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学习中“错误资源”的有效利用

来源 :教师博览·科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nengm9m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是一种有效的教学资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进行深入挖掘,通过纠错、启思和引探并结合实例对“错误资源”加以有效利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错误资源;利用
  “错误”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的一种现象,它能直接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错误时,教师不能一味地责怪或批评,而是要沉着冷静,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灵活地处理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甚至将这些错误资源巧加利用,使之成为教学的助推剂,起到启迪学生思维、引发学生思考的作用。
  一、巧妙放大——纠错
  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他们尚处于思维待完善的阶段,导致在数学学习中常常出现前后知识混淆的错误,这些错误实际存在并不可避免。当学生出现这类错误时,教师不可回避或视而不见,而是要积极地去发现错误中包含的价值,将错误转变成可利用的资源,引导学生对错误展开思考,从而修正和完善自己的思维。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反比例的意义”时,为了了解学生对概念的掌握情况,他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找出隐藏在生活中的反比例。有一个同学说:“这支铅笔,每隔一段时间我就会削一点,铅笔的长度是一定的,所以我削掉的部分和还存在的部分是成反比例的。”这个学生的例子一出,教师马上提出这个观点正确与否。同学们的反应不一致,有的答对,有的答错,还有的不确定。显然,出现错误的学生都将反比例中的“定积”和“定和”搞混淆了。于是教师对学生进行了这样的引领,师:“同学们,你们之所以认为削掉的铅笔和还存在的铅笔成比例,是不是因为你们觉得铅笔的长度是一定的?”生1:“我觉得已经削掉的部分和剩下的部分是相反的两部分,所以又改成反比例。”生2:“我觉得不对,铅笔削掉的部分和存在的部分应该是一个和关系,而反比例必须是两者之间是积的关系。”此时,师追问:“那同学们觉得削铅笔中存不存在比例呢?”学生此时得出削掉的长度和削笔的时间是成比例的。
  以上教学中,在学生出现思维混淆的时候,教师没有马上予以否定和批评,而是选择将错误放大处理。在有意的放大中,挖掘出让学生产生思维矛盾的点,通过这个点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辨,从而让学生在自我思考和辩证的过程中去进一步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实现将错误资源有效化。
  二、欲擒故纵——启思
  数学学习是一个前后连贯并相互影响的过程。在数学学习中,学生在学习新知时往往会受到旧知的影响。对于小学生而言,由于他们无法清晰分辨哪些影响有利,哪些影响不利,导致他们常常受到不利的影响,从而产生对数学的片面认识错误。面对这样的错误时,教师要善于将错误转变成教学资源,从而达到对数学知识的正确认识。
  例如,“分数的除法”一直是教学的重难点,在学习中,学生往往不能正确分清楚谁应该倒置。在教学“分数的除法”时,当学生已经基本掌握运算规则后,教师可给学生展示一道这样的题目:15÷1/2=?。之后,教师随意找一个同学来演算。学生得出的演算过程是:15÷1/2=15×2=30。此时,教师没有马上指出对错,而是问同学们:“你们还有其他的结果吗?”这时,有几个学生都举手了,于是教师让其中一个上来演算,学生的演算过程如下:15÷1/2=1/15×1/2=1/30。看了学生的板演,教师追问:“同学们,你们觉得谁算的是对的呢?”学生开始展开讨论,继而教师引导学生验算,通过验算,学生明白了除数和被除数的位置不能调换,在分数的除法中必须是被除数倒置。
  通过这样的教学,不仅能让学生深刻记忆分数除法的规则,避免在以后出现相同的错误,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论证思维,利于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
  三、深入挖掘——引探
  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产生的错误多种多样,但只要教师稍加注意和分析,就会发现这些错误的一个共同规律:表面合理性,即这些错误看起来都是合理的,但实际却是错误的。当学生出现类似的错误时,教师要善于发挥自己的教学特长,挖掘出错误中隐藏的智慧,使之变成宝贵的教学资源。
  当学生出现类似的看似合理的错误时,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让学生在自我思考、自我探索、自我求证的过程中,完成对公式的认识和对思维的完善。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既然无法避免学生在学习数学中出现错误,就应该努力让这些错误成为宝贵的教学资源。只要教师愿意发挥自己的智慧,就可将这些错误化腐朽为神奇,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
  责任编辑 满令怡
其他文献
针对自旋弹提出了一种新的姿态估计方法。首先,根据自旋弹的性质设计了一种特殊的太阳矢量测量装置,用来测量太阳矢量并替代常用的MEMS中的加速度计和地磁计来修正陀螺仪偏差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倡导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而数学生活化教学则需要从生活中引入知识,基于生活构建教学设计,拓展延伸应用于生活。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  数学起源于人类早期的生产活动,是来源于生活并为生活所用的科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搭建数学与生活之间的桥梁,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和魅力。  一、引入知识——源于生活  新课改以来,
在我国城市化推进的过程中,由于出行者存在小汽车使用偏好,在不承担外部成本的情况下,大量的小汽车出行行为导致了日益严重的城市交通拥堵现象。很多城市采取了小汽车限行政
从纺织工程专业检验类教材出发,分析了生丝质量检验相关教学内容的不足,概述了生丝质量检验理论与方法研究的发展,并以培养面向生丝质检和缫丝质控的一体化人才为目标,对《生
将蚕丝织物(平纹织物)与聚ε-己内酯(PcL)通过溶液共混法混合后烘干,制成复合材料,并与原织物进行比较,研究机织物结构对丝素蛋白纤维增强PCL生物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的影响。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智能手机得到普及和应用,加之社交媒体软件的创新与改革,微信作为新时代的新型社交工具应运而生。本文通过研究当代大学生对微信公众号的使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