割据局面出现。
  小结:本课出现了多少“第一次”?这样就使教学内容与课题呼应,达到了简洁明确、一气呵成的效果,简化了学习内容却突出了主题和重难点,潜移默化地融合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而小结再次突出重点,教会了初中生整理历史线索这一方法。从课后检测看比以往明显提高了教学效率。关于营造具体生动的细节方面,新课标更要求,“拓宽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充分发掘课程内容的思想情感内涵,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熏陶”。课堂教学离不开解决问题的教学情境,这些情境的创设离不开教师的语言功底,讲授时富有画面感,语气真诚和情感恰当,触动学生对于革命史的感情则更能触动他们的历史思维的开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堂上学生脑力劳动的效率。”正是因为近代中国人不屈不挠的革命的“火车头”作用,才真正改写了中国的历史,并逐步找到国家独立统一和富强文明的道路。基于这一认识,我在革命史的教学中分外用心锤炼自己的语言。例如,在教学“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一节时,我精心设计了这样三句话结束:“井冈山向我们述说着什么?那一段血与火的历史昭示着中国革命找到了化解近代以来百年迷局的真谛。山石如有生命,当知每一个故事都已永远铭刻在了共和国的年轮之中。”这样的语言,饱含着作为教师的我自己在回望中国近代史之后,对革命史的真诚感动和原创性的思考,情真所以能够深入学生心灵,在课堂上引起学生的广泛共鸣和对历史的深深追思。
  三、学会思考:革命史更需要思辨的历史灵魂
  1.“论从史出”:营造新颖、震撼的选材效果。新课标要求我们“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力求科学性、思想性和生动性的统一”,“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历史是一门启迪智慧的学科,历史研究注重“论从史出,史由证来”的求真意识,这是历史教学的学科特质。因此,初中的革命史教学不仅要力避“假、大、空”的政治宣传,相反,更要引导学生在纷繁复杂的革命史中学会辩证思考。革命为什么会发生?革命带来什么样的精神要弘扬?有哪些惨痛的代价和教训?这需要教师精研新课标,精选材料,以准确生动地反映历史的拐点那宏大的历史变迁及其深远的历史影响。如我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课曾引用了毛泽东对1927年革命史的一段回顾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片段:   “1927年,蒋介石够厉害了吧?他把我们像鸡蛋一样地摔碎在地上。可是他没想到,当时的很多人也没有想到,我们还能孵出小鸡来!”请说说这段话中“把我们像鸡蛋一样地摔碎在地上”与之相关的重大事件有哪些?“孵出小鸡”指什么?你对这段话如何认识?学生们在这一情境中,首先感悟到革命史的真实,其次听出了很多重要历史要素:他们听出了毛泽东对与本课有关的一系列史实的回忆,听出了他夹杂着悲伤和坚强不屈的情感,更听出了他闪光的智慧和恢宏的气度。本课的教学因此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都得到了有力的升华。选择到一段恰当的史料营造起新颖、震撼的课堂效果,首先是教师自己为历史的真实、生动的细节感到幸福,进而在课堂上与恰当的问题相结合,创设思辨的历史情境,为激发学生的历史思考提供了绝妙的契机。
  2.“史论结合”:世界视野下,实事求是地看革命史。新课标认为初中历史教学应“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进行科学、正确的阐释,客观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对历史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解释和评述”。我们要知道自己面对的是有生命的革命史,就会实事求是地把它放在全球视野高屋建瓴地观察。以中国来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对于近代中国从深渊走向光辉的独立自主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对于周边国家乃至世界格局更是起到毋庸置疑的深远影响。在这些重大的历史转折处必然要思考:革命如何发生?怎样进行?如何影响一个国家、民族乃至世界的历史进程?其实很多评价在世界上已是公论,因为革命的影响那么波澜壮阔,无法忽视,也无须拔高,更不可教条化。抓住有革命史关键词的评论,往往能让我们窥见一个民族厚重的特性,体味其中的苦难、矛盾、传统和变化。在课堂恰当引入这些评论,更有利于吸收革命史中蕴含的惨痛教训以及当时与时俱进的勇气和智慧。
  例如:我在教学《俄国十月革命》中教学“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时,展示了著名的美籍历史学家黄仁宇的一段评论:“有时战局十分剧烈,可能缺乏真正的意义,有时打得并不凶猛,反而关系深远。十月革命属于后者。”进而提出问题指导学生讨论:“十月革命的胜利对俄国,对世界有何重大历史意义?”通过一段引文,往往立竿见影地丰富了革命史事件的内涵,深化了讨论的主题。学生会思考:革命是什么?是透过枪林弹雨的硝烟之后、血雨腥风的表面之后,看它曾推动历史的巨大进步意义。这是认识人类自身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段评论本身就是另一段历史中的智者对十月革命的回望,其深厚韵味胜却老师的万千言语。在这样简短而寓意深刻的评价之中,彰显出革命史教学中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唯物史观。
  在革命史中我们会见识血与火的宏阔场面,感悟人类在巨大的历史冲突中的哀伤、犹豫、矛盾、勇气和智慧,也会有苦涩的教训和代价。我们需要用精彩的教学语言塑造风起云涌的情境;需要贴近学生切入,选择新颖典型的史料,还革命史以趣味;更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立足世界视野,实事求是地看待革命史。我们的课堂注重历史思辨,就会激发学生学会思考,培养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而要持续做到这些,更需要我们教师首先践行革命史的精髓: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地提高我们的自身素质和历史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李金铮.向“新革命史”转型:中共革命史研究方法的反思与突破[J].中共党史研究,2010,(1).
其他文献
摘要:目前,高等院校《公司金融学》教学中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案例教学法运用较少。而案例教学法具有真实、具体、主动性互动等优势,有助于培养应用性人才。因此,在《公司金融学》的教学中,应加强案例式教学,采用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案例,尤其是本土案例,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应用创新能力。  关键词:教学目标;案例讨论;应用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
摘要:在传统的教育和教学价值理念指导下,教师的权威被提高到一定的高度,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徒如父子。”教师在传统的双边教学活动和学生思想教育中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即使在今天我们提倡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学生仍作为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和受教育的一方。“师道之不传久矣”,当我们还在感叹的时候,作为学生尊敬的老师也要认真思考,在今天师生之间到底要形成怎样的关系?学生怕老师,老师不相信学生,师生之
摘要:思想道德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对提高学生理论水平和加深教育目的的认识起着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用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和讨论式四种方式结合实际例子探讨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理论课的实效性。  关键词: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讨论式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9-0041-03  本文所谓“四
摘要:北大荒精神和大庆精神是社会化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1],是宝贵的文化教育资源。将弘扬“两种精神”应用于学生党员教育,可创新教育内容、方式和载体,从而引导大学生党员端正入党动机,坚定理想信念,提高综合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关键词:北大荒精神;铁人精神;学生党员;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0
摘要:提高初中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学习英语的关键。如何“教”,如何使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分为“第一印象、真心关爱、自信培养”三个步骤。  关键词:学习兴趣;第一印象;真心关爱;自信培养;正德厚生;臻于至善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7-0083-02  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已有10年,在这10年的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有过欣慰、有过辛
摘要: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对提高学生的说写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在强调多媒体网络教学新模式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有效地提高学生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值得研究和深思。本文通过对重大创新说写课进行课程评价,旨在找到当前说写教学存在的问题并给出自己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多媒体网络教学;说写课;课程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1-01
摘要:目标管理是校院二级管理的核心,是以实现工作目标为管理宗旨,以注重工作成效为基本出发点的科学管理方法。本文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为例,分析了我校二级学院目标管理的具体措施及成效,并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有效建议,为指导高校管理实际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目标管理;成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7-0124-02  一、高校二级
摘要:“目前,各民办高校注重通过考研来抓学风建设。民办高校辅导员在抓考研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立足于宿迁学院外语系实际,分析民办高校辅导员如何做好学生考研工作。分析了民办高校学生考研存在的瓶颈,为抓考研工作找到突破口。接着分析民办高校学生选择考研的原因,只有了解了学生选择考研的原因和动机,才能做好思想工作。最后,结合辅导员实际工作经验,总结出民办高校做好学生考研工作的几种途径。  关键词:
摘要:本文分析了目前研究型大学定位下的工科学生普遍存在的眼高手低的现状,提出了研究型大学定位下的工科学生工程素质养成、工程化训练方法到考核方法的改革方案,并在实际中实践应用,取得了积极效果,本文的方案具有可操作性和可移植性,对其他学科专业的本科办学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研究型大学;工程素质养成;工程化训练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
摘要:本文阐述了在社会管理信息化背景下,根据素质教育与现代电子政务管理人才培养的需要与发展,就我国高校电子政务实验教学层面,构建开放的实践教学方式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电子政务;社会实践;教学创新;应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5-0125-03 随着社会管理信息化日益普及和不断深入,虽然高校对电子政务教学也不断在改进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