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发病情况与症状
伊春市孙某的养猪场有母猪112头,去年7月12日早晨发现2窝3日龄的仔猪有4头突然发病,当日死亡2头。第二天发病仔猪增至5窝46头,又死亡12头。仔猪突然患病,食欲减退,精神沉郁,四肢无力,腹泻,排便带有腥臭味。以后发病仔猪日渐增多。孙某使用磺胺类、青霉素、安乃近、红霉素等药物治疗均无效果。至7月18日来我处就诊时,共148头仔猪发病,死亡76头,死亡率51.3%。
最急性病例中,可见仔猪食欲废绝,精神不振,突然出现血痢,粪便恶臭,其中混有坏死组织碎片与大量气泡;仔猪日渐消瘦、喜卧、死前腹部皮肤变黑,出生后12~36小时死亡。也有仔猪未发生腹泻就出现死亡。病程稍长的病例,精神委顿,离群独处,怕冷,四肢无力,行走摇摆,被毛粗乱无光泽,体温升高为40~40.5℃。病初排灰黄色稀粪,后粪便变成红色糊状,故又称红痢,最后全身震颤、摇头、卧地死亡,病程一般为1~3天。
二、剖检变化
剖检死亡仔猪8头、濒死仔猪3头,主要病变在小肠,可见空肠呈深红色,正常和病变肠段两端界限明显,肠内充满红黄色或暗红色内容物,有大量气泡。肠黏膜与黏膜下层广泛出血,肠系膜淋巴结为鲜红色。肠黏膜潮红、肿胀、出血,呈灰黄色麸皮样坏死。肠壁增厚,失去弹性,变成黄色,腹腔内有大量红黄色积液。心包腔内有少量积液,心外膜出血。肝脏有出血点,质地较脆。脾脏边缘和肾皮质部有小出血点。
三、实验室检查
1. 涂片镜检。采取病死仔猪的空肠内容物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有大量、形态一致的革兰氏阳性大型杆菌,以单个、两链或短链存在,菌端整齐。
2. 细菌培养。无菌采取病死仔猪空肠内容物,分别接种于厌气肉汤培养基中和葡萄糖血液琼脂平皿上,置于37℃恒温箱培养3~5天,肉肝汤呈均匀浑浊,并产生大量气体。培养24小时后,琼脂平皿上出现圆形、淡灰色、表面光滑、湿润、中央隆起的菌落,菌落周围有双溶菌环。
3. 毒素检查。取病死仔猪十二指肠、空肠内容物,加2倍量生理盐水稀释混匀后,以3000转/分钟离心30分钟,取上清液静脉注射小白鼠2只,每只注射0.2毫升,小白鼠约5分钟死亡。另外,再取上述上清液2份,每份0.2毫升,分别加入C型和D型产气荚膜梭菌(魏氏梭菌)抗毒素血清各0.1毫升做中和试验,静脉注射小白鼠各2只,前者小白鼠未死亡,均健康存活,证明这种毒素即被C型魏氏梭菌抗毒素中和。后者小白鼠均死亡,证明这种毒素不能被D型魏氏梭菌抗毒素中和,表明死亡仔猪肠内容物中的有毒物质是C型魏氏梭菌产生的毒素。
四、防治措施
1. 预防。①加强饲养管理,建立严格的卫生防疫制度,搞好猪场的卫生消毒工作。在产期对产房和仔猪舍进行彻底清扫,对地面、用具等进行全面消毒,对临产母猪的腹部皮肤、乳头用0.2%高锰酸钾溶液进行消毒,以防感染仔猪。②初产母猪在分娩前30天和15天各肌肉注射仔猪红痢灭活菌苗5~10毫升。经产母猪如前胎已注射过疫苗,可在分娩前15天肌肉注射3~5毫升仔猪红痢灭活菌苗,对仔猪保护率可达100%。③母猪产前两天肌肉注射长效土霉素5~10毫升,每天1次,连用2天;或用复方磺胺-6-甲氧嘧啶注射液20~30毫升,每天2次,连用2天,能起到预防仔猪传染性坏死性肠炎的作用。仔猪吃奶前或吃奶后三天口服氨苄青霉素,效果很好。④将病死仔猪粪便、垫草、垃圾和污物等,一律深埋或焚烧,彻底消毒,做无害化处理,以免传染源的蔓延与传播。
2. 治疗。①可用头孢王(含头孢噻呋、氟苯尼考、增效剂等)0.1毫升/千克体重,每天1次,连用3天。同时用5%葡萄糖溶液20毫升+庆大霉素8万单位+地塞米松5毫升+硫酸阿托品3毫升,混合静脉注射,每天1次,连用3天。②中药治疗。用白头翁、黄连、黄芩、瞿麦、白术、苍术、地榆各20克,甘草10克,加水1000毫升,水煎2次,取200毫升药液,候温,供10头仔猪自由饮服或灌服,每天2次,连服3剂。③对刚出生的仔猪,立即服用中药,其方剂为:白头翁、黄连、大黄、瞿麦、白术、诃子各20克,甘草10克,水煎取液,供10头仔猪预防性口服,每日1次,连用2剂。经上述治疗,3天后除12头没有治疗价值的仔猪被淘汰外,7天后不再出现发病和死亡,已基本痊愈。
(作者联系地址:黑龙江省铁力市172信箱 邮编:152500)
伊春市孙某的养猪场有母猪112头,去年7月12日早晨发现2窝3日龄的仔猪有4头突然发病,当日死亡2头。第二天发病仔猪增至5窝46头,又死亡12头。仔猪突然患病,食欲减退,精神沉郁,四肢无力,腹泻,排便带有腥臭味。以后发病仔猪日渐增多。孙某使用磺胺类、青霉素、安乃近、红霉素等药物治疗均无效果。至7月18日来我处就诊时,共148头仔猪发病,死亡76头,死亡率51.3%。
最急性病例中,可见仔猪食欲废绝,精神不振,突然出现血痢,粪便恶臭,其中混有坏死组织碎片与大量气泡;仔猪日渐消瘦、喜卧、死前腹部皮肤变黑,出生后12~36小时死亡。也有仔猪未发生腹泻就出现死亡。病程稍长的病例,精神委顿,离群独处,怕冷,四肢无力,行走摇摆,被毛粗乱无光泽,体温升高为40~40.5℃。病初排灰黄色稀粪,后粪便变成红色糊状,故又称红痢,最后全身震颤、摇头、卧地死亡,病程一般为1~3天。
二、剖检变化
剖检死亡仔猪8头、濒死仔猪3头,主要病变在小肠,可见空肠呈深红色,正常和病变肠段两端界限明显,肠内充满红黄色或暗红色内容物,有大量气泡。肠黏膜与黏膜下层广泛出血,肠系膜淋巴结为鲜红色。肠黏膜潮红、肿胀、出血,呈灰黄色麸皮样坏死。肠壁增厚,失去弹性,变成黄色,腹腔内有大量红黄色积液。心包腔内有少量积液,心外膜出血。肝脏有出血点,质地较脆。脾脏边缘和肾皮质部有小出血点。
三、实验室检查
1. 涂片镜检。采取病死仔猪的空肠内容物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有大量、形态一致的革兰氏阳性大型杆菌,以单个、两链或短链存在,菌端整齐。
2. 细菌培养。无菌采取病死仔猪空肠内容物,分别接种于厌气肉汤培养基中和葡萄糖血液琼脂平皿上,置于37℃恒温箱培养3~5天,肉肝汤呈均匀浑浊,并产生大量气体。培养24小时后,琼脂平皿上出现圆形、淡灰色、表面光滑、湿润、中央隆起的菌落,菌落周围有双溶菌环。
3. 毒素检查。取病死仔猪十二指肠、空肠内容物,加2倍量生理盐水稀释混匀后,以3000转/分钟离心30分钟,取上清液静脉注射小白鼠2只,每只注射0.2毫升,小白鼠约5分钟死亡。另外,再取上述上清液2份,每份0.2毫升,分别加入C型和D型产气荚膜梭菌(魏氏梭菌)抗毒素血清各0.1毫升做中和试验,静脉注射小白鼠各2只,前者小白鼠未死亡,均健康存活,证明这种毒素即被C型魏氏梭菌抗毒素中和。后者小白鼠均死亡,证明这种毒素不能被D型魏氏梭菌抗毒素中和,表明死亡仔猪肠内容物中的有毒物质是C型魏氏梭菌产生的毒素。
四、防治措施
1. 预防。①加强饲养管理,建立严格的卫生防疫制度,搞好猪场的卫生消毒工作。在产期对产房和仔猪舍进行彻底清扫,对地面、用具等进行全面消毒,对临产母猪的腹部皮肤、乳头用0.2%高锰酸钾溶液进行消毒,以防感染仔猪。②初产母猪在分娩前30天和15天各肌肉注射仔猪红痢灭活菌苗5~10毫升。经产母猪如前胎已注射过疫苗,可在分娩前15天肌肉注射3~5毫升仔猪红痢灭活菌苗,对仔猪保护率可达100%。③母猪产前两天肌肉注射长效土霉素5~10毫升,每天1次,连用2天;或用复方磺胺-6-甲氧嘧啶注射液20~30毫升,每天2次,连用2天,能起到预防仔猪传染性坏死性肠炎的作用。仔猪吃奶前或吃奶后三天口服氨苄青霉素,效果很好。④将病死仔猪粪便、垫草、垃圾和污物等,一律深埋或焚烧,彻底消毒,做无害化处理,以免传染源的蔓延与传播。
2. 治疗。①可用头孢王(含头孢噻呋、氟苯尼考、增效剂等)0.1毫升/千克体重,每天1次,连用3天。同时用5%葡萄糖溶液20毫升+庆大霉素8万单位+地塞米松5毫升+硫酸阿托品3毫升,混合静脉注射,每天1次,连用3天。②中药治疗。用白头翁、黄连、黄芩、瞿麦、白术、苍术、地榆各20克,甘草10克,加水1000毫升,水煎2次,取200毫升药液,候温,供10头仔猪自由饮服或灌服,每天2次,连服3剂。③对刚出生的仔猪,立即服用中药,其方剂为:白头翁、黄连、大黄、瞿麦、白术、诃子各20克,甘草10克,水煎取液,供10头仔猪预防性口服,每日1次,连用2剂。经上述治疗,3天后除12头没有治疗价值的仔猪被淘汰外,7天后不再出现发病和死亡,已基本痊愈。
(作者联系地址:黑龙江省铁力市172信箱 邮编:1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