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气成了杀手

来源 :人生与伴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tong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半夜时分,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把我从梦中惊醒,我忙拿起听筒,那边传来焦急的声音:“您是杜医生吗?我是患者杨再旺的儿子,我爸爸病得很重,您能来一趟吗?”我放下电话,没有半点犹豫,起床就向患者家赶去。
  患者杨再旺患有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是我们医院的老病号了,一年当中有一半时间住在医院里,和医生护士们也都熟悉了。今年,杨再旺的儿子和女儿给他买了一个氧气瓶,病情不太重时就在家中吸吸氧,这样,一来可节省些住院费用,二来也可节省子女往返于医院陪护的精力。
  杨再旺家离我家不太远,我过去到他那里出过诊,骑自行车五分钟就到了。我赶到时,只见他面色苍白、口唇发绀、大汗淋漓、呼吸表浅、烦躁不安、反应迟钝,面部肌肉不时地颤动,听诊发现病人心率急速,肺部布满水泡音。我一边诊察患者,一边考虑病情加重的原因。一阵“噗噜噗噜”的声音把我的视线引到了氧气瓶的流量表和湿化瓶上,只见氧气的流量指针已指上了“8”的刻度,高流量的氧气流把湿化瓶中的水冲得翻滚,我心中一惊:这还了得,害人凶手原来就在这里!我急忙伸手关上氧气,一边给病人注射呼吸兴奋剂,一边让人打电话叫救护车。
  杨再旺被接到医院,进行了一系列的抢救,天明时,病情逐步稳定了下来,呼吸平稳了,心率减慢了,神志也清醒了,这时,我才长舒一口气。真的好险呀!
  杨再旺的儿子和女儿跟我来到了办公室,说出了心头的疑问:“杜医生,这几年氧气好像成了我父亲的‘救星’!昨天傍晚见他喘得重,吸氧效果不好,我们就加大氧气量,不承想病情越发重了。后来您给停了氧气,病情却又慢慢好转了,这是咋回事呢?”
  我说:“再好的东西使用上都有个度,物极必反嘛。吸氧也是这样。不错,氧是生命的必需品,没有氧就没有生命,对于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人来说,氧气就好比是‘救星’一样。但如果使用氧气过了量,就会出现氧中毒,‘救星’则成了‘杀手’。”
  “氧吸多了也能中毒?”他们都感到很惊讶。
  “是的。”我解释道,“慢性缺氧的病人,同时伴有二氧化碳刺激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地增加呼吸运动来维持呼吸中枢的兴奋。如果大量给氧,虽然较快地纠正了缺氧,但会进一步促进二氧化碳潴留,形成恶性循环。另外,吸入高浓度的氧,产生大量的过氧化物,破坏了肺泡表面的一层活性物质,使肺泡壁的通透性增大,肺泡内水分增多,出现肺水肿,呼吸困难加重。”
  杨再旺的儿子和女儿明白了氧中毒的道理,后悔当初给患者盲目地吸入高浓度的氧,抑制了患者的呼吸功能,好心办了坏事,差点闹出了人命。他们想知道一些正确的吸氧方法,我便告诉他们:“对于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氧疗,主张低浓度、低流量、持续吸的原则,低流量是指每分钟1~1.5升,即氧气表上指针在1~1.5刻度处,这样可以控制氧浓度在25%~30%,持续吸能持久恒定地纠正缺氧,防止病情突然加重。吸氧时在湿化瓶内放入60℃左右的温水,这样能湿化氧气,防止鼻腔干燥和分泌物干稠。”
  据《自我保健》
  编辑 / 张秀阳
其他文献
有的人一摸到身体某一部位有肿块就害怕,担心自己是患了癌症。的确,一般肿瘤都是长成肿块的,但肿块不一定是恶性肿瘤。发现肿块应找医生诊治,自己也应掌握一些有关知识。  1.肿块生长快慢:有些肿块几年甚至几十年没有增大或生长得很慢。这一般不要紧,都属于良性。有些肿块是在两三天内出现,且有压痛,伴有发热,这一般属于细菌感染,经消炎治疗,烧退,局部压痛也减轻,肿块随之缩小。但是,如果肿块突然生长很快,一天天
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教学内涵建设的核心,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文章首先阐述专业建设对高职院校的重要意义,然后分别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体系的开发,实验实训条件
有经验的护士在给病人输液前都要提醒:先吃点东西再打针。有些病人不理解,以为是小题大做,殊不知普通的一句提醒,却有着一定的科学道理。  临床证明,在药物进入血管后,随血液循环进入胃肠毛细血管,刺激胃肠黏膜,导致胃液分泌过多。这时,若无食物中和,会引起泛酸、恶心、呕吐,加之因脑部暂时性供血不足,而导致头晕、眼花,还有的病人应激反应很重,尤其是空腹的情况下会加重进针的疼痛,出现心慌、出汗。  据《中国老
改革开放以来中共党内民主的建设发展,首先是认真总结了党内民主遭致破坏的深刻教训,在此基础上,党选择了通过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来发展党内民主的新路,致力于党内民主生活、