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半夜时分,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把我从梦中惊醒,我忙拿起听筒,那边传来焦急的声音:“您是杜医生吗?我是患者杨再旺的儿子,我爸爸病得很重,您能来一趟吗?”我放下电话,没有半点犹豫,起床就向患者家赶去。
患者杨再旺患有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是我们医院的老病号了,一年当中有一半时间住在医院里,和医生护士们也都熟悉了。今年,杨再旺的儿子和女儿给他买了一个氧气瓶,病情不太重时就在家中吸吸氧,这样,一来可节省些住院费用,二来也可节省子女往返于医院陪护的精力。
杨再旺家离我家不太远,我过去到他那里出过诊,骑自行车五分钟就到了。我赶到时,只见他面色苍白、口唇发绀、大汗淋漓、呼吸表浅、烦躁不安、反应迟钝,面部肌肉不时地颤动,听诊发现病人心率急速,肺部布满水泡音。我一边诊察患者,一边考虑病情加重的原因。一阵“噗噜噗噜”的声音把我的视线引到了氧气瓶的流量表和湿化瓶上,只见氧气的流量指针已指上了“8”的刻度,高流量的氧气流把湿化瓶中的水冲得翻滚,我心中一惊:这还了得,害人凶手原来就在这里!我急忙伸手关上氧气,一边给病人注射呼吸兴奋剂,一边让人打电话叫救护车。
杨再旺被接到医院,进行了一系列的抢救,天明时,病情逐步稳定了下来,呼吸平稳了,心率减慢了,神志也清醒了,这时,我才长舒一口气。真的好险呀!
杨再旺的儿子和女儿跟我来到了办公室,说出了心头的疑问:“杜医生,这几年氧气好像成了我父亲的‘救星’!昨天傍晚见他喘得重,吸氧效果不好,我们就加大氧气量,不承想病情越发重了。后来您给停了氧气,病情却又慢慢好转了,这是咋回事呢?”
我说:“再好的东西使用上都有个度,物极必反嘛。吸氧也是这样。不错,氧是生命的必需品,没有氧就没有生命,对于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人来说,氧气就好比是‘救星’一样。但如果使用氧气过了量,就会出现氧中毒,‘救星’则成了‘杀手’。”
“氧吸多了也能中毒?”他们都感到很惊讶。
“是的。”我解释道,“慢性缺氧的病人,同时伴有二氧化碳刺激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地增加呼吸运动来维持呼吸中枢的兴奋。如果大量给氧,虽然较快地纠正了缺氧,但会进一步促进二氧化碳潴留,形成恶性循环。另外,吸入高浓度的氧,产生大量的过氧化物,破坏了肺泡表面的一层活性物质,使肺泡壁的通透性增大,肺泡内水分增多,出现肺水肿,呼吸困难加重。”
杨再旺的儿子和女儿明白了氧中毒的道理,后悔当初给患者盲目地吸入高浓度的氧,抑制了患者的呼吸功能,好心办了坏事,差点闹出了人命。他们想知道一些正确的吸氧方法,我便告诉他们:“对于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氧疗,主张低浓度、低流量、持续吸的原则,低流量是指每分钟1~1.5升,即氧气表上指针在1~1.5刻度处,这样可以控制氧浓度在25%~30%,持续吸能持久恒定地纠正缺氧,防止病情突然加重。吸氧时在湿化瓶内放入60℃左右的温水,这样能湿化氧气,防止鼻腔干燥和分泌物干稠。”
据《自我保健》
编辑 / 张秀阳
患者杨再旺患有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是我们医院的老病号了,一年当中有一半时间住在医院里,和医生护士们也都熟悉了。今年,杨再旺的儿子和女儿给他买了一个氧气瓶,病情不太重时就在家中吸吸氧,这样,一来可节省些住院费用,二来也可节省子女往返于医院陪护的精力。
杨再旺家离我家不太远,我过去到他那里出过诊,骑自行车五分钟就到了。我赶到时,只见他面色苍白、口唇发绀、大汗淋漓、呼吸表浅、烦躁不安、反应迟钝,面部肌肉不时地颤动,听诊发现病人心率急速,肺部布满水泡音。我一边诊察患者,一边考虑病情加重的原因。一阵“噗噜噗噜”的声音把我的视线引到了氧气瓶的流量表和湿化瓶上,只见氧气的流量指针已指上了“8”的刻度,高流量的氧气流把湿化瓶中的水冲得翻滚,我心中一惊:这还了得,害人凶手原来就在这里!我急忙伸手关上氧气,一边给病人注射呼吸兴奋剂,一边让人打电话叫救护车。
杨再旺被接到医院,进行了一系列的抢救,天明时,病情逐步稳定了下来,呼吸平稳了,心率减慢了,神志也清醒了,这时,我才长舒一口气。真的好险呀!
杨再旺的儿子和女儿跟我来到了办公室,说出了心头的疑问:“杜医生,这几年氧气好像成了我父亲的‘救星’!昨天傍晚见他喘得重,吸氧效果不好,我们就加大氧气量,不承想病情越发重了。后来您给停了氧气,病情却又慢慢好转了,这是咋回事呢?”
我说:“再好的东西使用上都有个度,物极必反嘛。吸氧也是这样。不错,氧是生命的必需品,没有氧就没有生命,对于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人来说,氧气就好比是‘救星’一样。但如果使用氧气过了量,就会出现氧中毒,‘救星’则成了‘杀手’。”
“氧吸多了也能中毒?”他们都感到很惊讶。
“是的。”我解释道,“慢性缺氧的病人,同时伴有二氧化碳刺激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地增加呼吸运动来维持呼吸中枢的兴奋。如果大量给氧,虽然较快地纠正了缺氧,但会进一步促进二氧化碳潴留,形成恶性循环。另外,吸入高浓度的氧,产生大量的过氧化物,破坏了肺泡表面的一层活性物质,使肺泡壁的通透性增大,肺泡内水分增多,出现肺水肿,呼吸困难加重。”
杨再旺的儿子和女儿明白了氧中毒的道理,后悔当初给患者盲目地吸入高浓度的氧,抑制了患者的呼吸功能,好心办了坏事,差点闹出了人命。他们想知道一些正确的吸氧方法,我便告诉他们:“对于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氧疗,主张低浓度、低流量、持续吸的原则,低流量是指每分钟1~1.5升,即氧气表上指针在1~1.5刻度处,这样可以控制氧浓度在25%~30%,持续吸能持久恒定地纠正缺氧,防止病情突然加重。吸氧时在湿化瓶内放入60℃左右的温水,这样能湿化氧气,防止鼻腔干燥和分泌物干稠。”
据《自我保健》
编辑 / 张秀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